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剧本研讨会在夏县召开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省晋剧院青年编剧张俊海精心创作为纪念司马光诞辰1000周年,近日,夏县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组织召开了新编大型戏曲《司马光》剧本创作研讨会。司马光(1019年——1086年),山西夏县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官清廉,刚直
-
《百家讲坛》主讲人丁万明做客文源讲坛 讲述司马光的齐家之道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4月9日上午,由山西省社科联、山西省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联合推出的文源讲坛·晋冀系列讲座在省图书馆开讲。本场讲座邀请到的是河北省党校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丁万明,主讲“《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齐家之道”。丁万明教授从“司马光其人”“《资治通鉴》是一本经史合流的政治教科书”以及“温公《家范》论治家
-
司马光家范登上中央纪委网站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堪称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轨范”本报讯(记者王荔通讯员梁晓丽阎玉斌)“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俭能立名、侈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8月3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刊发了运城市历史名人司马光为官清廉、文章传世、诲人殷殷的事迹。这也是继闻喜裴氏家族之后,运城市历史文化名
-
司马光后裔讲述司马光的廉与俭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伟国介绍温公祠。司马光祠的“忠清粹德之碑”所在地。《宋史》称司马光:于物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恶衣菲食以终其身。他去世后,被宋哲宗追封为“温国公”,谥号“文正”,并为其题写碑额:“忠清粹德之碑”。近日,笔者特意去探寻这位清廉名相的历史足迹——“核心提示”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史学家。童年
-
且看司马光的俭素为美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我上中学时就从课文中学过了。它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篇家训。当初老师是以“俭可传家”的古训教我们的。如今重读,我有了新的感悟,从中读出了司马光在北宋奢靡成风的世俗面前不媚俗、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道德操守。司马光作为史学家,成就辉煌,名震遐迩;作为政治家,官至宰辅,权倾一朝
-
国家将投200万元维修司马光墓
-
作者:
孟苗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孟苗)6月16日,记者从省文物局了解到,今年,国家文物局将出资200万元对司马光墓进行维修。此次是继1962年、上世纪80年代和2010年之后,司马光墓迎来的又一次大范围维修。司马光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夏县城北12.5公里的鸣条冈。墓地由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组成。茔地陵
-
司马光走出课本“砸缸”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7月26日,万荣西村小学的学生在表演课本剧《司马光砸缸》,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实景表演,同学们演得格外起劲。当日,万荣县举办“最炫校园风”文化艺术周才艺展演活动,来自全县20多所中小学的500多名师生表演了舞蹈、小品、课本剧等20个精彩的节目,在展示才艺中欢度暑假。薛俊摄
-
鉴古察今的《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是宋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历时19年编写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真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礼治文化”为中心,以“名份论”和“才德论”为基本点。《资治通鉴》的第一篇“臣光曰”就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调。司马光在第一篇“臣光曰”中指出,作天子的最大的职责就是维护礼的神
-
守正出奇的《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夫之《读通鉴论》三本书,归纳起来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守正,一个是出奇。守正就是要讲德治;出奇就是讲权变。关于德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叙述三家分晋、智伯灭亡的故事之时,对于德与才有一篇长达千字的评论。认为“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意思是仁德第一,才能第二;一个人的才能要服从于德,无德有才
-
明版《资治通鉴纲目》惊现闻喜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孟苗)封藏了近400年的明朝末年刻板印刷的59卷本《资治通鉴纲目》和27卷续编本《续资治通鉴纲目》的全套明刻板的善本书册,6月3日在闻喜县现身。整套书卷版式舒展,墨色极佳。据介绍,这套《资治通鉴纲目》和《续资治通鉴纲目》共120册,《前编》59卷90册,《续编》27卷30册。每卷首刻卷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