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资治通鉴纲目》作者问题新探
-
作者:
顾少华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赵师渊 王柏
-
描述:赵师渊入朱门不早于淳熙八年,并未参与《资治通鉴纲目》初稿的编修,而是在朱熹晚年时,帮助其师“整顿”《纲目》,并至少承担了汉、唐部分的修订。“赵师渊作目”最初因王柏对史料的误读而起。元、明时期《纲目》成为史学义理取向的典范后,“赵师渊作目”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叙述策略,在阐释《纲目》书法的论说中得到凸显。明中期以后,信奉治史实证路径的文人群体宣扬《纲目》出自赵师渊之手,以此消解《纲目》在史学义理维度的典范意义。而无论是“赵师渊作目”或“赵师渊撰《纲目》”,其载体是关涉《纲目》阅读、阐发、评价、接受等性质的文本
-
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新探
-
作者:
顾少华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知识社会史 《资治通鉴》
-
描述: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历来被学界视为传统史学义理转向过程中的圭臬之作,影响深远。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其体例与思想的阐发,而忽略了其典范地位的建构性质。换言之,印刷、阅读等文本的传播、接受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消费,也是一种再生产和建构的过程。南宋时,《纲目》刊布后,其定位尚处于游移状态。一方面,《纲目》被纳入“通鉴学”体系,以羽翼《通鉴》而存在。这种形象的塑造,并没有触动时人观念中《通鉴》因中兴编年而尊享仅次于《春秋》的地位。另一方面,《纲目》又被认为回归《春秋》劝惩之法,几与《春秋》争辉。此类认知建构,已隐
-
《资治通鉴纲目》与道统
-
作者:
徐公喜 来源:历史文献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正统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道统
-
描述:爲釐清正統,發揮道統,朱熹作《資治通鑑綱目》,提出正統與道統不同的層次標準:按照“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標準區分正統與非統,而合於天理之正則是判定正統與道統的標準。朱熹通過法三代貶漢唐手法很好地體現正統與道統不同内涵與實質差異。宋明理學家們特别强調了國統之離合,反映出道統帝王之道向聖人之道轉變的階段性變化。
-
朱熹和《资治通鉴纲目》
-
作者:
仓修良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纲鉴热 纲目体
-
描述: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产生以后,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史体——纲目体,而且到明代又催生出纲鉴热,为史学走向社会、走向通俗化无形中走出了一条道路。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却一直不加理会,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初步探索,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
黑水城《资治通鉴纲目》残叶考述
-
作者:
胡玉冰 唐方 来源:西夏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元版 《资治通鉴纲目》 黑水城
-
描述:本文以俄、中、英藏黑水城《资治通鉴纲目》残叶为中心,对其版本、刊刻年代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俄、中、英藏《纲目》版式皆为半叶10行16字,小字双行22字,四周双边,中乌丝栏,细黑口,有鱼尾。且俄、英两地所藏残片部分可拼合,故三地所藏残片似为同一版本。宋元版《纲目》除八行本、十行本两个主要系统外,另有十一行本、十二行本传世,黑水城本与詹光祖月崖书堂刻本同属十行本系统。二者虽非同皈,怛版式基本吻合,应同出一源或互为底本。又,黑水城本有误字且个别字未用正字,因此黑水域本《纲目》可能是在南宋至元末间刊刻于书坊的
-
有关历史文献评价问题的思考——从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再评价谈起
-
作者:
李德锋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评价方法 朱熹 传播 《资治通鉴纲目》 历史文献
-
描述:仓修良先生对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再评价对我们产生了很大启发。以此视角梳理古今学人关于《纲目》评判悬绝的史实,我们会发现在今人的评价中存在着忽视《纲目》的实际影响和一定程度上背离历史地评价历史问题这两种趋向。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历史文献的传播过程真正地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范围以及对其的评价当中来,也要尽量地从历史的背景来评价历史文献。
-
顾少华:《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新探》
-
作者:暂无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纲目》 再生产 社会史 知识消费 传统史学 接受过程
-
描述: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历来被学界视为传统史学义理转向过程中的圭臬之作,影响深远。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其体例与思想的阐发,而忽略了其典范地位的建构性质。换言之,印刷、阅读等文本的传播、接受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消费,也是一种再生产和建构的过程。南宋时,《纲目》刊布后,其定位尚处于游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