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之忧
-
作者:
陈泰山 来源:共产党员(辽宁)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道德楷模 堪称典范 星光璀璨 岁考 不抑兼并 《资治通鉴》 名臣 北宋王朝 答司马谏议书
-
描述:北宋一朝,名臣辈出,星光璀璨,司马光算是其中之一。他20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从政48年,官至宰相。司马光是儒学教化下的道德楷模,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堪称典范,受到当世及后人的景仰。有人说,司马光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编著《资治通鉴》和反对王安石变法。
-
找司马光
-
作者:暂无 来源:小百科(低年级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找司马光
-
司马光的批评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党建文汇(下)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贞元四年(788年)十二月的一天,唐德宗外出长安城打猎,偶然来到一个叫赵光奇的乡民家里。唐德宗和颜悦色地询问赵光奇:“百姓乐乎?”潜台词当然也就是问对国家、对皇帝还满意吗? 唐德宗之所以这么问,是有底气的。因为这一年天下丰稔,是近年来未有之盛况。由于粮食大丰收,朝廷甚至下令在丰收地区实行和籴政策。所谓和籴,也叫平籴,系战国时期李悝所创,即在粮食丰收时,为防止谷贱伤农,由官府平价购入粮食,留待荒年卖出,以平衡粮价、赈济灾民。
-
司马光教子
-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爱学习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光之子 自立意识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他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的自律、自立意识。他告诫子女"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
司马光教子
-
作者:
任万杰 来源: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司马光,北宋杰出史学家,一生著作颇丰,最著名的就是《资治通鉴》。他工作认真,生活简朴,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要求非常严格。 他在编著《资治通鉴》的时候,儿子司马康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当面制止而且认真教他爱护书籍的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
《全宋诗》之司马光、范纯仁、赵鼎臣、赵鼎诗重出考辨
-
作者:
陈小辉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赵鼎 重收诗现象 司马光 赵鼎臣 《全宋诗》 范纯仁
-
描述:《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的《全宋诗订补》、张如安的《〈全宋诗〉订补稿》。但司马光、范纯仁、赵鼎臣、赵鼎诸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
苏东坡为何称司马光为“司马牛”
-
作者:
莫砺锋 来源:月读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免役法 差役法 司马光 牛 王安石变法 北宋
-
描述:北宋哲宗元褚元年(1086)七月初二,众大臣在朝中商议役法。宰相司马光主张废除王安石变法时确立的“免役法”,恢复从前的“差役法”。时任中书舍人的苏东坡认为免役法利弊参半,而且已经实施多年,只要革除其弊端即可,不一定要彻底废弃。司马光执意不听。
-
开启“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精彩世界——《司马光砸缸》的教学有感
-
作者:
刘爱央 来源: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许多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鼓励语文与生活相接轨,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阐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
-
司马光:不贪财不好色一生就撒过一次谎的宰相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传奇(人物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司马光:不贪财不好色一生就撒过一次谎的宰相
-
开启"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精彩世界—《司马光砸缸》的教学有感
-
作者:
刘爱央 来源:数字化用户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许多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鼓励语文与生活相接轨,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阐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来进行语文教育,使乏味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一线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利用课堂生成,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巧妙地将语文教学引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赋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