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编者按$E$T“黄河两岸二司马”,指的 是陕西韩城的司马迁和山西夏县的 司马光。若论为文,司马迁写出了 “史家之绝唱”《史记》,而司马光则 写出了同样辉映千秋的鸿篇巨制 《资治通鉴》;若论为人,司马迁遭受 腐刑,命途多舛,忧伤以终老,仕途 上是失意落寞的,而司马光则官至 宰相,操持国政、造福万民,实现了 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本文作者刘 合心正是从为文和为人两个方面描 写与叙述了司马光的生平与贡献。 观点新奇,言人之所未言,描述精 当,状史实如眼前,可谓是这篇散文 佳作的主要特色。相信读者读罢此 文,定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E$$ 夏县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乡,我曾数 次走进这里,去探访他的生命轨迹。每去一次 就加深一层对司马光的了解,就增添一分对这 颗史学巨星的敬意。$$ 司马光的故乡小晁村,坐落在涑水河畔, 鸣条岗下。史书记载,这里山清水秀,五谷丰 登,是一个衣食富裕的村落。现在的小晁村背 靠蜿蜒起伏的鸣条岗,司马光墓和司马温公 祠就座落在该村的北侧。站在司马温公祠门 前向南眺望,一座形似古式笔架的土山横亘 面前。当地人说,像这样的风水,是注定要出 大文豪的。司马光的祖祖辈辈就在这方水土 的养育下生长繁衍。司马光虽然出生在淮南 西路光州所辖的光山县(今河南光县),但是祖 祖辈辈却生活在这里,因而血脉中流淌着这 方水土的精魂。$$ 小晁村的背后是鸣条岗。鸣条岗是一座 声名显赫的山岗。或许是黄土高巍的缘故吧, 这里安葬着不少上古时的帝王将相。名传千 秋的帝舜就葬在山岗的南面,往北不远,据说 大禹的子孙从夏启到最后一位国君都安卧在 这巍峨的黄土岗上。司马光的祖茔也坐落在 其中,与帝王比肩俯瞰着千秋万代。司马光去 世后叶落归根,安葬进了祖茔。宋哲宗赐他太 师温国公,因而后人在祖茔边建起司马温公 祠。祠旁有座余庆禅院,原是司马光祖茔的香 火院。宋英宗时司马光上奏,为在京老臣祖坟 建佛院,由僧人代为行孝,准奏后香火院改建 为禅院。后神宗皇帝赐名余庆,显然此名取自 古语“积善人家庆有余”。余庆禅院的东侧是 涑水书院,也叫温公书院,始建于宋冶平二 年,即公元1065年。这年二月,在京都知谏院 为官的司马光归里省亲,目睹乡民的艰辛生 活,十分忧虑,归京后仍牵挂在心,特派人送 回一笔银子建起这座书院,供农家子弟就读求 知。如今,在鸣条岗上,祖茔、祠堂、禅院、书院 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显示出往昔的不凡盛 景。$$ 在鸣条岗上,我的思绪飞越时空,跨进历 史深处,一刻也难以平静。我忽然想起余秋雨 所写的称颂明清晋商,而又为今日山西之沉 寂与落后感慨万端的散文佳作《抱愧山西》。 我想起这篇文章,是想借助余秋雨的文题来 表达我的心情,此时此刻我觉得惟有“抱愧司 马光”才符合现实状况,也符合我对这种状况 的认识。$$ 的确如此,中国史学界如双峰对峙,在黄 河两岸耸立着两位巨匠,这就是司马迁和司马 光。司马迁以其《史记》名世,开创了纪传体通 史的先河;司马光以《资治通鉴》传世,开创了 编年体通史的先例。可以说,两位司马的历史 著作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构成了中国乃至 世界不朽的史学丰碑。两位司马应该并称史 学圣笔,光耀华夏,远播五洲。然而,世事却完 全不公。司马迁被世人尊为了史圣,生平传 记、研究文集、影视、戏剧,屡见不鲜,光彩照 人。而司马光则资料零散,传著少见,影视舞 台更是少之又少。这正是我们应该抱愧司马 光的原因所在。$$ 平心而论,司马光的人生以及他对历史的 贡献,远远胜过司马迁。我这样评价决不是要 贬损司马迁这位世人公认的史圣,而是说他的 历史功绩仅仅局限于史学界。当然,就这也足 够让我们仰慕称颂了;我们称颂还忙不过来, 哪里敢有微词不恭之说?不过,若是将司马光 和司马迁相比较则另是一种结论了:司马光的 生命价值因史学而辉煌,却绝不仅仅止于史学 的辉煌。我认为,他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喷射着 辉煌的光彩。$$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去领悟一下司马光的 生命风采吧!$$ 少年辉煌,尽人皆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一年,他仅仅七岁,年幼 的司马光随父亲移居洛阳,在后花园玩耍时, 一位小伙伴不慎落入水缸,其他小伙伴吓得四 散逃走,只有司马光遇险不惊,捡起一块大石 头,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者。此事被世人传为 千古美谈,司马光成为有口皆碑的少年才俊。$$ 青年辉煌在于司马光考中进士。宋宝元三 年,即公元1038年,司马光20岁。父亲在同州 做官,司马光从这里长途跋涉,前赴京都科 考,一举皇榜高中,成为进士,而且列入甲科。 皇帝授任他为奉礼郎,他请为华州判官,以便 邻近父亲,常听他的教诲。司马光靠自己的学 识才能,挥毫走笔,鱼跃龙门,一举步入政坛, 可以说写下了青春岁月崭新的一页。$$ 壮年辉煌是他在从政的同时,开始了《资 治通鉴》的编修工作。司马光40岁左右时,即 宋仁宗嘉祐年间,就开始“托始于周威烈王命 韩、赵、魏为诸侯,下迄五代,因明丘编之体, 依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书”了。司 马光将这部书名定为《通志》。到宋治平三年, 即公元1066年,《通志》已完成了前8卷,宋英 宗亲阅后,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史学著作。于 是,命他继续编写一部记录历代君臣事迹的大 书。司马光领命,确定了这部史书的目的和内 容:目的是方便日理万机的皇帝阅读,把历代 政治得失写清楚;内容则突出国家兴衰、民生 休戚,其余浮沉之文尽可不载。目的、内容明 确后,很快成立了书局,由司马光亲选人员, 着手编纂。$$ 宋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 世,宋神宗继位。次年九月,宋神宗要司马光 到宫中讲书,他讲的就是该书的内容。神宗听 后,大有助益,深受启发,觉得该书“有资于治 道”。其时,该史书仍名为《通志》,神宗取《诗 经》“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意思,赐书名 为《资治通鉴》,并赐写了序言。之后,司马光 对该书的编修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宋熙宁五 年,即公元1072年,他到洛阳任闲职,奏请皇 帝将书局迁移洛阳,一心一意编纂该书。$$ 毋庸置疑,《资治通鉴》是集体智慧的结 晶,其中渗透了每位编修人员的心血。作为主 编的司马光更是呕心沥血,功不可没。仅审阅 定稿,他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以范祖禹编写 的《唐纪》部分为例,原稿长达600卷,比定稿 后的《资治通鉴》还要长出一倍。司马光通览 删节,最终定为81卷,前后用去了4年时光。 为此,他筋骨疲惫,视力减退,牙齿脱落的所 剩无几了。$$ 经过19年的努力,宋元丰七年,即公元 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定稿成书。这部史书 记载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6个 朝代,时间长达1362年,共计294卷, 约300多万字。中国史学界的一部惊 天动地的巨著就这么问世了!$$ 《资治通鉴》印行后,受到了历代 帝王的重视。宋神宗看了后赞叹“前代 未尝有此书!”。史学界更是评价颇高,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此天地间不可 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近代 学者梁启超说“其体制之宏伟,取材之 丰瞻,使后者有欲著通史者,实不能不 据为蓝本。”“温公亦伟人哉!”一代伟 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尤为喜欢,一 生读了19遍之多,那本线装的书上写 满了眉批和体会。1949年,他从西柏 坡进北京时,随身携带的就是《资治通 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司马光用他 生命的辉煌再现了历史,滋润着世人。$$ 接下来我们该说一下他晚年的辉 煌了。司马光晚年的辉煌是他登上了 一生最高的职位──宰相。用后世的话说是一 人之下,百官之上,权倾朝野了。对此持有异 议的人不少,因为在宰相职位上,司马光全部 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自王安石推行新法,到 司马光出任宰相已是15个年头,施行过程中 的弊端也显现清楚。应该说,此时作相应的调 整变更,也未尝不可。然而,司马光却 出于个人的政治见解,不问青红皂 白,将新法全部废除,这当然有欠妥 当。自此,不少人评价司马光时都认 为这是历史的污点,因而以瑕掩瑜。 其实,公正的说,司马光废除新法虽 然有过火的举动,但是也不乏合理的 成份。因而,无论如何晚年的司马光 能登上显赫的职位,也是他一生忠国 爱民的辉煌结果!$$ 至此,我们从司马光的人生过程 可以看出,他的确不逊色于司马迁, 而且,其生命的价值与司马迁比较 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的声誉却 远远不及司马迁,这能不说是世事 的偏失,如此看来,我们抱愧司马光 就不无道理了!那么,司马光如何会 创造出这么光彩照人的辉煌?探讨他 的生命过程,我以为至少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水土的滋养。夏县是一块有着悠 久历史文化的土地。这里有西阴文化遗址。黄 帝夫人嫘祖曾带领先民在此栽花养蚕,开启了 中华民族最早的缫丝业。之后,大禹治理了天 下洪水,继承了虞舜的帝位,定都古安邑(也就 是夏县),划定九州,统领天下,形成了最早的 较完备的国家格局。但是,同样在这里,大禹 的后人声色犬马,荒淫无度,扭曲了历史的运 行轨道。至今,禹王城遗址还有夏桀的酒池、 肉林的旧地。这块土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的历史经验教训不能不引起司马光的反思。司 马光虽然没有出生在故乡,但是屡次回家探 亲,父母亲去世后在故里守孝三年。因而故乡 的沉浮沧桑成为他叩问历史、关注现实的焦 点。他从政后,无论任职何方,无论是当朝进谏, 也无论是他主编《资治通鉴》,都体现出忧国忧 民的一往深情。而这样的情感,与故乡水土的滋养 自然是分不开的。$$ 家庭环境的陶冶是司马光成长的重要因 素。据清代光绪版《夏县志》记载,司马家族是 个世代贵胄大户,其远祖是西晋皇族司马懿的 次弟司马孚,曹魏时官至太傅。东晋、十六国 时,司马家族传至司马阳,他曾任北魏征东大 将军,死后安葬在夏县涑水河畔,鸣条岗上, 其子孙便在此繁衍生息。时代变迁,战争纷 乱,司马家族沉默了一段。到了北宋初期,其 祖父司马炫考取进士,又把这个家族推入官坛 政界。司马炫任富平县令,法纪严明,廉洁自 守,成为有口皆碑的地方官。其父亲司马池同 样考取进士,为官任职清正廉洁,办事干练, 同样成为政绩突出的官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 长的司马光,耳濡目染,很早就接受了忠君爱 民、尽职尽责的思想,可以说这样的思想指导 他努力躬行了一生。$$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司马光自我奋斗的内 在因素。司马光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他通经 述,懂音律,知天文,长书法,会历算,尤其精 于史学。广博的学识使他鉴古知今,纵横捭 阖。对于国家大事具有超前的感知能力。司马 光诚实正直,严守职责,官场仕途50载,任职 四代皇帝,做过地方官、州府幕僚、学官、言 官、侍从官、首辅宰相,始终竭尽忠诚,恪守职 责。凡是他以为害国病民的事情,决不看风使 舵,都能直言上谏。而且注重实际,不图虚荣, 对于朝廷所授的职务,符合其长,欣然受命。 否则,再三退辞,决不贪图名利,追逐爵位。$$ 司马光崇尚节俭,廉洁自律。他为官多年, 家中积蓄很少,在郓州做学官时,家中被盗,会 客时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他出任宰相,居 住在西府,其被服“仍如陋巷之士”,而且还 亲自书写榜文,立规示众,对自己的过失请 求规正,拒绝“私书宠谕”、“私第垂访”。所 有这些在司马光身上体现出来的高贵品质, 都是他严于自律、奋发努力的结果。适宜的外 部条件和良好的自身素质相结合,便催生出 司马光这样杰出的史学家、政治家!$$ 请原谅我以杰出的政治家称道司马光,我 以为,司马光是杰出的史学家这已无可非 议,但是,离开了杰出的政治家,他便对国事 政界缺少了应有的体验,这样的缺少会影响 到他的胸怀和眼界,而胸怀的狭小、眼界的 浅近必然会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的察识评判,也就很难有这么一部颇具 历史价值的《资治通鉴》了。因而,正确的认 识应该是,司马光的从政促进了他的史学 研究,史学研究促进了他对政坛物事的决 断,他既无愧于杰出的史学家,也无愧于杰出 的思想家、政治家,我们的确不应该再局限在 某种历史的浅见中简单的为他定论。我想这才 是比较客观的评判。$$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一件小事。前些时我从 媒体上看到,某个剧组要请一些企业家赞助,拍 一部以司马迁为题材的电视剧而未果,其原 因是这些企业家居然连司马迁都不知晓。 那么,他们还能知道司马光吗?我看很难。现 今,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头,了解 历史对于我们把握现实、走向未来,有着重要的 作用。因此,我愿更多的人们了解历史,当然也 就了解了司马迁、司马光,因为,在他们身上浓 缩着历史的记忆。这些记忆会不时地提醒我们 在通往未来的征途上减少失误,快速前进!$$ $T(作者系中共临汾市委副书记)$E
我省作家郑熙亭同志假十年之 功、以北宋时代为背景创作了三部 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苏 轼传》和《大宋河山》。郑熙亭以 其清晰的历史观感、厚重的文化含 量和洗练生动的叙述风格,向读者 展现了北宋王朝多姿多彩的社会历 史画卷,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和喜 爱。在唯物史观的烛照下,作者以 史家的求真精神和作家的艺术追求 对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以及 熙宁、元丰年间的宋代经济、政 治、文化风貌予以真实生动的艺术 再现。难能可贵的是,郑熙亭的历 史题材小说创作,非但没有因为历 史的久远而直陈旧事,反而挖掘出 了小说人物的现代意识,把笔下的 典型形象塑造成立体生动的“这一 个”。 唯物史观是照彻千古 的明灯 历史题材创作的好与不好,标 准就是历史的真实,指导思想就是 唯物史观。郑熙亭用官员和作家的 双重身份去审视社会和历史,从社 会经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 存状况上去发现历史的真谛,以 “在场”的视角和切入肌肤的体 察,为读者描摹和展示了宋代的政 治、经济、文化风貌。 就处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 言,郑熙亭在广泛搜集了大量的有 关唐宋代的文、史、诗、词、传、 志、墓志铭、书札等资料以后,反 复研读,去粗取精,剔垢磨光,发 掘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信息,然后将 他们有机融入到人物形象当中。同 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历史的、具体的 判断,肯定他们的先进性,指出他 们的局限性。以宋神宗和王安石为 例。对年轻气盛、知耻后勇、勇于 革除积弊的宋神宗予以赞扬,同时 也在小说中指出了他的浮躁冒进; 对王安石的务实进取改革精神、民 本思想给予肯定,但也指出他“知 其病而不知其药”、不懂得生产关 系和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 用。 作家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审 美诉求,他没有像历史学教授那 样,把事件直陈或概述,而是提炼 了大量精彩的细节,让读者从中体 会和把握变法的来龙去脉,是非曲 直。评价变法时,作者采取了准确 又巧妙的手法,既让《流民图》反 映了其中的一个侧面,又让王安石 在拒绝复相的回书中对变法七年后 整个宋王朝虎跃龙腾的气象进行描 述。作者艺术地将这些侧面整合给 读者,给人以立体的观感,让人可 以全面理解和判断。 郑熙亭的创作之所以引人入 胜,就是因为他用唯物史观在思 考,在叙说,发人所未发,见人所 未见,使一段远去的时空因作者的 创作智慧而重新在读者的面前生机 勃勃地展现出来。 贯穿始终的现代意识 和忧患意识 郑熙亭在自己的内心将宋朝这 段精彩的历史和人物酝酿成熟之 后,不是将每一个人物和事件剥离 开来,而是将他们放在大环境审,让 他们走上生活的舞台。郑熙亭给自 己的《大宋河山》作了精准的高度概 括:精英们和他们的时代。可以说, 作家发现了北宋王朝之于同时代全 球其他封建国家包括欧洲的中世纪 国家绝无仅有的社会开放程度和经 济文化发展高度,发现了这个时代 精英们身上与其他诸朝代不同的现 代意识和忧患意识。 小说中的宋神宗,求新求变、敢 于突破旧框架、革除积弊,成为变法 的最重要的支持者,这种作风在封 建社会帝王中都很少见。同样,大臣 们的作风也令人耳目一新,尤以王 安石、沈括、苏轼为例,他们身上的 那种自强不息、亲民务实,精进不 懈、日日自新的立身治世的作风, 既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精 华,也是今天身为公仆的人们身上 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可以说郑熙 亭笔下这些人物身上宝贵的精神 元素,无疑与今天的现代意识有些 血脉的关联。 民本思想是这个精英时代所 汲汲以求的,注重为民求富,必然 基于对国富民强,对抗夏、金、辽的 忧患意识。神宗与安石是出于对国 家前途命运的忧患,司马光、欧阳 修的反对变法也是因为对国家和 民族的忧患意识,只不过他们看问 题的角度不同,阅历与性格特征不 同。司马光等人对国家经济繁荣的 认识只是浅层的,他们知道财政困 难,但他们的办法不是变改体制, 而是克守节俭之德。范仲淹新政的 失败让他们失去了对改革的信心, 也只有花银子买短暂的太平了。 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同 的层次写出了不同人的忧患意 识。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的完美结合 《大宋河山》题材重大,非一般 小说可比,且各色人物写了100多 个,从朝廷到市井、从皇都到边塞,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多 个层面反映了北宋王朝的社会状 况,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洪流 般的画卷感。 就人物塑造而言,郑熙亭注重 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没有因为历史的真实 而荒废掉对人物的艺术刻画,也没 有为突出人物将人物单纯地去戏 说。这种创作的精神,可以说是作家 公正的治史态度和诚实的艺术态度 所决定的。 王安石变法无疑是三部小说的 中心脉络和叙述中心,所有的其他 一切人物和情节都围绕着这一事件 的前前后后来展开。作家通过对变 法中的矛盾完成了对人物的刻画, 像富弼、司马光、韩琦、欧阳修、唐 玢、吕诲、吕公著等。他们自以为天 生是正统的代表,举着孔孟的幌子, 打着三代经典的旗帜,没有压力,没 有负担,把“异端邪说”、“借古改 制”、“乱臣贼子”、“祸国殃民乱天 下”一顶顶大帽子扣到改革派头上。 郑熙亭笔下的人物许多是集 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等多 重身份于一身,写活他们,就得 下许多功夫。像王安石、司马 光、苏轼、欧阳修,都是国宝。 每个人都是一部书,文化价值难 以估量。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资 料,认真的阅读其文字,与写他 们的稗史小说进行比较和鉴别, 去伪存真,尽力去发现他们的嬗 变过程和生活原生态,还他们一 个本来面目。 郑熙亭小说的语言特色 笔者通读郑熙亭的作品多 遍,深受其语言魅力的感染,可 以说是中国当代汉语中新的“春 秋笔法”。这种笔法,字数简 洁,音节优美,读来琅琅上口, 有强烈的节奏感,用最少的字来 传递最丰富的意义,因而其表现 力非常强,时而小桥流水,曲尽 优美之蕴,时而大江东去,舒展 宏阔之境。 优美无尽处,如《人之末, 性乃美》一节,从东坡访半山园 起,仅千余字,就交代了安石与 东坡二人相见的种种细节,作家 的描写也是曲尽中国文字之妙。 如“江宁知府王胜之前来拜望, 邀安石、东坡出游。安石大病初 愈,只游钟山半日,即留在书房 修订《字说》。东坡与王胜之流 连数日,登石头城、泛玄武湖、 拣石玛瑙岗,二人唱和甚快。” 短短几笔,交代得条目清晰,简 洁生动。 壮美可观处,如开篇之作《樊 楼灯火》一节,议及大宋建都,宋太 祖宏论之后,就用一段精彩文字:于 是以洛阳为西京,设置留守,以备天 下之急;以河北大名府为北京,契丹 一有动静,即在大名开帅府;相应的 开封称作东京,应天府称作南京。当 下便命丞相赵普经划督建都城。赵普 指派能工巧匠,按洛阳规模绘制图 样,城垣方直,坊里经纬,哪里是店 铺,哪里是民居,哪里是官宅,哪里 是皇城,井然有序。太祖怒而涂之, 斥道:“筑城以备战事,非为观美 也。”可见郑熙亭的笔法,颇得春秋 笔法的精神,挥霍跳荡,勾玄纪要, 大开大阖。 郑熙亭的小说语言,并不是 一味的运用古代汉语,而是有机 地吸收了古语的表现力,将他们 同现代汉语融合在一起,创造了 一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意 止而尽”的语体风格。因而,可 以说他的文字既不是遗老遗少的 寻章摘句,晦涩难懂,反而因其 简洁和切中肯綮而焕发出汉语言 的活力。 郑熙亭同志的作品向读者展 现了一个博大的洋洋世界,甚 至可以讲有些史诗的风格,流 布着冲和、清正之气,读来令 人神清气爽,而不是那种张扬 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他用表 现力极强的春秋笔法写历史小 说,不求崇高,但要持重;不求 激荡,但要蕴藉;不求猎奇, 但要真诚;不求天花乱坠,但 求娓娓道来、意在象外,读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气韵酣 畅,隽永可爱。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 (1019),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字君 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司马光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 历间名臣,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 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 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 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 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步入仕途 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其中 最用心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 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他随读随作札 记,仅26岁所写读史札记,便达30余篇。$$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 危机,具有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 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 治国主张。此外,他本人在从政活动中,亦 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 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 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 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 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 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 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在政见不同、难于合 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 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 “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早在宋仁宗嘉佑 年间,他曾与刘恕商量说:“余欲托始于周 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 编年之体,仿苟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 一家之言。”这说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 《资治通鉴》的规模。宋英宗治平元年 (1064)首呈《历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 志》八卷,说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进行 撰写。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称 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 属,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 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 视。除了允许其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 外,神宗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 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 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家供给。$$ 司马光著史,还选择了刘恕等人做为 助手,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 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 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 《资治通鉴》的成功,与他们的 努力分不开,但最终使《资治通 鉴》达到光辉顶点的,还决定于 主编司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 刘恕之子刘羲仲所说:“先人在 书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 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 削。”$$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 骤:排列丛目;编写长编;删改定稿。$$ 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司马光 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 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 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 民休戚的情况。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 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 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 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 具备借鉴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 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 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 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 卷,与《资治通鉴》一起奉上。由于考异中 “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 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资治通 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 用。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 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 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