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05 (1)
按来源分组
四川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古装剧有多少空地可挥锄
作者: 青云  来源:四川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雍正王朝》  帝王  包青天  《努尔哈赤》  古代名人  收视率  《封神演义》  武则天  古装剧  《司马光》 
描述:随着52集古装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热播,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评说“中国福尔摩斯”的热潮。最新消息是,在收视率和观众的良好反馈激励下,制片方甚至已经在动笔赶写续集,打算把这一剧作继续“做大做强”。$$在行家看来,这部当下走红的古装剧,不仅仅是对中国正史上所未记载的一位神奇法医的“发掘
全文:

随着52集古装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热播,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评说“中国福尔摩斯”的热潮。最新消息是,在收视率和观众的良好反馈激励下,制片方甚至已经在动笔赶写续集,打算把这一剧作继续“做大做强”。$$在行家看来,这部当下走红的古装剧,不仅仅是对中国正史上所未记载的一位神奇法医的“发掘”工程,它还带有《汉武大帝》一样的创作风格,意味着国产古装剧放弃“戏说”、“乱说”、“滥说”的套路,重新回归到注重史实的创作路线去。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也意味着对一种全新取材领域的发现,是可能会蔚为潮流的“古代名人戏”、“古代传奇戏”的一杆引路之旗。$$从中国古装剧的一波波潮起潮落,我们可以试着勾画它的未来,可以看看,到底还有多少空白地带可供古装剧挥锄挖金……$$永无止歇的帝王戏$$有着绵延不绝的农耕文明的中国,是有着宣讲帝王故事的传统的,比如遥远的周武王伐纣,都可以演绎成一部神话般的故事《封神演义》。在今天,在这种大众传统心理的推动下,帝王的“演义”简直在荧屏上独领风骚:清朝的每一位皇帝近年来几乎都被古装剧“点过名”,有的更被一说再说,乐而不疲。其中最成功的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因为同时迎合了大众对反映民声民愿的期待,最高收视率一度高达30%。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朝帝王戏火爆无比,《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相继出炉,各种“戏说”、“秘史”也跟风而出,最终也就有了“辫子戏”的泛滥于市,惹得大众生厌……$$但是,逐利的影视资本总会不断找到突破的方向,所以,我们又看到了秦戏《秦始皇》、汉戏《大汉天子》与《汉武大帝》、元戏《努尔哈赤》等等,以及如今正渐渐热起来的宋戏。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帝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作为一个高成本、高收视率、高回报的古装剧金矿,这个领域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剧作涌现。唯一的不足是,最吸引人的、金子成色最足的题材,挖了那么多年,剩下的并不多了。$$当然,从帝王戏还可以自然延伸到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延伸到皇后戏、公主戏。历朝历代的宫廷之争、皇室内乱,红颜们的命运多舛,对编剧来说,都意味着“可看性强”,怎么能不把它拍成戏呢?这类作品中,仅仅是写武则天的,就有《武则天》、《大明宫词》、《至尊红颜》、《无字碑歌》等多部,写皇后的则有《孝庄秘史》、《大脚马皇后》等,写公主的有《文成公主》以及“格格”系列剧作,都投入不大,而收视率不错。$$古代名人戏渐成热点$$在中国古代传说、典籍中寻找传奇,肯定会遭遇古代名人这类题材。如今热播的《大宋提刑官》的主角宋慈,在一般大众中鲜为人知,可以称作“故纸堆”里翻检出来的传奇。而最开始,这类古代名人戏,拍的总是大众最熟知的名人。比如关于包拯,就有《包青天》、《少年包青天》、《大宋奇案》等数部长剧面世,并且,《大宋奇案》还创下了今年央视八套收视率的最高纪录。$$民间传说中的名人,由于流传民间,永远有人缘,也成为古装剧挥锄挖金的一大基地。《新白娘子传奇》、《荆轲传奇》、《少年英雄方世玉》等,一部部剧作汹涌而来,丰富多彩。$$应该说,古代名人,比起古代帝王来,离大众心理上更近些,并且数量更为众多,“矿产”更为丰富,所以,在帝王戏盛极渐衰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商,不约而同地开始大力挖掘这块金地。在新近刚刚公布的国家广电总局通过了的电视剧立项名单中,出现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如《欧阳修》、《司马光》、《屈原》、《李白》、《戚继光》等,还有描写苏东坡的《西湖雨东坡风》、描写李清照的《清风明月》等等。并且,这类传记基本上都是“大戏”,大多长度在30集以上。$$由于拍摄古代名人戏,取材一般不会涉及“雷区”,容易通过国家审批,这也有助于它将来发展成为古装剧的一个热点。$$无尽新领域等待开拓$$从投资与回报的关系上看,古装剧是有着独特优势的,因为它很容易发行到海外去,形成“多赢”的机会往往更多,这是制作商热衷于拍古装剧的动力之一。$$但是,尽管帝王戏、名人戏已经蔚为大观,但实际上,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典籍中,仍有不计其数的新题材、新领域可以发掘,中国古装剧还有很大的潜力。$$比如描述老字号“同仁堂”的《大宅门》,就以悠长的历史韵味和令人亲切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征服了数不清的观众,在中央一套创下高收视率。再比如以《龙票》、《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题材的古装剧,因为避开了现代商场的敏感话题,又在剧中将官商相通、权钱一家的概念表现得清晰明了,以古喻今,也大受观众欢迎。$$其实,像这样值得挖掘的“金子”题材还有不少,随便就能举出一二来:其一,描写史官的正剧。比如最有名的司马迁,在《汉武大帝》中只是跑跑龙套,但实际上,它的伟大人格、它的传奇人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其二,普通宫女。作为普通人,她们有观众亲近的性格,而她们的地位,犹如领导的司机,应该与那么多宫廷争斗相关。为什么不能借她们的眼睛看历史呢?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