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本书法刍论(上)
【类型】报纸
【篇名】稿本书法刍论(上)
【作者】 汤大民
【关键词】 书法史 审美意识 汉字书法 刍论 书法艺术 《资治通鉴》 基本规律 司马光 自觉时代 审美性
【报纸名称】书法报
【出版日期】2005-01-03
【正文】
$T稿本在书法艺术中的价值如何,读了汤 大民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家就会有所认识, 就会对稿本珍而惜之。目下,书坛多是较狭 义地就书法论书法,较少能将书法置之于博 厚沉雄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中进行观照、剖 析、探讨,已而,其讨论往往难免单薄。其实, 书法与许多边缘学科盘根错节,无法剥离, 故有人指出,书法是深居在中华文化内核的 东西。亦如汤先生所言,书法写到最后,就是 写文化了的人格。在这种大文化的背景下来 评谈“大书法”,无论是对书法本身,还是对 整个民族文化,对我们书人,似乎更有意义。 本报欢迎有“大书法”意识与视角的文稿。但 不可泛泛空谈,而应从与书法相关的某一具 体项目切入,作视角独特的介绍和论述。
──编者$E
稿本是书籍版本的原创形式和“孤 本”存在,不仅在学术史上和版本学上具 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是中华独秀的书 法艺术一座丰富的宝库,具有独特的美学 意义。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不完全著录, 我国已知现存善本古籍中,稿本有四千九 百五十五种(据今人陈先行《中国古籍稿 钞校本图录》“前言”统计)。用美学眼光 去审视,其中多数堪称书法佳作和精品。 另据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①不完全著 录,清代以前以“善书”名重史册并被当 代或后世品评的约有二千八百余人,其中 兼著学名、诗文名的不下数百人。把马氏 著录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著录加以 对照,不难发现,许多著名于书史的人都 有稿本存世。尤堪注意的是,在现存稿本 中,还有许多具有书法价值的佳构未被书 法史学所关注,它们也是继承和发扬书法 艺术的重要历史资源,为今后书法研究提 供了新的空间和增长点。
在我国,汉字的书写分为实用书写和 审美书写两大类。前者出于交际目的,以 汉字作为储存、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后 者把汉字的平面形态──点画、结体、篇 章组合审美化,创造出供人们欣赏或自我 娱悦的书示艺术作品。稿本,无疑是实用 书写的产物,书写者的目的是、或主要是 通过字义向人们传达书写的内容含义。但 是,汉字与其它拚音文字不同,它的独特 的个体形态本身就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合二为 一的复合体,因此实用书写和审美书写之间 先天地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书法艺术进 入自觉时代大约在东汉后期,这之前近两千 年的汉字书写(刻划),都是出于实用目的, 审美意识的渗入也都是为实用服务的。但殷 商甲骨、钟鼎铭刻、秦汉简帛和汉代隶碑, 虽为实用形态,却又多为审美珍品,甚至是 不可企及的典范。在书法自觉时代,抄写实 用文字的书手成为书法家以及成名书家从事 实用书写,也是一种常见态势。许多学者、 诗人、文章家皆“善书”,而许多名书家也 能著书立说,创作诗文,因而传存的稿本, 在书法上不少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其实, 汉字书法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利用实 用性来发展审美性,在汉字的实用过程中促 进审美功能的完善和审美意识的觉醒,在汉 字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动态平稳中求得书法 的独立和发展。“可以说,汉字的实用史和 书法的演变史,是双层列车,同步穿越时 空,达到永恒和辉煌。”②稿本,正是这一 基本规律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辉煌于 学术殿堂,而且璀璨于书法家园。
书法作品有手迹墨本、临摹墨本、碑刻 及其拓片、石印和影印本等等版本形式,其 中,手迹墨本具有最珍贵的审美价值和最重 要的史学意义,因为它具有原创性、唯一性 和本真性。当我们考订和研究一位书家或一 个时段书法真相时,流传的其它版本固然可 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但只有手迹才是最后 的依据。稿本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是作 者的手迹本,因而,它在书法史上也如同考 古学上的地下文物那样,具备了绝对的权威 意义。事实上,稿本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书 法史的生存状态,这不仅由于上节所说的 实用书写是审美书写的基础,而且是因为 它本身就是书法的原生态存在。
现存我国第一部“稿本”,当是殷商甲 骨文。殷商甲骨文是当时人神对话的文字 纪录和国家的大事记,实际上是一部日积 月累而成的殷商当代史专著,它具备了后 世稿本的一切要素,如原创性、惟一性、 撰书(刻)合一、撰书者署名等等。而在 书法史上,甲骨文又是在宗教实用意识支 配下的第一次以成熟的汉字为载体的审美 实践,它以童年艺术的天真和稚朴,发现 和创造了汉字书法的笔(刀)法、结字法 和章法的基本规范,奠定了汉字书法的历 史走向和总体格局。甲骨文表明,正是 “稿本”揭开了中国书法史辉煌的序幕。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 说,以汗牛充栋形容当时稿本之多,当不 为过,可惜均已亡佚。现存的,怕只有 “载书”了。载书又称盟书,是当时诸侯之 间、诸侯与丈夫之间结盟的契约和誓言, 多为祝、史等文吏撰书。《周礼·秋官·司 盟》郑玄注云:“载盟辞,盟者书其辞于 策,杀牲取血,坎其牲, 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 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 的近万片载书,盟誓词是 用毛笔蘸朱、黑墨直接书 写在玉石片上的。其字体 是蝌蚪文,其书法具有迅 速行笔、快捷成篇、笔画 简约、笔势流畅、自然连 带的特征。这些特征,开 启了后世毛笔书写隶楷和 行草的审美航程。
书法史上有号称“天 下三大行书”的经典之作, 而列居第一、第二的都是 “稿本”。存世至初唐的 《兰亭序》原稿本,是为兰 亭雅集诗酒唱和撰写的 “序言”稿,在文学史上也 是著名的散文,由于王羲之把它写得出神入 化,在书法史上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虽然唐以来,只有唐摹本传世,但它的被尊 崇实是因为摹本传达出来的原稿本的艺术神 韵。“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颜 真卿怀着激愤心情草拟的祭文,勾勒涂改多 处,表明了他撰写时根本无意于书法的追 求,但字行间所显示的精湛书艺却已臻化 境。千载而下,凡学书者没有未临摹过这两 个“稿本”和苏轼的《寒食帖》的,受其泽 被的后世书家也岂止千人!
迄今所知,唐及唐以前的手书墨迹仅存 单篇残页,专著稿本,无一发现。宋代专著 稿本,也仅有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司马光 (1019-1086)的《资治通鉴》残叶, 计29行,460余字。司马光以书为余事, 但亦颇获时誉。黄庭坚云:“温公正书不甚 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观此残叶 笔迹,法度严整而刻励过甚,确与其为人、 为学相一致,当得起“极端劲”之评。特别 是其笔法和扁平构架,似来自钟繇和南北朝 墓碑志,并为后来的宋绍兴二、三年刻本 《资治通鉴》所直接继承,影响更及于宋刻 印刷体,因而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元代稿 本,今存郭畀(1280-1335) 《手写日记》 五十二页,清劲秀逸,出入赵孟頫。 由元入明的陶宗仪,为文字学家、书法史学 家,著有《书史会要》,尤精篆法。现存手 稿《古刻丛钞》一卷,楷法流美, 堪称上乘之作。
如果说元以前的存世稿本寥若晨星,明 清稿本存世之多,则可比做满天繁星。稿本 多,固然由于时代相近,但也表明了随着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活动的繁荣,书法艺术得 到了空前广泛的普及和提高。传存明清稿 本,就作者而言,大量出于硕学鸿儒、著名 诗人、文学家之手。如高攀龙、顾炎武、钱 谦益、朱鹤龄、黄宗羲、归庄、朱 彝尊、王士禛、戴震、程廷祚、惠栋、全祖 望、洪亮吉、钱大昕、章学诚、吴翌凤、张 惠言、严可均、焦循、顾广圻、袁枚 、祁■藻、张廷济、俞樾、李慈 铭、孙诒让、朱祖谋等等,都为著名的经学 家、史学家、小学家、诗人、词家、文章家 ……其中有的是一代学术宗师或文坛泰斗, 他们并未存心以书艺流芳千古,但其专著稿 本所展现的书法素养,均达到了极高的境 界。还有许多稿本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如沈 周、文征明、丰坊、姜宸英、翁方纲、梁同 书、钱泳、恽南田、杨沂孙、何绍基、包世 臣、康有为等,他们中有些人还是左右书法 潮流和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精心结 构的作品至今还流光溢彩于书斋精室、高堂 华殿、山川圣地、亭榭楼台、通衢闹市、寻 常巷陌……他们的美学思想、理论主张启迪 着一代又一代艺术探险者,而稿本却从平常 的书写角度,展示了他们之所以成为书家的 历程,与其精心结构相互辉映,印证着他们 当之无愧的盛名。
古代书法史发展到明清时代,其重要成 就之一是书事活动的全民性规模。一方面是 创作群体的空前扩大,另一方面是欣赏群体 的空前广泛,达到了凡是能写汉字的人都是 书法家的后备队伍,认得字的人都能或深或 浅地欣赏书法艺术的程度。《书林藻鉴》著 录清一代有姓名留传的书人近千人,占三千 五百年书史著录人数三分之一以上。这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清代书事的繁盛和普及。稿本 的存在状态,无疑为这种历史盛况提供了生 动的写照,充分展现了我国书法艺术普及与 提高、通俗与高雅、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生存态势。
$T注:①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纪 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②参见汤大民《中国书法简史》,江苏 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6-7页。$E
- 1、塔影河声说碑林 作者:范克峻 2004.02
- 2、从容闲适 涵蓄深藏 作者:罗觉华 2006.02
- 3、浅议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作者:蔡青 2012.01
- 4、如何看待司马光贬斥“初唐四杰” 作者:刘后滨 2017.01
- 5、司马光《资治通鉴》治国方略论析 作者:徐绯璐,薛忠义 2017.01
- 6、司马光论汉武 作者:宋志坚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