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类型】报纸
【篇名】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何伟红
【关键词】 自我表现 语文教学 培养思维 《司马光砸缸》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能力 发散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品质 学生创新精神
【报纸名称】教育信息报
【出版日期】2001-05-26
【正文】
中国的传统教学过多地停留在“积累”的层面上,着眼点在“接受”与“继承”,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一初步探讨。
一、营造能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育环境和民主的精神氛围
1.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学科通过一篇篇生动的教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力、想像力和领悟力。因为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创造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性情气质,对之作出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所以,当学生中出现与同学、教师、书本看法不一致时,更需要及时肯定,予以表扬,并科学引导。
2.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如开辟课前“五分钟自我表现”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尽情地表现自己的语文才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出题,听说读写。可以有准备,也可以即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思维高速运转。他们积极思维,不断创新,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进而感到莫大的成功和自豪。同时这些积极的情感又反过来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
二、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1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思维能力强弱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创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如学习《愚公移山》,学生思维相当活跃,有的甚至设想运用高科技手段,让愚公家族因移山而有许多发明创造,从而走向繁荣。而智叟家族因为墨守成规而最后走向衰落,作文的一题多作,问答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所谓逆向思维,是要求学生从相反的方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如《司马光砸缸》,定势思维的方式是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反向思维方式,把缸砸漏让水离开人,孩子得救了。通过这一内容训练使学生掌握了逆向思维方式,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创新教育是中学语文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把每堂课都作为学生创造探索的历程,放飞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灵性,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 1、老课新上,焕发异样光彩:《司马光》教学反思 作者:章晓琴 2014.01
- 2、司马光砸缸之后 2010.01
- 3、司马光砸缸之后 2009.01
- 4、资治通鉴 “曾因酒醉鞭名马” 作者:朱国良 2010.01
- 5、司马光背书 2012.01
- 6、司马光砸缸真相 作者:王守兵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