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资治通鉴纲目》作者问题新探
-
作者:
顾少华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赵师渊 王柏
-
描述:赵师渊入朱门不早于淳熙八年,并未参与《资治通鉴纲目》初稿的编修,而是在朱熹晚年时,帮助其师“整顿”《纲目》,并至少承担了汉、唐部分的修订。“赵师渊作目”最初因王柏对史料的误读而起。元、明时期《纲目》成为史学义理取向的典范后,“赵师渊作目”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叙述策略,在阐释《纲目》书法的论说中得到凸显。明中期以后,信奉治史实证路径的文人群体宣扬《纲目》出自赵师渊之手,以此消解《纲目》在史学义理维度的典范意义。而无论是“赵师渊作目”或“赵师渊撰《纲目》”,其载体是关涉《纲目》阅读、阐发、评价、接受等性质的文本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勘误札记
-
作者:
衣抚生 来源: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三省 《资治通鉴》 校勘
-
描述: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释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几类问题:误注用典,比如将曾子、庄子的话分别误记为孔子、老子的话;误注史实,比如误注曹丕的身份、误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避讳“恒”字;转引致误,史书原文无误,胡三省注释《资治通鉴》时,不慎抄错,比如汉昭帝的年龄等问题;误注数量关系;误注地理,对历史地理沿革解释有误。
-
智宣子选接班人的启示——《资治通鉴》品读(二)
-
作者:暂无 来源:岁月(醒狮国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智宣子选接班人的启示——《资治通鉴》品读(二)
-
读史当观大治乱得失——读《资治通鉴》
-
作者:
丁国强 来源:前线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得失 以史为鉴 读史 历史 党员干部 史学与政治 治国理政 《资治通鉴》
-
描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员干部要学习历史,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读史明理、以史为鉴,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功课。史学与政治的关系十分紧密,不了解历史的人注定不懂政治,也难以成为有作为的政治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现实的镜鉴,政治是历史的烙印。《资治通鉴》是将史学与政治有机结合的编年体通史,它以政治军事事件为中心、以治乱兴衰为主线,将成败得失、制度沿革、治理智慧贯穿其中,
-
《资治通鉴》选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月读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魏主以平城地寒a,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b,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c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d:“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e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f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
-
姜鹏:从《资治通鉴》看二代传承
-
作者:暂无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文侯 传承 缔造者 战国 《资治通鉴》
-
描述:“二代”这个词最近特别流行。我们来看看《资治通紧》中的一个“二代”的故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呢?《资治通鉴》里面第一个“二代”是子击。他父亲是魏文侯魏斯,战国七雄中魏国的缔造者。
-
试论《资治通鉴》编撰的成功及其原因
-
作者:
吴荣政 来源:档案学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原始资料 文献编撰 司马光
-
描述:《资治通鉴》有六项优点、两大特点。其成功编撰的客观原因:百年太平;两位皇帝支持;丰富的官私文献;时间充裕;先贤名著的影响。其成功的主观原因:司马光极具文献编撰才能与素养;同修与校对都是硕学宏儒;编撰部署周密。
-
《續資治通鑑長編》“望參”補
-
作者:
任石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〇〇元符元年七月辛亥條(頁11901)云:御史臺言:"元豐官制朝參班序,有日參、六參、望參、朔參,已著爲令。元祐五年改朔參官兼赴六參,有失先朝分别等差之意,請止依元豐儀令。"從之。此段文字涉及北宋後期對朝參制度的幾次調整,包括元豐時期的朝參改革,元祐垂簾時期的局部調整,以及元符年間向元豐舊制的回歸。其中,對"元祐五
-
朱熹春秋学思想与其《资治通鉴纲目》新论
-
作者:
庄丹 来源: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春秋 纲目体
-
描述: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缘起、编纂、修订是伴随着其《春秋》学思想的不断成熟而进行的。《资治通鉴纲目》初稿完成于淳熙二年,其成书是朱熹《春秋》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朱熹的《春秋》学思想出发,可以进一步认识朱熹在史书体例、通俗史体、义理史学上的创新贡献,真正理解《资治通鉴纲目》与春秋大义的内在联系,还《资治通鉴纲目》及纲目体应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价值
-
《资治通鉴》胡注俗地名词汇特征研究
-
作者:
周勤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俗地名 胡三省注 《资治通鉴》 词汇
-
描述:《资治通鉴》胡注俗地名的词汇特征体现在专名和通名两部分。专名部分主要有:俗地名多用通俗浅显的词,从而更具口语化和生活化,故与正地名相比表现为俗语与雅言的差异;一些俗地名中含有方言成份,随着这些俗地名升格为官方正地名,专名部分的方言成份被带入正地名,并在正俗合一的官方地名里沉积。通名部分主要有:正俗地名在通名上存在差异,俗地名除表现出随今随俗的特征外,其所用通名与实质对象相比存在“失真”的现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