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蒙冤宰相——曾布
作者: 杨华林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徽宗  吕惠卿  向太后  神宗  熙宁  曾布  市易法  司马光  蔡京  王安石变法 
描述:变法干将$$曾布(1036~1107),字子宣,北宋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异母弟弟,13岁时丧父,从学于曾巩。嘉祐二年(1057),22岁的曾布与39岁的曾巩同时考中进士,初任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熙宁二年(1069)当过多年地方官的曾布来到开封,由知府韩维聘为开封府检校库监库,经韩维、
全文:

变法干将$$曾布(1036~1107),字子宣,北宋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异母弟弟,13岁时丧父,从学于曾巩。嘉祐二年(1057),22岁的曾布与39岁的曾巩同时考中进士,初任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熙宁二年(1069)当过多年地方官的曾布来到开封,由知府韩维聘为开封府检校库监库,经韩维、王安石推荐,上书言政,提出为政之本有两条,即厉风俗、择人才,并提出了当时的八大要务,即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神宗阅疏后,召见了曾布,谈得很合意。于是,神宗授其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加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等官职,命曾布与吕惠卿共同参与制订青苗、免役、保甲、农田之法,成为王安石的重要助手之一。当时,大臣及朝士多反对新法,争论非常激烈。曾布又上疏,建议神宗要坚定立场,专用王安石,摒斥玩忽朝命、胡说八道之人,使政令畅通。熙宁三年,曾任三朝宰相的元老重臣、河北安抚使韩琦上疏极力反对青苗法。曾布据理力争,驳斥了反对派的种种不实说法,使该法继续推行。王安石说:“新法初行,议论纷纷,唯独(吕)惠卿与(曾)布始终坚定不移,其他人多反复无常。”不久,升为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三司使。$$熙宁七年(1074),守旧派大力反对市易法,神宗迫于皇室、外戚等压力,令曾布进行追究。曾布将开封府主管市易的判官吕嘉问多收利息以图奖赏陈述于廷,认为市易法是利用官府权力而行兼并之事。吕惠卿、王安石认为曾布有意阻挠市易法推行,将曾布贬知饶州、再知潭州(今长沙)、广州、桂州、秦州(今天水)、陈州(今淮阳)、蔡州(今汝南)、庆州(今庆阳)。元丰末(1085),复为翰林学士,进而升任户部尚书。当时司马光为相,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并下令曾布修改役法。曾布不同意,说:“免役一事,法令细微详尽。此法字字句句都出自我手。若骤然要我改变,从事理上决不可为。”结果又被外调。元祐初(1086)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再调真定府(今正定)、河阳、青州、瀛州。绍圣初(1094),哲宗亲政,曾布迁官江宁,路过京师,哲宗留他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后来,章惇为左相,曾布任知枢密院事,力赞章惇“绍述”(即将元祐年间所革除的一切全部恢复)之议,使王安石当年所制定的新法又得到推行。$$拥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突然病故,皇位空缺,哲宗又无子。向太后(神宗皇后)哭着对宰臣说:“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惇说:“简王(赵)似与大行皇帝一母同胞,天子既崩,按礼按律,都该是简王继位”。向太后说:“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莫难如此分别”。章惇又建言:“依照长幼顺序,则申王(赵)佖当立为帝”。太后说:“申王虽然居长,但患有目疾,万万不可。于次则端王(赵)佶当立”。章惇以为不可,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这时,曾布大声呵斥道:“章惇,听太后处分!”接着,又对向太后说:“章惇从未与臣等商议过立天子之事。今日突然发此议论,实在令人惊骇,不知他居心何在。皇太后言应立端王,臣聆听多时,觉得圣谕极当,没有异议,一切敬请太后定夺。 ”蔡卞、许将相继附和。太后又说:“先帝曾说过,端王有福寿,而且有仁孝之德,当立为嗣君。”章惇只得缄口。随后,端王赵佶被带到哲宗的灵柩前继皇帝位,是为徽宗。$$徽宗继位后9个月,章惇被罢。当年十月,韩琦的儿子韩忠彦担任左相,65岁的曾布担任右相。曾布又矮又瘦,韩忠彦高大伟岸。两人并立廷下,反差甚大,时人戏称他们为“龟鹤宰相”。韩忠彦官虽居上,但性格柔弱,因而天下大事多由曾布决定,但曾布仍不能宽容他。当时,大臣对元祐、绍圣之政议论纷纷,认为有失偏颇,朝廷应处以大公至正,消除朋党之争,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1101)。后来,韩忠彦因“变易神宗法度”被罢左相,曾布独揽大权,继续推行王安石新法。$$客死贬所$$崇宁元年(1102),徽宗召蔡京为尚书左丞。曾布在元符末年排挤过蔡京 故蔡京与曾布不和。六月的一天,曾布向皇帝推荐陈佑甫担任户部侍郎。而陈佑甫的儿子陈迪是曾布的女婿,陈佑甫与曾布是儿女亲家。按照大宋的规矩,宰相是不能举荐自己亲属担任要职的。蔡京见机会来了,立即动本参劾。他说:“官爵俸禄是皇帝的,宰相怎么能够私相授受给自己的亲戚?” 曾布不服,喋喋不休地在皇帝面前驳斥蔡京,为自己辩解,不知不觉间声色俱厉起来。犬臣温益当即斥责道:“曾布,皇上面前安得失礼?”徽宗拂袖而起,相当不快。御史大夫们见此情形一拥而上,交相弹劾。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呼吸立成祸福,喜怒邃变炎凉”。意思是说曾布势焰熏天,喘口气就能决定别人的命运,喜怒哀乐之间就可以改变天地间的冷暖炎凉。曾布别无选择,只得辞职。皇帝接受其辞呈,免去他的右相,改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润州(今江苏镇江)。于是,曾布任相才二十个月,就退出了中央政坛。$$但是,蔡京仍不解恨,继续弹劾他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命令二十多年前被曾布审查过的现任开封知府吕嘉问将曾布的几个儿子抓起来,刑讯逼供,威胁利诱,罗织罪名,迫使他们承认贪污。曾布没有办法,只好违心认罪。于是,曾布被罢去实职,只任太清宫提举,发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住。不久,又降为司农卿,分司南京。后来,蔡京之流又以曾布推荐的学官赵谂叛变之事,将曾布贬为散官、衡州安置。再后来,又以曾布放弃湟州之事,将曾布贬为贺州别驾、廉州司户。崇宁四年(1105),迁徙舒州,恢复太中大夫官衔、提举崇福宫。大观元年(1107),卒于润州,享年72岁。后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蒙冤青史$$曾布的诗词写得很好,尤以词见长。传世词只有9首。其中《江南好》云:“江南客,家有宁馨儿。三世文章称大手,一门兄弟独良眉。藉甚众多推。”描写了江南才子的情况。其《水调歌头》云: “袖笼鞭敲镫。无语独闲行。绿杨下、人初静。烟澹夕阳明。窈窕佳人,独立瑶阶,掷果潘郎,瞥见红颜横波盻,不胜娇软倚银屏。曳红裳,频推朱户,半开还掩,似欲倚、咿哑声里,细说深情。因遣林间青鸟,为言彼此心期,的的深相许,窃香解佩,绸缪相顾不胜情。”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情景,叙事状物细致生动,富有诗味。$$综观曾布一生,有功有过。年轻时,他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当政时,他坚定地维护王安石新法;自己当政时,恢复了被废除的大部分新法,这就是他的功绩。他的过错就是当政时排挤同僚,打击政敌。当然,他一生中最大的过错,恐怕莫过于支持徽宗当皇帝了。他性格刚直,正如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所说的那样,是“千古骨鲠之士”,“其才其学,皆足以辅之”。总之,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曾布都称得上一个能臣,够不上一个奸臣。但《宋史》却因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骨干力量,将他列入奸臣传,这真是千古奇冤!在《宋史》中,王安石也受冤枉,但千百年来为之昭雪者,不乏其人。而曾布之冤,千百年来为之昭雪者,却鲜见其人。曾布九泉之下,永背黑锅,令人扼腕长叹。

司马光与“阿云之狱”
作者:暂无 来源:民间传奇故事(A卷)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刑事政策  就这样  就是你  熙宁  大理寺  朝堂  孤苦无依  许遵  死刑判决 
描述: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13岁的登州少女阿云还在为母亲守孝,孤苦无依。没想到阿云的叔父贪图钱财,在母亲死后丧服未满的时候,竟然以几石粮食就将阿云卖给了一位名叫韦大的老光棍为妻。韦大容貌丑陋,阿云对这门亲事死活不愿意,可又拗不过叔父。于是阿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杀死韦大。阿云晚上悄悄来到韦大的家里,适逢韦大正在熟睡,
司马光——勤谏良策治黄河
作者:暂无 来源:河北水利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监  北流  治河  熙宁  中国历史  二股河  水利事业  《资治通鉴》  涑水  哲宗 
描述:司马光(1019~1086年),陕州夏县人(今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费时19年,为其付出了大理心血。司马光也曾对水利事业作出过贡献,宋神宗年间他曾参与治河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熙宁元年(1068年)6月,北流黄河
青苗法Ⅱ: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
作者: 陈雨露 杨忠恕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庆历新政  青苗钱  熙宁  神宗  吕公著  朝堂  封建官僚  枢密副使  财富分配  北宋王朝 
描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王安石的并不是司马光,而是苏辙。熙宁二年九月,青苗法实施的当月,苏辙就上书指名道姓反对王安石和青苗法:青苗法是一种变相税收,钱财"在官何若在民";城郭财富分配不均确实会导致土地兼并,只要官府不插手,人间贫富总有变数,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才能不可能永远冠绝于世。但是,倘若官家插手,财富就只有一个流向——封建官僚,而且过程不可逆!
司马光因谗言得福
作者: 张爱国  来源:龙门阵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宋神宗  历史学家  北宋时期  熙宁  著名  皇帝  变法派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描述: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1070年)的一个早晨,司马光起床简单洗漱后,吩咐仆役备轿。他准备在早朝上做最后一次争取,希望皇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作者: 周原孙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史料记载  史学家  治平  熙宁  通史  历史真实  司马光  范祖禹  编年体 
描述:《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354卷,囊括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1362年的历史。《通鉴》包罗宏富,卷帙浩繁。它是由司马光主编,刘(分攵)、刘恕、范祖禹等协助,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完成的。作为司马光的助手之一,范祖禹在编写《通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过去讲《通鉴》时,往往只谈司马而少谈范与刘,这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对此,本文试评述之。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作者: 施懿超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五代史  独立完成  熙宁  编修  助手  历史真实  司马光  范祖禹  史学界 
描述: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公元1041-1098),作为《资治通鉴》编修的三大助手之一,对于《通鉴》的成书,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但是史学界历来对此却评价不一,这是有失历史真实的。一、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史载分歧,对于范祖禹所参与的部分,历来也莫衷一是。事实上,范祖禹独立完成了唐三百年丛目及唐长编六百卷,而且还协助司马光在唐长编及刘恕所作五代史长编基础上粗删、细删,而成定稿《唐纪》八十卷,《五代纪》三十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作者: 施懿超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五代史  独立完成  熙宁  编修  助手  历史真实  司马光  范祖禹  史学界 
描述: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公元1041-1098),作为《资治通鉴》编修的三大助手之一,对于《通鉴》的成书,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但是史学界历来对此却评价不一,这是有失历史真实的。一、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史载分歧,对于范祖禹所参与的部分,历来也莫衷一是。事实上,范祖禹独立完成了唐三百年丛目及唐长编六百卷,而且还协助司马光在唐长编及刘恕所作五代史长编基础上粗删、细删,而成定稿《唐纪》八十卷,《五代纪》三十
《资治通鉴》编修考证
作者: 袁伯诚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五代史  洛阳  熙宁  编修  历史编纂学  司马光  范祖禹  十三年  考证 
描述:明清之际,研究《通鉴》的学者很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解放前后,又有不少学者致力于《通鉴》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成就,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偏向。例如偏重于《通鉴》一书本身的思想内容及史料价值方面的研究,而从中国史学发展史的角度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就很不够。笔者在探索司马光史学思想中写成此义,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历史编纂学方面粗略地探讨《通鉴》的编修过程。
论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作者: 施丁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主编  胡三省  治平  熙宁  魏晋南北朝  司马光  范祖禹  王安石变法  史学 
描述:今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家司马光(字君实,1019-1086)逝世九百周年.纪念司马光,不能不谈他主编《资治通鉴》(下称《通鉴》)之事.他出色地完成主编《通鉴》的任务,有多方面的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历来学者有所探讨.本文仅谈他为资治,识人才,善调度,寓政论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