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邓小平”和“华南虎”邮票的相继 发行,市场热点转移到新邮板块的表现淋漓尽 致地呈现在邮人眼前,其中,“邓小平”版票和 “华南虎”小版张更是演绎出高开高走的态 势,令前期低迷的邮市峰回路转。冷冷清清的 炒作区又变得相当活跃,上周的成交量几乎都 集中在8月所发行的3套新邮上,让人又看到 市场疯狂炒作新邮的场面。$$ 正当一些投资者沉浸在“雅典奥运会”小 版张的运作之际,“邓小平”版票和“华南 虎”小版张的发行,随即引发了大量资金的云 集,尤其是题材颇佳、版式新颖的“邓小平” 版票更是独领风骚,在发行后的短短一周时 间,即由24元快速上攀至38元,而其间一度 创下了43元的新高,升幅不菲。受此影响, “华南虎”和‘雅典奥运会”小版张纷纷走 强,上周初已扬升到32元和40元,炒作区的 热点品种则被这3种新邮一统天下。相对而 言,“邓小平”小型张的走势要低迷些,其由 发行初的7元开始下滑,特别是散张在盘中 一度击破6元的面值,出现了令人心悸的打 折现象。好在市场有资金承接,因此,上周初 的市价已回升到6.5元,但此价仍然是今年所 发行的小型张中最低的,其偏低的市场定位 还是出人意料。$$ 炒作品种价格不断走低,退潮之势难以阻 遏。上周初,“世界杯”小全张已下滑到23元, “奥运片”则跌破2元整数关,创出了新低,而 “甲申年”大版张和“亚展”加字张的市价也 继续下跌至54元和12.8元,破位迹象明显。小 版张同样难逃下跌的阴影,上周初,“毛泽东” “篆书”“崆峒山”“民运会”和“防艾日”小 版张的市价分别下滑到46元、35元、39元、17 元和29元,而“司马光砸缸”“桃花坞”和“甲 申年”赠送版的价格则回落到29元、23元和 33元。$$ 从8月底的邮市表现看,新邮热点的出现 是以牺牲前期热点品种的稳定为代价的,这 种表现说明了市场短线资金面的匮乏,对9月 的市场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毕竟,目前仅 仅3套新邮即让市场资金面趋紧,那么,到9 月中下旬纷至沓来的5套新邮,邮市的资金失 血状态会更加严重。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近 期炒新的出发点主要以短线为主,延续的时 间不会很长,因此,大量有生资金将会被新邮 所消耗,难以托起前期下跌的邮品,所以,9月 的邮市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投资者应该 有心理准备。
9月初的气候开始变得凉爽,邮市的人流也 逐步回升,出摊率增长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市场 并没有因此表现出回暖的迹象,绝大多数市场人 士面对成交不畅的局面,依然采取等待观望的态 度,造成了邮市热点贫乏,不少品种的价格仍然 处于小幅阴跌之中。当然,形成这种进退两难的 萎靡市道是有原因的,即面对日益高近的新邮发 行密集期,求稳的投资者自然不敢轻举妄动,更 何况8月发行的新邮纷纷跳水,也使人感受到了 新邮高开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上周,“邓小平”和“华南虎”邮票冲高回 落,且在大量货源的抛售下,形成了大幅下挫走 势,其中“邓小平”版票、“雅典奥运会”和“华 南虎”小版张曾一度下挫到28元、34元和25 元,令短线客叫苦不迭。尽管,上周初价格回升至 31.5元、37元和27元,但由于成交量继续萎缩, 出现反弹乏力的征兆,市场谨慎心态可见一斑。 2003年小版张在经过半个月的大幅下滑之后, 上周初显现企稳表现,可惜成交量依然没有放 大,导致热点难现。上周初“毛泽东”“青铜器” “岳飞”“网师园”和“晋祠彩塑”小版张的市价 分别盘桓于45元、37元、35元、32元和22元,今 年上半年发行的“司马光砸缸”“成语典故”和 “甲申年”小版张的价格则微挫至28元、24.5元 和26元。快速跳水的炒作品种终于反弹,“世界 杯”小全张回升到25元附近,“奥运片”反弹到 1.6元,“亚展”加字张升到13元。$$ 超跌小型张回稳,低档品种在下探4.7元后 受到买盘青睐,上周市价回升到4.9元,但高于 面值的品种则继续微幅下调,如“步辇图”“孔 雀”“八仙过海”“水浒(5)”和“聊斋(3)”小 型张分别微挫到11.8元、8.5元、11元、8.3元和 10.8元。此外,“邓小平”小型张继续下挫,整盒 的价格曾经跌破面值,并一度下滑到550元,但 上周末受到一级市场回购影响,上周初市价已回 升到630元,而散张却继续在5.4元附近,打折 的状况没有改变。$$ 随着9月的来临,秋高气爽的气候十分宜 人,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市场的人气复苏,回稳 乃至走强的可能性都会出现。不过,今年下半年 市场将受制于新邮频发的影响,因此,邮市大盘 的资金面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本周邮市 已处于虚势迎新的状态,后市新邮大幅高开和热 点转换快捷现象将会形成,市场人士还应密切留 意政策面的变化。
有些古钱资料和历史刊物上说苏东坡在宋神宗时,书写了“元丰通宝”钱文,还说钱币界称之为“东坡元丰”,而也有一些泉友认为,“元祐通宝”钱文才是苏轼留下的墨迹,笔者更认同后一种观点。$$清代著名收藏家和著录大家张端木《钱录》中考“元丰”钱没有苏轼书钱文之说。而马端临《钱币考》和翁树培的《古泉汇考》却都有“元祐通宝”(行草书)钱文为苏轼所书的记载。马端临云:“元祐最工,相传司马温公、苏文忠公诸贤所书”。翁树培云:“(培)见近人钱谱云:‘元祐通宝’,或云司马温公、苏文忠公书”。中山大学历史系主办《历史大观园》杂志1992年第12期刊陈小陶“宋代古钱文字与名家书法”一文:“现经有关专家鉴定,此(元祐通宝)行草钱文与苏轼存世的墨迹笔法书意十分吻合,俨然东坡面目”。$$从北宋时期的史实情况分析,苏轼书写“元祐”钱文与史实十分吻合,而其书写“元丰”钱文有悖于当时的史实。史载,苏轼在元丰年间被搅于司马光、韩琦与王安石的矛盾斗争中不能自拔,又因元丰二年(1079年)被指控讽刺新法被御史劾奏下狱。出狱后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这种背景下,按照社会常理看,他是不可能书写“元丰通宝”的。到元丰八年(1085年),朝廷启用司马光为相,苏轼是司马光一派的人,很快被召回朝廷,历任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苏轼才有资格为朝廷书写“元祐通宝”4个字。$$夏龙著《币海漫游》中说:“苏轼的书法与其文章一样,除去了当时文坛上的‘绮罗香泽之态’,苍劲豪放,态浓意淡,体势秀伟,骨劲肉丰”。正如苏轼自称的“诗不求工字求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他的“元礻右通宝”钱文也具这种态势。钱文“元”字点笔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苏轼《八声甘州》词首句),其左撇的飘逸之悠和右折钩的缚肋之笔,不正是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吗?钱文“祐”字用笔跌宕豪放,结体险奇,“通”字书态“天真烂漫”。“宝”字中的“贝”显得肥硕,犹如诸多金银堆积其中,一种“成竹在胸”之感油然而生。给人以苏轼词中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句)振聋发聩的共鸣!$$如果你一边拜读苏轼作的词,一边欣赏他的钱文书法,他那笔寓词中意、词寓笔中书的美感,自然就是理解笔者的观点。
怀民以仁$$ 司马光为政,同情百姓疾苦,主张 “怀民以仁”。他认为:只有“利百姓”,才 能“安国家”。所以,在他担任地方小吏 时,除勤勤恳恳地完成本职工作,还经常 深入民间,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办好事,办 实事。调至中央部门后,司马光依旧关心 民情,经常为民请命。$$ 司马光为相不久,许州(今河南许 昌)一带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饥 殍遍野。司马光闻报,立即奏请皇帝发钱 粮赈饥,并亲自草拟赈灾文书,令各州县 立即开仓放粮。他还明文规定:各级地方 官员,只要恪尽职守,赈灾有功,受到百 姓的拥戴,都将受到表彰、赏赐;而玩忽 职守,贪污受贿,弄虚作假,一律受到制 裁;对那些因失职而饿死人者,还将严惩 不贷。发文之后,司 马光仍不放心,又特 派专人赶赴现场视 察灾情,监督救灾措 施的具体实施。结 果,由于政策到位, 措施得当,受灾百姓 及时得到了救济,没 有饿死一个人,也没有外出逃难者。大家 齐心协力,开展生产自救,很快度过了困 难时期。$$ 荐贤任能$$ 司马光非常赞赏唐太宗李世民的那 句话:“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为利于朝 廷得到更多、更好的人才,他针对当时在 用人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提出了不少 好的见解和主张。如建立健全选人、用人 制度:改革科举制,设十科学士;改进廷 访、荐举和按察制度;破除循资历、重门 第的陈腐观念等等。熙宁元年(1068 年),他又向皇帝提出了选拔和提升对象 必备的三个条件:一、“不爱富贵”:二、 “重惜名节”’:三、“晓知治体”。显然,前两 条措的是“德”,后一条说的是“才”。 “德”、“才”相比,以“德”为先。根据这一 标准,司马光力于荐才,起用了许多清正 廉洁之士。据史载,他晚年时曾将他一生 中所荐之人汇编成册。后人一一加以考 论,结果是“失之者不一二”。$$ 司马光还非常注重人才的保护。早 在他担任谏官时,发现苏东坡应试的文 章立论新颖,多中时弊,富有开拓精神。 但考官胡宿却对此不感兴趣,甚至还有 些担心,无意录取他。为此,司马光一再 表示:苏东坡有爱国忧民之心,实在是一 个难得的贤才,“不宜黜”。对现任官吏, 司马光也常常在皇帝面前开诚布公地进 行评论,他曾多次说:王曾清纯廉洁;张 知白刚正无私;鲁道宗质直如竹;而薛奎 则敢言直谏。这些人,都属社稷之臣,应 当重用。$$ 清正廉洁$$ 司马光基于“怀民以仁”的指导思想 和“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自己率先做 出榜样,始终勤政廉政,两袖清风,决不 为自己及亲友谋取任何私益。$$ 随着职位的升迁和权力的增大,司 马光的同学、同僚、亲戚、下属中也有不 少人想通过他捞些个人好处。但是,却被 他一一拒绝。为避免此类人“拉关系”、 “走后门”,他干脆在自己的客厅内贴了 一张告示。其中写道:凡来者若发现我本 人有什么过失,想给予批评和规劝,请用 信件交给我的书童转我,我一定仔细阅 读,认真反思,坚决改正;若为升官、发 财、谋肥缺,或打算减轻罪名、处罚,请一 律将状子交到衙门,我可以和朝廷及中 书省众官员公议后告知;若属一般来访, 请在晤谈中休提以上事宜。$$ 司马光不但从来不收任何人送给他 的礼物、礼金,而且连皇上的赏赐也不 受。有一次,宋仁宗赐给他许多金银珠 宝、丝绸绢帛,他却力辞再三,并诚恳地 表示:“国家近来多事之秋,民穷国困,中 外窘迫”,应将这些钱 用到济民上。当却之 不成时,他只好谢恩 领取,但第二天便将 珠宝全部上交自己所 在的谏院,作为“公使 钱”(即办公费),将那 些金银周济了一些贫 穷的亲戚朋友。$$ 据《宋史》,司马光任官40年,只是在 洛阳有薄田三顷。他的夫人去世时,无以 为葬,只得卖田以充置棺椁。这就是人们 一直传颂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严以治家$$ 司马光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其家 人也要求甚严。在他的儿子司马康很小 的时候,他除了教他读书、写字外,还非 常注重对他品德的教育,培养他成为诚 实、谦逊、节俭、爱他人的人。待儿子长大 后做了官,又教他如何勤政廉政,为百姓 谋福利。当他发现儿子在为人、为政、为 学方面表现还可以,便将其教育的重点 放在了节俭方面。$$ 司马光的子侄们牢记着他的谆谆教 育,经常照此而自警、自查、自省,确保了 “清白的家风代代相传”,也由此受到了 各方面的好评。$$ 司马光去世后,皇太后大哭,马上同 皇帝一起去吊唁。接着,又赠其太师、温 国公、谥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整个 京师的人,也主动罢市,纷纷前去相府哀 悼,其场面之大、之动人,在中国历史上 也是罕见的。$T(摘自中国人事出版社 出版的《中国历代廉吏》一书)$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