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捧《Q版语文》 颠覆经典遭质疑
【类型】报纸
【篇名】学生热捧《Q版语文》 颠覆经典遭质疑
【作者】 浦琼尤陈鹏
【关键词】 生热 《司马光砸缸》 社会责任 《小蝌蚪找妈妈》 《大话西游》 《小马过河》 《皇帝的新装》 颠覆经典 语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
【报纸名称】经济参考报
【出版日期】2004-12-20
【正文】
近期,一本名为《Q版语文》的新书,在风靡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同时,更是屡登各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然而,正是这本销售异常火爆的图书,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就连国内某知名网站都为其开辟了专门的讨论区。记者几经走访,采访到了该书作者、责编等关键性人物,试图揭开争论背后的种种。
《孔乙己》变身《孔甲已》
这本名为《Q版语文》的畅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封面上赫然写有“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的字样。目录所显示的31篇课文中,大多是中小学课本中的知名篇目,如《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卖炭翁》、《牛郎织女》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此外,还有一些作品经过了明显的“艺术加工”,如《从百花园到四色书屋》、《孔甲己》、《闰水》等。
记者在翻看时发现,在《Q版语文》中曾经耳熟能详的经典课文均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如《司马光砸缸》一文中砸出了圣诞老人、萨达姆、青蛙王子、刘老根、流氓兔和电影演员李亚鹏等近20个人物。朱自清的名作《背影》被改成了《老爸的背影》,文中作者用“双腿左一蹬,右一蜷,就像一只大蛤蟆,就是爬不上去”这样的文字描述了父亲爬铁路时的情形。此外,作者还赋予了老爸会变法术的本领。
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骗子被杜撰成了当红音乐组合TWINS,而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也被篡改了名字,如“纪晓岚”成了“鸡小兰”,刘罗锅改姓了“马”。原本凄美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则被用戏谑的方式加以改编。与此同时,“钓马子”、“好色”、“热吻”、“同居”、“三八”等词语也频频在书中出现。
据记者了解,《Q版语文》自今年9月上市以来便备受青少年推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在昆明市新知图书城,记者随机采访时发现,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有5人购买了《Q版语文》,其中有4人是中小学生。盘龙小学五年级学生唐浩是和爸爸一起来逛书店的,尽管唐浩的爸爸认为这本书的内容不适合孩子阅读,但唐浩还是坚持要买。记者注意到,在唐浩买的4本书中除去《Q版语文》外,还有另外一本搞笑色彩颇浓的图书《大话西游》。“我很喜欢读幽默类的书。”一脸天真的唐浩告诉记者。和唐浩不同,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年级的杨叶是专门到书店购买《Q版语文》的。“语文课文能这样改编,真是创举。”杨叶说,“现在学习压力大,读这样的书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
据悉,在购买《Q版语文》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学生,他们通常是听同学介绍,遂购买该书的。
糟蹋文化?教改先驱?
事实上,中小学生热捧《Q版语文》已经引来了社会各界的担忧与争议。
采访中,只有少数家长认为,书中的幽默故事,颠覆了传统的思考问题方式,开辟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适于做孩子的课外读物。
与之相比,更多的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及家长对书中荒诞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赵丽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个7岁孩子的母亲。在赵丽看来,采取“戏说”或“大话”的形式改编课文,不仅破坏了经典课文的文学性,还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云南省文联作家李锦华明确表示了对这类书的反感。李锦华认为,青少年尤其是幼儿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出版界作为传播知识的窗口,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用严肃的态度传播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知识,不应该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误导青少年。
对此,《Q版语文》的作者林长治和责任编辑瞿洪斌一致强调,这本书不能作为学生的教材使用,不具有教育意义,封面上标识的“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字样只是为了与其他类型的书籍相区别,是一种“幽默、搞笑式”的提法,仅仅是为了体现书的定位。
曾经做过厨师、当过工人和销售员的林长治告诉记者,自己对语文教材的创新改编得益于小学语文老师的教育方法。“三年级时,老师总教我们做三件事:背古诗、写日记和改名著。现在想来,我们国家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Q版语文》这本书主要是提供给那些认真学习过原课文的青少年阅读的。我的初衷是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希望他们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不要做书呆子。”林长治说。
然而,对于林长治的解释,家长们并不认同,他们认为,《Q版语文》完全是根据教材的格式编写的,每篇课文后均有填空题、思考题、实践题、模仿题和涂鸦题等练习。而这些课后习题,大都令人匪夷所思。如第一课《三只小猪》,课后有道涂鸦题,即让孩子们在一只卡通猪上,写下自己仇人的名字,再找些针往上扎。在《孔甲已》的练习中,则出现了这样的题目:提议找几位亲朋好友,一起模仿文中丁家五公子欧打孔甲已的场面。
粗略浏览过该书的语文老师李兆元认为,教学需要活泼,但并不是为了刻意制造活泼而否定严肃。《Q版语文》中的一些文章,不仅缺乏思想性,更有一些体现的是低级趣味的东西!这会对正统文化形成威胁,会影响孩子的判别能力。
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认为,由于我国法律方面没有对教材进行界定,这就使得出版社有机会拿教材开玩笑。对此,教育部门应该对教学类书籍进行规范管理。他同时指出,幽默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无可厚非,但是怎么健康的搞笑、如何选择幽默内容就值得研究了。
丰厚利润掩盖社会责任
其实,细观出版市场,从《大话西游》、《悟空传》到《沙僧日记》、《Q版语文》,改编而成的搞笑类书籍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各大书店的销售热门。这些书中所运用的语言多被中小学生津津乐道,纷纷效仿。
据悉,除了《Q版语文》之外,林长治还有一本“处男作”《沙僧日记》,这本书创下了40万册的惊人销售记录。“现在仍在热销。”林长治说,“《沙僧日记》已经使我赚到了3万多元。”对于第二本书《Q版语文》的收益,林长治只说,现在很难估计。
那么,“无厘头”书籍究竟为何能够成为销售“宠儿”呢?瞿洪斌认为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喜欢阅读名家名作的大多是30岁以上的人,他们的购买欲望比较弱,只有在真正觉得一本书值得收藏时才会购买。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严肃文学或传统文学的销量。另一方面,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渐渐成为了书籍购买的主力军,占到了购书人总数的70%以上。这部分人群心理通常比较浮躁,他们大多推崇流行语言。此外,他们工作压力普遍较大,生活节奏很快,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阅读名家名著,他们的阅读目的是为了放松,缓解紧张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不需要有太多的教育意义。瞿洪斌举例说,在日本和美国有很多备受人们喜爱、携带方便的“口袋书”,这类书是供给人们在地铁或车站上消遣阅读的,通常读完即可扔掉。总之,读者阅读取向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出版业的出版方向。
云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永宏透露,通常状况下,出版成本主要是由稿费、印制费和发行费三部分构成,不同经营理念和运营方针的出版商会略有变化。出版社每出版一本书获得的利润是其定价的10%,书店等中间商则能拥有大约20%到30%的收益。与常规书相比,畅销书面临的市场风险很大,但利润也会相对高一些。张永宏分析认为,由于畅销书籍一般只能畅销一段时间,时间一过,如果留下很多库存,出版商的损失就会很惨重。此外,某一本书或一类书一旦畅销,盗版便会随之出现,势必会影响正版销量。
由此,《Q版语文》定价18元,若销售10万册,出版商即会有18万元进帐。目前看来,虽然该书销量很好、效益可观,但瞿洪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Q版语文》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作品。“没想到这本书上市后引起了全社会的争议,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不是销量可以弥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兼顾时,应该选择社会效益,以后我们不会再做类似的尝试了。”瞿洪斌说。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界人士大多认为,像《Q版语文》这样的“无厘头文学”是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其在畅销一段时间后,必将会被另一种形式的幽默、搞笑作品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