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上书“防微杜渐”$$ 唐朝宰相陆贽廉洁守法,别人送他的礼物都拒不 接受。唐德宗看到他这样“苛求”自己,就劝他说:“卿清 慎太过,诸送馈,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 受亦无伤。”陆贽听后上书“防微杜渐”,文曰:“贿道一 开,展转滋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 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陆贽认 为,小礼不禁,大礼必到。拒贿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 手,实在难能可贵。$$ 苏轼讲寓言婉辞厚礼$$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京做过大官。一日,其乡友带 上厚礼想求他帮忙谋个一官半职,并说:“如您不便, 劳令弟之驾也行。”乡情不便明伤,苏轼便先给来客讲 了一则“寓言”。大意是:某人穷极盗墓,数掘无获,便 想去掘伯夷、叔齐之墓,只听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 首阳山饿死的,别无一物,何以如尔愿?”盗墓人说: “那我就挖开叔齐之墓吧!”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 此,我弟弟就更帮不上忙了!”乡友悟知苏轼的弦外之 音,自知求官无望,只好带上礼物走了。$$ 司马光高悬廉政条幅$$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入朝做官后,写了一帧巨大条 幅挂在客厅里,条幅写道:“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 庶民疾苦,欲进中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 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渝, 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 吩咐吏人令传人,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 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奏状,光得与 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司马光 作为当朝宰相,做事光明正大、不徇私情,令人佩服。$$ 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 明代政治家于谦,曾任兵部尚书等要职,向来以 刚正清廉闻名朝野。当时,外官每年回京述职,多有人 向权臣国戚送礼,而他却每次都是不凭关系,只凭政 绩。从僚劝他随风入俗,明哲保身,他不但谢绝了从僚 的好意,还令家人挂起一块牌子云:手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国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阖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吴纳金盒题诗拒贿赂$$ 明代诗人吴纳出任监察御史,受命到贵州考察 “三司”吏治。返京途中,已走入四川境内,后面追来一 位骑士,说是奉贵州三司之命向大人献上黄金百两。 吴纳一边戏说“姓吴名纳”就是“无纳”之意,一边取笔 墨在礼盒上题诗一首,以示拒受。诗云:“萧萧行李东 向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上物,任教沉在碧 波间。”骑士只好将原物并诗带回复命。$$ 于成龙严词通报行贿官$$ 清代名臣于成龙晋升为直隶巡抚后,许多趋炎附 势之徒想送礼贿赂他,于成龙一一拒绝。大名县县令 在中秋节前夕,向他送上一份厚礼。于成龙大为恼火, 严词拒收,并且还特地颁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了 大名县县令送礼的丑事,并明令所属官吏今后如发现 逢年过节私相送礼,查出并行题参,决不宽恕。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 (1019),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字君 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司马光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 历间名臣,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 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 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 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 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步入仕途 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其中 最用心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 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他随读随作札 记,仅26岁所写读史札记,便达30余篇。$$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 危机,具有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 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 治国主张。此外,他本人在从政活动中,亦 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 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 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 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 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 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 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在政见不同、难于合 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 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 “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早在宋仁宗嘉佑 年间,他曾与刘恕商量说:“余欲托始于周 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 编年之体,仿苟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 一家之言。”这说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 《资治通鉴》的规模。宋英宗治平元年 (1064)首呈《历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 志》八卷,说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进行 撰写。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称 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 属,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 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 视。除了允许其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 外,神宗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 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 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家供给。$$ 司马光著史,还选择了刘恕等人做为 助手,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 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 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 《资治通鉴》的成功,与他们的 努力分不开,但最终使《资治通 鉴》达到光辉顶点的,还决定于 主编司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 刘恕之子刘羲仲所说:“先人在 书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 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 削。”$$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 骤:排列丛目;编写长编;删改定稿。$$ 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司马光 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 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 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 民休戚的情况。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 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 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 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 具备借鉴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 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 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 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 卷,与《资治通鉴》一起奉上。由于考异中 “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 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资治通 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 用。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 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 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上)
《资治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 实,是一部长篇巨著,为翻检方便,于修史同时编 写《通鉴目录》30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 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 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 法、天象、目录、举要、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 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体更 臻于完善,将我国历史编纂学推进到新水平。$$ 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 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 体的优点,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 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 组织材料的性质,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 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 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这一改造,使古老的编年 体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后世仿作接踵而起,形 成一个从古至今的编年史书系统。这一系统中, 《资治通鉴》以通史成书,便干“探明变化之由,寻 求演变之迹”,与唐宋以来社会上“主通明变”的 思潮相吻合,也与“资治通鉴”的目的相一致。$$ 集体写书,由于手笔不同,风格各异,容易 产生割裂驳杂的现象,但《资治通鉴》的语言风 格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 迹,这正是司马光精心改编和加工的结果。有着 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马光,尤长于叙事,款款写 来,原委了然,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 而又简洁晓畅,真可谓别具匠心,自成一体。有 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而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更是胜炙人口,引 人入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成为历史 散文的上乘。$$ 我国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戒之意,已成 传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中附论,不仅数 量多,而且篇幅长。全书附有180多篇,80多篇 援引他人之论,其余全为亲手撰写。所论多为治 乱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发挥,就时 事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 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 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具匠心的是,这么 多附论,与《资治通鉴》的内容取舍编排,竟是这样的浑然一体,成为贯彻 “资治”这一著史目的的点睛之笔。详实、体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 风质朴的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主编司马光所耗费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 在《进通鉴表》中,他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目力不足,继之以夜。”有人 见其残稿堆积有两屋之多,皆蝇头小字,字字端谨,无一字潦草。司马光倾 毕生精力于此书,还在于寄托其治国的热望,他恳切地希望皇帝通过观览 此书,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 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实际上,《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 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为之作注的胡三省 说:“《资治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 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如今,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正多 层次、多角度地展开,它将更多地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借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