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大地增绿 农民增收
【类型】报纸
【篇名】夏县:大地增绿 农民增收
【作者】 陈秀峰
【关键词】 优化发展环境 设施农业 农民增收 城镇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 优势工业 夏县 司马光 经济带 结构调整
【报纸名称】光明日报
【出版日期】2004-01-12
【正文】
山西省夏县在经济发展中紧紧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的主线,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和推进科技进步,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壮大优势工业、主攻民营经济、推进第三产业四个重点,取得了经济总量扩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显著效果。去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3.4%和11.1%;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16元,同比增长6.1%。
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传统的粮棉产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突出设施农业、发展名特产品、实施退耕还林(草)、扶持畜牧养殖”的发展思路。几年来,累计发展设施农业3.9万亩,完成了“禹青牌”商标的注册,申报20万亩、8个无公害农产品的省级认证。着力培育蔬菜经济带、杏梅经济带、鲜果经济带、优质花椒药材经济带和干果烤烟经济带,使粮经收入比例达到4∶6。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走出了一条“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新路。
结构调整推进城镇经济发展速度。通过盘活存量、招商引资、吸引增量等办法,使全县1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上交税金增长21.3%;通过“营造环境、改革体制、引进人才、政策扶持”等措施,致力于建设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新兴企业,抓住民营企业发展的势头,提升了城镇经济的质量。
结构调整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夏县有禹王治水的点将台、黄帝战蚩尤的龙山、夏启酿酒祭天的瑶台顶、黄帝之妻螺祖种桑养蚕的西荫遗址、司马光墓等。夏县凭借文化古迹和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鼎力打造“人文夏县、古都夏县、绿色夏县”的品牌,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建成了“司马光大道”旅游专用公路和占地50亩的司马光旅游文化广场,开辟了泗交山水景区的“时空隧道”和“文化长廊”,这一系列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使夏县初步形成了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山水、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旅游格局,大大推动了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 1、给小康插上科学发展的翅膀 作者:邢健 2005.12
- 2、说不尽的司马光 作者:刘合心 2005.04
- 3、夏县“三色”旅游黄金周全线飘红 作者:张见博 2005.10
- 4、牡丹有价情无价 作者:王玉宾张励 2006.11
- 5、司马光墓的历史发展脉络探析 作者:段恩泽 2013.01
- 6、借力结构调整 打造油茶品牌:河南省光山县打造“全国油茶产业开发示范县”纪实 作者:汪金和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