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夏县在经济发展中紧紧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的主线,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和推进科技进步,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壮大优势工业、主攻民营经济、推进第三产业四个重点,取得了经济总量扩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显著效果。去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3.4%和11.1%;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16元,同比增长6.1%。$$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传统的粮棉产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突出设施农业、发展名特产品、实施退耕还林(草)、扶持畜牧养殖”的发展思路。几年来,累计发展设施农业3.9万亩,完成了“禹青牌”商标的注册,申报20万亩、8个无公害农产品的省级认证。着力培育蔬菜经济带、杏梅经济带、鲜果经济带、优质花椒药材经济带和干果烤烟经济带,使粮经收入比例达到4∶6。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走出了一条“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新路。$$结构调整推进城镇经济发展速度。通过盘活存量、招商引资、吸引增量等办法,使全县1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上交税金增长21.3%;通过“营造环境、改革体制、引进人才、政策扶持”等措施,致力于建设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新兴企业,抓住民营企业发展的势头,提升了城镇经济的质量。$$结构调整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夏县有禹王治水的点将台、黄帝战蚩尤的龙山、夏启酿酒祭天的瑶台顶、黄帝之妻螺祖种桑养蚕的西荫遗址、司马光墓等。夏县凭借文化古迹和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鼎力打造“人文夏县、古都夏县、绿色夏县”的品牌,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建成了“司马光大道”旅游专用公路和占地50亩的司马光旅游文化广场,开辟了泗交山水景区的“时空隧道”和“文化长廊”,这一系列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使夏县初步形成了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山水、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旅游格局,大大推动了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读流萤先生所著的《塔影河声》 一书,虽说是兰州碑林纪事,却是一 部亲切朴素的散文,文笔明朗,内容 丰富,评价精当,议论风生。充满着对 书法艺术的激情和对书法艺术家的 尊崇。使人颇多启悟,增加了许多知 识,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献价 值的好书。$$ 流萤先生评论书法的标准是先 重人品,次及书品。这同大画家李苦 禅所说的“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画 格”何其相同乃尔!这也是我国历代 评论任何艺术形式的传统观念。过去 有人评价颜真卿书法,庄重雄浑,严 厉正大,有忠臣烈士之风。细细瞻仰, 果不谬也!$$ 《塔影河声》中,列举的古今名家 的珍品美不胜收。《兰州碑林纪事》是 兰州碑林更详尽更具体的阐释。从中 我们能感受到流萤先生搜求之精,鉴 赏之高雅,颇有见人之未见,识人之未 识之感。一项事业的成功,尽管有坚强 的后盾和各方精英的相助,但从根本 上说,它总是展现了主持人的总体水 平。我想王羲之的兰亭集会中所述的 群贤毕至,绝对都是贤,而无俗。又如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虽然有宋 神宗的支持,然而司马光的历史目光 和他的铁门槛,谁也越不过去。精神产 品的汇集,若无精神境界高尚的社会 贤达主持,要想成功,只能是一句空 话。流萤先生主持创建的兰州碑林,具 体地体现了流萤先生的精神境界和审 美水平。$$ 兰州碑林的书法精品如繁星耀空, 展示了书法艺术崇高的品位和书法艺 术家的人格魅力;尤其是显示了甘肃古 今名家辉煌的艺术成就。这不仅是书法 艺术的示范,而且也提高了甘肃人民对 甘肃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建设 甘肃文化大省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鼓 舞和促进作用。$$ 《塔影河声》所记述的名家精品,早 有共识和定论,无须赘言。我只想以一 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谈几幅非常引人注 目的作品。$$ 左宗棠的字在甘肃并不少见,然而 他的楷书,我却是第一次在《塔影河声》 中看到。不知流萤先生怎么独具慧眼,选 辑了左氏的这么一幅正楷对联:“一抔荒 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凝重端肃, 苍劲美观,既有高雅的文士气质,又有大 将的刚正风骨,使人望之,顿生崇敬。$$ 又如朱克敏向以隶书名世,可是流 萤先生却如何选得了一幅他的行楷: “郭右之出右军思想帖真迹,有龙跳天 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不咨嗟叹 赏。”那种浑厚洒脱、庄重优美的神采, 不由得使人也以“观者无不咨嗟叹赏” 一词而献上崇敬之意和赞美之情。$$ 又如会宁大书法家刘翰华所书的 正楷条幅:“元和中,白居易出守杭州, 入山礼谒释道林,问:‘如何是佛法大 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 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师曰:‘三岁 孩子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字体清 秀绝伦,俊美无比,使人叹为神品。可以 说,刘翰华的书法,集中地体现了会宁 的人文气质和神秀传统。也许因为他只 是一个拔贡,在那个讲究功名品级的封 建社会里,他被埋没了,没有获得他应 有的历史地位。流萤先生将刘翰华的书 法精品镌刻于兰州碑林,彰显于世,对 后人将是莫大的启示和鼓励。$$ 事在人为,不只是钱的问题。尤其 是文化事业,若无卓识远见和鞠躬尽 瘁的精神,钱再多,也是白搭。当年刘 尔■整饬五泉山,凭的不就是这种精 神吗?兰州碑林是甘肃文化建设的一 项突出标志,它将激励有志之士,更 加献身于此,创建更宏伟的勋业。流 萤先生在离休之后,以七十高龄奔走 呼号,细搜精研,含辛茹苦,卒成大 业,获得了第二生命,堪为老干部贡 献余热之表率。
在中国茶文化灿烂的星河里,有一 颗星不能不提,因为这颗星过于耀眼, 以至于为了您的眼睛的安全请先闭眼, 我们请巨星出场──$$ 苏轼其人一生都可用“大”来作结。 “唐宋八大家”是一个狭隘的称呼,苏轼 是一个大文豪、大诗人、大词人、大散文 家、大画家、大书法家。“德、智、体、美、 劳”样样都大,其旷达的人生态度鲜有 比肩者。即使苏轼生在今天,也同样如 现代诗人王澍先生所言,是实践“三个 代表”的伟大榜样。$$ 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期间,为当地培 养了第一个进士(代表最先进的文化); 早在被贬海南之前他就研制了插秧 机──“秧马”(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 不管被贬到哪儿,他都为当地的老百姓 办无数好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 益)。迫害他的人,想置之死地而后快, 可苏轼就不死在那儿,还能说出“九死 南荒我不恨”的话,你说气不气人。$$ 保持自己的大气节,在“新法”“旧 法”两党的迫害下,他依然是立场坚定, 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一身傲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对人生坎坷,“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真是大气概。在料峭的春风中, 面对山头斜照,对近乎流放的贬官生活 竟甩了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大 英雄、大节操。洒脱豪迈,履险如夷。$$ 苏轼对爱妻王弗感情笃厚,妻亡 后,苏轼常于梦中见妻,有词《江城子· 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 茫茫,下思量,自难忘”,白天见不到,只 好“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年年 断肠。读来令人泪下,真是大情感。英雄 气不短,儿女情更长。$$ 在苏轼七彩罩身的神圣光环下,我 们真是睁不开眼。在诸多光彩之下,暗 淡了苏轼的另一道光芒──他还是一 位大茶人。$$ 苏东坡在一次斗茶中得白茶第一, 司马光问他:“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 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 陈。君何以爱此二物?”苏东坡笑答:“奇 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 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 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 “茶墨皆香”被后人传为美谈。$$ 苏轼的才名,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天 下无双,即使是王安石的过目不忘也难 敌苏轼的遍地开花。无论是王安石的 “新法”,还是司马光的“旧法”,谁得到 苏轼的肯定,都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力 量。这三个人都有君子之比。一个茶,一 个墨,再加上兼具茶墨的苏子,会不会是 世界级的资源配置和最佳组合不敢说, 但他们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可惜他 们的政治观点不同。假设这三个人具有 相同的政治观点的话,那么,宋朝的历史 在这三个人的合作之下,会不会影响中 国的进程,进而使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 改变。$$ 历史擦肩而过,宋朝和整个中国失 去了一次机会。王安石对苏子的立场不 满,碍于师生的面子,找了一个让苏子体 验生活的借口,罚他去看“吹落黄花满地 金”。司马光少年得志,但面对苏子的茶 墨皆香、君子之比,都未能灵机一动,再 次砸缸。政治的需要使他将王安石与苏 子一块儿重新丢进缸里,呜呼痛哉!$$ 把苏轼归到茶人行列里真是有些委 屈苏轼,但并不埋没他的如茶清香。苏轼 曾写有一篇《叶嘉传》,是将茶拟人化的 佳作,概括了茶叶的一生。其中所描写的 茶遭遇的各种坎坷,如同苏轼本人的经 历一样,读起来像是读苏轼的自传,既有 茶的香气,也有墨的香气,那是君子的悠 悠兰香。文中这样描述──$$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 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 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 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 惠矣。’”$$ (点评:名写叶嘉,实自况也。闽人、 川人一字之转耳。把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把道德、操守和信念告白天下。)$$ “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 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 也。”$$ (点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清白 自励,有济世之才,这是苏轼自身的真 实写照。陆羽知茶犹有未详者,世人知 苏子未详者多寡乎?)$$ “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捶提顿挫 之乃可。”$$ (点评:在“新旧”党争面前,立场坚 定,不偏不倚,不做墙头草,虽“砧斧在 前,鼎镬在后”不改气节。百般迫害,千 般顿挫,其奈我何。苟利百姓,虽粉身碎 骨不辞也。)$$ “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 浮云矣。”$$ (点评:飘逸旷达,大丈夫身在紫闼 而意在云表,处江湖,居庙堂,不改清白 之志。)$$ “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 言虽苦,久则有效……”$$ (点评:文死谏,武死战,为国为民, 据理力争,良言逆耳,良药苦口。面对王 安石的白眼,面对司马光的能《资治通 鉴》却不无“私鉴”的近视,不得不大声疾 呼──“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以身 计”。此后,不得志,流放辗转,一而再,再 而三,“三个代表”到海南。)$$ “其志尤淡泊也,尝散其资,拯乡闾 之困,人皆德之……今叶氏散居天下,皆 不喜城邑,惟乐山居。”$$ (点评:晚年生活的写照,大彻大悟, 平淡自然,萧散简远,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 巨星的光芒,如日东升,是永不熄 灭的。苏子以叶嘉自比,是恰如其分的。 苏子以其圣人立德、君子之风、茶人之行 的光芒使我们眩目。尽管其茶人的光彩 是他七色光中最不起眼的,那也足以使 我们受用不尽。学习苏轼“三个代表”的 古风,用叶嘉的精神反观我们自身,我们 的道德有没有缺陷,我们的内心有没有 不安,绿色还在不在我们的生活里?愿我 们的身边多一些茶墨,自己先君子起来, 尔后,身边的君子会越来越多。
在三年一度的京剧节“金菊奖”颁发仪式上,一个默默无闻的获奖集体开始为人所关注,这就是有“飞行学校”美誉的上海京剧院业余艺校。为了让青年人爱上京剧,从 1984年至今,他们二十年如一日地把根深深扎在校园,先后深入 120多所大中小学校,教学辅导课时累计近 10万小时,手把手培育学生 3万多名,其中 6位进入专业院校, 200多人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近日,申城不断升温的京剧热,背后就有他们的艰辛努力。像京剧名家进社区、广场京剧天天演、京剧民风民俗展、少儿京剧脸谱画义卖和京剧文化收藏展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都离不开他们及他们培育出来的学生和票友。面对《廉吏于成龙》在财经大学预演时学生们的满腔热情,面对京剧节开幕式上数千群众呼应拉歌的壮观场面,尚长荣一再激动地说:“有这么多黑发人痴迷喜欢上京剧,何愁京剧艺术不兴旺,不发展!”$$在东宫剧院,记者看到由杨春霞、蔡正仁主演的京昆合演《桃花扇》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的眼球,他们的叫好声最响,鼓掌也最热烈。一位华师大戏迷会的朋友告诉记者,在上京艺校长期以来的帮助指导下,“歌迷会”风行的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戏迷会”,京剧节首次来沪举办,更使“戏迷会”的同仁们兴奋不已。京剧节就像是个狂欢节, 31台 54场京剧演出更像是一次难得的饕餮大餐,况且场场戏都有上百张的 30元低价票出售,有的剧场还给学生享受对折,所以他和他的伙伴们,一下子就买了《泸水彝山》《楚宫恨》《天马歌》《东坡宴》《霸王别姬》《襄阳米颠》等 8场戏票。$$在逸夫舞台,记者真切地感到,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新兴京剧观众群正在形成。一位来自普陀区回民学校的老师在购买武戏擂台赛戏票时介绍,早在上个世纪 80年代中期,上京艺校的老师就开始骑着自行车或挤着公交车到他们学校播撒京剧种子了,无论酷暑当头还是寒风刺骨,都坚持不懈。他们根据学校需求,组织学生赴剧场观摩,还请师生家长进排练厅,参观演员化妆,观看表演,欣赏唱段。他们还动脑筋挖掘新编剧、改编剧、课本剧和童话剧,推出《惊弓之鸟》《哪吒闹海》《杀鸡惊猴》等几十个节目供孩子排练,学校演出的京剧课本剧《司马光砸缸》和《新拾玉镯》还在全国获了奖呢。$$在美琪大戏院,一位来自云南的菊坛前辈亲眼目睹于魁智、李胜素主演《梅兰芳》受到了青年观众欢迎的火爆场面。他深情地说:“这些年来,各地戏曲剧场总是那么冷清,观众席里白云一片;这回拉开大幕,观众席里出现的是一张张充满生气的笑脸,这使我看到了戏曲振兴的希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 人,语文是个性化的行动。”语文教学必须关注 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 异,尊重个体健康发展与个体的独特经验。语文 教育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教育之 本,注重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 学真正成为塑造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工具和方法。$$ 一、自主选择,满足个性需求$$ 关注每一个 学生,必须满足个 性的需求,爱护学 生的兴趣,让学生 在广阔的天地上, 在更高的生命层 次上进行主动的 自我发展。要真正 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与个体间的差异,鼓 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一旦能自 主选择学习方式,就会调动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驱 力,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学习《蓝鲸》一文时,我发现学生更愿意通 过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的学习方式来体会语言 文字。而学《卧薪尝胆》时,学生更倾向于理解与 讨论,并在讨论时为越王的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 精神而争论不休,都希望用自己的见解说服对方。 这无不说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鼓励他们采用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来,学生的个性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 性的自学中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 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想象,激发个性创造$$ 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由于知识经验等因 素的影响,他们相互间对事物的理解不可能完全 一致,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维的思 维空间,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展示 出来,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要把 问题情境化,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给学生选 择学习的权利,为他们个性的体现创造机会。$$ 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学即将结束时, 老师问:“当狼恶狠狠地扑向小羊时,小羊怎么 办?”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时猎人赶来,打死 了狼,小羊得救了;有人说小羊奋不顾身地跳入河 中,抓住了河中的木块;有人说小羊踢了狼一脚, 转身逃走了……语文教学中,提问若选择了学生 感兴趣的话题,开启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能从各个 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并能培养其想 像力、求异思维能力,使他们既有“求同”也有“求 异”,促使学生的新思维、新想法源源不断地冒出 来,其个性也就得到了张扬。$$ 三、注重实践,锤炼学生个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是师生 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 醒各自沉睡的时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 设真实的沟通情境,组织他们进行积极互动的独 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 识。$$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 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 小组讨论学习,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要尽可能发 挥自己的长处,在汇报时要各显其能。他们或读、 或演、或说,仅读这一项,小组学习就出现了多种 多样的形式,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汇报的过 程,其实也是巩固知识、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更 是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得 到尽情的舒展。$$ 四、注重体 验,张扬学生个性$$ “你听过了 就忘记了;你看过 了,就记住了;你 做过了,就领悟 了。”这句教育名 言告诉我们:在小 学语文的学习中 要加强自我体验 和语言的实践。体 验指在教学中对 文中描述的某种 行为进行操作尝 试,用自己的身体 亲自体验,用自己 的心灵切身感悟, 从而加深对文本 的理解,并领悟到 其中蕴涵的道理。$$ 例如教学《航 天飞机》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航天飞机和银色飞机 进行对话;教学《新型玻璃》让学生选取其中一种 玻璃进行自我推销;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可以 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假如我是司马光”、“假 如我是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假如我是那口 缸”;学习《台湾蝴蝶》时可以让学生扮作小导游, 还可以让学生扮作小蝴蝶作自我介绍,相互交朋 友。不同的个性对角色的注释各不相同,这过程不 仅使学生的语 言实践活动成 为一种动态生 成的过程,也 使学生的语言 实践活动成为 学生自我认 识、自我表现、 塑造的过程, 这大大丰富了 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氛 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的氛围中得以释 放,得以展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 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求 同求异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 教师也应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的机会,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地 展现自我,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他们个性翱 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