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史海钩沉话选才

日期:2007.03.08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篇名】史海钩沉话选才

【作者】 张明

【关键词】 借鉴价值 东汉末年 朱元璋 赤壁之战 选拔人才 普遍规律 司马光 标准和 求贤 人才思想

【报纸名称】人民武警

【出版日期】2007-03-08

【正文】

古人之所以求贤若渴,这是因为人才 确实难得。墨子在他写的《尚贤》中道出了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 士寡,则国家之治薄”的普遍规律,因而 得出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的结 论。可见,这位老夫子把人才的品位和作 用说得很高很大。
   古人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是在社 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起来的,这 对于从事院校培养人才工作的领导同志 颇有借鉴价值。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 写的《吕氏春秋》一书中说,要识别和选拔 好“士”,必须依靠 贤者识贤才,不能 “以全举人”,要认 真区别“真士”和 “似士”。东汉《论 衡》一书作者王充 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博览古今者为 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者为文人;能精 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在这里,王 充把人才分为若干个层次,体现了其独到 的人才观。东汉末年曹操针对察举制不重 真才实学的弊端,明确提出:“治平尚德 行,有事尚功能”,尤其在赤壁之战战败 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实行“唯才是举”。而 试图从理论上解决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 法问题的是魏人刘劭,他在写《人物志》中 表达了“以德御才”的观点,认为“人材各 有所宜,非独大小所谓也”。关键是能否做 到“量能授官”。唐太宗李世民在推行科举 制度中,产生了自己的人才思想。他认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 治。”他主张选才不计亲疏、门第、种族。把 “以德行学识为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他在求贤诏令中宣布,凡“识达公方,学综 今古,廉洁正道的“可以经国估时”,做中 枢大臣;“儒求通明,学堪师范”的,可以充 当顾问等等。这种“用其所长”的原则,对 当时发掘人才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唐代 名相陆贽提出的“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 选拔人才原则,也很有借鉴作用。随着历 史的变迁,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 革家”的宋朝宰相王安石,对人才如何选 拔也煞费苦心,他认为选拔人才最好的办 法是推举和考察相结合,即:使众人推其 所谓贤能,然后再详加考察。关于才与德 谁重谁轻?谁主谁次?最早正确阐述德与 才之间辩证关系的是宋朝另一位宰相、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他编撰了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在此书中 阐述,选拔人才应德才兼备,“才者,德之 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司马光把 具有良好的品德作为选拔人才的首要条 件,他认为重德轻才和重才轻德都是不 可取的。此外,北宋文人秦观写有策论 《人才》一文,文中把人分为成才、奇才、 散才和不才,从而把人才的选拔标准更 为具体化了。明太祖朱元璋总结了历代 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贤才,国家 之宝也”。他说,“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 理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因此,他 非常重视人才问题,其选才的标准是: “以德为本,而文艺次之”和“量才擢用”, 而且主张对优秀人才破格使用,强调“毋 按资格”,新老“参用”。他还身体力行地 以多种途径和方法招揽人才。《明史·选 举志》载:“选举之法大略有四……学校 以教育之,科目 以登进之,荐举 以旁招之,铨选 以布列之,天下 人才尽于是 矣。”朱元璋在 位31年,不但亲自参加选才工作,还曾 先后下过16次荐贤和求贤的诏令。
   电影《天下无贼》中的黎叔也说:“二 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当今, 各院校都在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 为谋划一域的领导者,在人才还相对缺 乏的情况下,不妨借鉴一下古人的求贤 选才之道,有一双识才的慧眼,有一套选 才的机制,有客 才的胸怀和胆 量,真正让德才 兼备者发挥最 大才能效益。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