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司马光出于“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目的,费时19年修成《资治通鉴》294卷,系统地记载了上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长达1362年的中国历史。但是,由于《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内容庞杂,难以为世人通读和理解。所以自《资治通鉴》问世后,为该书作注的释文迭起。在南宋末年,注释《资治通鉴》的版本就多达九种,而以胡三省历经30寒暑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对后世影响最大。笔者认为,《通鉴》胡注在文化和思想领域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音注。《资治通鉴》有许多人名、地名、术语,非常怪僻,难以为时人所解读。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为之一一作注。如《周纪三》“彗星见”,胡注:“彗,详岁翻;又除醉翻,旋芮翻。见:贤遍翻。”又如在《汉纪三》“阏氏”一词之后,胡注:“匈奴之阏氏,犹中国之皇后。阏,於连翻,氏,音支”。再如《唐纪五》“隋末,歙州贼汪华据黟、歙等五州,有众一万……”胡注:“歙音摄,黟音伊”。在当时尚无规范的字典可查考的历史背景下,胡三省把“音注”列为注释《通鉴》之首,且名其书曰《资治通鉴音注》,实为读者阅读《通鉴》扫除文字障碍起了开路的作用。$$二、训诂。《通鉴》中不仅有大量怪僻难读的生字,而且还有难以数计的难词、典故,若不予以注释,读者不解其意,仍是读不懂,还可能引起误会。如对开卷《周纪一》“威烈王”这一称谓,很少人知其内涵。胡三省所作释文为:“名午,考王之子。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又如《晋纪十三》“彼乌合而来,既无统一……久必携贰”。胡释曰:“飞鸟见食,群集而聚啄之。人或惊之,则四散飞去,故兵以利合,无所统一者,谓之乌合。”再如“商贾”一词,胡释曰:“行卖曰商,坐贩曰贾”。这些释文,言简意赅,为读者提供了方便。胡三省最擅长地理和典章制度的注释。如《周纪二》显王三十五年记“越王无疆伐齐”一事,胡疏曰:“浙江有三源:发于太未者,谓之谷水,今之衢港是也;发于乌伤者,《水经》谓之吴宁溪,今之婺港是也;发于黟县者,《班志》谓之浙江水,今之徽港(新安江)是也。三水合为浙江,东至钱塘入海。浙,折也。言水曲折于群山之间也。”典章制度的注释,则更详尽。如《汉纪四》记高帝十年“常慕魏无忌(信陵君)养士,及为相守边,告归”。胡疏曰:“汉律:二千石有予告,有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使得带印绶、将官属归家治病。至成帝时郡国二千石赐告不得归家;至和帝时,赐、予皆绝。”训诂较音注又递进了一步,既要释注古人词语之意见,又要阐明词称产生的来历及其流变,因而其意义不可小看。$$三、拾遗。对《通鉴》中记叙不详或遗漏之内容,胡则在其下予以补充。如《周纪一》记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事,胡在此14字后增补了180字,补叙了魏赵韩三家世系,并就三家分晋一事,予以抨击:“三家者,世为晋大夫,于周则陪臣也。周室既衰,晋主夏盟,以尊王室,故命之为伯。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妖名犯分之臣也。《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四、辨误。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在记叙或评述一些历史事件时,或出于疏忽,或因取材之局限,或因思想之主观,难免有差错或不当。胡三省“孜孜卫翼,拾遗补误,亦几乎司马氏之忠臣而无负”。对《通鉴》中的舛错或不当之处,他直书己见。如在《晋纪四》“散骑常侍石崇”条下,胡注曰:“前书‘侍中石崇’,此作‘散骑常侍’,必有一错。盖因旧史成文也。”指出司马光在史料取舍上,由于疏忽,导致内容先后矛盾。胡三省不仅为《通鉴》正文辨误,且作《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对前人的释文,也进行逐一甄别,辨误。$$五、布道。以史布道,古今公论。孔子作《春秋》,是代王立法,捍卫王道;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是“续素王(孔子)之旨,归成万世之标准”。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则是阐发司马光的以史为鉴的思想。三者的思想观点一脉相承。司马光在《通鉴》中,对历代的政治措施,历朝的明君、贤臣、孝子的德行,大书而特书;对“伤天害理,残民以逞”的暴君、乱臣、贼子的丑行,也不厌其烦地记叙,并写了104条“臣光曰”述评。胡三省在述评之后,大都没有注释,表示完全赞同。对其他记叙之处,有些则三言两语,一针见血。如《汉纪四》记汉高祖刘邦“还洛阳,闻淮阴侯(韩信)之死,且喜且怜之”。胡注曰:“喜者,喜除其逼,怜者,怜其功大。”有些则连篇累牍,予以弘扬阐发。如对隋文帝杨坚贪图享受、造仁寿宫一事,胡三省评曰:“仁寿宫成于开皇十五年。方其成也,文帝怒,欲罪相素。独孤后喜而尝之,继此屡幸仁寿宫,之仁寿末,卒死于仁寿宫。仁寿者,帝穷民力作离宫,可谓仁矣,其不得死于是宫宜矣!帝怒相素,而不加之罪,其后喜,则亦从而喜之,岂非奢侈之能移人触景而动,至于流连而不知返,卒诒万世笑。是知君德以节俭为贵也。”
《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2000)的出版是一项大规模的学术工程,是欲获得历史知识的读者和研究历史的学者不可替代的读物和参考书、工具书。$$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大多偏重政治史,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记载十分简略。拿司马光主持修撰的著名的《资治通鉴》来说,由于著书的目的在于朝廷君臣的“资治”,所以司马光“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它的内容离不开“贤君、令主、忠臣、义士、志士、仁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如果所写史实主要是这些,那就会丢掉中国历史上许多珍贵的东西。这是当时作者的政治立场、修史宗旨和时代局限性造成的。$$这部新时代修撰的《中国二十世纪通鉴》,其广度和内容的丰富大大超过了前代的编年体史书。“凡二十世纪中国疆域内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艺术、体育、卫生、人口、民族、宗教、环保、灾害、区域变更以及工农业、水利、新闻、旅游、航空航天、妇女儿童、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活动等,均有确切记载。”这些固然是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反映,同时更是本书编写宗旨和执笔者的裁断所决定的。$$编年体史书基本上是一种工具书,主要是给人以准确的历史知识,不适于发挥长篇议论,因此在总体篇幅限定之内,尽量要求知识量大,史料翔实,论断准确,取舍得当,文字鲜明。就我所见的该书的这一部分而言,我以为是做得好的。$$就我所见的书中所列各条史实,大部分是根据第一手资料写成的,可信程度高。书中写了一些过去不为人知或所知不清的史实,这是本书的优点之一。(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 齐国的贵族。他的父亲靖郭君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 王的异母弟。孟尝君和当时赵 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 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一起被称为善于养士的“四公 子”。$$ 对于孟尝君的养士,人们 的非议很多,大历史学家司马 迁和司马光都持批评态度。司 马迁说:我曾经到过薛地(孟尝 君世袭封地)旧址,就那地方的 民俗来看,乡里的子弟大多是 暴戾强悍,这跟邹、鲁两地的情 况是不同的。我打听原因,说是 “孟尝君延揽天下任侠的宾客, 而鸡鸣狗盗之徒随着到薛地来 的,大概有六万多户人家。”而 司马光则认为孟尝君的养士是 不考虑聪明与愚笨,不区分好 和坏,盗用国君的俸禄,培植私 人小集团,张扬个人虚名,对上 欺侮国君,对下收买百姓,是奸 雄之人,怎么能崇尚孟尝君的养 士呢?$$ 然而透过两位历史学家的 批评,我们又看到了孟尝君养 士值得肯定、应该赞赏的一面, 这就是养士没有门槛,不论贫富 贵贱,不分才能高下,一律来者 不拒。甚至对那些没有一技之才 而出来混口饭吃的也收留下 来,供他们吃住。而且孟尝君对 投奔他的宾客关怀得非常具 体,每当他和宾客坐谈的时候, 在屏风后面常有位书记记录他 和宾客的谈话,像问宾客的亲 戚住址之类。当宾客离开时,孟尝君就派人到 宾客的亲戚家,专程问候,并赠送礼物。孟尝 君对罗致的宾客,没有丝毫的挑剔,即使鸡 鸣、狗盗这样让别的宾客感到耻辱的人,孟尝 君也照样收留。后来孟尝君在秦国成功脱险 深赖此二人,所有的宾客于是非常佩服孟尝 君的识人能力。可以说,孟尝君养 士能使每一位宾客都认为孟尝君 亲近自己,由此孟尝君名重于天 下。$$ 孟尝君这种养士的风格是吸 收他父亲为政持家的教训。他和他 父亲有一段对话颇让人寻味。他问 父亲:“儿子的儿子,叫什么?”“孙 子。”田婴答道。田文又问:“孙子的 孙子,叫什么?”“玄孙。”田婴回答说。田文紧 接着问:“玄孙的孙子,又叫什么?”田婴说: “这我就不知道了。”田文于是对父亲说:“您 在齐国受重视,当了相国,历经三位君王,齐 国疆域未见拓展,但是,您私人富累万金,幕 僚之中一个贤人都没有。我听 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 相。’现在您后宫的人身履绉纱 细绫,可是一般才士,连粗服都 不得穿;您家里的仆妾有剩余 的饭菜肉食,可是一般才士,连 糟糠都吃不饱。现在您还尽力 地积贮财富,想把它留给您方 才所说的不知道的孙子,却忘 掉国家政事一天比一天地败坏 了,我真觉得好奇怪呢。”他父 亲听后幡然动容,从此让田文 主持家事,接待宾客。而孟尝君 后来确实一改其父做法,花尽 家财养士,以致于薛邑俸入不足 以供养宾客,于是出钱行债于 薛,岁收利息,以补日用,结果 却演绎出了冯谖焚券买仁义、 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的典故。$$ 孟尝君养士贵在用士,这 主要表现在他能听纳宾客的劝 谏上。孟尝君曾出使到楚国,楚 王要送给他贵重的象床。负责 运送象床的登徒直不想去,就 对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说:“象 床价值千金,如果损坏一点点, 我就是卖了老婆和孩子也不够 赔偿的。您如果能让我不走这 趟差事,我愿把祖传的宝剑献 给您。”公叔戌答应了登徒直, 回来对孟尝君说:“五国之所以 把相印交给您,是因为您能振 达贫穷,存亡续绝,从而佩服您 的大义,倾慕您的清廉。现在一 到楚国就接受象床,那么没到 的国家将用什么来招待您呢!” 孟尝君说:“好吧!”于是没有接 受楚王的象床。公孙戌赶快离 开,还没走到中门,孟尝君让他回来,问他说: “你为什么脚抬得那么高,神采那么飞扬呢?” 公孙戌回答说:“我有三方面可高兴的,又得 了一把宝剑。您此时门客数百,不敢进谏,只 有我敢进谏,这是我高兴的一个理由;我向您 进谏,您听纳了我的进谏,这是我高兴的另一 个理由;我的进谏阻止了您的过失, 这是我高兴的第三个理由。”孟尝 君听后马上叫人在门版上刻写道: “今后有能弘扬我的美名,阻止我的 过失,即使在外面收了人家的礼物, 也赶快进谏。”对于孟尝君的能用 谏,司马光一反他对孟尝君养士的 批评态度,而对孟尝君大加赞美: “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苛其言之善 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 事其上乎!”说的就是孟尝君能容忍进谏者的 私心私情,只要有利于改正他本人的缺失,弘 扬他的美名,孟尝君能接纳一切劝告,这在二 千多年前封建社会是难得可贵的。
$T晋南纪行之四$E$$ 参观完展览,我们又随老 程去司马光陵墓区。在老程的 指点下,我来到杂草丛生、没 有任何碑刻标记的司马光陵 墓前,默默悼念着这位近千年 来争议不断的伟大而复杂的 人物,他的遗骸就在离我不远 的黄土下躺着。$$ 老程又带我们去参观禅 院。我感到很纳闷,因为一般家 庙祠堂中是不会建佛教禅院 的。老程解释说,这是因为当年 司马家族的子弟们都外出做官 去了,祠堂竟无本家子弟看管, 只得修了禅院,请佛祖、菩萨、 金刚、罗汉们来护佑。我很怀疑 这种说法,觉得还不如说是请 和尚住下,协助管理祠堂事务 更确切。不过,经他这么一说, 我倒猛然想起一件事,忙问他: “前两年,电视、报纸都报道过 的那件轰动全国的罗汉头盗窃 案是不是在这儿发生的?”这时 我们已经走到禅房门口。老程 指着门房一处打了块木板的木 格窗框说:“没错,就是这儿,你看,罪犯就是从 这里破窗而入的。”他打开锁着的禅房门,我抬 头一看,不由暗叹北宋年间塑造的佛像的精美。 位居其中的释迦牟尼睁着双眼直视前方,两边 的燃灯古佛和弥勒佛则微垂双目。这三尊佛像 与其他后来塑的佛像最大的不同是其嘴唇上都 有小小的胡须,很像印度原始健陀罗佛教艺术 早期雕塑的样子,极为难得。还有一处不同的是 作为护法神的金刚不是在屋外,而是站在佛的 两侧前面,其中一尊已没有了,剩下的一尊虽断 臂缺腿,仍形态威猛,唐风犹存。$$ 告别了老程,我们又返回夏县去找禹王城。 夏县也就是北安邑,因是夏禹建都立国之地,在 北魏时被改名为夏县至今,也是书圣王羲之的 老师卫夫人的故乡。看着公路西北方的鸣条岗, 我想起在夏县和鸣条岗之间的这片麦苗青青的 田野上曾经爆发过一场商汤伐桀的大规模战 争──鸣条之战。当时商汤采用大迁回的战术, 绕开夏军正面防线,从潼关偷渡黄河,突然出现 在夏都安邑侧翼,迫使夏桀打乱原来的军事部 署,调动部队仓促应战。双方在鸣条之野展开激 战,最后夏桀军全线崩溃,退出安邑,向山东、安 徽逃亡。商汤乘胜追击,灭夏建商。$$ 早就听说在夏县禹王乡有3座古城遗址,大 城就是战国初期魏国的首都,中城是秦汉时期 的河东郡治所,小城建于东周,也可能是大城内 的魏国宫城,据说小城中有个明显标志──禹 王台。一进夏县城,我就看到有以禹王乡为名的 商店,和小张一起打听禹王城在哪儿,不料问了 好几位老乡都说不知道。我很失望,但又不死 心,又去问两位老大爷附近有没有像大土堆那 样的东西。其中一位老人恍然大悟地说:“你是 打听禹庙疙瘩吧?有,有,你看,”他指指不远处 田间高高隆起的一个大土台子说,“就是那个。” 其他围拢来的老乡说:“你要问禹庙疙瘩,那谁 都知道。”我们高兴地谢过老人,驱车沿着田间 坎坷不平的土路向“禹庙疙瘩”驶去。在距它还 有200多米的地方有座小工厂,车过不去了,我 们下车向它走去时,才发觉这座小工厂是个造 纸厂,场地上堆放着做原料的稻草堆,污黄的废 水从地沟流出厂房,向禹王台方向的麦田间流 去。这是一个近四方形的夯土台基,约七八米 高,每边十几米长,墙面上有些被人挖出后又废 弃的窑洞,也没有当地政府的文物标志,十分荒 凉,但我认为应该就是小城中的禹王台。我们围 着土台走了一圈,发现一条上去的通道,就沿着 它走上台顶。上面长满了已成金黄色的细细的 龙须草,中间有座不大的禹王庙,是附近乡民于 1990年集资修建的,一组三间,正中是大禹像,两 边是他那位在家中当“留守女士”的妻子和黄河 龙王,还有些介绍大禹传说、事迹的图片。站在 禹王台上放眼四眺,周围全是如茵的冬小麦田, 不由得遥想大禹曾在这里率领民众治理汾河、 黄河时的情景,夏启曾从这里发兵攻灭有扈氏、 平定武观叛乱;商汤曾在此与夏桀决战;商鞅率 领的秦国大军曾把这几包围得水泄不通……$$ 下了禹王台,我还想去看闻名已久的夏县 东下冯古文化 遗址,那儿出 土过许多4000 年前的夏代二 里头文化遗 物。还有夏县 西阴村,那里 有教民养蚕织 丝的黄帝妃子 嫘祖纪念馆和 5000年前的蚕 茧壳化石,可 是小张说已经 来不及了,只 得带着遗憾返 回运城。
一千万字的《资治通鉴》,毛 泽东通读了17遍。直到晚年,毛 泽东的床头还总放着一部《资治 通鉴》,有不少页因残破而用透明 胶纸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 他多少阅读的印迹。$$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 《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 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 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 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 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 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 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 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 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 读,而是没有时间了。”$$ 接着他又说:“我劝你也读一 读,不能全读,读某些部分也好, 读与不读可大不一样噢。你还年 轻,有没有这个决心啊?”$$ 小孟回答说:“试试看吧,我 怕没那个毅力。”$$ 毛泽东十分认真地说:“不是 毅力,而是兴趣。因为有了兴趣, 人就不会感到累了。咬着牙看书, 你那个毅力再大,也还是看不下 去的。有了兴趣,越看越有味道, 越看越轻松,像休息一样。”$$ 小孟说:“对历史书我就是读 不进去。”$$ 毛泽东听了,并不责任,而是 告诉她:“中国古代的历史,学问 大得很响,有人觉得中国古代的 历史全是糟粕,不值得一看。还有 人觉得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精华, 包医百病。我看这两种看法都有 片面性。我的观点是既有精华,也 有糟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分 析,对不对呀?”$$ “我看书时,总觉得书上写的 还能不对吗?所以百分之百地相 信。”小孟说,毛泽东不紧不慢地 解释:“用这种态度读书,还不如 不读。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 要提出反对意见。不读不行,大都 是学而知之,但光读也不行,不敢 怀疑,不能提出不同意见,这书算 白读了。说着,他从书架上抽出一 本小书递给小孟,“这是一本写 《资治通鉴》的书,有时间看看,我 还想和你探讨一番呢?”$$ 十几天后,一场像是师生间的讨论在毛泽 东住处的大厅里开始了。$$ 作为学生的小孟首先发问:“这部书叫《资 治通鉴》,是说统治者把历史作一面镜子,照照 自己,可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 威烈王23年写起呢?”$$ 毛泽东眼睛一亮,显出异常高兴的神情, 笑着说:“这问题提得好!看来,你嫌这镜子不 够大,怕照得不够全面,其实,这镜子已经不 小了,统治者如果真认真照一下,不会一点益 处没有。比如,书里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 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 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国家又无法治他 们,非天下大乱不可。至于司马光从周威烈王 23年写起,是因为他认为那一年发生了一件 大事。这一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 侯,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合法了,司马光 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以此作为《资治通 鉴》的首篇,真是开宗明义,与书名完全切题。 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这叫上梁不正 下梁歪。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 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 然。”$$ “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 “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 叫做不敢说。所以历史上的书,本朝写本朝的 大都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你看《通 鉴》最后一段写赵国,简直白璧无瑕,十全十 美,全信行吗?”$$ “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 是怎么回事?”小孟又提出一个问题。$$ “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 变法,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们还是朋 友,是互相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 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 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帐了。司马光个人 很固执,认准的事一定要办到底。固执不一 定是好事,但做学问需要这种精神。对的,当 然要坚持,错了,当时没认识到,为什么不坚 持?当然,对与错,有时也转化,当时对,多少 年后也未必还对;当时错的,多 少年后也未必还错。多少年后看 看还是错的,再过多少年后看 看,也许又另当别论了。所以,不 要对事情轻易下结论,历史自有 公论嘛!”$$ “以前总认为《资治通鉴》是 司马光一人编的,现在才知道是 几个人合编的,几个人合作很不 容易。”小孟感慨地说。“一个人, 就是三头六臂,也编不了这么一 部大书。”毛泽东说,“写上名字的 是五个人,没写上名字的,还有不 少呢!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 各施所长,一干就是19年。当然, 主要是司马光主持,没有他主持, 一切都不会有。这段时间,他政治 上不得志,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 的原因。中国有两部大书,《史记》 和《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 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 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 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 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 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 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另当别 论了。”$$ 小孟又问:“宋朝有了刻板印刷,对出《资 治通鉴》起了很大作用吧?”$$ “自从宋朝有了刻板印刷,出书方便多了。 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板印刷,这 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看来,成 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 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 这时,小孟又转了话题:“为什么那么 一大部书,写政治军事那么多,写经济文化 那么少呢?”$$ 毛泽东说:“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 的时候,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搞法? 政治,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 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 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 ‘相砍书’,可它比《通鉴》写战事少多了, 没有《通鉴》砍的有意思。《通鉴》是部大 的‘相砍书’。”$$ “‘相砍书’?有意思,‘砍’就是战争 吧?”$$ “《通鉴》里写战争,真是神采飞扬,传 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 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去统治?古 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光靠秀才, 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 “为什么秀才不行呢?”小孟好奇地问。$$ “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的多,做的 少,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 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 书坑儒,结果呢?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 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说到这里, 毛泽东哈哈大笑,十分开心。然后喝口水, 接着说:“可是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 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 治国家。历史的明君都有贤臣辅佐,不能离 开秀才啊!”$$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闭起了眼睛,显出一 种难以捉摸的神情,陷入了沉思。接着他微 微睁开眼睛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 好书。”$$ 《资治通鉴》这部书几乎陪伴了毛泽东的 一生,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
$T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的一次全面改革,其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改革中最具创新的内容之一。石林县作为我省唯一的实验区,优选出203名教师参 与课改实验,探究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E$$ 六月初,当参加全省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实验工作会的代表们来到国家 级课改实验区石林县石林镇中心小学 参观时,实验班的小同学们正三个一 群、五个一组地为完善一幅图画而献 计献策。荒岛上的动物家园是什么样? 有绿色的小草、盛开的鲜花、果满枝头 的果树、潺潺的流水、鲜嫩的蘑菇,还 有天上的五彩蝴蝶,快乐小鸟……同 学们你画一笔、我添一笔,图画上的大 象、小鹿、小猴和小熊全都开心地笑 着,因为它们的家园正在同学们的笔 下变得美丽而富饶。$$ 代表们来自教学一线,眼前这种 新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大开眼界,因 为,这些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孩子一 改往常胆小怕生的性格,会争先恐后 地回答代表们提出的问题,用普通话 大声地念课文,而且纷纷邀请他们欣 赏自己小组创作的图画。站在一边的 老师显得很开心,“只要同学们都动起 来,我就达到目的了”。这位老师说的“动”,包 括动脑、动手、动口,这正是课程改革实验所 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学习变得有趣了$$ 在该县的实验班,人们会发现,教室的布 局已不是阡陌纵横的“秧田型”,学生们也不 是背着小手、昂首挺胸地端坐其中,他们或 围成若干小组团团而坐,或“交头接耳”相 互讨论,甚至可以即兴表演“课本”。只要有 利于交流和学习,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 样,教学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在鹿阜镇紫 衣小学参观那天,实验班的同学们正在上 数学统计课,任课老师却 带来了一大摞装帧精美的 书籍。她在介绍这些书籍 的同时,也教会学生们如 何分类。《购物》是课改教 材中的一书数学课。教师 把教室创设成一个小商 场。同学们在“选购物品”的过程中,不仅学 到了数学知识,也学到了生活的常识。这种 注重学科渗透、形象生动的教学,使过去枯 燥、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实用,受到同 学们的喜爱。$$ 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石 林县课改实验教师们探索教学双向互动的 形式之一。《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传统 语文课,多年来都沿袭着相似的教学方式, 当老师们以设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开动脑 筋、拓展思维空间来回答时,答案就变得丰 富多彩了。有用吸管的、用抽水机的、用鱼钩 的。尽管答案显得幼稚,但同学们能联系自 己的生活去想象去参与并言 之成理,正是课改需要培养的 探究精神。“用什么样的汽球 布置教室比较好”,在一堂调 查同学们喜爱颜色的数学课 上,同学们丰富的想象让老师 感到兴奋。红色热闹、黄色象 生活在菜花中、蓝色像一片天空……“给学 生们一个舞台,他们就能成为出色的演员”。 这是许多老师们真切的感受。$$ 历时一年的课改,实验班的学生们对学 校和老师有着特殊的情结。学校放假,许多 同学巴不得快点开学,因为他们喜欢上学,愿 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他们会将自己折 的纸星星、采摘的野花、甚至小零食送给像 朋友一样的老师。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 系,使学习成为了一个快乐的过程。一年来, 老师们发现,原本胆小讷言的山区学生,变 得爱表现自己了,能唱能跳又能说,甚至选 班委时还大胆自荐。在不同的调查中,大多 数学生都表达了喜欢上学的愿望,96%的教 师对活跃的课堂气氛感到高兴。$$ 教师变得善教了$$ 在引导中完善自己、在发现中重新认识 学生。对此,石林县参加课改的教师有着太 多的体会。一位很敬业的教师,在传统教学 中,差不多整天忙于写教案,“背”教 案,殊不知,每堂课上下来都有些事与 愿违,感到特别的失望。课改中,她作 为引导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 们活跃的思维中迸发出的学习热情, 让她真正懂得了教学互动的真谛。“课 改使我年轻了”。这是一位有35年教 龄的老校长发出的感慨。近几年来,由 于多种原因,他都为教师难管理、学生 不听话、教学质量低等问题所困惑,甚 至产生了弃教的念头。课改实验带来 的全新教学方式、评价模式和平等,使 老师们不再是“板着面孔把着讲、压着 学生强训练”的传授知识的“机器人”, 尝到主动学习甜头的学生也不再是 “被遥控指挥的摄像机和录音机”。老 师爱教了,学生爱学了,这位老校长也 觉得自己充满了青春活力。$$ 一位在汉彝杂居的山区完小任教 的老师,多年来都对用“双语”教语文 难以表达出课文中的语感美和教会学 生流畅表词达意有着深深的遗憾。在课改专 家让学生成为主体的启发下,她把学生看成 是一群能说会道的孩子,课内外都用普通话 和他们交流,尽管学生们有时说得颠三倒 四,也从不责备。通过一学期环境的激励和 适时的指导,她惊奇的发现,学生们不仅语 感好,还能用普通话大胆交流。她在为这一 “杰作”欣慰的同时,也发现在课改的新理念 影响下,自己也在学习中成长。$$ 石林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木志群用几个 “变”字形象地概括了课程改革实验给师生 们带来的变化。脑子变了,教师们开始从过 去重视知识的传授变为重视学生的发展;手 变巧了,师生们在动手制作教具、学具中改 变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眼睛变亮了,关 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越来越 多的老师从中寻找到成功的奥秘;心变急 了,为学习而改革,在改革中学习,教师们在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从而与学生们一起在教 学互动中感受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