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的小人心态
-
作者:
李兴濂 来源:求贤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人 王叔文 心态 “宫市” 司马光 唐德宗 贪官污吏 柳宗元
-
描述: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顺宗新立,王叔文与王伾、柳宗元等掌管朝政,推行了罢免“宫市”,解散以侍鹰弄犬为术乱政扰民的“五坊小儿”,解除强藩职务,惩治贪官污吏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一批思想敏锐、才华横溢、行动迅速的少壮智士,
-
司马光的“警枕”
-
作者:
孙晓利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仁宗 木枕 山东省 神宗 孔子 读书 中进士 司马光 做学问 初级中学
-
描述:司马光于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后,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的官职虽越做越大,生活上却一如既往,不求奢华,简朴得如同孔子学生"陋巷之士"颜回,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做学问,他的居室
-
司马光为啥砸缸
-
作者:
王守兵 丁鹏 来源:民间传奇故事·A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校 同学 练习 员外 半小时 水缸 荷花 司马光 花园 农民工
-
描述:看过《司马光砸缸》的人都认为司马光砸缸是为了救人,其实司马光砸缸另有隐情,这事得从头说起。司马光8岁那年,教育学家无奈先生租了赵员外家的房子,办起了贵族双语小学,望子成龙的司马光老爸走后门将儿子送
-
司马光与梅尧臣交游考述
-
作者:
刘丽丽 来源:飞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宋神宗 翰林学士 梅尧臣 欧阳修 王安石 司马光 交游考述 山西省 御史中丞
-
描述: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人。家居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嘉祐六年(1061)迁起居
-
由“司马光砸缸”看逆推法
-
作者:
赵钦荣 来源: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七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政治家 史学家 池塘 逆推法 比赛 司马光 解析 逆向思维 乒乓球
-
描述: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童年时期"砸缸救人"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他的独到之处就是非常善于变通当"从水缸里把人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不能办到时,便立即想出"从水缸下部放
-
司马光因谗言得福
-
作者:
张爱国 来源:龙门阵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宋神宗 历史学家 北宋时期 熙宁 著名 皇帝 变法派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
描述: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1070年)的一个早晨,司马光起床简单洗漱后,吩咐仆役备轿。他准备在早朝上做最后一次争取,希望皇
-
司马光,你干吗砸缸
-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初中生 学生 容器 课堂 不重要 老师 问题 故事 司马光 黑板
-
描述:我在课堂上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死。第一个学生:"老师,什么是缸?"我晕!现在的初中生不知道什么是缸?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他:"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第二个学生:"哪儿买的缸?多少钱一个?"这个问题不重要,下一个!
-
快快和妈妈读《资治通鉴》
-
作者:
郑春霞 来源:家庭教育(中小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史记》 史学家 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妈妈 司马光 中国史学
-
描述:《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多年的史实。这部书里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以供统治者鉴借。宋神宗认为
-
《资治通鉴》令毛泽东着迷
-
作者:
卢志丹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回忆 阅读 读破 王安石 毛泽东晚年 司马光 护士 十三年 搞政治
-
描述: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
-
《资治通鉴》:观照兴替之道的一面镜子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燕国 秦国 秦王 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 荆轲 民族关系 十三年 将军
-
描述:初识经典《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