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才的问题是历代用人者极为重视的事情。重德,还是重才,常常为用人者感到两难。但才与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每每论到才德问题时,总是把德放在首位。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人之帅也。”也就是说,才是德的凭借,无才之德,一事无成。有了德,可以吸引人才,但才又必须在德的范围之内发挥作用,否则,无德挟才,无恶不作,为害就大了。 $$司马光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知人、择人用人。此事极为重要而又难做,绝非易事。知人,当领导的耳边经常会有人议论某人过失,有谗言,有忠言,也有谏言,作为一个明君,要善于识别。有时一个人说,不在意,来说的人多了,领导不得不怀疑了。$$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周勃(汉初大臣)、灌婴(任车骑将军)有事实有根据地议论陈平(任护军中尉,屡出奇计),高祖开始怀疑了。但他尚还谨慎,并没有马上作结论,而是对推荐人魏无知进行责问。于是择人的问题提出来了,以才择人还是以德择人,取其长还是取其短,这是择人的关键问题。 魏无知说,大王用的是他的奇谋,至于私通嫂子,收受贿赂,这些属于人品小节。在这个问题上,司马光认为:“德行高谓之贤,智勇出众谓之能,贤不必能,能不必贤,各随其长,授之位任。”什么叫“各随其长,授之位任”呢?这就是用人不可求全责备,善取一技之长。司马光评说陈平是“贪污之人”;韩信是“无耻之士”;但是他们的才能在某方面都有过人的地方,高祖用的是他们的长处,实践证明了他们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这里又涉及到才与德的问题,历来儒家传统虽提倡德才兼备,事实上还是把德放在才之上的。用人往往先考察这人的品德修养怎样,如果此人品德不怎么好,甚至德行有点小毛病,也会不任用他。如果此人被认为忠厚仁德,哪怕在才能方面欠缺一些,领导也会提拔他,因为用这样的人,办事虽不会有多大的成就,但也不会有多大差错,对领导听话又顺从,从不指责别人也不被人指责,于是领导放心,群众也不会有多大意见。然而这样用人往往会带来很多弊端,因为这种人实际上仍是无德无才的人,在关键时刻,拿不出主意,作不了决定,只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就像后唐黄帝任用宰相卢文纪一样,当石敬瑭勾结契丹打进京城时候,后唐黄帝要卢文纪拿主意,卢文纪只是谢罪,一句话也说不出。如果一国的宰相都是这样,国难当头,大兵压境,束手无策,用这样庸才宰相有什么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经济要发展,企业要振兴,需要的是更多有才能的精明人。那些聪明多识,脑瓜子灵动的人,特别能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需要。也许这个时代人的观念已经变化,老实人也许比较忠厚可靠,但人太老实往往无法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于是老实人应学会做一个有德有才的现代精明人,这样才会受到普遍欢迎和聘用。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 的矛盾关系最终都要反映到人与 自我身心的矛盾关系中来。一个 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有赖于每 一个社会成员自身的精神健康与 内心和谐。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构 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 实践者,应该提升自我身心的健 康层次,注重促进心理和谐。$$ 党员领导干部促进心理和 谐,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促进心理和谐,要有价值导 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 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基本内容。党员领导干部 促进培育心理和谐,首先就要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扎根 于心灵之中。只有建立内心的合 理价值体系,才能消解身心的矛 盾与冲突,进而提升生命的张力。$$ 党员领导干部促进心理和 谐,要倡导“知足知止”的人生信 条。不知足源于欲望的驱使。人心 中有许多的欲望、喜好,其中有一 些可能对人的道德行为构成障碍 和限制,从而破坏人的身心平衡。 倡导“知足知止”,其意在于让人 认清,知不可行而不行,这是人生 的一种智慧,它是人经过理性思 考后所呈现的达观和超脱的良好 心态。这种心态能抑制人的某些 奢望,让人们正视现实,不作非分 之想,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从 而内心坦然。“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历来被人们奉为生活的金科 玉律。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 有“知止”才能“不殆”。纵观世间 百千事,当“不知足”作祟时,人心 总被搅得不得安宁。当人的欲望 过了头,就很难快乐,更谈不上幸 福,甚至会带来诸多不幸和灾难。 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没有抵御住一 些不良风气的腐蚀,私欲和贪婪不 断滋生和膨胀,最终由“不知足” 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可见,坚守 “知足知止”的人生信条,对党员 领导干部操持廉政风范,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 党员领导干部促进心理和 谐,要加强“崇俭治奢”的修养。唐 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败教训 时,发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 勤俭败由奢”的感叹;宋代司马光 针对当时奢侈的流俗,告诫人们, “侈,恶之大也”。从革命时期到建 设、改革开放时期。毛泽东、邓小 平等都一再告诫全党同志。务必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也因此,我 们党才不断成长壮大、成就伟业。 从现实来说,崇俭治奢要求人们 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包括 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从物质层 面看,它要求人们的消费要控制 在合理的限度内,要与社会生产 水平相适应;从精神层面看,它要 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 界的活动中要保持不畏艰苦、锐 意进取、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 神状态。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两 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 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带头崇俭治 奢,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 靡之风。要坚持两袖清风理政事, 保持廉洁奉公好风尚。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动向,根据学生 的思维活动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发 展和提高。$$ 一、不拘一格,发展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 物,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在讲授 《司马光》一课时,学生知道了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 儿童,我又进一步提问学生:“除了砸缸救人,还有什么好 办法可以把缸里的小孩救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积极思维,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回答问题后,我又让 学生对所说的方法进行对比讨论,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打破常规,把握创新时机。$$ 在《小猫种鱼》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看图学文,弄清楚 小猫把小鱼种在地里是想到秋天收获很多小鱼。于是,我启 发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不能生搬硬套别人 的做法。至此,有人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笔者认为此时 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时机,于是问学生:“小猫怎样 做才能收获到很多小鱼?”因为这一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学 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出了不少好办法。这时,我话锋一转: “小猫种鱼这种做法对吗?”学生回答:“不对。”问: “小猫有什么优点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结论:尽 管方法不当,但小猫爱学习。$$ 三、诱发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师的讲解,要让他们敢于质疑向 难,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 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质疑向难。要使学生敢问、会问。比 如:在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时,要先让学生看图,再引导 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内容后,提出问题:“谁有什么不 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讨论。”这时,有位学生说: “狼来了,小羊为什么不逃走?”我鼓励学生读书、讨论, 然后再让他们回答。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羊与狼讲道理 是不行的,应该想办法逃走。这时,顺势引导学生讨论:小 羊应该怎样做才能逃出虎口?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全 体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使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古人之所以求贤若渴,这是因为人才 确实难得。墨子在他写的《尚贤》中道出了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 士寡,则国家之治薄”的普遍规律,因而 得出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的结 论。可见,这位老夫子把人才的品位和作 用说得很高很大。$$ 古人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是在社 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起来的,这 对于从事院校培养人才工作的领导同志 颇有借鉴价值。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 写的《吕氏春秋》一书中说,要识别和选拔 好“士”,必须依靠 贤者识贤才,不能 “以全举人”,要认 真区别“真士”和 “似士”。东汉《论 衡》一书作者王充 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博览古今者为 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者为文人;能精 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在这里,王 充把人才分为若干个层次,体现了其独到 的人才观。东汉末年曹操针对察举制不重 真才实学的弊端,明确提出:“治平尚德 行,有事尚功能”,尤其在赤壁之战战败 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实行“唯才是举”。而 试图从理论上解决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 法问题的是魏人刘劭,他在写《人物志》中 表达了“以德御才”的观点,认为“人材各 有所宜,非独大小所谓也”。关键是能否做 到“量能授官”。唐太宗李世民在推行科举 制度中,产生了自己的人才思想。他认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 治。”他主张选才不计亲疏、门第、种族。把 “以德行学识为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他在求贤诏令中宣布,凡“识达公方,学综 今古,廉洁正道的“可以经国估时”,做中 枢大臣;“儒求通明,学堪师范”的,可以充 当顾问等等。这种“用其所长”的原则,对 当时发掘人才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唐代 名相陆贽提出的“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 选拔人才原则,也很有借鉴作用。随着历 史的变迁,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 革家”的宋朝宰相王安石,对人才如何选 拔也煞费苦心,他认为选拔人才最好的办 法是推举和考察相结合,即:使众人推其 所谓贤能,然后再详加考察。关于才与德 谁重谁轻?谁主谁次?最早正确阐述德与 才之间辩证关系的是宋朝另一位宰相、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他编撰了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在此书中 阐述,选拔人才应德才兼备,“才者,德之 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司马光把 具有良好的品德作为选拔人才的首要条 件,他认为重德轻才和重才轻德都是不 可取的。此外,北宋文人秦观写有策论 《人才》一文,文中把人分为成才、奇才、 散才和不才,从而把人才的选拔标准更 为具体化了。明太祖朱元璋总结了历代 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贤才,国家 之宝也”。他说,“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 理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因此,他 非常重视人才问题,其选才的标准是: “以德为本,而文艺次之”和“量才擢用”, 而且主张对优秀人才破格使用,强调“毋 按资格”,新老“参用”。他还身体力行地 以多种途径和方法招揽人才。《明史·选 举志》载:“选举之法大略有四……学校 以教育之,科目 以登进之,荐举 以旁招之,铨选 以布列之,天下 人才尽于是 矣。”朱元璋在 位31年,不但亲自参加选才工作,还曾 先后下过16次荐贤和求贤的诏令。$$ 电影《天下无贼》中的黎叔也说:“二 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当今, 各院校都在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 为谋划一域的领导者,在人才还相对缺 乏的情况下,不妨借鉴一下古人的求贤 选才之道,有一双识才的慧眼,有一套选 才的机制,有客 才的胸怀和胆 量,真正让德才 兼备者发挥最 大才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