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朱熹“八书”与《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真伪新考
-
作者:
顾少华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八书” 《资治通鉴纲目凡例》 赵师渊
-
描述:朱熹“八书”和《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的真伪问题是学界的一段公案。“八书”反映了庆元四年左右,赵师渊相助朱熹“整顿”《纲目》一事。这符合朱熹晚年将《纲目》纳入“整顿”新旧诸书的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八书”所显示的赵氏修订《纲目》的具体工作、朱熹对《纲目》条例的认知及行文措辞等细节,无一有违史实,足见“八书”出自朱熹之手,旁人断然无法伪造。“八书”为真是论定《凡例》真实的重要基础。通过“八书”可以确认《凡例》来源可信、可靠。同时,以朱熹其他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审视《凡例》的主旨和细节,亦无违戾处。因此现存《凡例》系
-
《资治通鉴纲目》与道统
-
作者:
徐公喜 来源:历史文献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正统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道统
-
描述:爲釐清正統,發揮道統,朱熹作《資治通鑑綱目》,提出正統與道統不同的層次標準:按照“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標準區分正統與非統,而合於天理之正則是判定正統與道統的標準。朱熹通過法三代貶漢唐手法很好地體現正統與道統不同内涵與實質差異。宋明理學家們特别强調了國統之離合,反映出道統帝王之道向聖人之道轉變的階段性變化。
-
《资治通鉴》中的武则天(上)
-
作者:
关玉生 来源:公民与法治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资治通鉴》中的武则天(上)
-
重读《资治通鉴》琐记
-
作者:
高平 来源:北京观察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中览古 杨贵妃 天生我材必有用 郭隗 魏惠王 《资治通鉴》 燕昭王 州刺史 唐高祖李渊 胡客
-
描述: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自慰,一种呼号。人家如何看待人才,人家到底用谁,别人是无可奈何的。炫耀、成败、归故乡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得人们安土重迁,普遍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有了成就以后还是要炫耀乡里的。所谓"混不出个样儿来不回来",反过来就是在外边混得不错了要回家。李白的诗《越中览古》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但它并不是"衣锦还乡"一词的出处。唐高祖李渊就曾越中,义衣锦
-
《资治通鉴》的传记学价值
-
作者:
杨正润 来源:现代传记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善恶混 故事化叙事 司马光 对话
-
描述:《资治通鉴》作为编年史也具有传记学的价值:司马光以"善恶混"的原则观照人性并贯穿全书,形成了在分散叙述中人物性格的整一;尽可能采用故事化的叙事并附以细节的描述,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特别是对话,非常个性化,不但推动情节,而且形成性格的比较,显示出人物心理的变化;以开放的心态关注并选取大量杂史和小说类中的资料。这些特点对以政治军事人物为主要传主的中国当代传记写作极具价值参考。
-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可替代?
-
作者:
刘后滨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本文从《资治通鉴》的学术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入手,论证其在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替代性,进而分析此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读本的意义。将《资治通鉴》确定为本科生通识教育中原典研读课的研读文本,体现了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中提倡学生读原著、读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研读《资治通鉴》,对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经世致用”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人生境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领袖们为何喜欢《资治通鉴》
-
作者:
姜鹏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忆毛主席 容肇祖 《二十四史》 原典 前辈学者 刘恕 《资治通鉴》 道德说教 践行者 范祖禹
-
描述:《资治通鉴》的作者都不是虚伪的道德说教者,而是真正的道德践行者。唯其是践行者,他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才真正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毛泽东关心《资治通鉴》的整理毛主席很喜欢读《资治通鉴》。很多回忆毛主席的文字都谈到他反复、仔细地阅读这部著作,不少地方还提到,这部书他老人家一共读过17遍。我们今天能读到的最好的、最权威的《资治
-
《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
-
作者:
姜鹏 来源:新华文摘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
-
《资治通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
-
作者:
姜鹏 来源:文史博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后汉书》 历史著作 《上林赋》 文学作品 历史时段 子虚赋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煌煌巨著
-
描述:作为一部篇幅长达294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400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60卷篇幅,唐朝不到300年,却占据了81卷篇幅。但尝试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却又发
-
《资治通鉴》选读孔融与祢衡
-
作者:
张国刚 选注 来源:月读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祢衡 考实 首尾相连 黄巾 《资治通鉴》 官曹 承祖 座席 托强 都昌
-
描述:北海太守孔融~①,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讫无成功。高谈清教,盈溢官曹②,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至于尊事名儒郑玄~③,执子孙礼,易其乡名日郑公乡,及清俊之士左承祖、刘义逊等,皆备在座席而已,不与论政事,曰:“此民望,不可失也!”黄巾来寇,融战败,走保都昌~④。时袁、公孙首尾相连~⑤,融兵弱粮寡,孤立一隅,不与相通。左承祖劝融宜自托强国,融不听而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