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欣赏沈振东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在二十年前的一个夏日。那时,我应邀到东山县电大执教《中国文学》,一得暇即与几位书友品茗论字,饮酒挥毫。风光无限的东山岛,虽地域不广,设县至今犹不足百年,但文化积淀却也丰厚,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书画行家。明清以降,一代大家黄道周之外,还有康瑞、马兆麟、沙璞、林嘉、陈友梅、林绍曾、李英、卢嵩等等书画家饮誉闽南。他们的书画艺术,常成为我们谈论的话题。一日,偶然得见沈先生的一幅行楷对联,大吃一惊———该联碑帖兼容,用笔沉厚,结体于端严中寓灵巧,敛放自如,实非一般民间书家所能为者。当时“书法热”甫兴,耳寓目见的行家书法寥寥,不经意间竟在海岛一隅领略到传统书法一脉的魅力,感慨系之良久。 $$今年盛夏,有幸偕友人赴东山拜访沈振东先生,夙愿得偿。沈先生的寓所,在铜陵镇。跨入大门即是天井,右边围墙上嵌着一方大理石,镌有“博雅”二字,字迹秀挺温厚,为沈先生手书,十分醒目。走进正厅,只见中堂供着关公夜读的画像,两侧配联一对:“削魏平吴扶炎汉,降魔伏虏佐熙明。”横批为“仁义行圣”。字与画皆用镜框环护着,尤见整肃华美。联语为沈先生墨迹,行笔方圆兼具,墨色润枯合宜,朗朗有神,堪称沈先生得意之作。厅堂左右壁上,悬挂的则是漳州厦门两地几位前辈书画家的条幅,与堂联相映生辉,构成一个清雅和谐的整体。置身其间,顿觉墨香阵阵袭来,尘嚣暑气尽释。 $$沈先生书法之旅已长达六十余载,一直依经典碑帖而行。他于稚童时即得父亲启蒙,从颜楷入手,在间架结构的方正庄重上狠下功夫。继而苦临黄山谷、赵子昂法帖,力求将擒纵之笔法、妍媚之姿态、匀净之骨肉一一再现,为日后个人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又得其母舅指导,改习于右任行楷书,以体味北碑一路峻逸洒脱、遒劲疏放之美。随后,转攻北魏名碑《郑文公》、《石门铭》,从中参悟篆隶笔意和刚柔相济之理,年复一年,渐臻佳境,遂告功成。 $$沈先生擅行楷,作品风格鲜明,亦碑亦帖,巧拙互见。因其所学皆有所本,沉浸于古碑帖不计时日,厚积而薄发,故作品中每一点画都讲究准确周全,多用中锋,涵蓄深藏,并以北碑笔法写行楷,将碑体楷书的内扌厌笔画转为外拓,掺入篆法圆笔,多得圆润委婉、蕴藉平和之致。结体偏于纵势,常在工稳中求疏宕,开合间得优游。整体的布白喜用字字独立的北碑式样,于规整安详的表达中谋取气韵上的连贯,省却了许多刻意营造的烦琐,轻松朗畅,自得怡然。 $$最能代表沈先生行楷书水平的作品,当数《司马光客中初夏诗》、《节录兰亭集序》、《梅尧臣鲁山山行诗》诸立轴。《司马光客中初夏诗》的点画节奏明快,简洁凝练,提按变化从容闲适,清爽焕发,兼具碑帖风神;谋篇布局错落有致,平中寓奇,团和一气。《梅尧臣鲁山山行诗》糅合楷行草,碑帖互相渗透,方折处精整严实,环转时不失浑穆,且每每辅之以逸放舒展之笔,故执傲凝重中平添了几分清隽之气,耐人咀嚼品味。《节录兰亭集序》则一变故态,去沉稳含蓄而取轻灵跃动,行笔娴熟,精气外耀,飘然欲举,传达出潇洒快适、清新儒雅的流美风致,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文辞含意融为一体,颇得书与文谐、文与情惬之妙。 $$在书法空间切割的掌控上,沈先生一向表现出十足的理性和自信,近些年的行楷书作品如此,早期的碑体楷书作品亦然。如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为人民服务》等作品,文字内容长,可自始至终沉着稳健,无一懈笔和拖沓的点画,足见其基本功之扎实。此外,还可在其偶尔为之的篆书作品中得到印证,如《刘克庄词一首》中堂,小篆的每一线条的组合安排,都相当的妥帖、精密、规范,着实不易———尽管少了些书写的意趣。 $$青年时代,沈先生曾师从乡贤萧笠云治印,宗汉为主,刀法精致细腻,冲切并用,于平实间求安适古雅,才情初露,惜乎中途辍刀,未能自立面目。 $$沈先生已七十八高龄,仍耳聪目明。沈先生曾在小学、中学任教达四十年之久,受其熏陶者难以数计。他为人谦和,为艺勤勉,享誉一方。作为东山县书协第一届主席、漳州市书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福建省书协老会员,沈先生的书法艺术在当地的影响相当广泛,其作品及传略也入编多种辞书。欣闻沈先生书法作品集即将付梓,谨呈此拙文,并恭祝沈先生健康快乐!
本报讯(记者 郎金霞)沉 睡了8年之久的集邮市场,在 福犬的旺旺声中苏醒过来,慢 慢舒展着筋骨,带给人们盼望 已久的惊喜,这是笔者2月20 日在哈铁文化宫集藏市场的 感受-集邮的春天已到来。$$ 刚迈进集藏市场的大门, 一股热浪迎面而来。市场内 人很多,有的业主一边忙着 出售邮品,一边不时地向前 来的人寻问是否有邮品要卖, 而且是高价收购。以往,邮 商们瞧着手里卖不出去且打 折的邮品愁眉不展,现如今 又高价收购,价格都由卖方 说了算,可见供求关系正在 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在一老者的摊位前,有 几个人正在向其寻问《网师 园》、《聊斋》、《司马光》 等邮品的收购价格。2005年 12月份价格还仅仅是12元钱 的《网师园》,此时竟然上涨 到30元,《司马光》也从 9.50元上涨到20元,这真是 让人意想不到的。$$ 据业内人士讲,自岁末 年初开始,邮票市场人气骤 增,春节后的人气更是有增 无减。许多多年不来邮市的 人今年频频出现在市场,打 探信息,了解行情,为时机 的到来做着准备。北京、长 春、沈阳等一些城市以及省 内各地市、县的邮商、集邮 人士也纷至沓来,并随着一 批新集邮族的加入,集邮市 场呈现出旺盛的人气,促使 新老邮品价格开始回升。$$ 邮市人气旺了,交易也 就旺起来。老李可谓是邮市 里的大户邮商,原来他是一 位建筑商,手里有着雄厚的 资金,在邮市低落时购买了 许多新纪特编号票、编年票 的整版邮票,而此时这些票 品因销毁、封库等措施的实 施变得紧俏起来。$$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购 买邮品时对业主说:“难得 节后清闲,正好拾遗补缺。” 他手拿放大镜细心观看,精 心挑选,购得600多元邮品后 满意而去。家住平房区的一位 网上邮商,由于邮市的复苏网 上交易也日渐频繁,这不,他 利用双休日来市场购买一些价 格适宜、题材好的邮品,以满 足网上邮民的需要。$$ 交易量的增大,带动了邮 品价格的上扬,要数老纪特邮 票涨幅最大。纪94《梅兰芳》 有齿票,2004年底价格为2000 元左右,小型张价格在2.1万 元左右,目前,这两个品种的 价格已经接近3000元和近3万 元。老纪特大全套的价格已经 从不足8万元上升到12万元。 T46《庚申猴》在2005年时一 枚价格不过1500元,现在已达 1800元。题材好的新邮品种如 《福娃》、《奥运会微》、狗大 版、狗小版的价格都在大幅度 上涨。值得欣喜的是,目前 2006年发行的3套邮票及版票 价格全部上扬,无一打折。 2005年年票也在升值,由春节 前105元涨到120元。在这些邮 品的带动下,邮市行情全面回 升。$$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邮 票价格出现上涨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利好, 国家邮政局新的政策不断出 台,封库存,销毁邮票,下决 心遏制打折票的出现等;二是 加大媒体正面宣传,正确引导 集邮方向和集邮的意义及目 的;三是邮市长达8年之久的 调整所积蓄的能量到了爆发的 时机;四是新邮中大面值票减 少,符合当前邮资使用,贴近 了实际;五是新邮题材好,品 种种类多,吸引新人参加;六 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 无忧兴起收藏热潮。$$ 总之,集邮的春天已向 我们走来,让我们满怀信心 地迎接他的到来。
金秋十月,在临汾市曲沃县召开的山西省散文创作促进会上,刘合心先生送给我一本散文汇集《历史的星空》,并邀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我同刘先生算是忘年交,他也是我向来十分尊重的师长。他新近完成的这本散文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后很长时间了,依然让我思绪万千、感触良多,实在不吐不快。但因平凹先生大序在前,岂敢添足,遂忐忑其后,姑为跋。$$散文,虽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但其形散而神不散,最能够直白作者的心灵感受。刘合心先生选择这样的文体,并长期乐此不疲,表现了他勤奋、善思、敏锐、真诚的精神和性格。这种精神和性格同其自由奔放而舒张有度、纵横捭阖而严谨有致的创作手法相融相生,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气质。$$大概是缘分吧。我的家乡在运城,我曾经在临汾工作,这与刘合心先生的经历几近相同。作者文中所描述的那方土地和那方土地上的乡风民俗以及它所蕴藏的文化,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古老而肥沃的晋南盆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中华民族的大半部分文明史似乎都在这里浓缩。悠久的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刘合心先生的作品从史前的丁村人和尧舜禹到春秋五霸、战国枭雄,从两汉、隋唐群英到元明清,帝尧、虞舜、荀子、蔺相如、卫青、霍去病、关云长、司马光以及与他们相关联的遗址、文物,内容几乎贯穿、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整部发展史。他以史为据,纵揽上下五千年,探寻其发轫之源,挖掘其兴亡之因,形成了他“历史文化散文”的作品定位。《中国的源头》《三晋的源头》《临汾的源头》等文章的相继发表,奠定了刘合心先生在我省“源头作家”的地位。$$写历史文化散文是一件分量很重的事情,它不仅要求作者具有高深的史学造诣,更需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精辟的表述技巧。学成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并从政几十年的刘合心先生完全具备了这两种素质。长期的县、市领导岗位的工作,使他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在不断思索、感悟、升华的过程中,阐发出新的思想。这种思想渗透和影响了他为官、为文的思路。以史为鉴、说古论今、思古阐幽、观照现实,成为他作品的又一特征。$$刘合心先生是真诚的,这真诚的可贵在于他创作的态度和呈现给我们的文字。他的作品在内容上直表情怀、直抒胸臆,谋篇布局自然天成、不落窠臼,遣词造句如行云流水,不雕饰、不做作。《尧陵一叹》一文,透过文字就可以看到作者面对珍贵的历史遗存遭遇厄运而紧蹙的眉头、听到他沉重的叹息、感到他忧愤的情怀,其使命感、责任感充盈于字里行间;《伟人荀子》则把作者对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由衷的敬仰、尊崇和赞美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而《探寻司马光》则以独特的视角、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这位史学家的巨大贡献。这些文章从思想性到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实为不可不读之佳作。$$不粉饰但见其华美,不堆砌但感其厚重。这便是刘合心先生的作品,这便是我喜欢和推崇《历史的星空》之缘由。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贯串1362年史事。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他们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并有30卷“目录”以备查阅之用。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北宋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曾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等。熙宁三年(1070),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坚辞枢密副使职不拜,求外任,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居洛阳期间编修《资治通鉴》。哲宗即位,皇太后临朝,起光执掌国政,尽废新法。元祐元年(1086),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后人又称其为“司马温公”。《资治通鉴》最早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下杭州镂板,但今已不可见。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刻本当数国家图书馆藏这部南宋高宗绍兴二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本,此本全,正文294卷,目录30卷。此部外,原傅增湘“双鉴楼”旧藏之一的百衲本《资治通鉴》中的176卷,亦为此版本。此本版式字体,犹存北宋遗韵,傅增湘先生《藏园群书题记》分析:“缘公库开版,例宜进御,故写官削氏必选精良,校勘监修又皆时彦。且时属南渡之初,旧工犹在。用是详审齐整,迥然不同。”南宋时期地方官刻书迅速发展,各地方公使库,中央在地方各路设置的各路使司、地方州(府、郡)县军学、郡学、县学、书院等等都普遍刻书、印书。公使库是宋代地方上接待中央来往官吏客寓的地方。有较殷实的经济力量,加之往来客寓都是政府官员,因此多附庸风雅,从事刻书印书。凡用公使库钱刻印的版本都称公使库本,由于刻书质量精,向为后世藏书家推重。此书之末有元封七年十一月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奖谕诏书、元封八年九月十七日准尚书省奉圣旨重行校定元祐元年十月四日奉圣旨下杭州镂版札子、绍兴初两浙东路茶盐司刊版监修及校勘者衔名。为我们研究断定版刻年代提供了依据。此书以其校勘精审、版刻精良以及极高的收藏鉴赏价值,为文征明、顾从德、季振宜、徐乾学等收藏大家追逐,书上钤有明清以来著名官、私藏家的藏印:天禄琳琅、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江左、玉兰堂、辛夷馆、顾从德、焦氏家藏、项氏子昌、季振宜藏书、徐健庵、梅溪精舍、济宁潘氏华鉴阁印、兰醴阁等可为见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枫桥夜泊》千古绝唱。斗转星移,或许当年诗人眼中的“景色”如今余下的只是一个个“景点”。然而,景虽异,情未迁,一弯枫桥、一座古刹,徜徉其间,今天的人们仍能被诗中那百转纠结、无法化解的愁绪所感染,为之潸然泪下。 这便是文化传统的力量。 在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中华文明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传递着、解释着、渲染着、深化着,乃至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其间,书籍的作用举足轻重。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所言:“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书籍,历史是沉寂的,文学是无言的,科学是残缺的。思想和思考都将停顿。” 目前,全国现存古籍约三千万册,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独一无二的财富,它令我们无愧于文明古国的桂冠。然而,我们对此又了解多少呢?5月26日至6月25日,218件国图珍藏以及全国十几家图书馆的部分古籍珍品将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免费向观众展出。这项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名为“文明的守望”的展览,将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示。 品书卷翰墨与古人携游 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库。微微泛黄的卷轴徐徐展开。卷子上的部分印章仅余一半,说明这是一部残卷;文中每句结尾均以“云云”两字一笔带过,可见这是一部写作提纲;虽然书写工整,然而涂抹勾画的痕迹历历在目,表明这是一份草稿。卷轴的外侧,赫然是题写于清乾隆年间的几个小字:司马光通鉴稿内府鉴定真迹。 虽然只有33.8厘米宽、130厘米长,但这29行、寥寥465字的宋代司马光手书,堪称稀世珍宝。 “这部手稿记下的提纲,其内容相当于现在《资治通鉴》通行本的第九十二卷。”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副主任陈红彦解释道,她指着卷中几行像是被司马光本人勾掉的文字:“这里涂抹掉的,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致司马光长兄司马旦的一封书札。在文尾,还有司马光的一封‘谢人惠物状’。三样文本同时出现在一张纸上,这被历代收藏者称为‘三绝’。” 凝神卷轴上的文字,数百年光阴弹指一挥间,那墨迹仿佛还散发着幽香。然而,这部司马光手书究竟是《资治通鉴》的提纲还是八卷本《通志》的草稿?“三绝”出现在同一张纸上,究竟是由于当时纸张比较珍贵,司马光将兄长的书札“废物利用”?还是为了抓住突如其来的灵感,作者临时将它记录在这张碰巧就在手边的纸上?或许,还另有原因?一系列疑问,引发了后人无穷想象。一切都是推测,真相早已尘封在历史发生的那一瞬间,永远不得而知。 今天,类似这样的国宝,读者一般只能通过复制品或胶片欣赏,几乎不可能看到真迹。但在未来的一个月里,读者将和记者一样,有幸将“几乎不可能”的梦想变做现实:这次展出不仅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悉数亮相,甲骨“四方风”、司马光手稿、宋拓本《神策军碑》等久负盛名的国宝也将一并展出。 “千年一面”,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用这四个字形容此次展览的难得,“所有国图展品均是从国家图书馆240万件古籍特藏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六成以上是一级珍品,61件秘藏是首度公开展示。”对公众而言,如此众多的国之瑰宝集中展示,用“千载难逢”来形容并不夸张,足以令人心头一震。 观方寸钤章体惜书之心 藏书印,是传世古籍的一道风景,它们或记录了收藏主人展读时的欣喜,或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部元代书院刻《梦溪笔谈》中,记者看到一方刻有“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的印章。虽然记者并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但“携书避难”几个字,便足以令每一位读书人心有戚戚。 而在另一部元刻本《稼轩词集》上,一方绿色小章“书魔”别具一格。这是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的印章。黄氏一生,惟嗜收藏、校勘及刊刻图书,以“书魔”自称。相传,其父丧期间,家中失火,黄丕烈冒死匍匐于父亲的灵柩之上。大火被扑灭后,其家中藏书无恙,人们都说,这是他孝心感天的结果。读书在于修身明理,这个故事,寄予了人们对读书人的由衷赞许。 “一般来说,藏书章是从下往上依次盖的。与官府收藏印章不同,私家藏书章都不会很大,藏家是用印章记录图书的流传过程,而不是为了张扬自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是珍品,其上的藏书章往往越小,越是盖在最不起眼、最不伤书的地方”,陈红彦说。 藏书,是为着保护,并不意味着独享。此次展出的古籍中,有的是皇家珍藏,也有的是私人藏书家历尽千辛万苦搜求而来最终捐献国家的。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也多次花重金购回了大批珍贵古籍。这些藏品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古籍保护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全国公藏古籍约有三千万册,但这只是一个约数,具体的‘家底’还没有完全摸清。它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它们的保存条件如何?很多我们还不知道”,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这次,国家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古籍展,让人们感受祖国璀璨文化的同时,也希望唤起各级政府、各收藏机构乃至全民对古籍保护的意识,支持和参与这项事业”。 施回春妙手看化身千万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22877卷、11095册的巨著,其正本的神秘“失踪”,几百年来始终是萦绕在研究者心头的一个谜团。其惟一一部副本几经离乱、战火,也散失殆尽。包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221册在内,目前全世界仅存400余册。1983年,在山东掖县偶然发现的一册,最具传奇色彩:当时,这册《永乐大典》“天头地脚”的空白已经被收藏这部书的农家老人裁去作鞋样、卷纸烟,而敬字惜纸的传统,却让老人将其文字部分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册《永乐大典》经过修复人员的妙手回春,如今已基本恢复了本来的面目。 “如果古籍保护不当,中国文化将面临‘断脉’的危险。古籍保护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种是原生性保护,把这些珍贵典籍的原书加以修复、妥善保存;另一种是再生性保护,通过复制,将它们化身千万,便于学界研究使用,使中华文化不仅传承,而且能弘扬光大。”詹福瑞馆长说。 据悉,继2002年我国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利用现代出版印刷技术,对善本古籍进行复制“再造”之后,今年,“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也将实施,这项保护计划首期规划为十年,预期完成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品种、数量及保存保护状况普查,修复一批破损严重的珍贵文献,分层次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修复人才,建设国家级文献修复保护中心,改造全国公共图书馆书库现有的古籍保存条件,对文献保护实施标准化建设。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品读古籍一卷,如同与先哲共赏一轮春江花月,从中体味中华文明的绵邈博大,感受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我省作家郑熙亭同志假十年之 功、以北宋时代为背景创作了三部 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苏 轼传》和《大宋河山》。郑熙亭以 其清晰的历史观感、厚重的文化含 量和洗练生动的叙述风格,向读者 展现了北宋王朝多姿多彩的社会历 史画卷,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和喜 爱。在唯物史观的烛照下,作者以 史家的求真精神和作家的艺术追求 对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以及 熙宁、元丰年间的宋代经济、政 治、文化风貌予以真实生动的艺术 再现。难能可贵的是,郑熙亭的历 史题材小说创作,非但没有因为历 史的久远而直陈旧事,反而挖掘出 了小说人物的现代意识,把笔下的 典型形象塑造成立体生动的“这一 个”。 唯物史观是照彻千古 的明灯 历史题材创作的好与不好,标 准就是历史的真实,指导思想就是 唯物史观。郑熙亭用官员和作家的 双重身份去审视社会和历史,从社 会经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 存状况上去发现历史的真谛,以 “在场”的视角和切入肌肤的体 察,为读者描摹和展示了宋代的政 治、经济、文化风貌。 就处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 言,郑熙亭在广泛搜集了大量的有 关唐宋代的文、史、诗、词、传、 志、墓志铭、书札等资料以后,反 复研读,去粗取精,剔垢磨光,发 掘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信息,然后将 他们有机融入到人物形象当中。同 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历史的、具体的 判断,肯定他们的先进性,指出他 们的局限性。以宋神宗和王安石为 例。对年轻气盛、知耻后勇、勇于 革除积弊的宋神宗予以赞扬,同时 也在小说中指出了他的浮躁冒进; 对王安石的务实进取改革精神、民 本思想给予肯定,但也指出他“知 其病而不知其药”、不懂得生产关 系和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 用。 作家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审 美诉求,他没有像历史学教授那 样,把事件直陈或概述,而是提炼 了大量精彩的细节,让读者从中体 会和把握变法的来龙去脉,是非曲 直。评价变法时,作者采取了准确 又巧妙的手法,既让《流民图》反 映了其中的一个侧面,又让王安石 在拒绝复相的回书中对变法七年后 整个宋王朝虎跃龙腾的气象进行描 述。作者艺术地将这些侧面整合给 读者,给人以立体的观感,让人可 以全面理解和判断。 郑熙亭的创作之所以引人入 胜,就是因为他用唯物史观在思 考,在叙说,发人所未发,见人所 未见,使一段远去的时空因作者的 创作智慧而重新在读者的面前生机 勃勃地展现出来。 贯穿始终的现代意识 和忧患意识 郑熙亭在自己的内心将宋朝这 段精彩的历史和人物酝酿成熟之 后,不是将每一个人物和事件剥离 开来,而是将他们放在大环境审,让 他们走上生活的舞台。郑熙亭给自 己的《大宋河山》作了精准的高度概 括:精英们和他们的时代。可以说, 作家发现了北宋王朝之于同时代全 球其他封建国家包括欧洲的中世纪 国家绝无仅有的社会开放程度和经 济文化发展高度,发现了这个时代 精英们身上与其他诸朝代不同的现 代意识和忧患意识。 小说中的宋神宗,求新求变、敢 于突破旧框架、革除积弊,成为变法 的最重要的支持者,这种作风在封 建社会帝王中都很少见。同样,大臣 们的作风也令人耳目一新,尤以王 安石、沈括、苏轼为例,他们身上的 那种自强不息、亲民务实,精进不 懈、日日自新的立身治世的作风, 既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精 华,也是今天身为公仆的人们身上 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可以说郑熙 亭笔下这些人物身上宝贵的精神 元素,无疑与今天的现代意识有些 血脉的关联。 民本思想是这个精英时代所 汲汲以求的,注重为民求富,必然 基于对国富民强,对抗夏、金、辽的 忧患意识。神宗与安石是出于对国 家前途命运的忧患,司马光、欧阳 修的反对变法也是因为对国家和 民族的忧患意识,只不过他们看问 题的角度不同,阅历与性格特征不 同。司马光等人对国家经济繁荣的 认识只是浅层的,他们知道财政困 难,但他们的办法不是变改体制, 而是克守节俭之德。范仲淹新政的 失败让他们失去了对改革的信心, 也只有花银子买短暂的太平了。 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同 的层次写出了不同人的忧患意 识。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的完美结合 《大宋河山》题材重大,非一般 小说可比,且各色人物写了100多 个,从朝廷到市井、从皇都到边塞,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多 个层面反映了北宋王朝的社会状 况,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洪流 般的画卷感。 就人物塑造而言,郑熙亭注重 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没有因为历史的真实 而荒废掉对人物的艺术刻画,也没 有为突出人物将人物单纯地去戏 说。这种创作的精神,可以说是作家 公正的治史态度和诚实的艺术态度 所决定的。 王安石变法无疑是三部小说的 中心脉络和叙述中心,所有的其他 一切人物和情节都围绕着这一事件 的前前后后来展开。作家通过对变 法中的矛盾完成了对人物的刻画, 像富弼、司马光、韩琦、欧阳修、唐 玢、吕诲、吕公著等。他们自以为天 生是正统的代表,举着孔孟的幌子, 打着三代经典的旗帜,没有压力,没 有负担,把“异端邪说”、“借古改 制”、“乱臣贼子”、“祸国殃民乱天 下”一顶顶大帽子扣到改革派头上。 郑熙亭笔下的人物许多是集 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等多 重身份于一身,写活他们,就得 下许多功夫。像王安石、司马 光、苏轼、欧阳修,都是国宝。 每个人都是一部书,文化价值难 以估量。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资 料,认真的阅读其文字,与写他 们的稗史小说进行比较和鉴别, 去伪存真,尽力去发现他们的嬗 变过程和生活原生态,还他们一 个本来面目。 郑熙亭小说的语言特色 笔者通读郑熙亭的作品多 遍,深受其语言魅力的感染,可 以说是中国当代汉语中新的“春 秋笔法”。这种笔法,字数简 洁,音节优美,读来琅琅上口, 有强烈的节奏感,用最少的字来 传递最丰富的意义,因而其表现 力非常强,时而小桥流水,曲尽 优美之蕴,时而大江东去,舒展 宏阔之境。 优美无尽处,如《人之末, 性乃美》一节,从东坡访半山园 起,仅千余字,就交代了安石与 东坡二人相见的种种细节,作家 的描写也是曲尽中国文字之妙。 如“江宁知府王胜之前来拜望, 邀安石、东坡出游。安石大病初 愈,只游钟山半日,即留在书房 修订《字说》。东坡与王胜之流 连数日,登石头城、泛玄武湖、 拣石玛瑙岗,二人唱和甚快。” 短短几笔,交代得条目清晰,简 洁生动。 壮美可观处,如开篇之作《樊 楼灯火》一节,议及大宋建都,宋太 祖宏论之后,就用一段精彩文字:于 是以洛阳为西京,设置留守,以备天 下之急;以河北大名府为北京,契丹 一有动静,即在大名开帅府;相应的 开封称作东京,应天府称作南京。当 下便命丞相赵普经划督建都城。赵普 指派能工巧匠,按洛阳规模绘制图 样,城垣方直,坊里经纬,哪里是店 铺,哪里是民居,哪里是官宅,哪里 是皇城,井然有序。太祖怒而涂之, 斥道:“筑城以备战事,非为观美 也。”可见郑熙亭的笔法,颇得春秋 笔法的精神,挥霍跳荡,勾玄纪要, 大开大阖。 郑熙亭的小说语言,并不是 一味的运用古代汉语,而是有机 地吸收了古语的表现力,将他们 同现代汉语融合在一起,创造了 一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意 止而尽”的语体风格。因而,可 以说他的文字既不是遗老遗少的 寻章摘句,晦涩难懂,反而因其 简洁和切中肯綮而焕发出汉语言 的活力。 郑熙亭同志的作品向读者展 现了一个博大的洋洋世界,甚 至可以讲有些史诗的风格,流 布着冲和、清正之气,读来令 人神清气爽,而不是那种张扬 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他用表 现力极强的春秋笔法写历史小 说,不求崇高,但要持重;不求 激荡,但要蕴藉;不求猎奇, 但要真诚;不求天花乱坠,但 求娓娓道来、意在象外,读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气韵酣 畅,隽永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