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缘自一本美国的畅销书── 《美德书》。这是一本与心灵有关的书,编著者 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在书中用上百 篇寓言、诗歌、传说、圣经故事、随笔、小说,阐 释了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 实、忠诚、自律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美德。据说, 这本书出版不久便开始长踞美国《纽约时报 书评》畅销书排行榜,之后被译成多种文字风 靡世界各地。现在,《美德书》中文简体字本已 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翻译出版,使我们得以一 睹这本美国畅销书的“芳容”,也促使我们反 思我们的品德教育读物。$$ 在美德正被现代人于忙碌的生活中渐渐 淡忘的今天,一本讲道德的书成为畅销书显 得颇具意味。翻开近800页厚的《美德书》,我 们看到圣经故事、伊索寓言,看到亚里士多德 的《修辞术》、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看到欧 ·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修昔底德的《在伯里 克利葬礼上的演说》……对,就是这些对西方 人来说老掉牙的故事,吸引着 成人们追忆自己的儿时时光, 并乐意把它们讲给自己的孩 子听。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说:“开一 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都是最重要的…… 年轻时形成的观念是很难消除和改变的, 因此,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是 美德的典范……”这正是《美德书》的出发 点,在它精美的腰封上赫然写着“送给孩 子的最好礼物”。$$ 回到我们的问题,《美德书》的畅 销一方面是它“关注困境中的美国人” 的立意,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不带说教色 彩的活泼形式,我们的思想品德书为什 么不畅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类题 材的书往往堆积了太多的大道理,难以 真正打动孩子。事实上,我们有着丰厚 的道德传统,孔融让梨、车胤囊萤、孙 康映雪、司马光砸缸救人、大禹治水三 过家门而不入……这些曾经家喻户晓的 故事对现代人的影响却已经越来越少, 我们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却对孩子 的道德教育手足无措。 《美德书》中阐释了人类 作为一个整体所共同推崇 的基本美德,但毕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 美德中还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什么时候,我们能有 一本既为孩子津津乐道又能指导孩子知行的“东 方美德宝典”?$$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继承美德的过程就是 构筑和寻找“家园”的过程,对成人来说,重温 这些美德也就踏上了“回家”之路。一本好的思 想品德书应该是最适合亲子共读的书,想想吧, 在夜晚。一家人于温柔的灯光下轻声诵读那些古 老的篇章,温习人类本性中永恒的美德,这是何等 美妙的情景?慢慢地,人们的目光澄澈,人们的心 地纯净……
编者按$$《人文天下·文史》自今日起开辟“古代儿童游戏”栏目,刊登文章摘要介绍古代的儿童游戏。目的是提醒大家思考,我们还能像古人那样单纯地又是全面地快乐吗?还想告诉沉迷在电脑世界的现代人,游戏、快乐可以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在古代的游戏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躯体、精神同样重要。$$古代的游戏启迪着一种生活智慧。而在网络游戏、聊天等一些让现代儿童沉迷忘返的虚拟方式中,古人在游戏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早已不再。$$今天,古代儿童的游戏正在不断消亡着。$$愿读者和我们一起打开泛黄的书本,追寻古人的记忆,写下关于某一个古代儿童游戏的故事,开始一段快乐之旅。您的参与将使这个栏目体现更多的含义。来稿请寄yang129@263.net。$$栏目开始之前,我们再重温一点关于儿童游戏的知识。$$古代游戏也称嬉戏,是古代儿童体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七八岁以上的贵族儿童在学校除学习识字外,还必须接受舞蹈、射箭、驾车等教育,由此学习礼仪和常识,为进入成年社会作准备。$$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除了模仿成年人的体育、生产和战争活动外,还有相当部分是由古代儿童创造并代代传习下来的。$$古代儿童游戏中也体现着一些传统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气”、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合一、动静相因相成、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等。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中国古代儿童不仅注意到人体外部的肢体活动,更注意到身体内部机能的锻炼,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自然界的变化去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投壶是儿时常玩的一种游戏,玩法十分简单:在地上划一个圈,或者划一方格,圈与方格都不大。每个孩子手中抓一把石子,分别站在离圈或方格相等距离的地方,往圈或方格里投石子,谁投入的石子多,谁就是胜者。$$“此游戏已失传”$$偶然翻阅《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看到一种游戏名叫投壶,其玩法竟然与我小时侯常玩的这个游戏相似,只是需要的器具不像我们这样简单罢了。$$但书中加注曰:此游戏已失传。$$在历史的发展中,它的原型的确是消失了,人们也不再玩这样的游戏。但如果能够延伸的话,把此游戏的玩法当作是否消失的凭据,那么儿时的这种“投圈”游戏应该完全来源于此。我现在所做的就是追溯历史,还原儿时游戏之原型。$$由“射礼”演变而来$$投壶最初是从“六艺”中的“射礼”演变而来的。其实在远古时候,人们就已经很重视射箭了。当时如果谁家生了男孩,要在门口挂一张弓,并且取六支箭射向天地四方,表示男孩长大后,要用弓箭征服四方。$$箭,据说由黄帝的大臣牟夷发明。它是在总结和改进石箭镞的基础上制作而成,此时的矢是用人手投掷的。后来,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又发明了弓。弓、箭合为一体,才出现弓箭之称,它与刀、剑相比,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弓矢一器。以弓矢之利,威镇天下。”进而也出现象征礼仪的“射礼”。它来源于六艺中之“射礼”,因而其中渗透着儒家的“礼”。《礼记》中还专门设有投壶之礼。宋代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一书中曰:“夫投壶闹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这是后人对投壶之礼意义的积极肯定。周代时,各种大宴会上都要进行射礼。上至天子、诸侯,下及大夫、士,各有不同的射礼仪式。不能参加的人必须“辞以疾”。后来由于设靶射箭费力费时,还需要很大的地方,就用壶替代靶,用短矢代替长箭,改为投壶。$$投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在壶中装满小红豆,使投入的箭杆不会跃出。矢的长度以“扶”(汉制,约相当于四寸)为单位,分五、七、九扶,光线愈暗距离愈远,则所用之矢愈长。$$首先,它要求参加投壶的宾主,包括侍从,都要受礼的约束。“毋怃、毋敖、毋俏立、毋锦言”,即是指不能怠慢、不可傲慢、不得背立、不准谈论他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此乃恭敬谨慎之态度,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恭近于礼”之意。其次,它的礼节也很繁琐。投壶之前,主客之间要请让三次才能进行。$$投壶时,专有管计数的人面东而立。如果主人投中一次,就从装着记数竹签的器皿里抽出一支,丢在南面;如果客人投中一次,就把竹签丢在北面。最后由记数的人根据双方在南、北地面上得竹签的多少来计算胜负。两签叫一“纯”,一签叫一“奇”。比如,如果主人投中十支,报数时称为“五纯”;如果客人共中九支签,报数时称“九奇”;结果,主人胜客人“一奇”。如果双方得签数相等,叫作“均”,报数时称“左右钧”。这也正符合孔子当年曰“我爱其礼”之目的,即对礼节形式的重视。当年子贡对每年表面形式的祭祀很是不满,认为那是在浪费食物,而孔子对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在这里强调礼仪形式相对于祭祀用的羊来说,更为重要。$$最后,主人要为宾客演奏“狸首”之乐。在儒家那里,礼乐总是合在一起说的,“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至此,整个投壶过程才算完成。$$投壶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很盛行。春秋末年,晋平公去世,晋昭公即位。晋国是当时诸侯的盟主,齐、郑、卫诸国的国君,都到晋国来祝贺并进行会盟。那时各国政治外交,人们的交谈都是通过委婉的话语表达出来的,通常采用《诗经》之语。在宴会之上,各国国君也通过投壶之语委婉地祝贺晋昭公和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齐国国君取箭杆祝曰:“寡人中此与君代兴。”此话一方面是祝贺晋昭公国家兴旺,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晋昭公盟主地位的不服。$$战国时的淳于髡说,在男女杂坐、六博投壶之时,可饮八斗之酒却只有两分醉意。投壶之戏,竟然可以为他助酒性。最为重要的是,他说此话的目的是向齐威王褒扬自己的能力。当时,齐国遭到楚国的攻击,淳于髡临危受命,往赵国请来了十万救兵,楚军闻之,夜引兵而去。回国后,齐威公庆功,宴会之上,问淳于髡喝多少能醉时,淳于髡说了此话。$$演化成纯娱乐的百姓之戏$$《神仙传》曰:“玉女投壶,天为之笑。”意思是说,玉女屡次投壶不中,引起天帝发笑。在礼仪恭敬谨慎的场所为何允许有发笑之声呢?为何渗透着厚重国礼的投壶之戏竟然变得如此轻松欢快了呢?其原因就在于,此地之投壶乃是秦汉以后的投壶之戏。$$秦汉之后,废除射礼,投壶便成为一种宴宾的娱乐。汉武帝最喜投壶,由此也爱屋及乌,即他同样也喜欢善投壶之人。如《西京杂记》上说,当时有一个姓郭的门客,特别喜投壶。因为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返,所以装小豆于壶中,这样矢就不可能跃出。郭舍人改竹为矢,倒掉壶内的小豆,这样就可以激矢令还,一矢百余返,百投百中。汉武帝最喜看他投壶。他每为武帝投壶,也总能得到金帛之赐。$$至今保存的南阳汉画像砖《投壶图》,场合清晰地描绘出当时的投壶情景:画像中部一壶一酒樽,壶内有两矢,樽内有勺。在鼓乐声中,宾主二人正抱矢投壶。投入壶中为胜,投不中者为输,对输者要进行罚酒,由旁边的司射裁判。图左那个彪形大汉好像服输饮酒过量,醉醺醺地瘫地坐着,面部表情很是难看,正被人搀扶离席。中间的二人跪坐两旁,一手怀抱数支矢,一手执一支矢,以壶口为目标,全神贯注,用矢投入。$$以投壶输赢来赌酒,在此投壶才真正成为没有礼节约束的酒令。尽兴而玩,尽兴而喝。$$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雅歌与投壶合而为一,是当时一种高雅的活动。据《太平广记》载:西晋之时的陆机初入洛阳,晚间投宿,与三国魏玄学家王弼的鬼魂相遇。陆机见王弼置于屋内的竟然是投壶和《周易》。此处并非虚拟出来的。一代玄学大师王弼确实喜欢投壶之戏。何劭作王弼传曰:“弼性好弘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三国名士邯郸淳还特意作《投壶赋》献给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文帝看后,甚是高兴,赐帛十匹。$$魏晋之后,投壶又增添了许多花样,比如可以闭着眼投壶,隔着屏风投壶。有个叫薛昚惑的人,还可以将壶背在身后,由身前反着投掷,照常能百发百中。$$如此一种暗含政治礼仪的活动竟然开始演化成纯娱乐的百姓之戏,这使一些正宗儒派大为不满。宋朝司马光重订的“投壶新格”,将那些花样删除掉,想使投壶成为“纳民心于中正”的活动。这对于以娱乐为主的百姓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投壶在成为复礼活动的同时,也抹杀了它的娱乐功能,于是渐渐地消失了。其在后代的出现,也是复礼活动的象征,如民国初年四省联军司令孙传芳通过提倡投壶,进而倡导尊孔复礼之风。$$在童年中依稀留存$$虽然投壶游戏消失泯灭了,但是它的玩法把一物投入另一物中,却保留下来了。孩子们可以寻找许多的东西来替代壶与矢,比如,他们可以找一个小篮子或在地上画个圈替代壶,用纸团或石子替代投壶之矢。$$“往日依依今在否?”古人也许无法想到,真正保留他们当年盛行之戏的竟然是一群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子。$$这种保存还会持续多久呢?
○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承文化,而且还要创新文化。一个人的德与才是他的文化的集中凝现。$$○本质上,德也是一种才,是精神的才。德与才是一个人素质不同方面的体现。$$我国培养与选拔高级专门人才有其优良的传统,叫做“德才兼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高级专门人才有严格的要求,叫做“又红又专”。近年来,对大学生的培养有明确的提法,叫做“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其实,本质一样,归为两点:第一,要有德,也要有才(含智体美),两者兼备,不可缺一;第二,两者决非并列,德应放在才前。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精辟解释:“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的才能越高强,德与才的这一关系就越密切、越重要。这时,“才”越是体现“德”的凭借,“德”越是率领“才”的统帅;德不仅由才所体现,而且为才所深化、所升华;才不仅由德所率领,而且为德所强化、所激活。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如果只是一般地谈德,谈理想信念,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而脱离了他的专业、他专门的才,就必然流于泛谈。$$人是文化的动物。生物界靠基因遗传而存在,靠基因变异而演化。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胡锦涛同志今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十分强调文化的作用。他深刻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承文化,而且还要创新文化。一个人的德与才是他的文化的集中凝现。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教育的文化,一般包含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诸方面。五者之中,知识是基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知识,也就没有文化;思维是关键,失去思维内涵的知识,是僵死的知识;方法是根本,只有经由方法,才可能将由思维激活了的知识付诸实践;原则是精髓,它贯穿并指导着知识、思维、方法;精神最为重要,它融入了知识、思维、方法与原则,成为它们的灵魂。精神就是德,就是追求,追求更真、更善、更美、更新。知识越高深,思维越精邃,方法越有效,原则越明确,而且当精神越高尚时,文化就越先进,由此文化而造就的人才,其素质就越优,其格调就越美,其作用就越好;相反,当精神越卑鄙时,文化就越腐朽,人才的素质就越劣,其格调就越毒,其作用就越坏。可以认为,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就是才。所以司马光进一步讲:“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无不至矣。”什么在挟才?就是文化的精神、人的追求、人的德!$$我们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上,不仅应该宽博,而且要专而尖。专门人才,知识应专;高级人才,知识还应尖。尖,就是攀登与开辟知识的新高峰。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源于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一切创新之源。没有知识经济,就无需学习型社会,没有学习型社会,就无法支撑知识经济的发展。学习首先是学习知识。在思维上,思维要激活知识,使之超越已有的知识,创造未有的知识。思维要独立、独特。要独特,必须有独立;有独立,才可能有独特。要独立思考,决不能人云亦云。在方法上,体现着文化的方方面面,将其付于实践。但要能攻克艰难险阻,开拓创新,真正有付诸实践的方法,必须新鲜而有效。在原则上,原则既贯穿又指导着知识、思维与方法,应该明确而不能含糊、坚定而不可动摇;在专门领域中,攀登险峰,迎战危难,无此原则,就无法夺取最终胜利。$$至于精神,就是追求,就是德。知识、思维、方法、原则,体现、深化与升华着精神、追求、德;精神、追求、德,又统帅、激活与强化着知识、思维、方法与原则。世上没有无才之德,也没有无德之才。本质上,“缺德”是不存在的,问题只是什么样的德而已!本质上,德也是一种才,是精神的才。才能起作用,德何尝不能起作用?固然是精神起的作用,然而可以是更伟大的作用。其实,德与才都是一个人素质在其不同方面的体现。在精神上,体现为德,体现为人格,在智体美诸方面体现为才,体现为能力。素质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彼此既互别互异,又互融互动;才必彰显其德,德必率领其才。强调“德才兼备”,即在于此。在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中,精神的污染,追求的堕落,道德的失范,莫不体现在知识、思维、方法与原则上,最集中的体现为各种弄虚作假。这种自以为是最聪明的人,就是毛泽东同志早已嘲笑过的最愚蠢的人。有一句名言: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背离诚实,终必失败;背离得越远,将失败得越惨。$$胡锦涛同志多次在有关讲话中,指出了我们民族文化是饱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的,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他一再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自强不息”,只有这样的精神追求,才有可能去创新;要能创新,必须要“自强不息”。(作者为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
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它的两个最主要特征就是首创性和新颖性。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爱迪生发明灯泡到微软的Windows视窗软件都体现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而孩子发现了一种更为便捷的解题方法,或者通过独特的视角表现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等等。这都是孩子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表征。$$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其著名的“智力结构理论”中提出了对创造力因素的分析,他认为创造力是由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明确化等因素构成的。流畅性是指对某一特定问题作出反应时所产生的答案的数量。比如问儿童“水有什么用途?”儿童答道:“水可以用来洗澡、洗手、养鱼、灭火、解渴”,说出的用途越多,表明儿童思维的流畅性就越好。变通性是指能提出不同类型的意见和办法来解决问题。与流畅性不同,它注重的是答案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比如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他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可以找一根绳子,一端扔给那个小朋友,然后将他拉住;可以让别的孩子去找大人帮忙;也可以找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翻;还可以找一根很大的抽水管,将缸里的水全部抽干;或者跳到缸里去,把孩子托出水面,等等。但司马光选择了砸缸,说明他具有较强的变通性、灵活性,因为在那种紧急情况下,砸缸是最及时、最有效的方法。独创性是指解决方法的新颖性。独创性的答案一般具有三个特点:新颖性、间接性和机智性。比如,但丁曾诗云:“箭中了目标,离了弦。”这箭射得到底有多快,用自己的迟钝作对比就知道了。创造力的最后一个要素是明确化的能力。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制定出远景规划中的具体实施步骤等均需要这种能力。$$创造性思维体现出孩子思维的活跃性。一个思维活跃的孩子,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在这里我们不具体介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只想探讨家长在孩子培养过程中的角色问题。$$旧式家庭教育将纪律和榜样的作用无限放大。一些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不允许孩子失败,不允许孩子不完美,殊不知罗马城不是一天建好的。创造需要一定的过程,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不敢面对失败。总是怕孩子犯错误,而到处设置障碍,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来越小,人为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空间,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患得患失,反倒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只有让孩子拥有了面对失败的坚韧,才能将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到底。所以,请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另一些家长不允许孩子不听话,不允许孩子固执己见,不允许孩子漫无目的地做事情、没有明确的目标,认为这些所谓幼稚的想法、做法会影响孩子的前途。正所谓不破不立,如果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何来创新?如果没有固执何以执著地奔向理想?人之初必然有一个确定人生目标的过程,就是家长自身在这方面也难免会有迷茫,所以何必急于让孩子及早定型?其实,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正是创造的灵与肉,常立志与立长志并不矛盾。$$还有一些家长事事都用自己的经验“指导”孩子,但经验的正确性是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的。习惯了“听话”的孩子一旦只给他们一个大的原则,而不明确地规定如何去做,他们就会手足无措、乱了方寸,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反而恐慌。害怕孩子碰钉子,却无意中让孩子吃了枚“软钉子”,由此造成的伤害岂不更甚?总是拿父辈的经验来指引孩子,孩子就难以逾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近年受到“夸奖式”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马上180度大转变,而由此造成的“捧杀”,伤害同样巨大。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认为:实际上,夸奖可能导致紧张和行为失当。夸奖越多,孩子的不端行为可能就越多,因为他想显示出自己的“真我”。父母们经常说,就在刚刚夸了孩子乖之后,他们就开始变野了,好像就是为了反对赞扬似的。所以,夸奖之前要看清孩子的“真我”,不可滥用夸奖。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是不能随意使用的药剂。使用强效药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包括时间和剂量,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将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精神药物的使用同样也有规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因为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品性和人格却可以瞒天过海;努力和成就是力所能及的,品性和人格却是人为拔高的。如果孩子被称赞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不再愿意接受负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因为他不想因为冒险而失去高分(而变得不聪明)。相反,如果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们对于艰巨的任务就会更加坚持不懈(因为他们不想因为放弃而变得不够努力)。“你真是个好女儿”的赞美之辞是无益的。她可能觉得自己离一个好女儿还差得很远,配不上这样的称呼。因此,她可能会马上减轻自己的负担,用行为不端来坦白,而不是不安地等待曝光——自己名不副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礼仪之邦、情感之国,那么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客人一样友善呢?“孩子们或许不知道怎样去表达;但我们却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发现。父母不要只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要关注他们心烦意乱的情绪,帮助他们克服难题。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们。”“当孩子对自身作评价时,通常不要只是以赞同或不赞同来回答他,而要用具体的细节来表达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理解、理解、再理解。”所以,面对孩子请不要回避,不要说教,不要讲大话空话假话。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和勇气。$$家长们,像为留宿的朋友准备温暖的房间一样,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准备好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