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恭墓志》于1936年在洛阳北陈 庄出土,刻于宋元丰七年(1084)十月。志 石呈正方形,长、宽均为77、厚15厘米。志 文为隶书,分上下两列,每列41行,满行20 字。《王尚恭墓志》全称为《宋故朝议大夫 致仕王公墓志铭》,其志文由宋代名臣范 仲淹之子范纯仁撰文,著名史学家司马光 书丹,李稹镌刻。《王尚恭墓志》是一方宋 代名志,具有较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 值。$$ 《王尚恭墓志》的史料价值$$ 王尚恭,《宋史》无传。《王尚恭墓志》 志文在《范纯仁文集》中有记载。另外,在 《宋史翼》和《宋元学案补遗》两本书中,有 关王尚恭的事迹皆来源于志文。可见,《王 尚恭墓志》是了解、研究王尚恭最翔实、最 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可补史料记载之 缺。$$ 墓志中对王尚恭祖籍的记载与史料 的记载完全相符。墓志云:“公之先盖京兆 万年人,后家于果州,至皇考尚书公始家 河南”。王尚恭之父王汲,墓志中称“尚书 公”。王汲《宋史》亦无传。据君沫《尹河南 集》所载王汲墓碣铭所云:“汲字师黯,祖 籍京兆万年,曾家果州,后迁河南”。志、史 可相互印证。$$ 墓志记载:“元丰七年八月九日,朝议 大夫致仕王公,以疾终于西都嘉善里之 第,享年七十有八……十月九日奉公之丧 归葬于河南府河清县上店里……”。“公讳 尚恭、字安之……少力学与弟尚喆偕游庠 序,喜亲贤士大夫……景祐元年兄弟同登 进士科”。后尚恭被任命为庆成军判官,历 知芮城、阳武、猴氏诸县,官至朝议大夫。 尚恭“天性愷悌,襟抱开廓,居官有风力, 遇事必务当理,不为苛且,善与人交……”$$ 王尚恭在任职期间,为了表达自己改 除弊政、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曾通过范 仲淹向朝廷上书:“宜选将帅而委以不疑, 责大功赦小过,以激其忠义。节寺观土木 之费,损大臣郊祀亡赏,以宽国用。精择守 令而简防禁,任官先才行而后常流,委长 吏,彻冗员,以省事。减巡检,增弓手,以禁 盗……”。这些切实可靠的建议得到了范 仲淹的赞赏。$$ 在防御西夏对宋的进攻时,尚恭多次 出谋献策,在歼敌制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王尚恭在任武阳知县时,包拯为府 尹,包拯“爱公才明”。一次,经尚恭处理的 诉讼案再诉与包拯时,包拯说道:“既经王 宰决矣,何用复诉耶?”可见王尚恭处理案 事的能力和才干是十分出色的,他秉公执 法,不循私情也是值得人们信任的。$$ 墓志后一部分记载:“……公已老矣 ……与乡里高人贤士以文酒相娱,故韩国 富公,今潞国之公,留守丞相韩公、北都留 守王公皆爱遇之。潞公集旧德之高年者为 耆英会,图其像而赋诗者凡十二人,公居 第四。命公书其诗于石,笔力精健,过于壮 年。平生有诗千首,文士多爱重之……”。 此段记载说明,王尚恭回乡后被列入贤人 高士之列,为洛阳“耆英会”的成员。“耆英 会”即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时,集年老的 士大夫集会作乐,当时称作“洛阳耆英 会”。在《梦溪笔谈·卷九》中均记载有耆英 会的来历、耆英会成员及成员排列顺序。 耆英会的成员共13人,排列顺序以年龄的 大小为主要依据,最长者77,王尚恭时年 76年,位居第四。这一点志、史记载相符。 而不同的是志文记载耆英会成员为12人, 为何史书与志文记载相差一人呢?据汪介 仁《中州杂俎》云:“司马光虽参与耆英会, 年六十四,不及七十,按白居易九老故事, 作为列席。”另志文为司马光书丹,可能有 谦让之意,故未列入。所以志文记载为“十 二人”。$$ 以上志文记述了王尚恭为人豁达、襟 怀坦白,足智多谋,为官清廉。年迈回乡后 身居耆英会第四要位,卒后又有朝廷重臣 为其撰文立碑,可见王尚恭与反对王安石 变法的司马光,文彦博等人 的政治观点和爱好趣味相 同。王尚恭虽史书对其没有 记载,但从志文中不难看出 王尚恭在当时并非默默无闻 之人,而是一位声名显赫、极 有影响的著名人物。$$ 《王尚恭志》的书法艺术价值$$ 《王尚恭墓志》是一方集名人撰文、名 家书丹、名师镌刻的集大成之名志。尤其 是司马光书丹的志文,更为书法家所青 睐。$$ 司马光虽以史学著称,而不以书法影 响后世,但在当时他的书法也得到人们尤 其是士大夫们的一致认可。今存司马光作 品实物不多,共有墨迹、刻帖和刻石三种 10余件,有楷书和隶书等。从文献记载来 看,司马光的隶书在当时颇有时誉,黄庭 坚的《论书》中说:“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 书极端劲,似其为人 ……”。据载宋高宗语 称:“司马光隶书字真 似汉人,近时米芾辈所 不可仿佛。朕有光隶书 五卷,日夕展玩其字不 已。”明末清初朱彝尊 引《宋鉴》中有宋高宗 珍藏司马光隶书《中 庸》、《家人》五卷的记 载。$$ 司马光为何对隶 书擅长而又情有独钟 呢?这是由于他对书画 和金石考古之学极感 兴趣,同时亦受汉唐一 脉传承的以隶书铭石 为古雅庄重,不以楷书 为意的书法正统思想 的影响。司马光传世的 墨迹和刻帖均为楷书, 今天能看到的司马光 隶书只有浙江杭州南 屏山兴教寺摩崖《家 人》卦、广西融水老君 洞摩崖《家人》卦、山西 夏县《禹王庙题名》、开 封博物馆珍藏的《王尚 恭墓志》。其中,《王尚 恭墓志》字字清晰,保 存完整,能代表司马光 隶书的最高水平。$$ 《王尚恭墓志》为 司马光晚年所书的一 方墓志。志石布局分上 下两列,这种形式可能在书写此志文时为 手卷形式,故摹勒在方形志石上只好分为 上下两列。这样反而使志石布局疏朗明 快,形式新颖别致。就司马光书法而论,此 墓志书法取法不高,似是承袭曹魏《王基 残碑》等“铭书石”而来,故其淳古不及汉 隶、流美不及唐隶,但其用笔方折斩截,笔 力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结体多取纵 势。字体虽小,而意气雄厚。转折之处,锋 棱宛然,刚柔相济。线条以直弧相参,于朴 拙之中带有十分秀美之态。其隶法之外兼 带楷意,无一般唐隶多见的肥满之弊,有 不怒而威的风致。在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之风盛行之际,可谓难得之佳作。通观整 篇志文,朴茂高古,气势雄浑,透露出很强 烈的金石气息。$$ 司马光虽不以书法名扬天下,但他能 根据个人胸臆,博采众家之长,融汉隶的 凝重、晋人的蕴藉、唐楷的刚健于一炉,形 成鲜明的个人面貌和风格,在宋人书法中 也是独树一帜的。
怀民以仁$$ 司马光为政,同情百姓疾苦,主张 “怀民以仁”。他认为:只有“利百姓”,才 能“安国家”。所以,在他担任地方小吏 时,除勤勤恳恳地完成本职工作,还经常 深入民间,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办好事,办 实事。调至中央部门后,司马光依旧关心 民情,经常为民请命。$$ 司马光为相不久,许州(今河南许 昌)一带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饥 殍遍野。司马光闻报,立即奏请皇帝发钱 粮赈饥,并亲自草拟赈灾文书,令各州县 立即开仓放粮。他还明文规定:各级地方 官员,只要恪尽职守,赈灾有功,受到百 姓的拥戴,都将受到表彰、赏赐;而玩忽 职守,贪污受贿,弄虚作假,一律受到制 裁;对那些因失职而饿死人者,还将严惩 不贷。发文之后,司 马光仍不放心,又特 派专人赶赴现场视 察灾情,监督救灾措 施的具体实施。结 果,由于政策到位, 措施得当,受灾百姓 及时得到了救济,没 有饿死一个人,也没有外出逃难者。大家 齐心协力,开展生产自救,很快度过了困 难时期。$$ 荐贤任能$$ 司马光非常赞赏唐太宗李世民的那 句话:“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为利于朝 廷得到更多、更好的人才,他针对当时在 用人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提出了不少 好的见解和主张。如建立健全选人、用人 制度:改革科举制,设十科学士;改进廷 访、荐举和按察制度;破除循资历、重门 第的陈腐观念等等。熙宁元年(1068 年),他又向皇帝提出了选拔和提升对象 必备的三个条件:一、“不爱富贵”:二、 “重惜名节”’:三、“晓知治体”。显然,前两 条措的是“德”,后一条说的是“才”。 “德”、“才”相比,以“德”为先。根据这一 标准,司马光力于荐才,起用了许多清正 廉洁之士。据史载,他晚年时曾将他一生 中所荐之人汇编成册。后人一一加以考 论,结果是“失之者不一二”。$$ 司马光还非常注重人才的保护。早 在他担任谏官时,发现苏东坡应试的文 章立论新颖,多中时弊,富有开拓精神。 但考官胡宿却对此不感兴趣,甚至还有 些担心,无意录取他。为此,司马光一再 表示:苏东坡有爱国忧民之心,实在是一 个难得的贤才,“不宜黜”。对现任官吏, 司马光也常常在皇帝面前开诚布公地进 行评论,他曾多次说:王曾清纯廉洁;张 知白刚正无私;鲁道宗质直如竹;而薛奎 则敢言直谏。这些人,都属社稷之臣,应 当重用。$$ 清正廉洁$$ 司马光基于“怀民以仁”的指导思想 和“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自己率先做 出榜样,始终勤政廉政,两袖清风,决不 为自己及亲友谋取任何私益。$$ 随着职位的升迁和权力的增大,司 马光的同学、同僚、亲戚、下属中也有不 少人想通过他捞些个人好处。但是,却被 他一一拒绝。为避免此类人“拉关系”、 “走后门”,他干脆在自己的客厅内贴了 一张告示。其中写道:凡来者若发现我本 人有什么过失,想给予批评和规劝,请用 信件交给我的书童转我,我一定仔细阅 读,认真反思,坚决改正;若为升官、发 财、谋肥缺,或打算减轻罪名、处罚,请一 律将状子交到衙门,我可以和朝廷及中 书省众官员公议后告知;若属一般来访, 请在晤谈中休提以上事宜。$$ 司马光不但从来不收任何人送给他 的礼物、礼金,而且连皇上的赏赐也不 受。有一次,宋仁宗赐给他许多金银珠 宝、丝绸绢帛,他却力辞再三,并诚恳地 表示:“国家近来多事之秋,民穷国困,中 外窘迫”,应将这些钱 用到济民上。当却之 不成时,他只好谢恩 领取,但第二天便将 珠宝全部上交自己所 在的谏院,作为“公使 钱”(即办公费),将那 些金银周济了一些贫 穷的亲戚朋友。$$ 据《宋史》,司马光任官40年,只是在 洛阳有薄田三顷。他的夫人去世时,无以 为葬,只得卖田以充置棺椁。这就是人们 一直传颂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严以治家$$ 司马光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其家 人也要求甚严。在他的儿子司马康很小 的时候,他除了教他读书、写字外,还非 常注重对他品德的教育,培养他成为诚 实、谦逊、节俭、爱他人的人。待儿子长大 后做了官,又教他如何勤政廉政,为百姓 谋福利。当他发现儿子在为人、为政、为 学方面表现还可以,便将其教育的重点 放在了节俭方面。$$ 司马光的子侄们牢记着他的谆谆教 育,经常照此而自警、自查、自省,确保了 “清白的家风代代相传”,也由此受到了 各方面的好评。$$ 司马光去世后,皇太后大哭,马上同 皇帝一起去吊唁。接着,又赠其太师、温 国公、谥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整个 京师的人,也主动罢市,纷纷前去相府哀 悼,其场面之大、之动人,在中国历史上 也是罕见的。$T(摘自中国人事出版社 出版的《中国历代廉吏》一书)$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