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一词,原指身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与疾病。这种 解释主要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机能正常, 没有缺陷与障碍。人才的健康成长,光有才能发展是不行的,还必须 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才素质修养。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中的 “品性”,更为本质与重要,对于人才的健康成长起着核心与关键的 作用。$$ 然而一般而言,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远不如身体健康, 才能发展远不如品性发展。古时候江西金溪的神童仲永为什么没有成 才?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心理素质不完备,才能与品性彼此发展不协调。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司马光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才子,长期 的社会阅历与历史考察使他对才能与品性的关系有不同常人的见解。 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并健康成长,取决于才能与品性两种素质是否 完备无缺,发展是否平衡。他说,德才兼备并和谐充分发展之人是圣 人,无德缺才之人是愚人,德的发展强于才的发展之人是君子,而德 的发展弱于才的发展之人是小人。这种观点与当前美国科学家研究的 结果是一致的。美国心理学者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个人成功因素 中80%的作用在于“情商”,而只有20%的成功因素是“智商”。司 马光的“德”即品性,与“情商”相当,而“才”即才能,与“智商” 相当。换句话说,只有“情商”与“智商”充分发展并相互协调的人 才能成为天才与伟人,“情商”与“智商”都较低又不愿发展的人是 蠢人,“智商”中等但更重视“情商”发展的人将来能成为人才,而 只注意发展“智商”不注意发展“情商”的人最终不能成为真正的人 才。$$
现在有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很片面,一提到素质教育 就是唱歌、跳舞、打球、练乐器等等。甚至某所学校搞管弦乐 队出名了,另一些学校也一窝蜂地“东施效颦”,还有些学校 把组织多少场演出作为衡量开展素质教育的标准。这其实是对 素质教育庸俗化的理解。$$ 唱歌、跳舞之类固然是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它远不是素质 教育的全部,也 不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教育的核 心地位是传播科 学文化知识、提 高受教育者的科 学文化素质,这 一点不能变,否 则就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因为素质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 不是截然对立,而是传统教育的完善和扬弃。我们推行素质教 育,其根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 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提高人的素质。$$ 在贺州市,我们提倡教师要实现几个观念的转变:从单纯 知识传授变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单科知识传授变为整体知 识传授;从单纯培养智力因素变为同时注重开发非智力因素, 磨练学生心理素质。例如贺州市八步镇第一小学,老师在上语 文课讲“司马光砸缸”这一课时,问学生:与司马光一起玩的 孩子,所读的书差不多,所懂的知识也差不多,但为什么其他 孩子看见伙伴掉进水缸里就束手无策,司马光却能用石头把缸 砸烂让水流出来从而使伙伴得救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情况 吗?你是否也 能果断地自救 或救护他人? 这些问题的提 出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课堂 气氛十活 跃。我们提倡 在课堂45分钟里要效益,鼓励把一节课中一半以上的时间交给 学生来思考、交流、提问,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培养创新精 神、提高素质。$$ 现代社会很需要综合素质人才和交叉学科人才,这就要求 教师要有多方面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开展“教师素质工程” 中,其中一项是培养“三能教师”,即一个教师同时能上一门 必修课、一门选修课和带一个兴趣小组,让学 生不仅掌握课堂知识,还要培养生物、自然等 各方面的兴趣,更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我们还在几所 小学办了少年军校、少年交警大队,一些中小 学与《小博士报》合作成立小记者团,组织学 生调查访问有成就的老校友,开展“科技月”、 “社会调查月”、“生活自理月”活动等等。这些 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使他们在不 同的环境中受到锻炼,甚至尝受失败的挫折, 心理素质逐渐得到磨练。
在热烈讨 论假日旅游的 话题中,有朋 友提出一个观 点──“一地 多日游”。 我站在正方一 边,积极地探 讨“一地多日游”的益处。$$ 旅游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 “旅速游缓”,旅游者要以最快 的速度,当然是安全舒适地到达 旅游目的地,然后,缓慢地享受 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旅游者所需的 一切。$$ 休闲游是这样,观光游也应 该是这样。传统的旅游观,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影响很 深。不少旅游爱好者比谁去过的 地方多、走的路最远,至于所到 之处是“司马光砸缸,还是司马 缸砸光”就分不大清了。新、马、 泰、港、澳游,华东五市十日游, 诸如此类旅游产品,都是一时间 有广阔的市场,但前景并不看好 的线路。近来已被华东三市10日 游、韩国5日游、韩国3日游等产 品所逐渐替代。$$ “一地多日游”的中心思想 要求旅游目的地的内容多。我们 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是丰 富的,只是过多地强调了从古人 那里延续下来的,有些则是从近 代人那里留传下来的所谓特色, 而忽略了传统以外的其它资源。 这其中也许恰恰正蕴含着当代人 的旅游需求。人们知道黄山云海、 日出、奇松、怪石,轻视了一个 “雪”字, 这一轻视的代 价可不得 了──小半年 赋闲。多少南 方的游客、 港、澳、台胞 为这个“雪” 字,冒严寒拥向东北某一两个冰 雪旅游城市,而因雪而繁荣的旅 游目的地,与前者犯病的季节正 好相反,但毛病是同一个,雪过 天暖之后,就少有人来了。它的 夏季不美吗?20年前一首《太阳 岛上》的欢快歌曲, 唱出哈尔滨夏季的 美,也唱来了大批的 游人。
山西省夏县在经济发展中紧紧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的主线,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和推进科技进步,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壮大优势工业、主攻民营经济、推进第三产业四个重点,取得了经济总量扩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显著效果。去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3.4%和11.1%;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16元,同比增长6.1%。$$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传统的粮棉产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突出设施农业、发展名特产品、实施退耕还林(草)、扶持畜牧养殖”的发展思路。几年来,累计发展设施农业3.9万亩,完成了“禹青牌”商标的注册,申报20万亩、8个无公害农产品的省级认证。着力培育蔬菜经济带、杏梅经济带、鲜果经济带、优质花椒药材经济带和干果烤烟经济带,使粮经收入比例达到4∶6。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走出了一条“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新路。$$结构调整推进城镇经济发展速度。通过盘活存量、招商引资、吸引增量等办法,使全县1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上交税金增长21.3%;通过“营造环境、改革体制、引进人才、政策扶持”等措施,致力于建设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新兴企业,抓住民营企业发展的势头,提升了城镇经济的质量。$$结构调整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夏县有禹王治水的点将台、黄帝战蚩尤的龙山、夏启酿酒祭天的瑶台顶、黄帝之妻螺祖种桑养蚕的西荫遗址、司马光墓等。夏县凭借文化古迹和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鼎力打造“人文夏县、古都夏县、绿色夏县”的品牌,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建成了“司马光大道”旅游专用公路和占地50亩的司马光旅游文化广场,开辟了泗交山水景区的“时空隧道”和“文化长廊”,这一系列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使夏县初步形成了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山水、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旅游格局,大大推动了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读流萤先生所著的《塔影河声》 一书,虽说是兰州碑林纪事,却是一 部亲切朴素的散文,文笔明朗,内容 丰富,评价精当,议论风生。充满着对 书法艺术的激情和对书法艺术家的 尊崇。使人颇多启悟,增加了许多知 识,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献价 值的好书。$$ 流萤先生评论书法的标准是先 重人品,次及书品。这同大画家李苦 禅所说的“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画 格”何其相同乃尔!这也是我国历代 评论任何艺术形式的传统观念。过去 有人评价颜真卿书法,庄重雄浑,严 厉正大,有忠臣烈士之风。细细瞻仰, 果不谬也!$$ 《塔影河声》中,列举的古今名家 的珍品美不胜收。《兰州碑林纪事》是 兰州碑林更详尽更具体的阐释。从中 我们能感受到流萤先生搜求之精,鉴 赏之高雅,颇有见人之未见,识人之未 识之感。一项事业的成功,尽管有坚强 的后盾和各方精英的相助,但从根本 上说,它总是展现了主持人的总体水 平。我想王羲之的兰亭集会中所述的 群贤毕至,绝对都是贤,而无俗。又如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虽然有宋 神宗的支持,然而司马光的历史目光 和他的铁门槛,谁也越不过去。精神产 品的汇集,若无精神境界高尚的社会 贤达主持,要想成功,只能是一句空 话。流萤先生主持创建的兰州碑林,具 体地体现了流萤先生的精神境界和审 美水平。$$ 兰州碑林的书法精品如繁星耀空, 展示了书法艺术崇高的品位和书法艺 术家的人格魅力;尤其是显示了甘肃古 今名家辉煌的艺术成就。这不仅是书法 艺术的示范,而且也提高了甘肃人民对 甘肃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建设 甘肃文化大省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鼓 舞和促进作用。$$ 《塔影河声》所记述的名家精品,早 有共识和定论,无须赘言。我只想以一 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谈几幅非常引人注 目的作品。$$ 左宗棠的字在甘肃并不少见,然而 他的楷书,我却是第一次在《塔影河声》 中看到。不知流萤先生怎么独具慧眼,选 辑了左氏的这么一幅正楷对联:“一抔荒 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凝重端肃, 苍劲美观,既有高雅的文士气质,又有大 将的刚正风骨,使人望之,顿生崇敬。$$ 又如朱克敏向以隶书名世,可是流 萤先生却如何选得了一幅他的行楷: “郭右之出右军思想帖真迹,有龙跳天 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不咨嗟叹 赏。”那种浑厚洒脱、庄重优美的神采, 不由得使人也以“观者无不咨嗟叹赏” 一词而献上崇敬之意和赞美之情。$$ 又如会宁大书法家刘翰华所书的 正楷条幅:“元和中,白居易出守杭州, 入山礼谒释道林,问:‘如何是佛法大 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 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师曰:‘三岁 孩子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字体清 秀绝伦,俊美无比,使人叹为神品。可以 说,刘翰华的书法,集中地体现了会宁 的人文气质和神秀传统。也许因为他只 是一个拔贡,在那个讲究功名品级的封 建社会里,他被埋没了,没有获得他应 有的历史地位。流萤先生将刘翰华的书 法精品镌刻于兰州碑林,彰显于世,对 后人将是莫大的启示和鼓励。$$ 事在人为,不只是钱的问题。尤其 是文化事业,若无卓识远见和鞠躬尽 瘁的精神,钱再多,也是白搭。当年刘 尔■整饬五泉山,凭的不就是这种精 神吗?兰州碑林是甘肃文化建设的一 项突出标志,它将激励有志之士,更 加献身于此,创建更宏伟的勋业。流 萤先生在离休之后,以七十高龄奔走 呼号,细搜精研,含辛茹苦,卒成大 业,获得了第二生命,堪为老干部贡 献余热之表率。
2004年新邮发行计划及 其发行政策的出台,又一次点 燃了人们盼求的目光。$$ 2004年新邮计划发行26 套,小版张10套左右。就邮票 品种整体设置来看,不乏精品 佳作。$$ 首先,一改过去二轮生肖 邮票两枚成套的做法,变为以 票幅增大的单枚票,平信邮资 的面值设置更趋合理,无疑为 系列邮票中排行老大的生肖 邮票的收藏价值增添了砝码; 而随发的少量小版张更是奠 定了第三轮生肖票的龙头地 位,收集难度增强,笔者预测 其未来市场的供需矛盾将会 有所变化。$$ 其二,热点题材邮票和新 系列邮票的大量涌现,势必会 大大刺激市场购买力和人们 的收藏欲望。脍炙人口的中国 古代名画邮票历来是邮市的 宠儿及热门交易品种,其升值 保值价值始终居于坚挺向上 的位置,像以往发行的《簪花 侍女图》、《韩熙载夜宴图》 等均是明证。2004年《清明 上河图》邮票一套12枚,按 照原图原本绘画进行设计, 以连票形式发行,不仅具有 极佳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更具升值潜力。《成语典 故》、《司马光砸缸》、《八 仙过海》、《柳毅传书》等邮 票不仅在设计上别具一格, 观赏品位甚佳,更因古典体 裁而将备受集邮者追捧。其 他如《华南虎》、《第28届奥林 匹克运动会》、《国旗国徽》、 《孔雀》、《中国名亭》等邮票均 可能有不俗的市场表现。$$ 其三,新邮发行量进一步 减少。2003年采取大小版并举 的邮票发行政策,使得新邮实 际发行数量不仅没有减量反 而增加。2004年小版张种类的 减少意味着新邮发行真正实 施了减量政策,这是一个极为 利好的信息。尤其是小版张的 发行频率减少,版幅缩小,面 值降低,全年投资金额不过百 元左右,便于收藏或炒作,极 有可能从中诞生出真正的几 匹邮市“黑马”来,达到激励邮 市转好的目的。$$ 近年来,国家邮政局在邮 票印刷上多次采用了高科技 的制作工艺技术,像齿孔的多 元性、防伪油墨、胶雕制版等 形式不断运用于邮票之中,使 得新邮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 性。
在这辞旧迎新、欢度佳节 的幸福时刻,我代表省集邮协 会对多年来给予集邮事业关心 和支持的各级领导、广大集邮 工作者、集邮爱好者致以新春 的问候。$$ 回顾2003年全省集邮协会 所走过的历程,在省局党组的 正确领导下,各级集邮组织在 集邮宣传、组织建设、集邮展 览、学术研究、青少年集邮等方 面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的活动,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 建设做出了贡献。$$ 前不久,在四川绵阳举办 的第16届亚洲国际邮展上,哈 尔滨李成东的《鹿》邮集和大庆 田润普的《石油》邮集分别获得 了大银奖。《哈尔滨集邮》杂志 (2001年-2002年)和钱兴忠编 写的《集邮杂谈》分别获得了镀 银奖和铜奖。2003年8月7日至 10月22日,由省集邮协会和省 邮资票品局联合举办、历时两 个月的首届全省个性化邮票巡 回展览,进一步促进了邮票个 性化服务业务的发展,扩大了 社会影响。$$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采 取了学术研究两条腿走路的方 针,即:一是对集邮理论进行宏 观研究;二是对黑龙江集邮史、 邮政史等方面进行了微观研 究。仅过去的一年,省集邮协会 学术委员会就收到全省各地有 价值的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青少年集邮工作经过多年 的实践,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 验。各地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 彩的青少年集邮活动,得到教 育部门、老师及家长的欢迎。 去年10月,哈尔滨教育学院初 等教育学院、牡丹江青少年集 邮学校、大庆市69中学被中华 全国集邮联合会授予全国首批 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称 号。$$ 由黑龙江省邮政新闻中 心、黑龙江省集邮协会联合举 办的“庆七·一方寸情”集邮 征文大赛,得到了各级协会的 大力支持和响应。中小学生踊 跃参加是这次活动的最大特 点,哈尔滨市教育局校外办得 知征文的消息后,一次就组织 征文作品三百余篇。$$ 《哈尔滨集邮》杂志三年来 始终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 的方针,办出具有黑龙江特色 的集邮刊物,刊物质量越办越 好。目前,在全国各地有了一定 数量的读者和撰稿人。$$ 《集邮纵横》是我省集邮协 会惟一的会刊,融信息、知 识、资料等于一体,是各级协 会进行集邮工作经验交流、集 邮活动通报、学术研究成果共 享、集邮知识学习和集邮资料 收藏及了解集邮大千世界的一 个不可多得的载体,现已成为 指导集邮工作、宣传集邮文 化、普及集邮知识的有影响的 刊物,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 青睐。$$ 2004年,我省集邮蕴藏 着很大潜力和优势。全国性 的重要活动比较多,例如: 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办20周年、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等,国 家邮政局将发行相关题材的 邮票,各级集邮协会要积极 配合当地政府和邮政部门的 宣传工作做好首发活动的准 备工作。$$ 《司马光砸缸》和《成语典 故》两套邮票,均选自中小学课 本中的语文教材内容。各级集 邮协会要把邮票的发行和宣传 工作与“六·一”儿童节紧密联 系在一起,活动要举办得富有 特色,一方面可以配合学校的 德育和智育的教育,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这次机会,积极培养、 发展青少年集邮队伍。$$ 今年是《黑龙江集邮史》 编纂出版的关键一年,各地集 邮协会要把配合《黑龙江集邮 史》编辑部的调查研究工作当 成一件大事来抓。同时省集邮 协会学术委员会还将在今年上 半年完成《黑龙江省集邮学术 论文汇编》(2003)的编纂出 版工作。
在中国茶文化灿烂的星河里,有一 颗星不能不提,因为这颗星过于耀眼, 以至于为了您的眼睛的安全请先闭眼, 我们请巨星出场──$$ 苏轼其人一生都可用“大”来作结。 “唐宋八大家”是一个狭隘的称呼,苏轼 是一个大文豪、大诗人、大词人、大散文 家、大画家、大书法家。“德、智、体、美、 劳”样样都大,其旷达的人生态度鲜有 比肩者。即使苏轼生在今天,也同样如 现代诗人王澍先生所言,是实践“三个 代表”的伟大榜样。$$ 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期间,为当地培 养了第一个进士(代表最先进的文化); 早在被贬海南之前他就研制了插秧 机──“秧马”(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 不管被贬到哪儿,他都为当地的老百姓 办无数好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 益)。迫害他的人,想置之死地而后快, 可苏轼就不死在那儿,还能说出“九死 南荒我不恨”的话,你说气不气人。$$ 保持自己的大气节,在“新法”“旧 法”两党的迫害下,他依然是立场坚定, 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一身傲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对人生坎坷,“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真是大气概。在料峭的春风中, 面对山头斜照,对近乎流放的贬官生活 竟甩了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大 英雄、大节操。洒脱豪迈,履险如夷。$$ 苏轼对爱妻王弗感情笃厚,妻亡 后,苏轼常于梦中见妻,有词《江城子· 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 茫茫,下思量,自难忘”,白天见不到,只 好“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年年 断肠。读来令人泪下,真是大情感。英雄 气不短,儿女情更长。$$ 在苏轼七彩罩身的神圣光环下,我 们真是睁不开眼。在诸多光彩之下,暗 淡了苏轼的另一道光芒──他还是一 位大茶人。$$ 苏东坡在一次斗茶中得白茶第一, 司马光问他:“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 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 陈。君何以爱此二物?”苏东坡笑答:“奇 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 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 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 “茶墨皆香”被后人传为美谈。$$ 苏轼的才名,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天 下无双,即使是王安石的过目不忘也难 敌苏轼的遍地开花。无论是王安石的 “新法”,还是司马光的“旧法”,谁得到 苏轼的肯定,都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力 量。这三个人都有君子之比。一个茶,一 个墨,再加上兼具茶墨的苏子,会不会是 世界级的资源配置和最佳组合不敢说, 但他们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可惜他 们的政治观点不同。假设这三个人具有 相同的政治观点的话,那么,宋朝的历史 在这三个人的合作之下,会不会影响中 国的进程,进而使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 改变。$$ 历史擦肩而过,宋朝和整个中国失 去了一次机会。王安石对苏子的立场不 满,碍于师生的面子,找了一个让苏子体 验生活的借口,罚他去看“吹落黄花满地 金”。司马光少年得志,但面对苏子的茶 墨皆香、君子之比,都未能灵机一动,再 次砸缸。政治的需要使他将王安石与苏 子一块儿重新丢进缸里,呜呼痛哉!$$ 把苏轼归到茶人行列里真是有些委 屈苏轼,但并不埋没他的如茶清香。苏轼 曾写有一篇《叶嘉传》,是将茶拟人化的 佳作,概括了茶叶的一生。其中所描写的 茶遭遇的各种坎坷,如同苏轼本人的经 历一样,读起来像是读苏轼的自传,既有 茶的香气,也有墨的香气,那是君子的悠 悠兰香。文中这样描述──$$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 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 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 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 惠矣。’”$$ (点评:名写叶嘉,实自况也。闽人、 川人一字之转耳。把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把道德、操守和信念告白天下。)$$ “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 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 也。”$$ (点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清白 自励,有济世之才,这是苏轼自身的真 实写照。陆羽知茶犹有未详者,世人知 苏子未详者多寡乎?)$$ “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捶提顿挫 之乃可。”$$ (点评:在“新旧”党争面前,立场坚 定,不偏不倚,不做墙头草,虽“砧斧在 前,鼎镬在后”不改气节。百般迫害,千 般顿挫,其奈我何。苟利百姓,虽粉身碎 骨不辞也。)$$ “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 浮云矣。”$$ (点评:飘逸旷达,大丈夫身在紫闼 而意在云表,处江湖,居庙堂,不改清白 之志。)$$ “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 言虽苦,久则有效……”$$ (点评:文死谏,武死战,为国为民, 据理力争,良言逆耳,良药苦口。面对王 安石的白眼,面对司马光的能《资治通 鉴》却不无“私鉴”的近视,不得不大声疾 呼──“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以身 计”。此后,不得志,流放辗转,一而再,再 而三,“三个代表”到海南。)$$ “其志尤淡泊也,尝散其资,拯乡闾 之困,人皆德之……今叶氏散居天下,皆 不喜城邑,惟乐山居。”$$ (点评:晚年生活的写照,大彻大悟, 平淡自然,萧散简远,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 巨星的光芒,如日东升,是永不熄 灭的。苏子以叶嘉自比,是恰如其分的。 苏子以其圣人立德、君子之风、茶人之行 的光芒使我们眩目。尽管其茶人的光彩 是他七色光中最不起眼的,那也足以使 我们受用不尽。学习苏轼“三个代表”的 古风,用叶嘉的精神反观我们自身,我们 的道德有没有缺陷,我们的内心有没有 不安,绿色还在不在我们的生活里?愿我 们的身边多一些茶墨,自己先君子起来, 尔后,身边的君子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