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说司马光的人才思想
-
作者:
吴怀祺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历史盛衰 发挥作用 人君 直接影响 司马光 人才观 人才系统 十三年 人才思想
-
描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94卷,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五代周世宋显德六年,共1362年。与此书相关的还有《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30卷。前者是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后者是参考群书基础上,以评其同异。总计是354卷。
-
司马光的易学历史观探析
-
作者:
章伟文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义与数 阴与阳 显与微 易学历史观 司马光 易道
-
描述:本文主要探讨司马光的史学与其经学之一的易学之间的关系。司马光通过其易学形式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他提出"易道"的观念,认为"凡宇宙之间皆易",易就是"阴阳之变"、"五行之化",这就对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原则作出了界定;又提出"圣人作《易》,为数亦为义,义急、数亦急",以"义"与"数"作为历史发展普遍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并认为《易》是对易道的表征,《易》有"见微而知彰、原始而知终"的史学功能;在探讨自然和人类历史存在的形式时,司马光还提出"阳非阴不成,阴非阳不生,阴阳之道表里相承"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历
-
《资治通鉴》梁纪纠误举例
-
作者:
汤勤福 李日升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纠误 梁纪
-
描述: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公认的史学典范著作,因其史料搜罗详尽、史实考证细致、错误较少而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然而《资治通鉴》毕竟受到各种条件所限,所记史事不可能尽善尽美,存在一些错误并不奇怪。本文将现存的其他典籍,如《梁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等记载,与《资治通鉴》梁纪部分进行比对,发现一些错误。归纳起来可分成四种类型:一是时间记载失误,二是求简删省而导致错误,三是摘编史料发生失误,四是在删并史料时出现失误。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企
-
《资治通鉴纲目》作者问题新探
-
作者:
顾少华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赵师渊 王柏
-
描述:赵师渊入朱门不早于淳熙八年,并未参与《资治通鉴纲目》初稿的编修,而是在朱熹晚年时,帮助其师“整顿”《纲目》,并至少承担了汉、唐部分的修订。“赵师渊作目”最初因王柏对史料的误读而起。元、明时期《纲目》成为史学义理取向的典范后,“赵师渊作目”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叙述策略,在阐释《纲目》书法的论说中得到凸显。明中期以后,信奉治史实证路径的文人群体宣扬《纲目》出自赵师渊之手,以此消解《纲目》在史学义理维度的典范意义。而无论是“赵师渊作目”或“赵师渊撰《纲目》”,其载体是关涉《纲目》阅读、阐发、评价、接受等性质的文本
-
顾少华:《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新探》
-
作者:暂无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纲目》 再生产 社会史 知识消费 传统史学 接受过程
-
描述: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历来被学界视为传统史学义理转向过程中的圭臬之作,影响深远。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其体例与思想的阐发,而忽略了其典范地位的建构性质。换言之,印刷、阅读等文本的传播、接受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消费,也是一种再生产和建构的过程。南宋时,《纲目》刊布后,其定位尚处于游移状态。
-
《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考论
-
作者:
秦丽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清高宗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
描述:《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是清乾隆年间修成的一部编年体明史史书,其凡经两修,现存初修二十卷本和改修四十卷本两种。乾隆中后期纂修《四库全书》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的成书使该书的重修成为必然。改修本与初修本相比,在书法、纪年上大体遵循《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在少数民族人名与地名翻译上则改动较大。这些改动体现了高宗对修史事业的控制及其史学和政治思想。该书为研究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著作,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
《续资治通鉴》编纂新考
-
作者:
李金华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续资治通鉴 毕沅 纂修过程
-
描述:《续资治通鉴》一书,是清代乾隆时期在毕沅主持下,有众多幕宾参与修成。毕沅本人从始至终不仅亲自主持、而且实际纂修、修订与考核史料,是本书名符其实的作者,非依仗权力、财力雇人撰书、坐享其成。在其他参修的学者中,学术界往往强调邵晋涵的贡献,但依据史实考证,可知钱大昕的贡献远在邵晋涵之上。而章学诚曾言《续资治通鉴》二百卷,乃为概略说法,不必因此增添疑窦。冯集梧校订并重新刊刻之《续资治通鉴》,实为全稿,经梳理有关记载,枝蔓歧说均可廓清。
-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
作者:
施懿超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五代史 独立完成 熙宁 编修 助手 历史真实 司马光 范祖禹 史学界
-
描述: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公元1041-1098),作为《资治通鉴》编修的三大助手之一,对于《通鉴》的成书,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但是史学界历来对此却评价不一,这是有失历史真实的。一、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史载分歧,对于范祖禹所参与的部分,历来也莫衷一是。事实上,范祖禹独立完成了唐三百年丛目及唐长编六百卷,而且还协助司马光在唐长编及刘恕所作五代史长编基础上粗删、细删,而成定稿《唐纪》八十卷,《五代纪》三十
-
《资治通鉴》及其有关的几部书
-
作者:
柴德赓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胡三省 纪事本末 农民起义 司马光 史料价值 范祖禹 十三年 周世宗 王二
-
描述:《资治通鉴》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编年史,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九五九年)止,共记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
读《资治通鉴译注》(战争卷)
-
作者:
蓝天海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南齐书 旧唐书 史书体例 七国之乱 主要表现 司马光 战争 我国古代 史家
-
描述:我国古代史家素重文笔,曾巩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史书应做到“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把史书的“文”,与“明”、“道”、“智”相并列,意即文笔与观点、内容、编纂等等,都是有着同样重要的。刘知几说史有三长。他所说的“才”,与文笔也有很大的关系。章学诚在《史德》篇中,也说“非才无以善其文”,明确指出了文笔生动与否乃是表现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史书的文笔,主要表现在写入能否使读者如见其面,写事能否使读者如临其境。特别是对于历史上那种波澜壮阔的战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