日前,某单位组织全体人员到兄弟市同业单位学习。看到人家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家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不少同志感到气馁:人家发展太快了,我们无法与之相比,更不可能赶上人家。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别人的发展成果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人家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我们学习人家的目的就是要鼓足勇气,树立信心,更新观念,确定目标,制定措施,狠抓落实,迎头赶上。$$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思。十几年前,这家单位和人家还在一个起跑线上,多项工作甚至还领先别人。十几年后,这家单位落后了。这个差距,是人家十几年来不懈努力干出来的。要迎头赶上,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智慧和汗水。世上没有登不上的山,没有走不通的路,关键在与如何登、如何走。中国古代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曹冲称象,一个是司马光砸缸。按照当时的条件,曹冲不可能称出大象的体重;以当时的环境,司马光也不可能救出落水的儿童。然而,曹冲以逆与常人的思维,将大象的体重转化为一块块石头的重量,最终称出大象的体重;司马光以逆与常人的思维将水缸砸烂,最终救出落水儿童。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创新思维,再加上不懈努力,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有创新,难成大业。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单位亦如此。看到别人的辉煌,才能激发自己的斗志,才能摈弃陈旧的观念,创新思维,想平常不敢想之事,做平常不敢做之事,迈开大步,奋起直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 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在平时工作 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拙见。$$ 比如我在讲“乌鸦喝水”一文时,想办法往加 了水的瓶子里装石子,使瓶子里的水位升高,让 学生直观了解乌鸦是如何喝上水的。讲完课后, 就启发学生:“乌鸦是聪明的,我相信同学们比乌 鸦更聪明,会想出比乌鸦更好的办法,假如你是 这只乌鸦的话,会想出什么办法喝瓶中的水呢?” 给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后,可让学生分组讨论, 遇到困难教师可启发引导。这时,有的学生说: “老师,假如我是这只乌鸦,就飞到麦地里,找根 麦秆,咬断麦秆的两端,做成吸管,然后把瓶子里 的水吸出来喝。搬石子一来会弄脏水,二来太麻 烦。”还有学生说:“我是这只乌鸦,就拿一根喝饮 料的吸管来喝。”至于能否找到麦秆吸管,教师不 必要求。只要他们能大胆地去想,就是好事。$$ 在教“称象”一文时,我对学生讲:课文中曹 冲是这样想的,先把大象赶到船上,在水面与船 舷相接的地方,刻个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来,往 船上装石头,水面升到记号处再把船上的石头卸 下来,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要。总结 课文之后,我这样启发学生:“假如你是曹冲,有 比他更好的办法吗?”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 动地去动脑筋思考,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学生 思考后回答:“假如我是曹冲,把大象赶下船之 后,把石头替换成人,叫身旁的那些大臣们走上 船,船下沉到刻有记号的地方,再叫这些大臣们 走下船,分别称出他们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 的重量,免得把石头搬上去又搬下来,多麻烦。”$$ 另外在教《司马光》一文时,经过我启发后, 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得到了充分发挥。有的说:“假 如我是司马光,会把小伙伴们召集起来,一起把 缸掀翻,倒出水救出小孩。”还有的说:“我找根长 棒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爬到假山上,把棒子伸进 缸里,和小伙伴们一起把落水儿童拉上来。”$$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想象 力的方法很多,只要善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就能拓展他们的想象力。
随着52集古装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热播,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评说“中国福尔摩斯”的热潮。最新消息是,在收视率和观众的良好反馈激励下,制片方甚至已经在动笔赶写续集,打算把这一剧作继续“做大做强”。$$在行家看来,这部当下走红的古装剧,不仅仅是对中国正史上所未记载的一位神奇法医的“发掘”工程,它还带有《汉武大帝》一样的创作风格,意味着国产古装剧放弃“戏说”、“乱说”、“滥说”的套路,重新回归到注重史实的创作路线去。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也意味着对一种全新取材领域的发现,是可能会蔚为潮流的“古代名人戏”、“古代传奇戏”的一杆引路之旗。$$从中国古装剧的一波波潮起潮落,我们可以试着勾画它的未来,可以看看,到底还有多少空白地带可供古装剧挥锄挖金……$$永无止歇的帝王戏$$有着绵延不绝的农耕文明的中国,是有着宣讲帝王故事的传统的,比如遥远的周武王伐纣,都可以演绎成一部神话般的故事《封神演义》。在今天,在这种大众传统心理的推动下,帝王的“演义”简直在荧屏上独领风骚:清朝的每一位皇帝近年来几乎都被古装剧“点过名”,有的更被一说再说,乐而不疲。其中最成功的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因为同时迎合了大众对反映民声民愿的期待,最高收视率一度高达30%。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朝帝王戏火爆无比,《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相继出炉,各种“戏说”、“秘史”也跟风而出,最终也就有了“辫子戏”的泛滥于市,惹得大众生厌……$$但是,逐利的影视资本总会不断找到突破的方向,所以,我们又看到了秦戏《秦始皇》、汉戏《大汉天子》与《汉武大帝》、元戏《努尔哈赤》等等,以及如今正渐渐热起来的宋戏。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帝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作为一个高成本、高收视率、高回报的古装剧金矿,这个领域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剧作涌现。唯一的不足是,最吸引人的、金子成色最足的题材,挖了那么多年,剩下的并不多了。$$当然,从帝王戏还可以自然延伸到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延伸到皇后戏、公主戏。历朝历代的宫廷之争、皇室内乱,红颜们的命运多舛,对编剧来说,都意味着“可看性强”,怎么能不把它拍成戏呢?这类作品中,仅仅是写武则天的,就有《武则天》、《大明宫词》、《至尊红颜》、《无字碑歌》等多部,写皇后的则有《孝庄秘史》、《大脚马皇后》等,写公主的有《文成公主》以及“格格”系列剧作,都投入不大,而收视率不错。$$古代名人戏渐成热点$$在中国古代传说、典籍中寻找传奇,肯定会遭遇古代名人这类题材。如今热播的《大宋提刑官》的主角宋慈,在一般大众中鲜为人知,可以称作“故纸堆”里翻检出来的传奇。而最开始,这类古代名人戏,拍的总是大众最熟知的名人。比如关于包拯,就有《包青天》、《少年包青天》、《大宋奇案》等数部长剧面世,并且,《大宋奇案》还创下了今年央视八套收视率的最高纪录。$$民间传说中的名人,由于流传民间,永远有人缘,也成为古装剧挥锄挖金的一大基地。《新白娘子传奇》、《荆轲传奇》、《少年英雄方世玉》等,一部部剧作汹涌而来,丰富多彩。$$应该说,古代名人,比起古代帝王来,离大众心理上更近些,并且数量更为众多,“矿产”更为丰富,所以,在帝王戏盛极渐衰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商,不约而同地开始大力挖掘这块金地。在新近刚刚公布的国家广电总局通过了的电视剧立项名单中,出现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如《欧阳修》、《司马光》、《屈原》、《李白》、《戚继光》等,还有描写苏东坡的《西湖雨东坡风》、描写李清照的《清风明月》等等。并且,这类传记基本上都是“大戏”,大多长度在30集以上。$$由于拍摄古代名人戏,取材一般不会涉及“雷区”,容易通过国家审批,这也有助于它将来发展成为古装剧的一个热点。$$无尽新领域等待开拓$$从投资与回报的关系上看,古装剧是有着独特优势的,因为它很容易发行到海外去,形成“多赢”的机会往往更多,这是制作商热衷于拍古装剧的动力之一。$$但是,尽管帝王戏、名人戏已经蔚为大观,但实际上,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典籍中,仍有不计其数的新题材、新领域可以发掘,中国古装剧还有很大的潜力。$$比如描述老字号“同仁堂”的《大宅门》,就以悠长的历史韵味和令人亲切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征服了数不清的观众,在中央一套创下高收视率。再比如以《龙票》、《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题材的古装剧,因为避开了现代商场的敏感话题,又在剧中将官商相通、权钱一家的概念表现得清晰明了,以古喻今,也大受观众欢迎。$$其实,像这样值得挖掘的“金子”题材还有不少,随便就能举出一二来:其一,描写史官的正剧。比如最有名的司马迁,在《汉武大帝》中只是跑跑龙套,但实际上,它的伟大人格、它的传奇人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其二,普通宫女。作为普通人,她们有观众亲近的性格,而她们的地位,犹如领导的司机,应该与那么多宫廷争斗相关。为什么不能借她们的眼睛看历史呢?
$T稿本在书法艺术中的价值如何,读了汤 大民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家就会有所认识, 就会对稿本珍而惜之。目下,书坛多是较狭 义地就书法论书法,较少能将书法置之于博 厚沉雄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中进行观照、剖 析、探讨,已而,其讨论往往难免单薄。其实, 书法与许多边缘学科盘根错节,无法剥离, 故有人指出,书法是深居在中华文化内核的 东西。亦如汤先生所言,书法写到最后,就是 写文化了的人格。在这种大文化的背景下来 评谈“大书法”,无论是对书法本身,还是对 整个民族文化,对我们书人,似乎更有意义。 本报欢迎有“大书法”意识与视角的文稿。但 不可泛泛空谈,而应从与书法相关的某一具 体项目切入,作视角独特的介绍和论述。$$ ──编者$E$$ 稿本是书籍版本的原创形式和“孤 本”存在,不仅在学术史上和版本学上具 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是中华独秀的书 法艺术一座丰富的宝库,具有独特的美学 意义。$$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不完全著录, 我国已知现存善本古籍中,稿本有四千九 百五十五种(据今人陈先行《中国古籍稿 钞校本图录》“前言”统计)。用美学眼光 去审视,其中多数堪称书法佳作和精品。 另据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①不完全著 录,清代以前以“善书”名重史册并被当 代或后世品评的约有二千八百余人,其中 兼著学名、诗文名的不下数百人。把马氏 著录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著录加以 对照,不难发现,许多著名于书史的人都 有稿本存世。尤堪注意的是,在现存稿本 中,还有许多具有书法价值的佳构未被书 法史学所关注,它们也是继承和发扬书法 艺术的重要历史资源,为今后书法研究提 供了新的空间和增长点。$$ 在我国,汉字的书写分为实用书写和 审美书写两大类。前者出于交际目的,以 汉字作为储存、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后 者把汉字的平面形态──点画、结体、篇 章组合审美化,创造出供人们欣赏或自我 娱悦的书示艺术作品。稿本,无疑是实用 书写的产物,书写者的目的是、或主要是 通过字义向人们传达书写的内容含义。但 是,汉字与其它拚音文字不同,它的独特 的个体形态本身就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合二为 一的复合体,因此实用书写和审美书写之间 先天地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书法艺术进 入自觉时代大约在东汉后期,这之前近两千 年的汉字书写(刻划),都是出于实用目的, 审美意识的渗入也都是为实用服务的。但殷 商甲骨、钟鼎铭刻、秦汉简帛和汉代隶碑, 虽为实用形态,却又多为审美珍品,甚至是 不可企及的典范。在书法自觉时代,抄写实 用文字的书手成为书法家以及成名书家从事 实用书写,也是一种常见态势。许多学者、 诗人、文章家皆“善书”,而许多名书家也 能著书立说,创作诗文,因而传存的稿本, 在书法上不少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其实, 汉字书法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利用实 用性来发展审美性,在汉字的实用过程中促 进审美功能的完善和审美意识的觉醒,在汉 字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动态平稳中求得书法 的独立和发展。“可以说,汉字的实用史和 书法的演变史,是双层列车,同步穿越时 空,达到永恒和辉煌。”②稿本,正是这一 基本规律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辉煌于 学术殿堂,而且璀璨于书法家园。$$ 书法作品有手迹墨本、临摹墨本、碑刻 及其拓片、石印和影印本等等版本形式,其 中,手迹墨本具有最珍贵的审美价值和最重 要的史学意义,因为它具有原创性、唯一性 和本真性。当我们考订和研究一位书家或一 个时段书法真相时,流传的其它版本固然可 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但只有手迹才是最后 的依据。稿本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是作 者的手迹本,因而,它在书法史上也如同考 古学上的地下文物那样,具备了绝对的权威 意义。事实上,稿本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书 法史的生存状态,这不仅由于上节所说的 实用书写是审美书写的基础,而且是因为 它本身就是书法的原生态存在。$$ 现存我国第一部“稿本”,当是殷商甲 骨文。殷商甲骨文是当时人神对话的文字 纪录和国家的大事记,实际上是一部日积 月累而成的殷商当代史专著,它具备了后 世稿本的一切要素,如原创性、惟一性、 撰书(刻)合一、撰书者署名等等。而在 书法史上,甲骨文又是在宗教实用意识支 配下的第一次以成熟的汉字为载体的审美 实践,它以童年艺术的天真和稚朴,发现 和创造了汉字书法的笔(刀)法、结字法 和章法的基本规范,奠定了汉字书法的历 史走向和总体格局。甲骨文表明,正是 “稿本”揭开了中国书法史辉煌的序幕。$$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 说,以汗牛充栋形容当时稿本之多,当不 为过,可惜均已亡佚。现存的,怕只有 “载书”了。载书又称盟书,是当时诸侯之 间、诸侯与丈夫之间结盟的契约和誓言, 多为祝、史等文吏撰书。《周礼·秋官·司 盟》郑玄注云:“载盟辞,盟者书其辞于 策,杀牲取血,坎其牲, 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 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 的近万片载书,盟誓词是 用毛笔蘸朱、黑墨直接书 写在玉石片上的。其字体 是蝌蚪文,其书法具有迅 速行笔、快捷成篇、笔画 简约、笔势流畅、自然连 带的特征。这些特征,开 启了后世毛笔书写隶楷和 行草的审美航程。$$ 书法史上有号称“天 下三大行书”的经典之作, 而列居第一、第二的都是 “稿本”。存世至初唐的 《兰亭序》原稿本,是为兰 亭雅集诗酒唱和撰写的 “序言”稿,在文学史上也 是著名的散文,由于王羲之把它写得出神入 化,在书法史上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虽然唐以来,只有唐摹本传世,但它的被尊 崇实是因为摹本传达出来的原稿本的艺术神 韵。“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颜 真卿怀着激愤心情草拟的祭文,勾勒涂改多 处,表明了他撰写时根本无意于书法的追 求,但字行间所显示的精湛书艺却已臻化 境。千载而下,凡学书者没有未临摹过这两 个“稿本”和苏轼的《寒食帖》的,受其泽 被的后世书家也岂止千人!$$ 迄今所知,唐及唐以前的手书墨迹仅存 单篇残页,专著稿本,无一发现。宋代专著 稿本,也仅有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司马光 (1019-1086)的《资治通鉴》残叶, 计29行,460余字。司马光以书为余事, 但亦颇获时誉。黄庭坚云:“温公正书不甚 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观此残叶 笔迹,法度严整而刻励过甚,确与其为人、 为学相一致,当得起“极端劲”之评。特别 是其笔法和扁平构架,似来自钟繇和南北朝 墓碑志,并为后来的宋绍兴二、三年刻本 《资治通鉴》所直接继承,影响更及于宋刻 印刷体,因而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元代稿 本,今存郭畀(1280-1335) 《手写日记》 五十二页,清劲秀逸,出入赵孟頫。 由元入明的陶宗仪,为文字学家、书法史学 家,著有《书史会要》,尤精篆法。现存手 稿《古刻丛钞》一卷,楷法流美, 堪称上乘之作。$$ 如果说元以前的存世稿本寥若晨星,明 清稿本存世之多,则可比做满天繁星。稿本 多,固然由于时代相近,但也表明了随着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活动的繁荣,书法艺术得 到了空前广泛的普及和提高。传存明清稿 本,就作者而言,大量出于硕学鸿儒、著名 诗人、文学家之手。如高攀龙、顾炎武、钱 谦益、朱鹤龄、黄宗羲、归庄、朱 彝尊、王士禛、戴震、程廷祚、惠栋、全祖 望、洪亮吉、钱大昕、章学诚、吴翌凤、张 惠言、严可均、焦循、顾广圻、袁枚 、祁■藻、张廷济、俞樾、李慈 铭、孙诒让、朱祖谋等等,都为著名的经学 家、史学家、小学家、诗人、词家、文章家 ……其中有的是一代学术宗师或文坛泰斗, 他们并未存心以书艺流芳千古,但其专著稿 本所展现的书法素养,均达到了极高的境 界。还有许多稿本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如沈 周、文征明、丰坊、姜宸英、翁方纲、梁同 书、钱泳、恽南田、杨沂孙、何绍基、包世 臣、康有为等,他们中有些人还是左右书法 潮流和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精心结 构的作品至今还流光溢彩于书斋精室、高堂 华殿、山川圣地、亭榭楼台、通衢闹市、寻 常巷陌……他们的美学思想、理论主张启迪 着一代又一代艺术探险者,而稿本却从平常 的书写角度,展示了他们之所以成为书家的 历程,与其精心结构相互辉映,印证着他们 当之无愧的盛名。$$ 古代书法史发展到明清时代,其重要成 就之一是书事活动的全民性规模。一方面是 创作群体的空前扩大,另一方面是欣赏群体 的空前广泛,达到了凡是能写汉字的人都是 书法家的后备队伍,认得字的人都能或深或 浅地欣赏书法艺术的程度。《书林藻鉴》著 录清一代有姓名留传的书人近千人,占三千 五百年书史著录人数三分之一以上。这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清代书事的繁盛和普及。稿本 的存在状态,无疑为这种历史盛况提供了生 动的写照,充分展现了我国书法艺术普及与 提高、通俗与高雅、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生存态势。$$ $T注:①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纪 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②参见汤大民《中国书法简史》,江苏 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6-7页。$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