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慎勤先生的长篇童话新作《乖乖 狗和淘气猫》自1999年8月由福建少 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短短两三 个月,各地书店已销售一空。何以本书 如此受读者的欢迎与喜爱?回答很简 单,一是全社会和广大家长都特别关注 儿童的教育,希望购到适合儿童阅读、 又对儿童大有裨益的好书;二是该书题 材新颖,内容丰富,故事生动,语言优 美,对儿童富有启迪和教育作用,因而 被读者争相购阅,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这部书适合 现代儿童的心理,这是 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 之所在。如吃的方面, 讲到吹泡泡糖;穿的方 面,讲到服装的几种名 牌;首饰方面,讲到珍珠项链;出外旅 行,乘大汽球;空啤酒瓶屋的布置完全 是现代生活所需要的。这些东西是儿童 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也是儿童所喜 欢的。贴切生活,才能使人感到亲切, 《乖》中所描述的内容正是儿童心理上 最容易接受的。$$ 另一方面,现代儿童喜欢听表扬的 话,不爱听批评的话,说教式的道学家 语言是不受欢迎的。《乖》通过讲有趣的 童话故事,启发儿童的爱心。人不仅要 被人爱,更重要的是要爱人。乖乖狗也 好,淘气猫也好,都是具有爱心的典型, 他们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尤其愿意帮 助弱者。儿童读过《乖》后都会被主人公 的言行所感染,从而受到有益的教育。$$ 其次,本书能结合当前的经济体制 改革,给小读者以新的价值观念,展示 新的人际关系。如乖乖狗办资源再生公 司,开鲜花店,建墨水厂和香水厂,在市 场竞争中有起有落。乖乖狗招聘员工的 条件是要有比较高的文凭,要懂得使用 电脑。他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动物园园 长的职位。这些都告诉孩子们,在新的 经济体制下,竞争是公开、公平、公正 的。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即使当个工 人,也要有比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掌握新 技术的能力。这种新的价值观念,通过 乖乖狗的经历,教给孩子们自立奋发的 精神。$$ 再次,本书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 精华部分,并很好地加以运用。在主人 公乖乖狗的身上,有孟子所说的“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 丈夫形象:他爱科学,懂科学,干一行则 精一行;他做过穷光蛋,也做过百万富 翁,但永远拥有最多的精神财富;他是 普通和平凡的,也做过名人,但他永远 拥有支持他的群众。他对吉吉鼠等弱者 充满同情和爱怜,对欺蒙拐骗、奸诈凶 狠的违法者则不顾个人安危进行殊死 战斗,如勇斗胡子脸和光光头、拆除铁 笼放走动物、智斗鱼贩、巧取养熊场、奇 袭野味馆、反对马戏团老板虐待动物等 等。一桩桩,一件件,乖乖狗的美好形象 跃然纸上,他难道不是现代少年儿童学 习的榜样吗?该书歌颂正义,鞭挞丑恶 的特点一目了然。$$ 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强调 人们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是该书第四 个特点。《乖》出版于90年代末,较好地 反映了90年代后期科技发展的情况, 这与传统的说教式儿童文学作品截然 不同。现在对儿童的教育,已不能停留 在孔融让梨、曹冲秤象、司马光砸缸救 友、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之类,而应当给 儿童以最新的知识,树立儿童改造世界 的崇高理想。但儿童毕竟处于接受知识 的启蒙阶段,对知识的接受量和接受程 度都是相当有限的。高新科学技术要通 过通俗浅显的语言融入故事情节之中, 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是写现代儿童作 品的难点。首先作家本身要了解现代科 技发展的动态,其次作家要掌握化难为 易的语言技巧,三是作家要准确知道孩 子所能接受知识的程度。真正做到寓教 于并非易事,它要求在故事的构思、语 言的运用、素材的选择和剪裁方面都要 下相当大的功夫。该书在寓教于乐、给 孩子以新知识,让 孩子感受到世界 跳动的脉搏、激发 孩子奋发向上的 好学精神方面是 非常成功的。作者 从孩子喜欢的涉及生活、娱乐方面入手 来构思故事,如乘泡泡糖泡泡旅行、乘 热气球考察、跑步传送发电机的制作、 在温室用电脑控制鲜花的生长和采摘、 电脑联网、上英特网、烤鲜花、垃圾利 用、污水改造、生物灭虫法、改造沙漠为 绿洲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所喜闻乐见 的。在看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儿童不 知不觉地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从而达 到了作者寓教于乐的目的。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是一部卷帙浩繁、记事详实的 编年体北宋史,在文学发展史 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李焘(1115-1184年),字 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 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他生 活在北宋风雨如晦的岁月,经 历了金兵南下、二帝被俘、国破 人亡的痛苦。少年时代的李焘 便“慨然有志驰驱”,以报效国 家。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 后,他拒绝秦桧的笼络,“陆沉 远方凡三十年”。乾道三年 (1167年)应召进京,先后担任 路、府官长,兼文职。淳熙十一 年(1184年)升敷文阁学士,旋 卒。$$ 李焘对历史有浓厚的兴 趣。他博览群书,搜罗百氏,慨 然以史自任,尤其是全力研讨 本朝历史典故。从20几岁开 始,他以40年心血,仿《资治通 鉴》体例,撰成北宋编年史巨著 《续资治通鉴长编》,自建隆至 靖康,正文980卷,另撰《举要》 68卷,《目录》5卷,《修换事目》 10卷,共1063卷。这是中国史 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卷帙浩繁 的编年体皇朝史。$$ 重视历史的借鉴功能、重 视当代史的撰述是李焘《长编》 的第一个特色。他曾著《六朝通 鉴博议》,认为汉代学者的政论“皆取秦为 说”,不是他们不懂唐虞,而是那些遥远的史 事,“于当时之事机疏而不近,曷若取其近于 时机而论之,取其失者而监(鉴)之,则于谋谟 为有补矣”(《进六朝博议疏》)。即研究“近代 史”比“古代史”更有补于当朝的政治。清人彭 元瑞说:“仁甫此书,为南宋而发,非为六朝 也。欲用襄蜀以规复中原,故借古事以指今 势”,此乃“忠臣义士之用心也”(《知圣道斋读 书跋》)。李焘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当代史, 《长编》就是一部当代史。他要通过这部巨著, 记载“大废置、大征伐、关天下之大利害者”, 以“昭明祖宗之丰功盛德”,为南宋统治者提 供祖宗的垂训。为此,他贯彻详近略远的编写 原则,太祖、太宗两朝每年一卷,太宗末期每 年两卷,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平均每年两卷 多,神宗朝则每年九卷,哲宗朝每年增至15 卷。$$ 遵循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所创立的义 例是李焘《长编》的第二个特色。但李焘之于 司马光,有继承也有发展。首先是在《通鉴》之 后很快开创了“续鉴”之风,促 成了此后编年体史书在史著领 域蔚为大国。其次是改进了编 撰方法。李焘曾制作10个大木 橱,每个设抽匣10个,编号以 为标记,将搜集的资料,按年月 日顺序分别归档存放,井然有 序,各不相乱。李焘以极其谦逊 的态度,不直称其书为《续资治 通鉴》,而姑称《续资治通鉴长 编》。$$ 纪事详实是李焘《长编》的 第三个特色。《长编》坚持“宁失 于繁,毋失于略”的编写原则, 以980卷之篇幅谱写北宋一代 168年的历史。其内容之丰富详 尽,为前史所不及。《长编》旁征 博引,取材广泛。“凡实录、正 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 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 毫发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 较然。”(《文献通考·经籍考》卷 20)他在学术上崇仰司马光,但 他记宋神宗、王安石变法,除采 用反对派司马光、文彦博、韩 琦、苏辙、邵伯温等人的记载 外,也大量采用了变法派王安 石《熙宁奏对日录》、《吕惠卿 集》、曾布《目录》、沈括《自志》等 著述,使这段重要历史的记载 丰满充盈,精彩纷呈。$$ 对所使用的历史资料进行 严密的考证是李焘《长编》的第 四个特色。他继承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 创立的考异法,对史料进行严密的考证,以自 注的方法,甄别史料,保存异说,“使众说咸会 于一”。如《长编》卷20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记杨业事,主要根据《九国志》的记载,但 对于其中的异说,李焘在自注中引用了《三朝 国史·杨业传》中大不相同的记载,并下以己 见:“今但从《九国志》,更须考之。”李焘的自 注考异法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长编》史料 的可信度,增加了它的史料价值。$$ 今本《长编》,系乾隆间四库馆臣从《永乐 大典》中辑出,已缺治平熙宁至绍圣间的部分 记载以及徽、钦二朝史事,重新编次,厘为 520卷,仍 为详实的 北宋史。中 华书局有 《长编》新 点校本,极 便读者。
北宋司马光出于“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目的,费时19年修成《资治通鉴》294卷,系统地记载了上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长达1362年的中国历史。但是,由于《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内容庞杂,难以为世人通读和理解。所以自《资治通鉴》问世后,为该书作注的释文迭起。在南宋末年,注释《资治通鉴》的版本就多达九种,而以胡三省历经30寒暑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对后世影响最大。笔者认为,《通鉴》胡注在文化和思想领域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音注。《资治通鉴》有许多人名、地名、术语,非常怪僻,难以为时人所解读。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为之一一作注。如《周纪三》“彗星见”,胡注:“彗,详岁翻;又除醉翻,旋芮翻。见:贤遍翻。”又如在《汉纪三》“阏氏”一词之后,胡注:“匈奴之阏氏,犹中国之皇后。阏,於连翻,氏,音支”。再如《唐纪五》“隋末,歙州贼汪华据黟、歙等五州,有众一万……”胡注:“歙音摄,黟音伊”。在当时尚无规范的字典可查考的历史背景下,胡三省把“音注”列为注释《通鉴》之首,且名其书曰《资治通鉴音注》,实为读者阅读《通鉴》扫除文字障碍起了开路的作用。$$二、训诂。《通鉴》中不仅有大量怪僻难读的生字,而且还有难以数计的难词、典故,若不予以注释,读者不解其意,仍是读不懂,还可能引起误会。如对开卷《周纪一》“威烈王”这一称谓,很少人知其内涵。胡三省所作释文为:“名午,考王之子。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又如《晋纪十三》“彼乌合而来,既无统一……久必携贰”。胡释曰:“飞鸟见食,群集而聚啄之。人或惊之,则四散飞去,故兵以利合,无所统一者,谓之乌合。”再如“商贾”一词,胡释曰:“行卖曰商,坐贩曰贾”。这些释文,言简意赅,为读者提供了方便。胡三省最擅长地理和典章制度的注释。如《周纪二》显王三十五年记“越王无疆伐齐”一事,胡疏曰:“浙江有三源:发于太未者,谓之谷水,今之衢港是也;发于乌伤者,《水经》谓之吴宁溪,今之婺港是也;发于黟县者,《班志》谓之浙江水,今之徽港(新安江)是也。三水合为浙江,东至钱塘入海。浙,折也。言水曲折于群山之间也。”典章制度的注释,则更详尽。如《汉纪四》记高帝十年“常慕魏无忌(信陵君)养士,及为相守边,告归”。胡疏曰:“汉律:二千石有予告,有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使得带印绶、将官属归家治病。至成帝时郡国二千石赐告不得归家;至和帝时,赐、予皆绝。”训诂较音注又递进了一步,既要释注古人词语之意见,又要阐明词称产生的来历及其流变,因而其意义不可小看。$$三、拾遗。对《通鉴》中记叙不详或遗漏之内容,胡则在其下予以补充。如《周纪一》记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事,胡在此14字后增补了180字,补叙了魏赵韩三家世系,并就三家分晋一事,予以抨击:“三家者,世为晋大夫,于周则陪臣也。周室既衰,晋主夏盟,以尊王室,故命之为伯。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妖名犯分之臣也。《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四、辨误。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在记叙或评述一些历史事件时,或出于疏忽,或因取材之局限,或因思想之主观,难免有差错或不当。胡三省“孜孜卫翼,拾遗补误,亦几乎司马氏之忠臣而无负”。对《通鉴》中的舛错或不当之处,他直书己见。如在《晋纪四》“散骑常侍石崇”条下,胡注曰:“前书‘侍中石崇’,此作‘散骑常侍’,必有一错。盖因旧史成文也。”指出司马光在史料取舍上,由于疏忽,导致内容先后矛盾。胡三省不仅为《通鉴》正文辨误,且作《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对前人的释文,也进行逐一甄别,辨误。$$五、布道。以史布道,古今公论。孔子作《春秋》,是代王立法,捍卫王道;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是“续素王(孔子)之旨,归成万世之标准”。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则是阐发司马光的以史为鉴的思想。三者的思想观点一脉相承。司马光在《通鉴》中,对历代的政治措施,历朝的明君、贤臣、孝子的德行,大书而特书;对“伤天害理,残民以逞”的暴君、乱臣、贼子的丑行,也不厌其烦地记叙,并写了104条“臣光曰”述评。胡三省在述评之后,大都没有注释,表示完全赞同。对其他记叙之处,有些则三言两语,一针见血。如《汉纪四》记汉高祖刘邦“还洛阳,闻淮阴侯(韩信)之死,且喜且怜之”。胡注曰:“喜者,喜除其逼,怜者,怜其功大。”有些则连篇累牍,予以弘扬阐发。如对隋文帝杨坚贪图享受、造仁寿宫一事,胡三省评曰:“仁寿宫成于开皇十五年。方其成也,文帝怒,欲罪相素。独孤后喜而尝之,继此屡幸仁寿宫,之仁寿末,卒死于仁寿宫。仁寿者,帝穷民力作离宫,可谓仁矣,其不得死于是宫宜矣!帝怒相素,而不加之罪,其后喜,则亦从而喜之,岂非奢侈之能移人触景而动,至于流连而不知返,卒诒万世笑。是知君德以节俭为贵也。”
《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2000)的出版是一项大规模的学术工程,是欲获得历史知识的读者和研究历史的学者不可替代的读物和参考书、工具书。$$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大多偏重政治史,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记载十分简略。拿司马光主持修撰的著名的《资治通鉴》来说,由于著书的目的在于朝廷君臣的“资治”,所以司马光“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它的内容离不开“贤君、令主、忠臣、义士、志士、仁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如果所写史实主要是这些,那就会丢掉中国历史上许多珍贵的东西。这是当时作者的政治立场、修史宗旨和时代局限性造成的。$$这部新时代修撰的《中国二十世纪通鉴》,其广度和内容的丰富大大超过了前代的编年体史书。“凡二十世纪中国疆域内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艺术、体育、卫生、人口、民族、宗教、环保、灾害、区域变更以及工农业、水利、新闻、旅游、航空航天、妇女儿童、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活动等,均有确切记载。”这些固然是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反映,同时更是本书编写宗旨和执笔者的裁断所决定的。$$编年体史书基本上是一种工具书,主要是给人以准确的历史知识,不适于发挥长篇议论,因此在总体篇幅限定之内,尽量要求知识量大,史料翔实,论断准确,取舍得当,文字鲜明。就我所见的该书的这一部分而言,我以为是做得好的。$$就我所见的书中所列各条史实,大部分是根据第一手资料写成的,可信程度高。书中写了一些过去不为人知或所知不清的史实,这是本书的优点之一。(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 齐国的贵族。他的父亲靖郭君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 王的异母弟。孟尝君和当时赵 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 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一起被称为善于养士的“四公 子”。$$ 对于孟尝君的养士,人们 的非议很多,大历史学家司马 迁和司马光都持批评态度。司 马迁说:我曾经到过薛地(孟尝 君世袭封地)旧址,就那地方的 民俗来看,乡里的子弟大多是 暴戾强悍,这跟邹、鲁两地的情 况是不同的。我打听原因,说是 “孟尝君延揽天下任侠的宾客, 而鸡鸣狗盗之徒随着到薛地来 的,大概有六万多户人家。”而 司马光则认为孟尝君的养士是 不考虑聪明与愚笨,不区分好 和坏,盗用国君的俸禄,培植私 人小集团,张扬个人虚名,对上 欺侮国君,对下收买百姓,是奸 雄之人,怎么能崇尚孟尝君的养 士呢?$$ 然而透过两位历史学家的 批评,我们又看到了孟尝君养 士值得肯定、应该赞赏的一面, 这就是养士没有门槛,不论贫富 贵贱,不分才能高下,一律来者 不拒。甚至对那些没有一技之才 而出来混口饭吃的也收留下 来,供他们吃住。而且孟尝君对 投奔他的宾客关怀得非常具 体,每当他和宾客坐谈的时候, 在屏风后面常有位书记记录他 和宾客的谈话,像问宾客的亲 戚住址之类。当宾客离开时,孟尝君就派人到 宾客的亲戚家,专程问候,并赠送礼物。孟尝 君对罗致的宾客,没有丝毫的挑剔,即使鸡 鸣、狗盗这样让别的宾客感到耻辱的人,孟尝 君也照样收留。后来孟尝君在秦国成功脱险 深赖此二人,所有的宾客于是非常佩服孟尝 君的识人能力。可以说,孟尝君养 士能使每一位宾客都认为孟尝君 亲近自己,由此孟尝君名重于天 下。$$ 孟尝君这种养士的风格是吸 收他父亲为政持家的教训。他和他 父亲有一段对话颇让人寻味。他问 父亲:“儿子的儿子,叫什么?”“孙 子。”田婴答道。田文又问:“孙子的 孙子,叫什么?”“玄孙。”田婴回答说。田文紧 接着问:“玄孙的孙子,又叫什么?”田婴说: “这我就不知道了。”田文于是对父亲说:“您 在齐国受重视,当了相国,历经三位君王,齐 国疆域未见拓展,但是,您私人富累万金,幕 僚之中一个贤人都没有。我听 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 相。’现在您后宫的人身履绉纱 细绫,可是一般才士,连粗服都 不得穿;您家里的仆妾有剩余 的饭菜肉食,可是一般才士,连 糟糠都吃不饱。现在您还尽力 地积贮财富,想把它留给您方 才所说的不知道的孙子,却忘 掉国家政事一天比一天地败坏 了,我真觉得好奇怪呢。”他父 亲听后幡然动容,从此让田文 主持家事,接待宾客。而孟尝君 后来确实一改其父做法,花尽 家财养士,以致于薛邑俸入不足 以供养宾客,于是出钱行债于 薛,岁收利息,以补日用,结果 却演绎出了冯谖焚券买仁义、 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的典故。$$ 孟尝君养士贵在用士,这 主要表现在他能听纳宾客的劝 谏上。孟尝君曾出使到楚国,楚 王要送给他贵重的象床。负责 运送象床的登徒直不想去,就 对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说:“象 床价值千金,如果损坏一点点, 我就是卖了老婆和孩子也不够 赔偿的。您如果能让我不走这 趟差事,我愿把祖传的宝剑献 给您。”公叔戌答应了登徒直, 回来对孟尝君说:“五国之所以 把相印交给您,是因为您能振 达贫穷,存亡续绝,从而佩服您 的大义,倾慕您的清廉。现在一 到楚国就接受象床,那么没到 的国家将用什么来招待您呢!” 孟尝君说:“好吧!”于是没有接 受楚王的象床。公孙戌赶快离 开,还没走到中门,孟尝君让他回来,问他说: “你为什么脚抬得那么高,神采那么飞扬呢?” 公孙戌回答说:“我有三方面可高兴的,又得 了一把宝剑。您此时门客数百,不敢进谏,只 有我敢进谏,这是我高兴的一个理由;我向您 进谏,您听纳了我的进谏,这是我高兴的另一 个理由;我的进谏阻止了您的过失, 这是我高兴的第三个理由。”孟尝 君听后马上叫人在门版上刻写道: “今后有能弘扬我的美名,阻止我的 过失,即使在外面收了人家的礼物, 也赶快进谏。”对于孟尝君的能用 谏,司马光一反他对孟尝君养士的 批评态度,而对孟尝君大加赞美: “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苛其言之善 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 事其上乎!”说的就是孟尝君能容忍进谏者的 私心私情,只要有利于改正他本人的缺失,弘 扬他的美名,孟尝君能接纳一切劝告,这在二 千多年前封建社会是难得可贵的。
$T晋南纪行之四$E$$ 参观完展览,我们又随老 程去司马光陵墓区。在老程的 指点下,我来到杂草丛生、没 有任何碑刻标记的司马光陵 墓前,默默悼念着这位近千年 来争议不断的伟大而复杂的 人物,他的遗骸就在离我不远 的黄土下躺着。$$ 老程又带我们去参观禅 院。我感到很纳闷,因为一般家 庙祠堂中是不会建佛教禅院 的。老程解释说,这是因为当年 司马家族的子弟们都外出做官 去了,祠堂竟无本家子弟看管, 只得修了禅院,请佛祖、菩萨、 金刚、罗汉们来护佑。我很怀疑 这种说法,觉得还不如说是请 和尚住下,协助管理祠堂事务 更确切。不过,经他这么一说, 我倒猛然想起一件事,忙问他: “前两年,电视、报纸都报道过 的那件轰动全国的罗汉头盗窃 案是不是在这儿发生的?”这时 我们已经走到禅房门口。老程 指着门房一处打了块木板的木 格窗框说:“没错,就是这儿,你看,罪犯就是从 这里破窗而入的。”他打开锁着的禅房门,我抬 头一看,不由暗叹北宋年间塑造的佛像的精美。 位居其中的释迦牟尼睁着双眼直视前方,两边 的燃灯古佛和弥勒佛则微垂双目。这三尊佛像 与其他后来塑的佛像最大的不同是其嘴唇上都 有小小的胡须,很像印度原始健陀罗佛教艺术 早期雕塑的样子,极为难得。还有一处不同的是 作为护法神的金刚不是在屋外,而是站在佛的 两侧前面,其中一尊已没有了,剩下的一尊虽断 臂缺腿,仍形态威猛,唐风犹存。$$ 告别了老程,我们又返回夏县去找禹王城。 夏县也就是北安邑,因是夏禹建都立国之地,在 北魏时被改名为夏县至今,也是书圣王羲之的 老师卫夫人的故乡。看着公路西北方的鸣条岗, 我想起在夏县和鸣条岗之间的这片麦苗青青的 田野上曾经爆发过一场商汤伐桀的大规模战 争──鸣条之战。当时商汤采用大迁回的战术, 绕开夏军正面防线,从潼关偷渡黄河,突然出现 在夏都安邑侧翼,迫使夏桀打乱原来的军事部 署,调动部队仓促应战。双方在鸣条之野展开激 战,最后夏桀军全线崩溃,退出安邑,向山东、安 徽逃亡。商汤乘胜追击,灭夏建商。$$ 早就听说在夏县禹王乡有3座古城遗址,大 城就是战国初期魏国的首都,中城是秦汉时期 的河东郡治所,小城建于东周,也可能是大城内 的魏国宫城,据说小城中有个明显标志──禹 王台。一进夏县城,我就看到有以禹王乡为名的 商店,和小张一起打听禹王城在哪儿,不料问了 好几位老乡都说不知道。我很失望,但又不死 心,又去问两位老大爷附近有没有像大土堆那 样的东西。其中一位老人恍然大悟地说:“你是 打听禹庙疙瘩吧?有,有,你看,”他指指不远处 田间高高隆起的一个大土台子说,“就是那个。” 其他围拢来的老乡说:“你要问禹庙疙瘩,那谁 都知道。”我们高兴地谢过老人,驱车沿着田间 坎坷不平的土路向“禹庙疙瘩”驶去。在距它还 有200多米的地方有座小工厂,车过不去了,我 们下车向它走去时,才发觉这座小工厂是个造 纸厂,场地上堆放着做原料的稻草堆,污黄的废 水从地沟流出厂房,向禹王台方向的麦田间流 去。这是一个近四方形的夯土台基,约七八米 高,每边十几米长,墙面上有些被人挖出后又废 弃的窑洞,也没有当地政府的文物标志,十分荒 凉,但我认为应该就是小城中的禹王台。我们围 着土台走了一圈,发现一条上去的通道,就沿着 它走上台顶。上面长满了已成金黄色的细细的 龙须草,中间有座不大的禹王庙,是附近乡民于 1990年集资修建的,一组三间,正中是大禹像,两 边是他那位在家中当“留守女士”的妻子和黄河 龙王,还有些介绍大禹传说、事迹的图片。站在 禹王台上放眼四眺,周围全是如茵的冬小麦田, 不由得遥想大禹曾在这里率领民众治理汾河、 黄河时的情景,夏启曾从这里发兵攻灭有扈氏、 平定武观叛乱;商汤曾在此与夏桀决战;商鞅率 领的秦国大军曾把这几包围得水泄不通……$$ 下了禹王台,我还想去看闻名已久的夏县 东下冯古文化 遗址,那儿出 土过许多4000 年前的夏代二 里头文化遗 物。还有夏县 西阴村,那里 有教民养蚕织 丝的黄帝妃子 嫘祖纪念馆和 5000年前的蚕 茧壳化石,可 是小张说已经 来不及了,只 得带着遗憾返 回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