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的警枕
-
作者:暂无 来源:孩子:学生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学家 聪慧 政治家 司马光 北宋
-
描述:北宋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慧机警,他年幼时破缸救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的聪慧与喜爱读书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即使他当了官,仍保持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
我读《司马光砸缸》
-
作者:
高雨薇 来源: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学家 《司马光砸缸》 动脑 故事书 读书
-
描述:我和妈妈一起读了故事书《司马光砸缸》。我知道了司马光是北宋的名臣,历史上有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在父亲严厉的管教下,从小就喜欢读书,掌握了不少知识。他还爱动脑,人也变得很聪明。
-
司马光的选人标准
-
作者:暂无 来源:党的生活(云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学家 政治家 “德” 用人标准 司马光 选人标准
-
描述:宋代名臣、古代政治家、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光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德”当头。对德与才的位置,他是这样说的:“才对德只是起着借助作用,德对才则起着统帅作用。”于是,他按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把人分为四种类型。
-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作者:
萦尘 来源: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历史学家 政治家 中国 《资治通鉴》 文学家
-
描述:中国的历史著作,有两本书不可不读:二本是以前我们介绍过的,司马迂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本是现在我们要介绍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敛、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
-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
-
作者:
萦尘 来源: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学家 政治家 北宋时期 光山县 记忆力 文学家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从小就特别喜爱学习,他觉得自己的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作者:
郭俊明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积贫积弱 历史学家 政治斗争 人文主义精神 小说家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长篇小说 苏轼 旧党
-
描述:写这样的人物、写这样一部小说,对郭天印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王安石变法让人想起商鞅变法,变法者的结局差不多,王安石要比商鞅幸运一点,没有那么惨。但是变法的结果却不一样,商鞅变法把秦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而王安石变法却没有把宋推向强盛,没能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历史趋势;但,因变法而起的政治斗争却比
-
全文:历史学家。在这种阅读背景下,人物的把握更是难如蜀道,虽说可以剑走偏锋,可那也是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搭进去了。郭天印是聪明的,他采用了现在已不多见的章回体写法,让人一目了然,免得读起来一头雾水;他省去
-
司马光的奏章
-
作者:
李颖 来源:秘书工作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积极用世 礼治 历史学家 政治家 北宋时期 奏章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 文学家
-
描述:司马光的奏章
-
司马光的选人标准
-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党的生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选人 历史学家 开拓精神 辩证关系 用人标准 司马光 胜过 古代政治 圣人 君子
-
描述:宋代名臣、古代政治家、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光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德"当头。对德与才的位置,他是这样说的:"才对德只是起着借助作用,德对才则起着统帅作用。"于是,他按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把人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德才俱佳者。这种人可以称作圣人,但凤毛麟角,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第
-
司马光因谗言得福
-
作者:
张爱国 来源:龙门阵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宋神宗 历史学家 北宋时期 熙宁 著名 皇帝 变法派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
描述: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1070年)的一个早晨,司马光起床简单洗漱后,吩咐仆役备轿。他准备在早朝上做最后一次争取,希望皇
-
刘恕与《资治通鉴》
-
作者:
刘洪元 来源:赣图通讯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历史学家 五代史 十国 编修 通史 司马光 范祖禹 编年史 编年体
-
描述:司马光的名字与《资治通鉴》一起,彪炳于史册。然而,这部规模宏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并非司马光一个人编成的,它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其主要协修的有当时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刘恕、刘攽和范祖禹。诚如司马康所说:“此书成,盖得人焉。”《通鉴》的初稿,也就是各朝历史的丛目和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