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第三个洛阳

日期:2006.03.20 点击数:48

【类型】报纸

【篇名】第三个洛阳

【作者】 李瑄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产业升级 中国文化 洛阳 龙门石窟 牡丹 司马光 王城 古城遗址 现代化

【报纸名称】中国房地产报

【出版日期】2006-03-20

【正文】

有三个洛阳存在。一个是寿命长达1529年、荣耀于世的帝都王城;一个是几乎被人遗忘,寂寞的“九朝古都”;一个是正在觉醒的现代化新洛阳。
  消逝的辉煌
  对于喜欢怀古的中国人来说,洛阳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洛阳从地理位置上看,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邙岭,南望伏牛,因位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境内伊、洛、涧、湹诸水并流,其地广衍,其土肥美,其产丰饶,其民安乐。“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是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国都皆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的建都史使洛阳成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心城市,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是这个摇篮的中心。在当代中国,洛阳和西安等一起承担了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算是为中国文化开了头。接下来,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到了唐代,洛阳更是向中国文化奉献了李贺、刘禹锡、元稹等一批文学、思想巨子,更引得新郑白居易来此吟诗养老。宋朝时二程在这里建立起完备的理学体系,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苏轼兄弟选择这里作为永久的栖息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王城公园里那座“根在河洛”的石碑就是台湾同胞立的。
  历史毕竟只属于过去。诗人们的锦绣篇章还在,厚重的古城遗址还在,残破的龙门石窟还在,娇艳的牡丹还在,它们印证着洛阳昨天的繁华与兴盛,也诉说着洛阳今天的哀怨与伤感。的确,自宋亡以后,号称“东都”、“神都”、“花都”、“诗都”的洛阳,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之后,成了一个不尴不尬的城市,寂寞而又无奈。
  寂寞的古都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以其历史学家的独特眼光对洛阳历史进行了抽象概括。综观洛阳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不得不承认,犹似谶语的两句诗已经预见了洛阳的兴衰更替。洛阳,在经历了长期的繁荣之后,陷入了沉沦的境地,直到今天。
  曾经的辉煌是洛阳骄傲的资本。这种骄傲来自于华夏主流文明的厚重底蕴,来自于十三个王朝的繁华兴盛,来自于众多骚人墨客的风流蕴藉,来自于牡丹花开的富贵灵气,来自于程朱智慧的高深玄远。
  骄傲可以促使一座城市腾飞,但它所隐藏的恪守与拒绝,也足以使一座城市固步自封,甚至沦落为时代的配角,可有可无。
  事实上洛阳在沉寂多年之后,也曾经有过短暂的复苏。在解放初期,洛阳十大厂矿的兴建使洛阳一举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的全国第五大工业重镇,各地人才云集洛阳,据称“每100人中就有10名科技人员和1名工程师”。这种鲜见的人才迁移为洛阳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培育出了洛阳一拖、洛阳石化、洛阳玻璃、春都集团等一大批名振全国的明星级企业。只是在国家进行产业调整、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之时,洛阳慢了一拍,没有及时进行产业升级,再加上人才流失,城市建设滞后,洛阳又一次遭遇了发展瓶颈,像汽车驶进了泥泞的乡村小路,举步维艰,进退失据。
  走在今天的洛阳大街上,再也看不见昔日“宫室光明,阙庭神丽”的壮美景观;看不见金发碧眼、熙来攘往的国际商客;听不见诗书吟颂、仕女喧哗;听不见仙乐风飘、丝竹闹耳;感受不到古都风范、王城贵气;感受不到文采风流、优雅绮丽。倒是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和满大街的“大众”、“奥迪”、“夏利”提醒我:这只是个普通的内地城市罢了。即便是拥有龙门和牡丹,那它也只是一个拥有龙门和牡丹的内地城市而已。九朝古都已经是昨天的事了。中国人喜欢把历史保留在纸上,而不是身边。
  洛阳有的是资源: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但并未好好利用。因此,龙门石窟虽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门票都提高到80元了,但游人并不见得增多,收入也并不见得增加,倒是每一窟前的铁栅栏让所有看过的人倒尽了胃口。牡丹节已经办了二十多届了,但我敢说,比起唐代任何一次牡丹盛会来,无论是社会影响还是经济效益,都未必占得了上风。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去年的统计,洛阳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8.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95%,远低于河南省3.0%和全国3.1%的比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洛阳,在曾经遍地金银的地方穷苦度日,在文化名城固守着精神的落寞。曾经繁华而兴盛的都城,莫非就此落魄江湖,寂寞伤怀?
  觉醒的洛阳
  冯骥才先生曾经把洛阳与意大利古城做了个比较,结论是:站在洛阳的街头,哪里还能感受到什么“九朝古都”的一点点气息?
  确实如此。关于洛阳古都的文字记载汗牛充栋,可是相关的实物却并未留存多少。洛阳只有残破的龙门石窟,只有残存的古城遗址,只有一些从地下挖出的文物。不像罗马,几千年来的大教堂、神庙、斗兽场、剧院保存完好,至今仍是城市结构的基本骨架。而洛阳的城池、宫殿、庭院却因为无数次的战火焚烧、强盗洗劫而荡然无存。
  没有哪个城市像洛阳这么期待复兴的了。在建国初期,洛阳“撇开旧城建新区,双中心带状发展”的规划建设模式,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曾被国家建设部作为典范进行推广。近年来,在工业发展上,洛阳正在经历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阵痛;在房地产市场上,建业、顺驰等非常看好洛阳的发展前景,同时开发了几个比较有影响的项目;一度失落的洛阳商业,也正在悄然复兴。2004年、2005年,洛阳两次跻身《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
  洛阳从来不缺少发展的优势,洛阳所缺少的,恐怕只是对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敏感反应。换句话说,洛阳发展的阻碍在于心态,在于思想,而非城市环境和硬件设施等物质因素。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洛阳在自负与恪守之外,更多了一些灵活与开放。洛阳人开始以时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城市了。走在尚未建成的洛南新城,看着眼前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你会觉得来到了苏州新区或深圳的某一街道。每逢节庆日,开放的亚洲第一音乐喷泉广场人潮汹涌,市民倾家而至,每个人的脸上不经意流露的仍是皇城子民的自信与光芒。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