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访柏杨
【类型】报纸
【篇名】近访柏杨
【作者】 张勇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柏杨 进晚餐 人的活力 中国人 文学史学 社会和文化 游击队员 强国之路 台湾出版
【报纸名称】人民日报海外版
【出版日期】2003-11-10
【正文】
柏杨,一个在华人世界享有盛誉的名字。他的作品中沉淀着一个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也饱含着对中华文明再次腾飞的渴盼。“希望我们的祖国能真正富强起来,让每个中国人都活得有尊严。”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这位老人如此寄语新世纪的中国。
尽管步履已有些蹒跚,但83岁的柏杨仍眼神明朗,透露着超出常人的活力。据柏杨的太太张香华介绍,柏杨目前仍坚持学习和工作,每天都通过报纸、电视收集各种信息,而且还定期给香港一家报纸撰写专栏。
《柏杨全集》最近在台湾出版完成,刚刚在台北举行的“柏杨文学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柏杨学”的概念……对于这些成绩和肯定,柏杨丝毫没有以“大师”自居,“我以前就说过,自己没有什么理论,只是一个独自作战的游击队员,只能指出我们的社会病在哪里,并没有本事去治病救人。现在得到社会的肯定,也只能说明我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可以升任‘游击队长’了。”
从《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到新近出版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柏杨始终孜孜不倦地反思中国历史和文化,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探寻强国之路。他告诉记者:“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更多的人们,让他们共同来认识和反思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共同涤除那些不好的地方,发扬那些优良的传统,学习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方面,建设一个更加健康、文明、值得尊重的文化。”
而要把中华文化建成“让世界更加尊重的文明”,需要大家的努力,“希望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柏杨毫不掩饰自己对年轻人和未来的期望。“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然就应该越来越强。”
在很多人的感觉中,柏杨应该是一位严峻、犀利甚至苛刻的作家,特别是在饱经坎坷之后,他的身上难免也应该透露出一些棱角和风霜。但恰恰相反,在我们短短两个多小时的会面中,柏老幽默而亲切,有时甚至率真得像个孩子。共进晚餐的时候,柏老几乎没空动筷子,谈他的老家河南,谈中国人因落后而受的欺负,谈他所倡导的“人人平等”,谈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想……热情中也透露出可爱的执拗。
就是凭着这种执著,柏杨从卷帙浩繁的中国史册中,完成了一部反响巨大的《中国人史纲》。在这本以100年(一个世纪)为叙述单元的史纲中,柏杨以“羞辱的痛苦世纪”描述19世纪的中国,对20世纪中国的评价则是“充满惊涛骇浪”。
在被问及对21世纪的中国有何期待时,柏杨说:“希望这个世纪中国能真正富强起来。特别是大陆,现在形势不错,就应该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不仅物质上要极大丰富,文化上也要不断创新发展,让中国获得世界的尊重,让每个中国人都活得有尊严。”
- 1、台湾出版《资治通鉴》白话本 作者:艾奇 1986.01
- 2、评“白话译本《资治通鉴》” 作者:高振铎 1986.01
- 3、《科学中国人》联谊会会员简介 2002.01
- 4、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 作者:王锦贵 1997.04
- 5、资治通鉴介绍 作者:柴德赓 1981.10
- 6、《资治通鉴》丛论 作者:刘乃和,宋衍申 19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