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枚划拳,是我国民间逢年过节或喜庆时的一种游戏。远在一千多年前的汉代,人们举行宴会,采用的是投壶这种游戏,而且也是古代宴会上的一种礼制,它是由西周射礼发展而来。在春秋时就已在上层社会中流行,到战国时代这种贵族化的活动开始风靡民间。在河南南阳汉画馆中珍藏着一块刻有投壶场景的画像石。$$这块投壶画像石刻40×130厘米,采用了简洁的手法,就把投壶这一生动情景描画得惟妙惟肖。画像中部一壶一酒樽,壶内有两矢,樽内有勺,在鼓乐声中,宾主二人正抱矢投壶。投入壶中的为胜,投不中者为输,对输者要进行罚酒,由旁边的司射裁判。图左那个彪形大汉、似已服输饮酒过量,醉醺醺的软瘫地坐着,面部表情难受而被人搀扶离席,中间的二人跪坐两旁,一手怀抱数只矢,一手执一只矢,以壶口为目标,全神贯注,用矢投入。$$在史书《西京杂记》中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代矢不用棘也。”宋司马光《投壶新格》一书“夫投壶闹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这块投壶汉画像石刻为我们研究汉代酒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贯串1362年史事。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他们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并有30卷“目录”以备查阅之用。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北宋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曾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等。熙宁三年(1070),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坚辞枢密副使职不拜,求外任,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居洛阳期间编修《资治通鉴》。哲宗即位,皇太后临朝,起光执掌国政,尽废新法。元祐元年(1086),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后人又称其为“司马温公”。《资治通鉴》最早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下杭州镂板,但今已不可见。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刻本当数国家图书馆藏这部南宋高宗绍兴二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本,此本全,正文294卷,目录30卷。此部外,原傅增湘“双鉴楼”旧藏之一的百衲本《资治通鉴》中的176卷,亦为此版本。此本版式字体,犹存北宋遗韵,傅增湘先生《藏园群书题记》分析:“缘公库开版,例宜进御,故写官削氏必选精良,校勘监修又皆时彦。且时属南渡之初,旧工犹在。用是详审齐整,迥然不同。”南宋时期地方官刻书迅速发展,各地方公使库,中央在地方各路设置的各路使司、地方州(府、郡)县军学、郡学、县学、书院等等都普遍刻书、印书。公使库是宋代地方上接待中央来往官吏客寓的地方。有较殷实的经济力量,加之往来客寓都是政府官员,因此多附庸风雅,从事刻书印书。凡用公使库钱刻印的版本都称公使库本,由于刻书质量精,向为后世藏书家推重。此书之末有元封七年十一月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奖谕诏书、元封八年九月十七日准尚书省奉圣旨重行校定元祐元年十月四日奉圣旨下杭州镂版札子、绍兴初两浙东路茶盐司刊版监修及校勘者衔名。为我们研究断定版刻年代提供了依据。此书以其校勘精审、版刻精良以及极高的收藏鉴赏价值,为文征明、顾从德、季振宜、徐乾学等收藏大家追逐,书上钤有明清以来著名官、私藏家的藏印:天禄琳琅、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江左、玉兰堂、辛夷馆、顾从德、焦氏家藏、项氏子昌、季振宜藏书、徐健庵、梅溪精舍、济宁潘氏华鉴阁印、兰醴阁等可为见证。
在热烈讨论假日旅游的话题中,有 朋友提出一个观点──“一地多日游”。 我站在正方一边,积极地探讨“一地多日 游”的益处。$$ 旅游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旅速游 缓”,旅游者要以最快的速度,当然是安 全舒适地到达旅游目的地,然后,缓慢地 享受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旅游者所需的一切。$$ 休闲游是这样,观光游也应该是这样。传统的旅游观,受“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影响很深。只身一人,带足(甚至不带)盘缠, 走得远远的,被视为有志之士,会受到大家的羡慕和尊敬。现在 不少旅游爱好者比谁去过的地方多、走的路最远,至于所到之处 是“司马光砸缸,还是司马缸砸光”就分不大清了,新、马、泰、港、 澳游,华东五市十日游。诸如此类旅游产品,都是一时间有广阔 的市场,但前景并不看好的线路。近来已被泰一地、港一地、华东 三市十日、韩国五日、韩国三日等产品所逐渐替代。$$ 以港一地为例:有新婚之旅、购物之旅、8日投亲之旅、20日 靠友之旅,五花八门的旅游方式,大大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 “一地多日游”的中心思想要求旅游目的地的内容多。我们 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是 丰富的,只是过多地强调了从 古人那里延续下来的,有些则 是从近代人那里留传下来的所 谓特色,而忽略了传统以外的 其它资源。这其它当中也许恰 恰正蕴含着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人们知道黄山云海、日出、奇松、 怪石,轻视了一个“雪”字,这一轻视的代价可不得了──小半年 赋闲。多少南方的游客、港、澳、台胞为这个“雪”字,冒严寒拥向 东北某一两个冰雪旅游城市,而因雪而繁荣的旅游目的地,与前 者犯病的季节正好相反,但毛病是同一个,雪过天暖之后,就少 有人来了。它的夏季不美吗? 20年前一首《太阳岛上》的欢快歌 曲,唱出哈尔滨夏季的美,也唱来了大批的游人。$$ “一地多日游”有两层含义,一是一次去到一地玩多日,二是 每次去到一地玩的时间虽不多,但多去几次。但就目前大多数而 言,目的地的经营者会规划、会建设、会管理还不够,挖掘旅游资 源,细分旅游市场也欠缺。服务行业所说的市场就是人,研究市 场就是研究人,细分市场就是细分人,旅游业是服务行业的一个 分支,自然也不例外。$$ 这确实是困扰旅游景区多年的问题,也是解决当前假日旅 游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旅游景区太需要认真合理挖掘资源,研究细分市场了。这 样就能把目光扫到“一地多日游”这个产品上,便于达到把旺 季市场保住,把淡季市场启动起来。丰富的旅游产品会让旅游 者多留几天,多去几次。
柏杨,一个在华人世界享有盛誉的名字。他的作品中沉淀着一个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也饱含着对中华文明再次腾飞的渴盼。“希望我们的祖国能真正富强起来,让每个中国人都活得有尊严。”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这位老人如此寄语新世纪的中国。$$尽管步履已有些蹒跚,但83岁的柏杨仍眼神明朗,透露着超出常人的活力。据柏杨的太太张香华介绍,柏杨目前仍坚持学习和工作,每天都通过报纸、电视收集各种信息,而且还定期给香港一家报纸撰写专栏。$$《柏杨全集》最近在台湾出版完成,刚刚在台北举行的“柏杨文学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柏杨学”的概念……对于这些成绩和肯定,柏杨丝毫没有以“大师”自居,“我以前就说过,自己没有什么理论,只是一个独自作战的游击队员,只能指出我们的社会病在哪里,并没有本事去治病救人。现在得到社会的肯定,也只能说明我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可以升任‘游击队长’了。”$$从《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到新近出版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柏杨始终孜孜不倦地反思中国历史和文化,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探寻强国之路。他告诉记者:“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更多的人们,让他们共同来认识和反思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共同涤除那些不好的地方,发扬那些优良的传统,学习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方面,建设一个更加健康、文明、值得尊重的文化。”$$而要把中华文化建成“让世界更加尊重的文明”,需要大家的努力,“希望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柏杨毫不掩饰自己对年轻人和未来的期望。“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然就应该越来越强。”$$在很多人的感觉中,柏杨应该是一位严峻、犀利甚至苛刻的作家,特别是在饱经坎坷之后,他的身上难免也应该透露出一些棱角和风霜。但恰恰相反,在我们短短两个多小时的会面中,柏老幽默而亲切,有时甚至率真得像个孩子。共进晚餐的时候,柏老几乎没空动筷子,谈他的老家河南,谈中国人因落后而受的欺负,谈他所倡导的“人人平等”,谈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想……热情中也透露出可爱的执拗。$$就是凭着这种执著,柏杨从卷帙浩繁的中国史册中,完成了一部反响巨大的《中国人史纲》。在这本以100年(一个世纪)为叙述单元的史纲中,柏杨以“羞辱的痛苦世纪”描述19世纪的中国,对20世纪中国的评价则是“充满惊涛骇浪”。$$在被问及对21世纪的中国有何期待时,柏杨说:“希望这个世纪中国能真正富强起来。特别是大陆,现在形势不错,就应该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不仅物质上要极大丰富,文化上也要不断创新发展,让中国获得世界的尊重,让每个中国人都活得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