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古人是以德择人还是以才择人

日期:2007.03.06 点击数:21

【类型】报纸

【篇名】古人是以德择人还是以才择人

【作者】 吕军布

【关键词】 现代经济生活 吸引人才 发挥作用 陈平 收受贿赂 黄帝 司马光 品德修养 汉高祖 儒家传统

【报纸名称】大众科技报

【出版日期】2007-03-06

【正文】

德与才的问题是历代用人者极为重视的事情。重德,还是重才,常常为用人者感到两难。但才与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每每论到才德问题时,总是把德放在首位。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人之帅也。”也就是说,才是德的凭借,无才之德,一事无成。有了德,可以吸引人才,但才又必须在德的范围之内发挥作用,否则,无德挟才,无恶不作,为害就大了。
  司马光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知人、择人用人。此事极为重要而又难做,绝非易事。知人,当领导的耳边经常会有人议论某人过失,有谗言,有忠言,也有谏言,作为一个明君,要善于识别。有时一个人说,不在意,来说的人多了,领导不得不怀疑了。
  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周勃(汉初大臣)、灌婴(任车骑将军)有事实有根据地议论陈平(任护军中尉,屡出奇计),高祖开始怀疑了。但他尚还谨慎,并没有马上作结论,而是对推荐人魏无知进行责问。于是择人的问题提出来了,以才择人还是以德择人,取其长还是取其短,这是择人的关键问题。 魏无知说,大王用的是他的奇谋,至于私通嫂子,收受贿赂,这些属于人品小节。在这个问题上,司马光认为:“德行高谓之贤,智勇出众谓之能,贤不必能,能不必贤,各随其长,授之位任。”什么叫“各随其长,授之位任”呢?这就是用人不可求全责备,善取一技之长。司马光评说陈平是“贪污之人”;韩信是“无耻之士”;但是他们的才能在某方面都有过人的地方,高祖用的是他们的长处,实践证明了他们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这里又涉及到才与德的问题,历来儒家传统虽提倡德才兼备,事实上还是把德放在才之上的。用人往往先考察这人的品德修养怎样,如果此人品德不怎么好,甚至德行有点小毛病,也会不任用他。如果此人被认为忠厚仁德,哪怕在才能方面欠缺一些,领导也会提拔他,因为用这样的人,办事虽不会有多大的成就,但也不会有多大差错,对领导听话又顺从,从不指责别人也不被人指责,于是领导放心,群众也不会有多大意见。然而这样用人往往会带来很多弊端,因为这种人实际上仍是无德无才的人,在关键时刻,拿不出主意,作不了决定,只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就像后唐黄帝任用宰相卢文纪一样,当石敬瑭勾结契丹打进京城时候,后唐黄帝要卢文纪拿主意,卢文纪只是谢罪,一句话也说不出。如果一国的宰相都是这样,国难当头,大兵压境,束手无策,用这样庸才宰相有什么用?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经济要发展,企业要振兴,需要的是更多有才能的精明人。那些聪明多识,脑瓜子灵动的人,特别能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需要。也许这个时代人的观念已经变化,老实人也许比较忠厚可靠,但人太老实往往无法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于是老实人应学会做一个有德有才的现代精明人,这样才会受到普遍欢迎和聘用。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