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勤政廉洁的司马光

日期:2004.03.05 点击数:27

【类型】报纸

【篇名】勤政廉洁的司马光

【作者】 侯福兴 李春光

【关键词】 苏东坡 《宋史》 勤政廉洁 改革科举 勤政廉政 用人标准 司马光 中央部门 爱国忧民 以德为先

【报纸名称】中国人事报

【出版日期】2004-03-05

【正文】

怀民以仁
   司马光为政,同情百姓疾苦,主张 “怀民以仁”。他认为:只有“利百姓”,才 能“安国家”。所以,在他担任地方小吏 时,除勤勤恳恳地完成本职工作,还经常 深入民间,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办好事,办 实事。调至中央部门后,司马光依旧关心 民情,经常为民请命。
   司马光为相不久,许州(今河南许 昌)一带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饥 殍遍野。司马光闻报,立即奏请皇帝发钱 粮赈饥,并亲自草拟赈灾文书,令各州县 立即开仓放粮。他还明文规定:各级地方 官员,只要恪尽职守,赈灾有功,受到百 姓的拥戴,都将受到表彰、赏赐;而玩忽 职守,贪污受贿,弄虚作假,一律受到制 裁;对那些因失职而饿死人者,还将严惩 不贷。发文之后,司 马光仍不放心,又特 派专人赶赴现场视 察灾情,监督救灾措 施的具体实施。结 果,由于政策到位, 措施得当,受灾百姓 及时得到了救济,没 有饿死一个人,也没有外出逃难者。大家 齐心协力,开展生产自救,很快度过了困 难时期。
   荐贤任能
   司马光非常赞赏唐太宗李世民的那 句话:“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为利于朝 廷得到更多、更好的人才,他针对当时在 用人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提出了不少 好的见解和主张。如建立健全选人、用人 制度:改革科举制,设十科学士;改进廷 访、荐举和按察制度;破除循资历、重门 第的陈腐观念等等。熙宁元年(1068 年),他又向皇帝提出了选拔和提升对象 必备的三个条件:一、“不爱富贵”:二、 “重惜名节”’:三、“晓知治体”。显然,前两 条措的是“德”,后一条说的是“才”。 “德”、“才”相比,以“德”为先。根据这一 标准,司马光力于荐才,起用了许多清正 廉洁之士。据史载,他晚年时曾将他一生 中所荐之人汇编成册。后人一一加以考 论,结果是“失之者不一二”。
   司马光还非常注重人才的保护。早 在他担任谏官时,发现苏东坡应试的文 章立论新颖,多中时弊,富有开拓精神。 但考官胡宿却对此不感兴趣,甚至还有 些担心,无意录取他。为此,司马光一再 表示:苏东坡有爱国忧民之心,实在是一 个难得的贤才,“不宜黜”。对现任官吏, 司马光也常常在皇帝面前开诚布公地进 行评论,他曾多次说:王曾清纯廉洁;张 知白刚正无私;鲁道宗质直如竹;而薛奎 则敢言直谏。这些人,都属社稷之臣,应 当重用。
   清正廉洁
   司马光基于“怀民以仁”的指导思想 和“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自己率先做 出榜样,始终勤政廉政,两袖清风,决不 为自己及亲友谋取任何私益。
   随着职位的升迁和权力的增大,司 马光的同学、同僚、亲戚、下属中也有不 少人想通过他捞些个人好处。但是,却被 他一一拒绝。为避免此类人“拉关系”、 “走后门”,他干脆在自己的客厅内贴了 一张告示。其中写道:凡来者若发现我本 人有什么过失,想给予批评和规劝,请用 信件交给我的书童转我,我一定仔细阅 读,认真反思,坚决改正;若为升官、发 财、谋肥缺,或打算减轻罪名、处罚,请一 律将状子交到衙门,我可以和朝廷及中 书省众官员公议后告知;若属一般来访, 请在晤谈中休提以上事宜。
   司马光不但从来不收任何人送给他 的礼物、礼金,而且连皇上的赏赐也不 受。有一次,宋仁宗赐给他许多金银珠 宝、丝绸绢帛,他却力辞再三,并诚恳地 表示:“国家近来多事之秋,民穷国困,中 外窘迫”,应将这些钱 用到济民上。当却之 不成时,他只好谢恩 领取,但第二天便将 珠宝全部上交自己所 在的谏院,作为“公使 钱”(即办公费),将那 些金银周济了一些贫 穷的亲戚朋友。
   据《宋史》,司马光任官40年,只是在 洛阳有薄田三顷。他的夫人去世时,无以 为葬,只得卖田以充置棺椁。这就是人们 一直传颂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严以治家
   司马光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其家 人也要求甚严。在他的儿子司马康很小 的时候,他除了教他读书、写字外,还非 常注重对他品德的教育,培养他成为诚 实、谦逊、节俭、爱他人的人。待儿子长大 后做了官,又教他如何勤政廉政,为百姓 谋福利。当他发现儿子在为人、为政、为 学方面表现还可以,便将其教育的重点 放在了节俭方面。
   司马光的子侄们牢记着他的谆谆教 育,经常照此而自警、自查、自省,确保了 “清白的家风代代相传”,也由此受到了 各方面的好评。
   司马光去世后,皇太后大哭,马上同 皇帝一起去吊唁。接着,又赠其太师、温 国公、谥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整个 京师的人,也主动罢市,纷纷前去相府哀 悼,其场面之大、之动人,在中国历史上 也是罕见的。$T(摘自中国人事出版社 出版的《中国历代廉吏》一书)$E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