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司马光倾十七年之力潜心编 修了《资治通鉴》,以“臣光曰”而抒发自己 的见识。他在开篇《周纪·威烈王》总结智伯 的失败归于“才胜德”,由此而引发他对人 才的阐述。$$ 司马光对什么是德、才提出了自己的 标准,并认为“才者,德之资(资质)也;德 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的是圣人,德才都 无的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 人。他主张,在选不到圣人、君子时,与其选 小人,不如选愚人。其理由是“君子挟才以 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善无 不至矣。挟才以为恶,恶亦无不至矣。愚者 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而“小 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等于如 虎添翼,为害就更大了。$$ 司马光强调德才兼备,并把“德”放在 重要位子,对小人持决不可用的态度,这是 作为一个政治家、史学家在历览历史、体察 现实之后的经验之谈。$$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了,但 在选贤任能方面,同样坚持德才标准。尤其 是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时更是持认真审慎态 度,把德能放在首位,也是有鉴于历史的教 训。但是,我们在坚持德才标准的同时,还 讲究事实求是精神。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 开放时期,重点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 力。我们在选用人才方面,决不会再搞过去 “左”的一套,动辄查人祖宗三代,或者用同 一尺寸去为不同形体的人制作统一的服 装。“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是生产力, 而掌握科技的人才就是重要的生产力。如 果我们对待科技人才,也像选拔党政机关 干部一样去严格尺度,那就有失宽容,也不 实事求是。$$ 每个人的德能、才能都是动态的,不可 能一成不变。我们今天选拔的人才可谓德 才兼备,那也只能说明当时,谁也不能保证 若干年后还是兼备。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 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与 时俱进,注意加强自我品德修养,不断为自 己的知识“充电”,那么,就能立于不败之 地;相反,不思进取,自我陶醉,坐吃老本, 就会被时代扬弃。同样,有些德、才或缺的人,经过自己不懈的 努力、奋斗、磨练,也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如今难的是如何保证人才被选拔出来。由于吏治的腐败,买 官卖官、以私恩取小人的现象并未杜绝。为整治吏治,党和 国家改革人事制度,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公务员竞争上 岗,考试、考核、考察相结合,并实行公示制度,避免了暗箱 操作和个别人说了算的腐败行为发生。 既是人才,就不愁报国无门,也不愁用 武之地了。
$F编者按$E$T“黄河两岸二司马”,指的 是陕西韩城的司马迁和山西夏县的 司马光。若论为文,司马迁写出了 “史家之绝唱”《史记》,而司马光则 写出了同样辉映千秋的鸿篇巨制 《资治通鉴》;若论为人,司马迁遭受 腐刑,命途多舛,忧伤以终老,仕途 上是失意落寞的,而司马光则官至 宰相,操持国政、造福万民,实现了 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本文作者刘 合心正是从为文和为人两个方面描 写与叙述了司马光的生平与贡献。 观点新奇,言人之所未言,描述精 当,状史实如眼前,可谓是这篇散文 佳作的主要特色。相信读者读罢此 文,定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E$$ 夏县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乡,我曾数 次走进这里,去探访他的生命轨迹。每去一次 就加深一层对司马光的了解,就增添一分对这 颗史学巨星的敬意。$$ 司马光的故乡小晁村,坐落在涑水河畔, 鸣条岗下。史书记载,这里山清水秀,五谷丰 登,是一个衣食富裕的村落。现在的小晁村背 靠蜿蜒起伏的鸣条岗,司马光墓和司马温公 祠就座落在该村的北侧。站在司马温公祠门 前向南眺望,一座形似古式笔架的土山横亘 面前。当地人说,像这样的风水,是注定要出 大文豪的。司马光的祖祖辈辈就在这方水土 的养育下生长繁衍。司马光虽然出生在淮南 西路光州所辖的光山县(今河南光县),但是祖 祖辈辈却生活在这里,因而血脉中流淌着这 方水土的精魂。$$ 小晁村的背后是鸣条岗。鸣条岗是一座 声名显赫的山岗。或许是黄土高巍的缘故吧, 这里安葬着不少上古时的帝王将相。名传千 秋的帝舜就葬在山岗的南面,往北不远,据说 大禹的子孙从夏启到最后一位国君都安卧在 这巍峨的黄土岗上。司马光的祖茔也坐落在 其中,与帝王比肩俯瞰着千秋万代。司马光去 世后叶落归根,安葬进了祖茔。宋哲宗赐他太 师温国公,因而后人在祖茔边建起司马温公 祠。祠旁有座余庆禅院,原是司马光祖茔的香 火院。宋英宗时司马光上奏,为在京老臣祖坟 建佛院,由僧人代为行孝,准奏后香火院改建 为禅院。后神宗皇帝赐名余庆,显然此名取自 古语“积善人家庆有余”。余庆禅院的东侧是 涑水书院,也叫温公书院,始建于宋冶平二 年,即公元1065年。这年二月,在京都知谏院 为官的司马光归里省亲,目睹乡民的艰辛生 活,十分忧虑,归京后仍牵挂在心,特派人送 回一笔银子建起这座书院,供农家子弟就读求 知。如今,在鸣条岗上,祖茔、祠堂、禅院、书院 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显示出往昔的不凡盛 景。$$ 在鸣条岗上,我的思绪飞越时空,跨进历 史深处,一刻也难以平静。我忽然想起余秋雨 所写的称颂明清晋商,而又为今日山西之沉 寂与落后感慨万端的散文佳作《抱愧山西》。 我想起这篇文章,是想借助余秋雨的文题来 表达我的心情,此时此刻我觉得惟有“抱愧司 马光”才符合现实状况,也符合我对这种状况 的认识。$$ 的确如此,中国史学界如双峰对峙,在黄 河两岸耸立着两位巨匠,这就是司马迁和司马 光。司马迁以其《史记》名世,开创了纪传体通 史的先河;司马光以《资治通鉴》传世,开创了 编年体通史的先例。可以说,两位司马的历史 著作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构成了中国乃至 世界不朽的史学丰碑。两位司马应该并称史 学圣笔,光耀华夏,远播五洲。然而,世事却完 全不公。司马迁被世人尊为了史圣,生平传 记、研究文集、影视、戏剧,屡见不鲜,光彩照 人。而司马光则资料零散,传著少见,影视舞 台更是少之又少。这正是我们应该抱愧司马 光的原因所在。$$ 平心而论,司马光的人生以及他对历史的 贡献,远远胜过司马迁。我这样评价决不是要 贬损司马迁这位世人公认的史圣,而是说他的 历史功绩仅仅局限于史学界。当然,就这也足 够让我们仰慕称颂了;我们称颂还忙不过来, 哪里敢有微词不恭之说?不过,若是将司马光 和司马迁相比较则另是一种结论了:司马光的 生命价值因史学而辉煌,却绝不仅仅止于史学 的辉煌。我认为,他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喷射着 辉煌的光彩。$$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去领悟一下司马光的 生命风采吧!$$ 少年辉煌,尽人皆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一年,他仅仅七岁,年幼 的司马光随父亲移居洛阳,在后花园玩耍时, 一位小伙伴不慎落入水缸,其他小伙伴吓得四 散逃走,只有司马光遇险不惊,捡起一块大石 头,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者。此事被世人传为 千古美谈,司马光成为有口皆碑的少年才俊。$$ 青年辉煌在于司马光考中进士。宋宝元三 年,即公元1038年,司马光20岁。父亲在同州 做官,司马光从这里长途跋涉,前赴京都科 考,一举皇榜高中,成为进士,而且列入甲科。 皇帝授任他为奉礼郎,他请为华州判官,以便 邻近父亲,常听他的教诲。司马光靠自己的学 识才能,挥毫走笔,鱼跃龙门,一举步入政坛, 可以说写下了青春岁月崭新的一页。$$ 壮年辉煌是他在从政的同时,开始了《资 治通鉴》的编修工作。司马光40岁左右时,即 宋仁宗嘉祐年间,就开始“托始于周威烈王命 韩、赵、魏为诸侯,下迄五代,因明丘编之体, 依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书”了。司 马光将这部书名定为《通志》。到宋治平三年, 即公元1066年,《通志》已完成了前8卷,宋英 宗亲阅后,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史学著作。于 是,命他继续编写一部记录历代君臣事迹的大 书。司马光领命,确定了这部史书的目的和内 容:目的是方便日理万机的皇帝阅读,把历代 政治得失写清楚;内容则突出国家兴衰、民生 休戚,其余浮沉之文尽可不载。目的、内容明 确后,很快成立了书局,由司马光亲选人员, 着手编纂。$$ 宋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 世,宋神宗继位。次年九月,宋神宗要司马光 到宫中讲书,他讲的就是该书的内容。神宗听 后,大有助益,深受启发,觉得该书“有资于治 道”。其时,该史书仍名为《通志》,神宗取《诗 经》“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意思,赐书名 为《资治通鉴》,并赐写了序言。之后,司马光 对该书的编修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宋熙宁五 年,即公元1072年,他到洛阳任闲职,奏请皇 帝将书局迁移洛阳,一心一意编纂该书。$$ 毋庸置疑,《资治通鉴》是集体智慧的结 晶,其中渗透了每位编修人员的心血。作为主 编的司马光更是呕心沥血,功不可没。仅审阅 定稿,他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以范祖禹编写 的《唐纪》部分为例,原稿长达600卷,比定稿 后的《资治通鉴》还要长出一倍。司马光通览 删节,最终定为81卷,前后用去了4年时光。 为此,他筋骨疲惫,视力减退,牙齿脱落的所 剩无几了。$$ 经过19年的努力,宋元丰七年,即公元 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定稿成书。这部史书 记载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6个 朝代,时间长达1362年,共计294卷, 约300多万字。中国史学界的一部惊 天动地的巨著就这么问世了!$$ 《资治通鉴》印行后,受到了历代 帝王的重视。宋神宗看了后赞叹“前代 未尝有此书!”。史学界更是评价颇高,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此天地间不可 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近代 学者梁启超说“其体制之宏伟,取材之 丰瞻,使后者有欲著通史者,实不能不 据为蓝本。”“温公亦伟人哉!”一代伟 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尤为喜欢,一 生读了19遍之多,那本线装的书上写 满了眉批和体会。1949年,他从西柏 坡进北京时,随身携带的就是《资治通 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司马光用他 生命的辉煌再现了历史,滋润着世人。$$ 接下来我们该说一下他晚年的辉 煌了。司马光晚年的辉煌是他登上了 一生最高的职位──宰相。用后世的话说是一 人之下,百官之上,权倾朝野了。对此持有异 议的人不少,因为在宰相职位上,司马光全部 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自王安石推行新法,到 司马光出任宰相已是15个年头,施行过程中 的弊端也显现清楚。应该说,此时作相应的调 整变更,也未尝不可。然而,司马光却 出于个人的政治见解,不问青红皂 白,将新法全部废除,这当然有欠妥 当。自此,不少人评价司马光时都认 为这是历史的污点,因而以瑕掩瑜。 其实,公正的说,司马光废除新法虽 然有过火的举动,但是也不乏合理的 成份。因而,无论如何晚年的司马光 能登上显赫的职位,也是他一生忠国 爱民的辉煌结果!$$ 至此,我们从司马光的人生过程 可以看出,他的确不逊色于司马迁, 而且,其生命的价值与司马迁比较 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的声誉却 远远不及司马迁,这能不说是世事 的偏失,如此看来,我们抱愧司马光 就不无道理了!那么,司马光如何会 创造出这么光彩照人的辉煌?探讨他 的生命过程,我以为至少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水土的滋养。夏县是一块有着悠 久历史文化的土地。这里有西阴文化遗址。黄 帝夫人嫘祖曾带领先民在此栽花养蚕,开启了 中华民族最早的缫丝业。之后,大禹治理了天 下洪水,继承了虞舜的帝位,定都古安邑(也就 是夏县),划定九州,统领天下,形成了最早的 较完备的国家格局。但是,同样在这里,大禹 的后人声色犬马,荒淫无度,扭曲了历史的运 行轨道。至今,禹王城遗址还有夏桀的酒池、 肉林的旧地。这块土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的历史经验教训不能不引起司马光的反思。司 马光虽然没有出生在故乡,但是屡次回家探 亲,父母亲去世后在故里守孝三年。因而故乡 的沉浮沧桑成为他叩问历史、关注现实的焦 点。他从政后,无论任职何方,无论是当朝进谏, 也无论是他主编《资治通鉴》,都体现出忧国忧 民的一往深情。而这样的情感,与故乡水土的滋养 自然是分不开的。$$ 家庭环境的陶冶是司马光成长的重要因 素。据清代光绪版《夏县志》记载,司马家族是 个世代贵胄大户,其远祖是西晋皇族司马懿的 次弟司马孚,曹魏时官至太傅。东晋、十六国 时,司马家族传至司马阳,他曾任北魏征东大 将军,死后安葬在夏县涑水河畔,鸣条岗上, 其子孙便在此繁衍生息。时代变迁,战争纷 乱,司马家族沉默了一段。到了北宋初期,其 祖父司马炫考取进士,又把这个家族推入官坛 政界。司马炫任富平县令,法纪严明,廉洁自 守,成为有口皆碑的地方官。其父亲司马池同 样考取进士,为官任职清正廉洁,办事干练, 同样成为政绩突出的官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 长的司马光,耳濡目染,很早就接受了忠君爱 民、尽职尽责的思想,可以说这样的思想指导 他努力躬行了一生。$$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司马光自我奋斗的内 在因素。司马光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他通经 述,懂音律,知天文,长书法,会历算,尤其精 于史学。广博的学识使他鉴古知今,纵横捭 阖。对于国家大事具有超前的感知能力。司马 光诚实正直,严守职责,官场仕途50载,任职 四代皇帝,做过地方官、州府幕僚、学官、言 官、侍从官、首辅宰相,始终竭尽忠诚,恪守职 责。凡是他以为害国病民的事情,决不看风使 舵,都能直言上谏。而且注重实际,不图虚荣, 对于朝廷所授的职务,符合其长,欣然受命。 否则,再三退辞,决不贪图名利,追逐爵位。$$ 司马光崇尚节俭,廉洁自律。他为官多年, 家中积蓄很少,在郓州做学官时,家中被盗,会 客时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他出任宰相,居 住在西府,其被服“仍如陋巷之士”,而且还 亲自书写榜文,立规示众,对自己的过失请 求规正,拒绝“私书宠谕”、“私第垂访”。所 有这些在司马光身上体现出来的高贵品质, 都是他严于自律、奋发努力的结果。适宜的外 部条件和良好的自身素质相结合,便催生出 司马光这样杰出的史学家、政治家!$$ 请原谅我以杰出的政治家称道司马光,我 以为,司马光是杰出的史学家这已无可非 议,但是,离开了杰出的政治家,他便对国事 政界缺少了应有的体验,这样的缺少会影响 到他的胸怀和眼界,而胸怀的狭小、眼界的 浅近必然会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的察识评判,也就很难有这么一部颇具 历史价值的《资治通鉴》了。因而,正确的认 识应该是,司马光的从政促进了他的史学 研究,史学研究促进了他对政坛物事的决 断,他既无愧于杰出的史学家,也无愧于杰出 的思想家、政治家,我们的确不应该再局限在 某种历史的浅见中简单的为他定论。我想这才 是比较客观的评判。$$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一件小事。前些时我从 媒体上看到,某个剧组要请一些企业家赞助,拍 一部以司马迁为题材的电视剧而未果,其原 因是这些企业家居然连司马迁都不知晓。 那么,他们还能知道司马光吗?我看很难。现 今,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头,了解 历史对于我们把握现实、走向未来,有着重要的 作用。因此,我愿更多的人们了解历史,当然也 就了解了司马迁、司马光,因为,在他们身上浓 缩着历史的记忆。这些记忆会不时地提醒我们 在通往未来的征途上减少失误,快速前进!$$ $T(作者系中共临汾市委副书记)$E
$T稿本在书法艺术中的价值如何,读了汤 大民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家就会有所认识, 就会对稿本珍而惜之。目下,书坛多是较狭 义地就书法论书法,较少能将书法置之于博 厚沉雄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中进行观照、剖 析、探讨,已而,其讨论往往难免单薄。其实, 书法与许多边缘学科盘根错节,无法剥离, 故有人指出,书法是深居在中华文化内核的 东西。亦如汤先生所言,书法写到最后,就是 写文化了的人格。在这种大文化的背景下来 评谈“大书法”,无论是对书法本身,还是对 整个民族文化,对我们书人,似乎更有意义。 本报欢迎有“大书法”意识与视角的文稿。但 不可泛泛空谈,而应从与书法相关的某一具 体项目切入,作视角独特的介绍和论述。$$ ──编者$E$$ 稿本是书籍版本的原创形式和“孤 本”存在,不仅在学术史上和版本学上具 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是中华独秀的书 法艺术一座丰富的宝库,具有独特的美学 意义。$$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不完全著录, 我国已知现存善本古籍中,稿本有四千九 百五十五种(据今人陈先行《中国古籍稿 钞校本图录》“前言”统计)。用美学眼光 去审视,其中多数堪称书法佳作和精品。 另据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①不完全著 录,清代以前以“善书”名重史册并被当 代或后世品评的约有二千八百余人,其中 兼著学名、诗文名的不下数百人。把马氏 著录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著录加以 对照,不难发现,许多著名于书史的人都 有稿本存世。尤堪注意的是,在现存稿本 中,还有许多具有书法价值的佳构未被书 法史学所关注,它们也是继承和发扬书法 艺术的重要历史资源,为今后书法研究提 供了新的空间和增长点。$$ 在我国,汉字的书写分为实用书写和 审美书写两大类。前者出于交际目的,以 汉字作为储存、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后 者把汉字的平面形态──点画、结体、篇 章组合审美化,创造出供人们欣赏或自我 娱悦的书示艺术作品。稿本,无疑是实用 书写的产物,书写者的目的是、或主要是 通过字义向人们传达书写的内容含义。但 是,汉字与其它拚音文字不同,它的独特 的个体形态本身就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合二为 一的复合体,因此实用书写和审美书写之间 先天地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书法艺术进 入自觉时代大约在东汉后期,这之前近两千 年的汉字书写(刻划),都是出于实用目的, 审美意识的渗入也都是为实用服务的。但殷 商甲骨、钟鼎铭刻、秦汉简帛和汉代隶碑, 虽为实用形态,却又多为审美珍品,甚至是 不可企及的典范。在书法自觉时代,抄写实 用文字的书手成为书法家以及成名书家从事 实用书写,也是一种常见态势。许多学者、 诗人、文章家皆“善书”,而许多名书家也 能著书立说,创作诗文,因而传存的稿本, 在书法上不少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其实, 汉字书法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利用实 用性来发展审美性,在汉字的实用过程中促 进审美功能的完善和审美意识的觉醒,在汉 字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动态平稳中求得书法 的独立和发展。“可以说,汉字的实用史和 书法的演变史,是双层列车,同步穿越时 空,达到永恒和辉煌。”②稿本,正是这一 基本规律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辉煌于 学术殿堂,而且璀璨于书法家园。$$ 书法作品有手迹墨本、临摹墨本、碑刻 及其拓片、石印和影印本等等版本形式,其 中,手迹墨本具有最珍贵的审美价值和最重 要的史学意义,因为它具有原创性、唯一性 和本真性。当我们考订和研究一位书家或一 个时段书法真相时,流传的其它版本固然可 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但只有手迹才是最后 的依据。稿本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是作 者的手迹本,因而,它在书法史上也如同考 古学上的地下文物那样,具备了绝对的权威 意义。事实上,稿本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书 法史的生存状态,这不仅由于上节所说的 实用书写是审美书写的基础,而且是因为 它本身就是书法的原生态存在。$$ 现存我国第一部“稿本”,当是殷商甲 骨文。殷商甲骨文是当时人神对话的文字 纪录和国家的大事记,实际上是一部日积 月累而成的殷商当代史专著,它具备了后 世稿本的一切要素,如原创性、惟一性、 撰书(刻)合一、撰书者署名等等。而在 书法史上,甲骨文又是在宗教实用意识支 配下的第一次以成熟的汉字为载体的审美 实践,它以童年艺术的天真和稚朴,发现 和创造了汉字书法的笔(刀)法、结字法 和章法的基本规范,奠定了汉字书法的历 史走向和总体格局。甲骨文表明,正是 “稿本”揭开了中国书法史辉煌的序幕。$$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 说,以汗牛充栋形容当时稿本之多,当不 为过,可惜均已亡佚。现存的,怕只有 “载书”了。载书又称盟书,是当时诸侯之 间、诸侯与丈夫之间结盟的契约和誓言, 多为祝、史等文吏撰书。《周礼·秋官·司 盟》郑玄注云:“载盟辞,盟者书其辞于 策,杀牲取血,坎其牲, 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 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 的近万片载书,盟誓词是 用毛笔蘸朱、黑墨直接书 写在玉石片上的。其字体 是蝌蚪文,其书法具有迅 速行笔、快捷成篇、笔画 简约、笔势流畅、自然连 带的特征。这些特征,开 启了后世毛笔书写隶楷和 行草的审美航程。$$ 书法史上有号称“天 下三大行书”的经典之作, 而列居第一、第二的都是 “稿本”。存世至初唐的 《兰亭序》原稿本,是为兰 亭雅集诗酒唱和撰写的 “序言”稿,在文学史上也 是著名的散文,由于王羲之把它写得出神入 化,在书法史上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虽然唐以来,只有唐摹本传世,但它的被尊 崇实是因为摹本传达出来的原稿本的艺术神 韵。“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颜 真卿怀着激愤心情草拟的祭文,勾勒涂改多 处,表明了他撰写时根本无意于书法的追 求,但字行间所显示的精湛书艺却已臻化 境。千载而下,凡学书者没有未临摹过这两 个“稿本”和苏轼的《寒食帖》的,受其泽 被的后世书家也岂止千人!$$ 迄今所知,唐及唐以前的手书墨迹仅存 单篇残页,专著稿本,无一发现。宋代专著 稿本,也仅有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司马光 (1019-1086)的《资治通鉴》残叶, 计29行,460余字。司马光以书为余事, 但亦颇获时誉。黄庭坚云:“温公正书不甚 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观此残叶 笔迹,法度严整而刻励过甚,确与其为人、 为学相一致,当得起“极端劲”之评。特别 是其笔法和扁平构架,似来自钟繇和南北朝 墓碑志,并为后来的宋绍兴二、三年刻本 《资治通鉴》所直接继承,影响更及于宋刻 印刷体,因而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元代稿 本,今存郭畀(1280-1335) 《手写日记》 五十二页,清劲秀逸,出入赵孟頫。 由元入明的陶宗仪,为文字学家、书法史学 家,著有《书史会要》,尤精篆法。现存手 稿《古刻丛钞》一卷,楷法流美, 堪称上乘之作。$$ 如果说元以前的存世稿本寥若晨星,明 清稿本存世之多,则可比做满天繁星。稿本 多,固然由于时代相近,但也表明了随着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活动的繁荣,书法艺术得 到了空前广泛的普及和提高。传存明清稿 本,就作者而言,大量出于硕学鸿儒、著名 诗人、文学家之手。如高攀龙、顾炎武、钱 谦益、朱鹤龄、黄宗羲、归庄、朱 彝尊、王士禛、戴震、程廷祚、惠栋、全祖 望、洪亮吉、钱大昕、章学诚、吴翌凤、张 惠言、严可均、焦循、顾广圻、袁枚 、祁■藻、张廷济、俞樾、李慈 铭、孙诒让、朱祖谋等等,都为著名的经学 家、史学家、小学家、诗人、词家、文章家 ……其中有的是一代学术宗师或文坛泰斗, 他们并未存心以书艺流芳千古,但其专著稿 本所展现的书法素养,均达到了极高的境 界。还有许多稿本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如沈 周、文征明、丰坊、姜宸英、翁方纲、梁同 书、钱泳、恽南田、杨沂孙、何绍基、包世 臣、康有为等,他们中有些人还是左右书法 潮流和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精心结 构的作品至今还流光溢彩于书斋精室、高堂 华殿、山川圣地、亭榭楼台、通衢闹市、寻 常巷陌……他们的美学思想、理论主张启迪 着一代又一代艺术探险者,而稿本却从平常 的书写角度,展示了他们之所以成为书家的 历程,与其精心结构相互辉映,印证着他们 当之无愧的盛名。$$ 古代书法史发展到明清时代,其重要成 就之一是书事活动的全民性规模。一方面是 创作群体的空前扩大,另一方面是欣赏群体 的空前广泛,达到了凡是能写汉字的人都是 书法家的后备队伍,认得字的人都能或深或 浅地欣赏书法艺术的程度。《书林藻鉴》著 录清一代有姓名留传的书人近千人,占三千 五百年书史著录人数三分之一以上。这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清代书事的繁盛和普及。稿本 的存在状态,无疑为这种历史盛况提供了生 动的写照,充分展现了我国书法艺术普及与 提高、通俗与高雅、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生存态势。$$ $T注:①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纪 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②参见汤大民《中国书法简史》,江苏 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6-7页。$E
人才,通常指德才兼备的人。《资治通鉴》 的主编司马光论德才:“德者,人之帅也,才 者,德之资也”。在人才价值的构成中,德处于 首位,作为人,首要是做人,老老实实做人,清 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人,这样的人,才有 着巨大的人格力量。$$ 是人无才不行。才,从广义上讲,指掌握 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才华的人。没有 才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而不能成为先 进的生产力。辞海中解释人是“能制造工具并 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人不能只 停留在高级动物上,而要充实自己的才能,使 思想、理论、文化、心理、技能得到提高,从而 做到与时俱进,成为对社会有作为的人。$$ 有才不是人更不行。这种人被人们称为 “缺德”的人。一个品德好的人,有才华对社会 的贡献就大,一个品德不好的人,才华越显 著,对社会的破坏性就越大。人们最害怕的就 是那些品行不正的人。$$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并不是没 有缺点,求全责备,也很难选出德才兼备的 人。但是我们所说的缺点,只是性格上的差 异,方法上的不足,如有的过于自信、骄傲,有 的过于主观、武断,这与品德上的差异是有区 别的。$$ 还是那句话:人才,人才,既要是人又要 有才,人才不能分离。是人无才不行,有才不 是人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