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1743)
报纸 (1232)
图书 (679)
学位论文 (90)
新闻 (35)
会议论文 (14)
图片 (5)
视频 (4)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2980)
经济发展 (782)
地方文化 (29)
地方动态 (6)
地方名仕 (5)
按年份分组
2017 (507)
2016 (296)
2015 (334)
2014 (363)
2013 (322)
2012 (199)
2011 (148)
2010 (204)
2009 (181)
2008 (119)
2007 (101)
2006 (91)
2005 (92)
2004 (129)
2003 (55)
2002 (64)
2001 (41)
2000 (55)
1999 (37)
1998 (25)
1997 (33)
1996 (31)
1995 (25)
1994 (29)
1993 (15)
1992 (15)
1991 (24)
1990 (21)
1989 (15)
1988 (11)
1987 (23)
1986 (30)
1985 (29)
1984 (15)
1983 (10)
1982 (14)
1981 (11)
1980 (8)
1979 (7)
1978 (1)
1976 (4)
1973 (1)
1971 (1)
1968 (1)
1966 (1)
1965 (3)
1964 (3)
1963 (3)
1962 (1)
1961 (3)
1960 (2)
1959 (1)
1958 (1)
1957 (1)
1956 (18)
1947 (2)
1944 (1)
1941 (1)
1938 (2)
1937 (5)
1936 (8)
1935 (4)
1934 (2)
1933 (1)
1929 (2)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39)
北京:中华书局 (38)
南方都市报 (37)
邮政周报 (28)
月读 (26)
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22)
厦门晚报 (20)
山西日报 (20)
光明日报 (18)
中国集邮报 (16)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6)
黄河晨报 (15)
人民日报 (12)
劳动午报 (12)
洛阳日报 (12)
学习时报 (12)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2)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12)
南方周末 (11)
解放日报 (11)
北京:长城出版社 (11)
领导文萃 (10)
上海商报 (10)
中华读书报 (10)
新民晚报 (10)
汴梁晚报 (10)
广州日报 (10)
乡村科技 (9)
政府法制 (9)
中国商报 (9)
北京日报 (9)
人民日报海外版 (9)
太原日报 (9)
北京青年报 (9)
运城日报 (9)
中国纪检监察报 (9)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9)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运城学院学报 (8)
吉林日报 (8)
新民晚报美国版 (8)
中老年时报 (8)
兰台世界 (7)
史学月刊 (7)
中国邮政报 (7)
深圳特区报 (7)
临汾日报晚报版 (7)
信阳晚报 (7)
洛阳晚报 (7)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7)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7)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7)
西安晚报 (6)
钱江晚报 (6)
中国文化报 (6)
通辽日报 (6)
北京晨报 (6)
鹤壁日报 (6)
扬子晚报 (6)
生活晚报 (6)
新华每日电讯 (6)
羊城晚报 (6)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6)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6)
长春:长春出版社 (6)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6)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6)
河南科技(乡村科技) (5)
中原文物 (5)
妇女生活 (5)
黑龙江史志 (5)
社区 (5)
各界 (5)
南湖晚报 (5)
中国教育报 (5)
河南日报 (5)
南宁日报 (5)
开封日报 (5)
信阳日报 (5)
老年生活报 (5)
北京:华龄出版社 (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5)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5)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5)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5)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5)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5)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5)
宋史研究论丛 (4)
共鸣 (4)
文教资料 (4)
先锋队 (4)
文史博览 (4)
思维与智慧 (4)
中国艺术报 (4)
京华时报 (4)
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 (4)
南京日报 (4)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4)
辽沈晚报 (4)
民主与法制时报 (4)
侨报 (4)
解放军报 (4)
甘肃日报 (4)
华夏时报 (4)
株洲日报 (4)
每日新报 (4)
三晋都市报 (4)
九华晨刊 (4)
焦作晚报 (4)
济南日报 (4)
大河报 (4)
北方新报 (4)
新快报 (4)
松原日报 (4)
安阳日报 (4)
大江晚报 (4)
北方时报 (4)
文摘报 (4)
中国劳动保障报 (4)
东方早报 (4)
中国组织人事报 (4)
新疆日报 (4)
长沙:岳麓书社 (4)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4)
合肥:黄山书社 (4)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
北京:线装书局 (4)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4)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4)
北京:团结出版社 (4)
商务印书馆 (4)
半月选读 (3)
创新作文(初中版) (3)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晋阳学刊 (3)
文献 (3)
民生周刊 (3)
四川教育 (3)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3)
国学 (3)
人才资源开发 (3)
党的生活 (3)
我们爱科学 (3)
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 (3)
杂文月刊(上半月原创版、下半月文摘版) (3)
中国纪检监察 (3)
民间传奇故事 (3)
老同志之友 (3)
文史天地 (3)
百家讲坛 (3)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3)
中国民族报 (3)
山西政协报 (3)
黑龙江邮电报 (3)
教师报 (3)
教育信息报 (3)
天天新报 (3)
城市快报 (3)
半岛晨报 (3)
长江商报 (3)
大众日报 (3)
人民法院报 (3)
现代快报 (3)
上海文汇报 (3)
天天商报 (3)
河北日报 (3)
沈阳日报 (3)
牛城晚报 (3)
湛江日报 (3)
南国都市报 (3)
吉林工人报 (3)
寿光日报 (3)
平原晚报 (3)
太原晚报 (3)
山西晚报 (3)
半岛都市报 (3)
武进日报 (3)
张家口晚报 (3)
都市快报 (3)
绍兴晚报 (3)
湖南工人报 (3)
宿迁晚报 (3)
发展导报 (3)
珠江晚报 (3)
华兴时报 (3)
东方烟草报 (3)
皖南晨刊 (3)
北京晚报 (3)
滕州日报 (3)
新商报 (3)
云南信息报 (3)
检察日报 (3)
生活晨报 (3)
长江日报 (3)
义乌商报 (3)
新乡日报 (3)
燕赵老年报 (3)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3)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3)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3)
成都:天地出版社 (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3)
武汉:武汉出版社 (3)
北京:文物出版社 (3)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3)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3)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3)
北京:北京出版社 (3)
北京:学习出版社 (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中国审计 (2)
语文月刊 (2)
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 (2)
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年级版) (2)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
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2)
学习之友 (2)
史学情报 (2)
中华活页文选(初三版) (2)
安徽史学 (2)
文史博览(文史) (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
金田 (2)
优秀童话世界 (2)
文理导航(阅读与作文) (2)
中国地名 (2)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天天爱学习(四年级) (2)
思想 (2)
东京文学 (2)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配合人教社教材) (2)
大阅读(高中版) (2)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
天天爱学习(一年级) (2)
领导科学论坛 (2)
党建文汇(下半月) (2)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
晚报文萃 (2)
龙门阵 (2)
儿童音乐 (2)
江西社会科学 (2)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2)
小读者 (2)
中国人大 (2)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
青年博览 (2)
今日文摘 (2)
海内与海外 (2)
乡镇论坛 (2)
初中生世界 (2)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
养生保健指南(饮食与健康) (2)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
小学教学研究 (2)
创造 (2)
北方文学 (2)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生活时报 (2)
山西经济日报 (2)
青海科技报 (2)
天水日报 (2)
民营经济报 (2)
中国贸易报 (2)
北京科技报 (2)
市场信息报 (2)
福建日报 (2)
中国财经报 (2)
中国审计报 (2)
中国绿色时报 (2)
中国档案报 (2)
江西中医学院报 (2)
渤海早报 (2)
中国新闻出版报 (2)
长春晚报 (2)
经济参考报 (2)
福州晚报 (2)
燕赵都市报 (2)
嘉兴日报 (2)
湖北日报 (2)
社科新书目 (2)
桂林晚报 (2)
青年时报 (2)
今日高密 (2)
中国企业报 (2)
现代金报 (2)
收藏快报 (2)
城市金融报 (2)
泰州晚报 (2)
台州晚报 (2)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
陕西工人报 (2)
常州日报 (2)
衡阳日报 (2)
江阴日报 (2)
苏州日报 (2)
十堰晚报 (2)
生活报 (2)
鄂尔多斯晚报 (2)
新晚报 (2)
三秦都市报 (2)
科学时报 (2)
郑州日报 (2)
濮阳日报 (2)
深圳青少年报 (2)
城市信报 (2)
中国教师报 (2)
阳光报 (2)
铜川日报 (2)
海西晨报 (2)
上饶晚报 (2)
绵阳晚报 (2)
世界报 (2)
浙江法制报 (2)
天津日报 (2)
合肥晚报 (2)
中山商报 (2)
安徽商报 (2)
法制晚报 (2)
南阳日报 (2)
聊城晚报 (2)
山西法制报 (2)
人力资源报 (2)
抚州日报 (2)
贵州都市报 (2)
乌兰察布晚报 (2)
鄂尔多斯日报 (2)
沧州晚报 (2)
三江都市报 (2)
白城日报 (2)
金陵晚报 (2)
中国石油报 (2)
宿迁日报 (2)
潜江日报 (2)
中国妇女报 (2)
先驱报 (2)
齐鲁晚报 (2)
黄海晨刊 (2)
平顶山晚报 (2)
长春日报 (2)
新闻晨报 (2)
文艺报 (2)
宁夏日报 (2)
揭阳日报 (2)
铜仁日报 (2)
毕节日报 (2)
马鞍山日报 (2)
济源日报 (2)
克拉玛依日报 (2)
人民代表报 (2)
河津风采 (2)
淮海商报 (2)
河南工人日报 (2)
潮州日报 (2)
内蒙古科技报 (2)
青海法制报 (2)
山西商报 (2)
中山日报 (2)
衡阳晚报 (2)
百色早报 (2)
联合日报 (2)
今晚报 (2)
文汇读书周报 (2)
北京:改革出版社 (2)
世界书局 (2)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2)
北京:蓝天出版社 (2)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
北京:华文出版社 (2)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
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
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
南京:凤凰出版社 (2)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
北京:作家出版社 (2)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
台湾商务印书馆 (2)
郑州:大象出版社 (2)
北京:朝华出版社 (2)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2)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
天津:新蕾出版社 (2)
县交通运输局 (2)
光山县电视台 (2)
开心学语文(小学版) (1)
芝麻开门(益智阅读) (1)
小作家选刊(小学版) (1)
新智慧(文摘版) (1)
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 (1)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下旬) (1)
知识窗(往事文摘) (1)
中外童话画刊(童话与成长) (1)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 (1)
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1)
杂文选刊(中旬版) (1)
健身科学 (1)
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 (1)
下一代英才 (1)
经典阅读(小学版) (1)
幽默小读者 (1)
天天爱学习(三年级) (1)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1)
杂文选刊(职场版) (1)
湖北招生考试 (1)
初中生必读 (1)
学苑创造:A版 (1)
小学生作文(低年级) (1)
杂文选刊(上半月) (1)
杂文选刊·上旬刊 (1)
现代企业 (1)
求学(高分作文) (1)
课外语文 (1)
兰台世界(下旬) (1)
商务时报 (1)
新课程学习(上) (1)
上海教育(小学版) (1)
现代班组 (1)
作文周刊(初一·人教·同步辅导版) (1)
农家科技 (1)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1)
初中生学习指导(初一版) (1)
山西文献 (1)
文汇月刊 (1)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1)
文物世界 (1)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1)
新课程学习(上旬) (1)
伦理学研究 (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1)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1)
理论月刊 (1)
课程教育研究 (1)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旬) (1)
广西市场与价格 (1)
新课程实验教材小一语文教案设计合订本 (1)
今日山西 (1)
现代商业银行 (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开心阅读与写作 (1)
高中生之友(高考版) (1)
甘肃教育 (1)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1)
作文周刊(小学低年级版) (1)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铜仁学院学报 (1)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1)
新一代 (1)
语文教学通讯 (1)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上旬刊) (1)
作文之友(小学版) (1)
群文天地 (1)
作文100分 (1)
养生月刊 (1)
作文周刊(综合版) (1)
快乐语文(下旬) (1)
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中学版) (1)
高中生之友 (1)
初中生学习 (1)
头等舱 (1)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1)
教育探索 (1)
兰台内外 (1)
中外童话故事 (1)
法制与经济 (1)
法制与经济(上旬刊) (1)
求学(高分作文版) (1)
读读写写 (1)
山西青年 (1)
读写算 (1)
建筑史 (1)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1)
孔子研究 (1)
管理学文摘 (1)
吉林教育 (1)
江苏卫生保健 (1)
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版) (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第二课堂 (1)
政工学刊 (1)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1)
公关世界(上半月) (1)
芙蓉 (1)
党员干部之友 (1)
故事作文 (1)
复印报刊资料(精神文明导刊) (1)
共产党人 (1)
青春岁月 (1)
启迪与智慧(少年彩图版) (1)
开心学堂(四年级语文) (1)
刊授党校 (1)
群众(决策资讯) (1)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小学版) (1)
世纪之星(交流版) (1)
第二课堂(A) (1)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1)
启迪与智慧(成人版)(上) (1)
高中生 (1)
中国农村金融 (1)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艺术品鉴 (1)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 (1)
华人时刊(校长) (1)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1)
炎黄世界 (1)
华夏关注 (1)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1)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都市家教(下半月) (1)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辅导员 (1)
大家健康(营养与健康) (1)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教育文汇 (1)
老人春秋 (1)
意林(作文素材) (1)
经济视野 (1)
新校园(中旬刊) (1)
博物 (1)
传奇故事(恋恋中国风) (1)
中国工会财会 (1)
传奇故事(上旬) (1)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
芳草(经典阅读) (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
小学生导读 (1)
漫画月刊(哈版) (1)
唯实 (1)
先锋队(下旬刊) (1)
书摘 (1)
山东青年 (1)
老友 (1)
小学阅读指南(低幼版)1-2年级 (1)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1)
小小说月刊 (1)
语文周报(教研版) (1)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1)
情感读本 (1)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临沂大学学报 (1)
中学生百科 (1)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1)
浙江学刊 (1)
中学生百科(高中学习) (1)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1)
北方人 (1)
湖北社会科学 (1)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1)
现代阅读 (1)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1)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1)
唐都学刊 (1)
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 (1)
河北水利 (1)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1)
东方文化周刊 (1)
武陵学刊 (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1)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1)
华声 (1)
学苑教育 (1)
纳税 (1)
北方文学(下旬刊) (1)
意林(少年版) (1)
作文与考试(小学版) (1)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1)
领导月读 (1)
江淮法治 (1)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1)
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 (1)
北京教育(普教版) (1)
少先队小干部 (1)
未来英才 (1)
辅导员(上旬刊)(少先队工作) (1)
今日教育(作文大本营) (1)
政协天地 (1)
数字化用户 (1)
中华传奇(人物版) (1)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1)
天天爱学习 (1)
党建文汇(下) (1)
小百科(低年级版) (1)
共产党员(辽宁) (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
北方文学(下) (1)
国家人文历史 (1)
北方文学(下旬) (1)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1)
老同志之友(上半月) (1)
税务研究 (1)
夕阳红 (1)
美术 (1)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1)
党员生活(湖北) (1)
老年博览 (1)
大众文摘 (1)
西江文艺 (1)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1)
读书文摘(上半月) (1)
小学语文教学 (1)
老年博览(上半月) (1)
中老年健康 (1)
新青年(朋友) (1)
新青年(珍情) (1)
大家健康·营养与健康 (1)
小读者(爱读写) (1)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1)
故事大王 (1)
中华建筑报 (1)
中国经济时报 (1)
中国人事报 (1)
经理日报 (1)
健康报 (1)
广东公安报 (1)
中国文物报 (1)
安徽青年报 (1)
金融时报 (1)
今日商报 (1)
闽南日报 (1)
中国房地产报 (1)
中国黄金报 (1)
咸宁日报 (1)
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 (1)
上海金融报 (1)
书法报 (1)
四川日报 (1)
焦作日报 (1)
中国县域经济报 (1)
塔里木报 (1)
音乐周报 (1)
教育时报 (1)
大理日报 (1)
中国幼儿教育周刊 (1)
中国电影报 (1)
安庆日报 (1)
中华新闻报 (1)
医药经济报 (1)
西部时报 (1)
江苏经济报 (1)
中华合作时报 (1)
广西日报 (1)
中国包装报 (1)
人民武警 (1)
莱芜日报 (1)
大众科技报 (1)
山东邮电报 (1)
教育导报 (1)
中国改革报 (1)
云南日报 (1)
人民政协报 (1)
中国保险报 (1)
科学导报 (1)
鲁中晨报 (1)
科技新书目 (1)
桓台大众报 (1)
齐鲁石化报 (1)
东营日报 (1)
新京报 (1)
福州日报 (1)
劳动报 (1)
邢台日报 (1)
大丰日报 (1)
哈尔滨日报 (1)
武汉晚报 (1)
无锡日报 (1)
新三门 (1)
华商报 (1)
成都商报 (1)
江西日报 (1)
今日晚报 (1)
贵阳日报 (1)
黑龙江晨报 (1)
姑苏晚报 (1)
保定晚报 (1)
辽沈晚报阜新版 (1)
城乡导报 (1)
城市晚报 (1)
济南时报 (1)
北方周末报 (1)
南阳晚报 (1)
厦门日报 (1)
中国石化报 (1)
呼和浩特晚报 (1)
石油商报 (1)
宜兴日报 (1)
黔东南日报 (1)
太仓日报 (1)
体坛周报 (1)
肇庆都市报 (1)
梧州学院 (1)
重庆日报 (1)
黄河口晚刊 (1)
益阳日报晚报版 (1)
内江日报 (1)
老年日报 (1)
红河日报 (1)
處州晚报 (1)
靖江日报 (1)
湖南日报 (1)
文汇学人 (1)
双薪盐都报 (1)
楚天金报 (1)
作家文摘报 (1)
华东旅游报 (1)
中华工商时报 (1)
绍兴日报 (1)
汕头特区晚报 (1)
白银日报 (1)
中国科学报 (1)
江城日报 (1)
鞍山日报 (1)
扬州时报 (1)
西南交大报 (1)
扬州晚报 (1)
江南晚报 (1)
企业家日报 (1)
今日宁海 (1)
云南大学报 (1)
赣州晚报 (1)
长白山日报 (1)
青岛早报 (1)
西部晨风 (1)
青岛日报 (1)
扬州日报 (1)
四平日报 (1)
西藏商报 (1)
娄底晚报 (1)
武陵都市报 (1)
巴中晚报 (1)
红山晚报 (1)
创业导报 (1)
中国新闻 (1)
深圳都市报 (1)
北方法制报 (1)
城市早8点 (1)
怀化日报 (1)
唐山晚报 (1)
北海晚报 (1)
营口日报 (1)
西海都市报 (1)
余姚日报 (1)
东海日报 (1)
河池日报 (1)
兰江导报 (1)
金华晚报 (1)
太行日报 (1)
乌兰察布日报 (1)
燕赵晚报 (1)
安徽日报农村版 (1)
新华日报 (1)
今日安阳县 (1)
梅州日报 (1)
重庆晚报 (1)
郑州晚报 (1)
辽宁日报 (1)
无锡商报 (1)
清徐报导 (1)
池州日报 (1)
漯河日报 (1)
中国社会科学报 (1)
丽水日报 (1)
贵州日报 (1)
法治新报 (1)
武汉晨报 (1)
燕都晨报 (1)
吉首大学报 (1)
西江日报 (1)
闽北日报 (1)
保定日报 (1)
周末报 (1)
都市消费晨报 (1)
生活日报 (1)
盐阜大众报 (1)
山西市场导报 (1)
颍州晚报 (1)
民族日报 (1)
珠海特区报 (1)
金城灵宝 (1)
淇河晨报 (1)
周口晚报 (1)
皖北晨刊 (1)
如皋动态 (1)
恩施晚报 (1)
重庆日报农村版 (1)
新黄岛 (1)
新安晚报 (1)
皖江晚报 (1)
南通日报 (1)
新侨报 (1)
蚌埠日报 (1)
咸阳日报 (1)
荆门日报 (1)
浙江老年报 (1)
人民公安报 (1)
南国今报 (1)
南方农村报 (1)
乌鲁木齐晚报 (1)
科技鑫报 (1)
各界导报 (1)
南国早报 (1)
涟水快报 (1)
山东法制报 (1)
河北青年报 (1)
吴忠日报 (1)
环湖晨刊 (1)
北海日报 (1)
快乐老人报 (1)
新疆都市报 (1)
辽宁职工报 (1)
廊坊日报 (1)
西北工大报 (1)
清远日报 (1)
江淮晨报 (1)
滨海时报 (1)
海南日报 (1)
嘉峪关日报 (1)
北部湾晨报 (1)
包河 (1)
河南商报 (1)
兰州日报 (1)
中卫日报 (1)
佛山日报 (1)
南岛晚报 (1)
精神文明报 (1)
海安日报 (1)
柳州日报 (1)
中国剪报 (1)
宝安日报 (1)
中国海洋大学报 (1)
大同日报 (1)
常德日报 (1)
广元晚报 (1)
国际旅游岛商报 (1)
成都日报 (1)
河北科技报 (1)
南京晨报 (1)
山西农民报 (1)
宝鸡日报 (1)
三明日报 (1)
大河健康报 (1)
山东科技报 (1)
仙桃日报 (1)
岳阳日报 (1)
阳泉日报 (1)
中国旅游报 (1)
宜宾晚报 (1)
I时代报 (1)
潇湘晨报 (1)
库尔勒晚报 (1)
南宁晚报 (1)
山西青年报 (1)
包头日报 (1)
河南工人报 (1)
海东时报 (1)
华西都市报 (1)
高邮日报 (1)
河南法制报 (1)
内蒙古日报 (1)
精品导报 (1)
甘南日报 (1)
盐城晚报 (1)
今晨6点 (1)
云阳报 (1)
劳动者报 (1)
学生导报初中周刊 (1)
定州日报 (1)
抚顺矿工报 (1)
朔州日报 (1)
黄河时报 (1)
天中晚报 (1)
莱西市情 (1)
茂名日报 (1)
邯郸晚报 (1)
江海晚报 (1)
陕西农村报 (1)
武汉科技报少年科普 (1)
京九晚报 (1)
华东交大报 (1)
深圳商报 (1)
承德晚报 (1)
许昌晨报 (1)
上海中华书局 (1)
上海:中华书局 (1)
文化图书公司 (1)
株式会社同朋舍 (1)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
古籍出版社 (1)
北京:京华出版社 (1)
求实出版社 (1)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1)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1)
西安:三秦出版社 (1)
武汉:崇文书局 (1)
太原:三晋出版社 (1)
重庆:重庆出版社 (1)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1)
江苏少年出版社 (1)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
北京:海豚出版社 (1)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
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
南京:译林出版社 (1)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1)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
北京:东方出版社 (1)
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1)
昆明:晨光出版社 (1)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
北京:金城出版社 (1)
沈阳:沈阳出版社 (1)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
明文书局 (1)
国家文艺基金会 (1)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
郑州:海燕出版社 (1)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1)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
文字改革出版社 (1)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
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阿图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 (1)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
北京:华夏出版社 (1)
武汉:长江出版社 (1)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1)
长春:吉林出版社 (1)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
青岛:青岛出版社 (1)
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1)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1)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
北京:同心出版社 (1)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北京:金盾出版社 (1)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
北京:海潮出版社 (1)
太原:希望出版社 (1)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中央书店 (1)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
儿童书局 (1)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
龙山水管局 (1)
县物价管理办公室 (1)
相关搜索词
党员领导干部应促进心理和谐
作者: 薛云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客观世界  党员  欲望  社会主义  李商隐  组织者  司马光  崇俭  拜金主义 
描述: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 的矛盾关系最终都要反映到人与 自我身心的矛盾关系中来。一个 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有赖于每 一个社会成员自身的精神健康与 内心和谐。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构 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 实践者,应该提升自我身心的健 康层次,注重促进心理和谐。$$
全文: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 的矛盾关系最终都要反映到人与 自我身心的矛盾关系中来。一个 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有赖于每 一个社会成员自身的精神健康与 内心和谐。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构 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 实践者,应该提升自我身心的健 康层次,注重促进心理和谐。$$ 党员领导干部促进心理和 谐,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促进心理和谐,要有价值导 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 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基本内容。党员领导干部 促进培育心理和谐,首先就要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扎根 于心灵之中。只有建立内心的合 理价值体系,才能消解身心的矛 盾与冲突,进而提升生命的张力。$$ 党员领导干部促进心理和 谐,要倡导“知足知止”的人生信 条。不知足源于欲望的驱使。人心 中有许多的欲望、喜好,其中有一 些可能对人的道德行为构成障碍 和限制,从而破坏人的身心平衡。 倡导“知足知止”,其意在于让人 认清,知不可行而不行,这是人生 的一种智慧,它是人经过理性思 考后所呈现的达观和超脱的良好 心态。这种心态能抑制人的某些 奢望,让人们正视现实,不作非分 之想,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从 而内心坦然。“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历来被人们奉为生活的金科 玉律。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 有“知止”才能“不殆”。纵观世间 百千事,当“不知足”作祟时,人心 总被搅得不得安宁。当人的欲望 过了头,就很难快乐,更谈不上幸 福,甚至会带来诸多不幸和灾难。 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没有抵御住一 些不良风气的腐蚀,私欲和贪婪不 断滋生和膨胀,最终由“不知足” 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可见,坚守 “知足知止”的人生信条,对党员 领导干部操持廉政风范,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 党员领导干部促进心理和 谐,要加强“崇俭治奢”的修养。唐 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败教训 时,发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 勤俭败由奢”的感叹;宋代司马光 针对当时奢侈的流俗,告诫人们, “侈,恶之大也”。从革命时期到建 设、改革开放时期。毛泽东、邓小 平等都一再告诫全党同志。务必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也因此,我 们党才不断成长壮大、成就伟业。 从现实来说,崇俭治奢要求人们 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包括 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从物质层 面看,它要求人们的消费要控制 在合理的限度内,要与社会生产 水平相适应;从精神层面看,它要 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 界的活动中要保持不畏艰苦、锐 意进取、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 神状态。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两 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 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带头崇俭治 奢,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 靡之风。要坚持两袖清风理政事, 保持廉洁奉公好风尚。

深入研究教材 培养思维能力
作者: 崔传武  来源:莱芜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培养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  教学任务  讨论  创新时机  发展学  教学过程  司马光  看图学文  引导学生 
描述: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动向,根据学生 的思维活动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发 展和提高。$$ 一、不拘一格,发展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 物,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在讲授 《司马光》一课时,学生知道了司马光用砸缸的办
全文: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动向,根据学生 的思维活动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发 展和提高。$$ 一、不拘一格,发展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 物,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在讲授 《司马光》一课时,学生知道了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 儿童,我又进一步提问学生:“除了砸缸救人,还有什么好 办法可以把缸里的小孩救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积极思维,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回答问题后,我又让 学生对所说的方法进行对比讨论,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打破常规,把握创新时机。$$ 在《小猫种鱼》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看图学文,弄清楚 小猫把小鱼种在地里是想到秋天收获很多小鱼。于是,我启 发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不能生搬硬套别人 的做法。至此,有人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笔者认为此时 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时机,于是问学生:“小猫怎样 做才能收获到很多小鱼?”因为这一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学 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出了不少好办法。这时,我话锋一转: “小猫种鱼这种做法对吗?”学生回答:“不对。”问: “小猫有什么优点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结论:尽 管方法不当,但小猫爱学习。$$ 三、诱发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师的讲解,要让他们敢于质疑向 难,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 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质疑向难。要使学生敢问、会问。比 如:在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时,要先让学生看图,再引导 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内容后,提出问题:“谁有什么不 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讨论。”这时,有位学生说: “狼来了,小羊为什么不逃走?”我鼓励学生读书、讨论, 然后再让他们回答。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羊与狼讲道理 是不行的,应该想办法逃走。这时,顺势引导学生讨论:小 羊应该怎样做才能逃出虎口?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全 体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使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史海钩沉话选才
作者: 张明  来源:人民武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借鉴价值  东汉末年  朱元璋  赤壁之战  选拔人才  普遍规律  司马光  标准和  求贤  人才思想 
描述:古人之所以求贤若渴,这是因为人才 确实难得。墨子在他写的《尚贤》中道出了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 士寡,则国家之治薄”的普遍规律,因而 得出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的结 论。可见,这位老夫子把人才的品位和作 用说得很高很大。$$ 古人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是在社 会实践和社会
全文:

古人之所以求贤若渴,这是因为人才 确实难得。墨子在他写的《尚贤》中道出了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 士寡,则国家之治薄”的普遍规律,因而 得出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的结 论。可见,这位老夫子把人才的品位和作 用说得很高很大。$$ 古人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是在社 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起来的,这 对于从事院校培养人才工作的领导同志 颇有借鉴价值。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 写的《吕氏春秋》一书中说,要识别和选拔 好“士”,必须依靠 贤者识贤才,不能 “以全举人”,要认 真区别“真士”和 “似士”。东汉《论 衡》一书作者王充 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博览古今者为 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者为文人;能精 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在这里,王 充把人才分为若干个层次,体现了其独到 的人才观。东汉末年曹操针对察举制不重 真才实学的弊端,明确提出:“治平尚德 行,有事尚功能”,尤其在赤壁之战战败 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实行“唯才是举”。而 试图从理论上解决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 法问题的是魏人刘劭,他在写《人物志》中 表达了“以德御才”的观点,认为“人材各 有所宜,非独大小所谓也”。关键是能否做 到“量能授官”。唐太宗李世民在推行科举 制度中,产生了自己的人才思想。他认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 治。”他主张选才不计亲疏、门第、种族。把 “以德行学识为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他在求贤诏令中宣布,凡“识达公方,学综 今古,廉洁正道的“可以经国估时”,做中 枢大臣;“儒求通明,学堪师范”的,可以充 当顾问等等。这种“用其所长”的原则,对 当时发掘人才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唐代 名相陆贽提出的“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 选拔人才原则,也很有借鉴作用。随着历 史的变迁,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 革家”的宋朝宰相王安石,对人才如何选 拔也煞费苦心,他认为选拔人才最好的办 法是推举和考察相结合,即:使众人推其 所谓贤能,然后再详加考察。关于才与德 谁重谁轻?谁主谁次?最早正确阐述德与 才之间辩证关系的是宋朝另一位宰相、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他编撰了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在此书中 阐述,选拔人才应德才兼备,“才者,德之 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司马光把 具有良好的品德作为选拔人才的首要条 件,他认为重德轻才和重才轻德都是不 可取的。此外,北宋文人秦观写有策论 《人才》一文,文中把人分为成才、奇才、 散才和不才,从而把人才的选拔标准更 为具体化了。明太祖朱元璋总结了历代 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贤才,国家 之宝也”。他说,“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 理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因此,他 非常重视人才问题,其选才的标准是: “以德为本,而文艺次之”和“量才擢用”, 而且主张对优秀人才破格使用,强调“毋 按资格”,新老“参用”。他还身体力行地 以多种途径和方法招揽人才。《明史·选 举志》载:“选举之法大略有四……学校 以教育之,科目 以登进之,荐举 以旁招之,铨选 以布列之,天下 人才尽于是 矣。”朱元璋在 位31年,不但亲自参加选才工作,还曾 先后下过16次荐贤和求贤的诏令。$$ 电影《天下无贼》中的黎叔也说:“二 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当今, 各院校都在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 为谋划一域的领导者,在人才还相对缺 乏的情况下,不妨借鉴一下古人的求贤 选才之道,有一双识才的慧眼,有一套选 才的机制,有客 才的胸怀和胆 量,真正让德才 兼备者发挥最 大才能效益。

蒙冤宰相——曾布
作者: 杨华林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徽宗  吕惠卿  向太后  神宗  熙宁  曾布  市易法  司马光  蔡京  王安石变法 
描述:变法干将$$曾布(1036~1107),字子宣,北宋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异母弟弟,13岁时丧父,从学于曾巩。嘉祐二年(1057),22岁的曾布与39岁的曾巩同时考中进士,初任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熙宁二年(1069)当过多年地方官的曾布来到开封,由知府韩维聘为开封府检校库监库,经韩维、
全文:

变法干将$$曾布(1036~1107),字子宣,北宋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异母弟弟,13岁时丧父,从学于曾巩。嘉祐二年(1057),22岁的曾布与39岁的曾巩同时考中进士,初任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熙宁二年(1069)当过多年地方官的曾布来到开封,由知府韩维聘为开封府检校库监库,经韩维、王安石推荐,上书言政,提出为政之本有两条,即厉风俗、择人才,并提出了当时的八大要务,即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神宗阅疏后,召见了曾布,谈得很合意。于是,神宗授其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加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等官职,命曾布与吕惠卿共同参与制订青苗、免役、保甲、农田之法,成为王安石的重要助手之一。当时,大臣及朝士多反对新法,争论非常激烈。曾布又上疏,建议神宗要坚定立场,专用王安石,摒斥玩忽朝命、胡说八道之人,使政令畅通。熙宁三年,曾任三朝宰相的元老重臣、河北安抚使韩琦上疏极力反对青苗法。曾布据理力争,驳斥了反对派的种种不实说法,使该法继续推行。王安石说:“新法初行,议论纷纷,唯独(吕)惠卿与(曾)布始终坚定不移,其他人多反复无常。”不久,升为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三司使。$$熙宁七年(1074),守旧派大力反对市易法,神宗迫于皇室、外戚等压力,令曾布进行追究。曾布将开封府主管市易的判官吕嘉问多收利息以图奖赏陈述于廷,认为市易法是利用官府权力而行兼并之事。吕惠卿、王安石认为曾布有意阻挠市易法推行,将曾布贬知饶州、再知潭州(今长沙)、广州、桂州、秦州(今天水)、陈州(今淮阳)、蔡州(今汝南)、庆州(今庆阳)。元丰末(1085),复为翰林学士,进而升任户部尚书。当时司马光为相,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并下令曾布修改役法。曾布不同意,说:“免役一事,法令细微详尽。此法字字句句都出自我手。若骤然要我改变,从事理上决不可为。”结果又被外调。元祐初(1086)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再调真定府(今正定)、河阳、青州、瀛州。绍圣初(1094),哲宗亲政,曾布迁官江宁,路过京师,哲宗留他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后来,章惇为左相,曾布任知枢密院事,力赞章惇“绍述”(即将元祐年间所革除的一切全部恢复)之议,使王安石当年所制定的新法又得到推行。$$拥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突然病故,皇位空缺,哲宗又无子。向太后(神宗皇后)哭着对宰臣说:“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惇说:“简王(赵)似与大行皇帝一母同胞,天子既崩,按礼按律,都该是简王继位”。向太后说:“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莫难如此分别”。章惇又建言:“依照长幼顺序,则申王(赵)佖当立为帝”。太后说:“申王虽然居长,但患有目疾,万万不可。于次则端王(赵)佶当立”。章惇以为不可,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这时,曾布大声呵斥道:“章惇,听太后处分!”接着,又对向太后说:“章惇从未与臣等商议过立天子之事。今日突然发此议论,实在令人惊骇,不知他居心何在。皇太后言应立端王,臣聆听多时,觉得圣谕极当,没有异议,一切敬请太后定夺。 ”蔡卞、许将相继附和。太后又说:“先帝曾说过,端王有福寿,而且有仁孝之德,当立为嗣君。”章惇只得缄口。随后,端王赵佶被带到哲宗的灵柩前继皇帝位,是为徽宗。$$徽宗继位后9个月,章惇被罢。当年十月,韩琦的儿子韩忠彦担任左相,65岁的曾布担任右相。曾布又矮又瘦,韩忠彦高大伟岸。两人并立廷下,反差甚大,时人戏称他们为“龟鹤宰相”。韩忠彦官虽居上,但性格柔弱,因而天下大事多由曾布决定,但曾布仍不能宽容他。当时,大臣对元祐、绍圣之政议论纷纷,认为有失偏颇,朝廷应处以大公至正,消除朋党之争,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1101)。后来,韩忠彦因“变易神宗法度”被罢左相,曾布独揽大权,继续推行王安石新法。$$客死贬所$$崇宁元年(1102),徽宗召蔡京为尚书左丞。曾布在元符末年排挤过蔡京 故蔡京与曾布不和。六月的一天,曾布向皇帝推荐陈佑甫担任户部侍郎。而陈佑甫的儿子陈迪是曾布的女婿,陈佑甫与曾布是儿女亲家。按照大宋的规矩,宰相是不能举荐自己亲属担任要职的。蔡京见机会来了,立即动本参劾。他说:“官爵俸禄是皇帝的,宰相怎么能够私相授受给自己的亲戚?” 曾布不服,喋喋不休地在皇帝面前驳斥蔡京,为自己辩解,不知不觉间声色俱厉起来。犬臣温益当即斥责道:“曾布,皇上面前安得失礼?”徽宗拂袖而起,相当不快。御史大夫们见此情形一拥而上,交相弹劾。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呼吸立成祸福,喜怒邃变炎凉”。意思是说曾布势焰熏天,喘口气就能决定别人的命运,喜怒哀乐之间就可以改变天地间的冷暖炎凉。曾布别无选择,只得辞职。皇帝接受其辞呈,免去他的右相,改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润州(今江苏镇江)。于是,曾布任相才二十个月,就退出了中央政坛。$$但是,蔡京仍不解恨,继续弹劾他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命令二十多年前被曾布审查过的现任开封知府吕嘉问将曾布的几个儿子抓起来,刑讯逼供,威胁利诱,罗织罪名,迫使他们承认贪污。曾布没有办法,只好违心认罪。于是,曾布被罢去实职,只任太清宫提举,发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住。不久,又降为司农卿,分司南京。后来,蔡京之流又以曾布推荐的学官赵谂叛变之事,将曾布贬为散官、衡州安置。再后来,又以曾布放弃湟州之事,将曾布贬为贺州别驾、廉州司户。崇宁四年(1105),迁徙舒州,恢复太中大夫官衔、提举崇福宫。大观元年(1107),卒于润州,享年72岁。后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蒙冤青史$$曾布的诗词写得很好,尤以词见长。传世词只有9首。其中《江南好》云:“江南客,家有宁馨儿。三世文章称大手,一门兄弟独良眉。藉甚众多推。”描写了江南才子的情况。其《水调歌头》云: “袖笼鞭敲镫。无语独闲行。绿杨下、人初静。烟澹夕阳明。窈窕佳人,独立瑶阶,掷果潘郎,瞥见红颜横波盻,不胜娇软倚银屏。曳红裳,频推朱户,半开还掩,似欲倚、咿哑声里,细说深情。因遣林间青鸟,为言彼此心期,的的深相许,窃香解佩,绸缪相顾不胜情。”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情景,叙事状物细致生动,富有诗味。$$综观曾布一生,有功有过。年轻时,他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当政时,他坚定地维护王安石新法;自己当政时,恢复了被废除的大部分新法,这就是他的功绩。他的过错就是当政时排挤同僚,打击政敌。当然,他一生中最大的过错,恐怕莫过于支持徽宗当皇帝了。他性格刚直,正如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所说的那样,是“千古骨鲠之士”,“其才其学,皆足以辅之”。总之,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曾布都称得上一个能臣,够不上一个奸臣。但《宋史》却因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骨干力量,将他列入奸臣传,这真是千古奇冤!在《宋史》中,王安石也受冤枉,但千百年来为之昭雪者,不乏其人。而曾布之冤,千百年来为之昭雪者,却鲜见其人。曾布九泉之下,永背黑锅,令人扼腕长叹。

脆弱的领袖
作者: 徐风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  领袖  首席执行官  刘备  诸葛亮  执行能力  司马光  道德主义  贤臣  苻坚 
描述:坚硬与脆弱,有时只有一点点的差别。 $$没有人否认前秦的君主苻坚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在他的身上,既有胡族特有的彪悍与勇猛,又有同汉族人一样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服膺;他继承了他的父亲苻雄宽厚仁义的性格和任用贤臣的雅量,同时又始终抱有一统天下,匡正六合的志向和抱负……前燕、前凉这些显赫一时的王国,
全文:

坚硬与脆弱,有时只有一点点的差别。 $$没有人否认前秦的君主苻坚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在他的身上,既有胡族特有的彪悍与勇猛,又有同汉族人一样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服膺;他继承了他的父亲苻雄宽厚仁义的性格和任用贤臣的雅量,同时又始终抱有一统天下,匡正六合的志向和抱负……前燕、前凉这些显赫一时的王国,摧枯拉朽般地在他面前倒下。在魏晋南北朝这段诡谲的历史漩涡中,雄才大略的苻坚,第一次统一了北方——准确地说,除了偏安一隅,占据东吴故地的东晋,整个中国都在苻坚的统治之下——看来继汉代之后另一个大一统帝国,马上就要来临。但历史往往会蜿蜒到意外之处,同东晋帝国在肥水的一次败仗,让看似异常强大的前秦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顿时四分五裂。后燕、西燕、后秦、后凉等新的割据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分裂。苻坚失败了,恐怕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失败:“我既不穷奢极欲,又不混乱朝纲,而是一个提幽拔暗,选贤与能的明主,或许是上天不想让中华一统吧!”$$苻坚的失败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他的能力、品格、眼光、志趣在中国历代君王中也可以排在前列,却得到了异常悲惨的结局,耕耘与收获明显不相符。问题究竟在哪里呢?$$前人不是没有对苻坚的失败进行过思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分析苻坚的失败时指出:“秦王(苻坚)每得反者辄宥之,使其臣狃于为逆,行险缴幸,虽力屈被擒,犹不忧死,乱何自而息哉!”这里主要指苻坚对慕容氏、姚氏和东晋被俘大臣的姑息纵容,总是宽恕他们,想要把这些人纳入到自己的统治机构中。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谷川道雄先生进一步指出,苻坚之所以表现出如司马光所说的优柔寡断,根子在于他具有极强的“道德主义”精神,即“混六合为一家”、“以济苍生”的伟大理想。“天子君临于人民,其态度首先需要以心意来贯彻,这当然也就容易产生宽容。信义与宽容这一天子道义上的态度,超越了敌对关系以及种族区别的限制”,但“道德主义究竟又为统一帝国的成立打下了多少基础呢?”在谷川氏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明显是否定的。$$但司马光和谷川道雄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苻坚儒家化,或者说汉化的执政理念正是使得他超越之前几个以野蛮征服为统治方式的胡族国家的根本原因。这种典型的华夏君主的思维方式,正是保证苻坚统一中国,团结士人的精神力量。没有了这个追求,前秦也只是一个靠抢劫和压榨为生的野蛮国家,根本承担不起统一的重任。$$还是让我们回到历史本身去寻找。纵观苻坚由盛而衰的过程,只有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王猛死了。王猛就如同苻坚的催化剂,有了王猛,苻坚不可战胜,无比强大;失去了王猛,苻坚便变成了纸糊的老虎,只中看不中用。苻坚与王猛,就如同刘备与诸葛亮,后者之于前者,都具有决定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王猛本身并不是问题的答案。如果认为前秦只是建立在王猛个人的能力上,那么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苻坚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他惟一的作用便是对王猛充分放权。可是,王猛同诸葛亮一样,在出山之前考虑了多个老板,他们选择投奔目标的依据并不是听不听自己的话,而是有没有值得自己辅佐的资格,即有没有帝王的抱负、智识和气度。换言之,苻坚和刘备可不是王猛和诸葛亮身边的陪衬,相反,明君与贤臣双方要具有互补性,其结合要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苻坚少了王猛不行,王猛少了苻坚更不行;刘备得到诸葛亮是大幸,诸葛亮遇到刘备,同样很幸运。这就类似于公司中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董事长主要负责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和远景目标,而如何做好具体的琐碎的日常工作,则是首席执行官的职责,也就是说,王猛是苻坚的首席执行官,是苻坚最得力的职业经理人——苻坚负责以宏伟的目标吸引人,以充满理想色彩的图景吸引人,以充满温情的道德主义团结人,而剩下那些现实的、残酷的、甚至没有道理可言的难题,正好交给执行能力超强,甚至有些睚眦必报的王猛来处理。用俚语来说,就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一个拿大棒,一个拿胡萝卜。就如同强大的微软公司,创造出一代又一代更便捷更好用的操作系统这一构想出自比尔·盖茨的天才头脑,但让微软公司实现这一构想,保持丰厚利润和实现垄断的则是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这种分工是合理的,甚至是必须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看待苻坚和王猛的关系,也便可以理解苻坚在王猛死后所发的慨叹:“王者劳于求贤,逸于得士,斯言何其验也。往得丞相,常谓帝王易为,自丞相违世,须发中白,每一念之,不觉酸恸!”是啊,由于王猛的执行能力太强了,让苻坚一点都不用操心具体琐事,越发养成了他不顾及现实,处处理想化的行为方式。以往是两个人配合起来干的活,现在必须由苻坚一个人挑起来,而这两种工作在性质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很容易顾此失彼,到头来哪个都没有做好。刘备则从反面印证了这个道理:别看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胆小好色,年纪又大,武功和能力也很一般,但其恢复汉室的理想信念,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团结人才的眼光和气魄,使得他一直是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相反也便成为诸葛亮倾心辅佐的不二人选——同刘备相比,胸无大志,坐而论道的刘表和刘璋简直一无是处。有了事无巨细的诸葛亮,刘备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有了雄才大略的刘备,诸葛亮也得以一展平生的志向,两者互相成全。$$不仅仅是苻坚和刘备,刘邦对互补这个道理更是了熟于心。在汉初三杰中,刘邦最敬重最离不开的还是萧何,萧何被评为第一功臣也正是源于这个道理。但像刘邦、刘备、苻坚这样的英雄可遇不可求,如果没有这样的不世豪杰,或者在承平时期如何才能保证士人愿意效忠领袖呢?这就需要有一套从天子到老百姓普遍认可的价值观,需要一套“想像的秩序”——虽然老板可能次了一点,但维护和实现外在于君主的秩序和理想信念,还是可以给萧何、孔明和王猛这样的人以奔头、目标和动力。当然,这是另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里不再展开。$$走笔至此我们就会发现,肥水之战的失败只是一个诱因,就如同多米诺骨牌,没有王猛的恶果一个一个显现,国家渐渐不可收拾。回到问题本身,苻坚最大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苻坚而不是王猛,而在于他在是苻坚的同时,缺少一个王猛。

读《谏院题名记》有感
作者: 王桂荣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谏院  平易自然  政治家  北宋时期  领导干部  工作职责  卿大夫  谏官  司马光  专利 
描述:偶读司马光《谏院题名记》,赞叹 之余,颇有感想。$$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史 学家、大政治家,《谏院题名记》是司 马光任同知谏院时为励己励人所作, 全文只有160多字,如下:$$ 古者无谏官。自公卿大夫,至于 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 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 病,萃于一官使言
全文:

偶读司马光《谏院题名记》,赞叹 之余,颇有感想。$$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史 学家、大政治家,《谏院题名记》是司 马光任同知谏院时为励己励人所作, 全文只有160多字,如下:$$ 古者无谏官。自公卿大夫,至于 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 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 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 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 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 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 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 光恐久而漫灭,嘉佑八年,刻于石。$$ 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 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 呼,可不惧哉!$$ 短短百字文,既说出了谏官的历 史、职责,又说出了自己对谏官的工 作态度,平易自然而又壮阔雄浑,谈 的是一个极深刻的大道理,却没有丝 毫浮烟涨墨的痕迹。尤其篇末一笔最 为精彩,指出人皆以题名为荣,自己 独以题名为惧,从而揭示了“刻于石” 的目的。$$ 可以说,谏院题名是我国历史上 一种简单的官员承诺并主动接受监督的形式。由此,很容 易就联想到了时下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的 公开承诺。$$ 较之“书其名于版”和将名字“刻于石”,今天的公开 承诺更直接、更具体。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针对自身 工作职责、目标、服务范围和标准等向社会做出承诺,旨 在广泛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督促自己时时 存律己之心,处处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自身言行。$$ 在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公开承诺与司马光等谏官 题名于石上的目的是相同的。然而,这里值得我们学习的 是古人对荣辱的理解,对“指其名而议之”的重视。司马光 题名石上后,特著“记”来告诫自己和所有谏官无论做什 么事,都要“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由衷地惧怕被后人评 为“诈”、评为“曲”。$$ 今天的承诺也应该如此,承诺内容未必求多求全、求 精求细,关键是需要承诺者从思想上高度认识这件事,虽 用不着整天在嘴上喊着“可不惧哉”,但要在内心深处树 立起“为任亦重矣”的责任意识。对荣辱有了正确的理解,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价值观,才会谨言慎行,才 会说到做到,才会承诺践诺。

老苏与王安石变法
作者: 江寒  来源:中国包装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苏东坡  唐宋散文  奇珍异宝  社会弊端  老成持重  稳定政局  青苗法  金榜题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描述: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就 占了六家,其中老苏(洵)家就 占了三位。哪三位,老苏和他 的两个儿子苏武、苏辙。由于 东坡名气太大,以致苏洵、苏 辙的文章提得人就少了。其实 这老苏还真是一个非常了得 的人物。$$ 北宋亡于金,靖康(1126 年)之变,当金兵掳掠了徽钦 二帝,席卷了无数中原的金银 细软、奇珍
全文: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就 占了六家,其中老苏(洵)家就 占了三位。哪三位,老苏和他 的两个儿子苏武、苏辙。由于 东坡名气太大,以致苏洵、苏 辙的文章提得人就少了。其实 这老苏还真是一个非常了得 的人物。$$ 北宋亡于金,靖康(1126 年)之变,当金兵掳掠了徽钦 二帝,席卷了无数中原的金银 细软、奇珍异宝迤逦北去的时 候,谁能想到,其实真正的败 因早在好几十年前就形成 了。$$ 北宋出了不少有才华有 抱负的人物,如范仲淹、欧阳 修、韩琦、富弼、司马光等等。 虽然这些人的努力并没有从 根本上改变北宋的大势,但至 少还是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 用,使得北宋在咄咄逼人的强 敌面前,还能够以中原经济的 富足,文化的发达立得住脚。 但是后来,社会状况一下子就 陷于混乱了。$$ 事情的起因来自于王安 石变法。王安石为什么要变 法,当然是要革除社会弊端。 但不知为何,新法施行之后, 却得不到广泛的响应。尤其是 一些元老重臣,不但不支持, 反以激烈的言辞 痛陈新法根本不 可行。$$ 两派势力势 成骑虎,结果是, 王安石虽说排除 了一切阻力大力 推行他的新法,但毕竟雄心受 挫。而且,实事求是的讲,这些 新法,例如“青苗法”、“均输 法”、“将兵法”、“农田水利法” 等等,也确实存在很多毛病。 例如苏东坡在杭州任判官的 时候,突然发现监狱里的犯人 一下子增多了。他挺奇怪,一 了解,才知这些犯人原本也是 良民,由于触犯了新法,就被 投进监狱里来了。其实并没犯 什么大错。如果新法稍加修改 一些,执法者再多一些仁厚之 心,情况就会好得多。杭州还 是富庶之邦,那些经济状况差 得多的地区,情况岂不是更糟 糕吗。苏东坡不禁感叹,上面 制定的“法则”偏了那么一分, 下面的混乱状况不知要厉害 多少倍。$$ 但是他的这些话还是不 能说出来,因为王安石有个毛 病,听不得别人劝阻,可能不 劝还好点,越劝越变本加厉 了,要不怎么人称“拗相公” 呢。司马光在写给皇上的一封 信里就说“安石以为贤则贤, 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 为非则非。谄附安石者,谓之 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 慝。”所以苏东坡只能写点文 字排遣苦闷──“除日当早 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 念此系中囚。”这分明是替这 些老百姓喊冤了。$$ 自王安石变法起,朝廷士 大夫互相之间争斗得更厉害 了。好像变法只是个“由头”, 也可以说成了一种借口。如果 当权者是倾向变法一派,那么 “保守派”就倒霉了,贬官的贬 官,发配的发配。如果“保守 派”占了上风,倒霉的与得意 的马上又互换了位置。从此之 后,北宋无宁日,争来斗去,连 最开始争的是什么都忘了,还 在那里叨扰不休呢。$$ 很多事儿是说不清的,本 来王安石并没怀有什么恶意, 但结果却走向了反面;本来那 些老成持重的大臣也都是为 了朝廷好,却不料,也掉进了 党争的怪圈,而且任谁也摆脱 不掉了。$$ 处于这种纷繁的状态,苏 东坡越发怀念他的父亲苏洵 了。不为别的,只因为苏洵的 眼光远在他们之上。这个“他 们”,不仅包括了他和弟弟苏 辙,也包括了北宋的不少名 臣,如欧阳修、富弼、韩琦等 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 苏写有一篇《辨奸论》,矛头直 接指向王安石。要知道,这时 候王安石只是一个很普通的 官吏,只不过有一些文名罢 了。很多人都觉得王安石是个 挺不错的官,挺有才 干的,仅此而已。可老 苏偏偏“小题大作”, 先是引经据典,从历 史上找根据,比如晋 代的山涛见了王衍就 说:“误天下苍生者, 必此人也。”唐时的郭汾见到 卢杞也推测说:“此人得志,吾 子孙无遗类矣。”然后再从日 常的一些小事上加以论证,他 说:“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 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 衣臣虏立农,食犬彘之食,囚 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 也哉。”最后推出结论:“凡事 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 慝。”$$ 仔细推敲起来,老苏的这 篇议论情感多于理智。历史上 固然有不少带着“相”的小人, 但是王安石真是这一类人吗? 好像不好类比。至于说到日常 的生活做派,各人有各人的习 惯。$$ 说起来这王安石还真就 是这么一个人,穿什么,吃什 么,全都无所谓。有人还做了 个试验,就餐之前,在他的面 前摆了一种极一般的菜,别 人的面前,却是好酒好菜。后 来发现,王安石吃光了眼面前 的菜之后,就停下筷子,不吃 了。大家都觉着奇怪,怎么这 人是这样的呢?可再怎么奇 怪,他也根本不去理会。$$ 不过好多事就是这么怪, 我们只可理解为老苏的一通 议论完全是一种直感,也可能 他隐约意识到王安石的后面 还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他一 时也说不清楚,他只是把他的 怀疑,他的担心表达出来,以 此引起大家的注意。有没有人 相信,那就是别人的事了。$$ 老苏在苏轼苏辙二兄弟 金榜题名,又都分别有了些为 官的经历之后,溘然逝去,时 间是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而王安石变法是从神宗 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也就 是说,世道再怎么变幻,他都 不知道了。

滕子京为何重修岳阳楼
作者: 蔡中锋  来源:中国财经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重修  岳阳楼  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  百废具兴  游乐场  滕子京  司马光  政绩工程  范仲淹 
描述:近日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忽 然想起一个问题,那就是“滕子京谪守巴 陵郡”后,为什么不是忙着为一郡的百姓 多办几件实事,却要在到任的第二年就 耗费巨资重修岳阳楼呢?经过一番考证 和思索,笔者发现,他重修岳阳楼,至少 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炫耀政绩,沽名钓誉。滕子京之 所以花费巨资重修岳
全文:

近日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忽 然想起一个问题,那就是“滕子京谪守巴 陵郡”后,为什么不是忙着为一郡的百姓 多办几件实事,却要在到任的第二年就 耗费巨资重修岳阳楼呢?经过一番考证 和思索,笔者发现,他重修岳阳楼,至少 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炫耀政绩,沽名钓誉。滕子京之 所以花费巨资重修岳阳楼,最主要的目 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绩,这在范仲淹 的《岳阳楼记》里已开篇点题,说得明明 白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 阳楼……”然而抓社会、经济建设可不是 变戏法,滕子京即使再有能耐,也是绝不 可能在被贬到巴陵郡后仅一年多的时间 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所以为了宣 扬其这些政绩而重修的岳阳楼,只能算 是一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可是 这一工程却达到了滕子京所预期的效 果:重修岳阳楼,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 动,滕子京请他的好友范仲淹写的《岳阳 楼记》,更是成了万人传颂的千古名篇, 滕子京本人也借此而成了人们心目中既 政绩卓著,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贤能之士,名垂千古。$$ 二是化公为私,贪污自肥。据《宋史》 记载,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同榜中的进士, 并先后在几个州做过太守,他之所以被 贬到巴陵郡,是因其“前在泾州费公钱十 六万”,犯有经济问题。关于重修岳阳楼 这件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也有如 下记载: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筹资“近 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案 典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 不鲜矣”。司马光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 家,曾经当过宋朝的宰相,主编过《资治 通鉴》,并且和范仲淹、滕子京年龄相差 仅二十岁左右,而且还曾同朝为官,应该 不会诬陷滕子京。而如果司马光所记属 实,那就说明因经济问题而遭贬谪的滕 子京并没有因此而悔改,反借重修岳阳 楼之机,又大捞了一把。$$ 三是为自己修建一处游乐场所。岳 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又重修得“极其雄 丽”,登楼而望,只觉得“巴陵胜状,在洞 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 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倒真的是一 个游玩聚会的好去处。然而整日为温饱 问题而奔波劳作的老百姓也许不会有此 闲情雅致,“多会于此”的,恐怕还是滕子 京和他手下的一班“迁客骚人”吧。$$ 由此观之,滕子京通过重修岳阳楼, 既显示了自己的政绩,树立了自己的形 象,又填塞了自己的腰包,还得到了一处 绝佳的游乐场所,对他本人而言,可谓一 举多得。至于巴陵郡的老百姓怎样看待 这件事,那自然是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 内了。$$ 毫无疑问,时至今日,在我们的周 围,仍有一些滕子京式的领导干部,他们 并没有干过多少实际的工作,却爱兴师 动众,劳民伤财,大搞什么“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 担,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党和 人民害莫大焉,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 视。

我们的思想品德书怎样才畅销?
作者: 王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畅销书  《麦琪的礼物》  圣经故事  美德  修昔底德  人心不古  思想品德  亨利五世  《理想国》  司马光砸缸 
描述:这个问题缘自一本美国的畅销书── 《美德书》。这是一本与心灵有关的书,编著者 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在书中用上百 篇寓言、诗歌、传说、圣经故事、随笔、小说,阐 释了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 实、忠诚、自律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美德。据说, 这本书出版不久便开始长踞美国《纽约时报 书评》畅
全文:

这个问题缘自一本美国的畅销书── 《美德书》。这是一本与心灵有关的书,编著者 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在书中用上百 篇寓言、诗歌、传说、圣经故事、随笔、小说,阐 释了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 实、忠诚、自律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美德。据说, 这本书出版不久便开始长踞美国《纽约时报 书评》畅销书排行榜,之后被译成多种文字风 靡世界各地。现在,《美德书》中文简体字本已 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翻译出版,使我们得以一 睹这本美国畅销书的“芳容”,也促使我们反 思我们的品德教育读物。$$ 在美德正被现代人于忙碌的生活中渐渐 淡忘的今天,一本讲道德的书成为畅销书显 得颇具意味。翻开近800页厚的《美德书》,我 们看到圣经故事、伊索寓言,看到亚里士多德 的《修辞术》、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看到欧 ·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修昔底德的《在伯里 克利葬礼上的演说》……对,就是这些对西方 人来说老掉牙的故事,吸引着 成人们追忆自己的儿时时光, 并乐意把它们讲给自己的孩 子听。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说:“开一 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都是最重要的…… 年轻时形成的观念是很难消除和改变的, 因此,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是 美德的典范……”这正是《美德书》的出发 点,在它精美的腰封上赫然写着“送给孩 子的最好礼物”。$$ 回到我们的问题,《美德书》的畅 销一方面是它“关注困境中的美国人” 的立意,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不带说教色 彩的活泼形式,我们的思想品德书为什 么不畅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类题 材的书往往堆积了太多的大道理,难以 真正打动孩子。事实上,我们有着丰厚 的道德传统,孔融让梨、车胤囊萤、孙 康映雪、司马光砸缸救人、大禹治水三 过家门而不入……这些曾经家喻户晓的 故事对现代人的影响却已经越来越少, 我们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却对孩子 的道德教育手足无措。 《美德书》中阐释了人类 作为一个整体所共同推崇 的基本美德,但毕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 美德中还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什么时候,我们能有 一本既为孩子津津乐道又能指导孩子知行的“东 方美德宝典”?$$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继承美德的过程就是 构筑和寻找“家园”的过程,对成人来说,重温 这些美德也就踏上了“回家”之路。一本好的思 想品德书应该是最适合亲子共读的书,想想吧, 在夜晚。一家人于温柔的灯光下轻声诵读那些古 老的篇章,温习人类本性中永恒的美德,这是何等 美妙的情景?慢慢地,人们的目光澄澈,人们的心 地纯净……

古今作家爱收藏
作者: 李盛仙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到海边去  收藏  现代作家  通俗文学  司马光  古今  天然石料  《中国文学史》  外文书籍  藏书癖 
描述:古往今来,我国有不少作 家在紧张的创作之余,兼有收 藏的爱好,以调节情绪,从中 得到生活的乐趣,有的在此还 颇有建树。$$ 宋代的司马光是个著名 的文学家。 一般人只知道他读 书破万卷,藏书逾万册,是个 “藏书癖”,但很少有人得知 司马光还是个“藏墨癖”。他 极爱收藏墨锭, 一生中蓄墨达 几百两,他
全文:

古往今来,我国有不少作 家在紧张的创作之余,兼有收 藏的爱好,以调节情绪,从中 得到生活的乐趣,有的在此还 颇有建树。$$ 宋代的司马光是个著名 的文学家。 一般人只知道他读 书破万卷,藏书逾万册,是个 “藏书癖”,但很少有人得知 司马光还是个“藏墨癖”。他 极爱收藏墨锭, 一生中蓄墨达 几百两,他蓄墨是为了教育后 代,“欲子孙知吾所用此物何 为也”, 充分表明了其收藏的 良苦用心。$$ 文化巨擘鲁迅先生不仅 是位大家熟知的藏书家,同时 也是一位著名的碑拓图画收 藏家。 经他一生辛勤收集碑拓 六千幅,各类画像六百幅。他 认为碑拓上的文字,特别是表 现游猎、战斗、宴会和车马仪 式等图画,形象地记载了古代 的风尚, 是研究史实的好材 料 。鲁迅在写《中国文学史》 和《中国字体变迁史》两本书 的过程中, 这些藏品给了他很 大的帮助。$$ 现代作家、文学家郑振铎 一生的嗜好就是藏书, 他平日 生活俭朴,将省下的钱用于买 书,一生收集中、外文书籍达 90000多册,有“长乐郑氏藏 书”、“西谛藏书”等多万藏书 印章。逝世之后,他家属接着他 的心愿,将这些藏书如数捐给 了国家图书馆。$$ 著名作家老舍喜欢收藏名 伶的扇子。由于他所处的条件 而交往多,经过逐年收集,功夫 不负有心人,居然收藏到梅兰 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 100多位艺术名流的书画扇。$$ 当代著名杂文家、《燕山 夜话》的作者邓拓,酷爱收藏 名人字画,其中以古画为主。为 了收藏,他垫进了自己所有稿 费。1964年,他将个人所藏最好 的一批古画共计154件,全部无 偿地捐赠给了中国美术家协 会。$$ 现代文学家林语堂嗜好收 藏烟斗,所藏烟斗五花八门,令 人眼花缭乱。这些烟斗除少数 是亲朋好友赠送之外,绝大多 数是他自己从世界各地搜集来 的,且一一经过精心鉴定。他常 年与之为伴,玩赏不已,其乐融 融。$$ “荷花淀派”奠基者孙犁, 是位典型的石头迷。他对于石 头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情感。孙 犁常到海边去寻觅自己喜爱的 各种石子,每每游览或访问归 来,口袋里总是沉甸甸的。一有 空闲,他就把石子泡在水里欣 赏。把玩那些奇形怪状、色彩斑 斓的石子,常常会使这位作家 一呆就是个把小时。$$ 名闻中外的香港通俗文学 作家金庸,是位围棋收藏迷。为 搜集各种棋子和棋具达到废寝 忘食的地步。在他的藏品中有 天然石料的,也有烧窑而成的, 有中式,也有日式。他还有一个 价值上万美金的棋具,是用千 年老树的原块木头制成的。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