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儒门史学实践的内在冲突——兼论程颐、朱熹与司马光史观之差异
-
作者:
孙颖涛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代史学 程朱理学 司马光 儒门史学
-
描述:司马光既有明显的史家自觉,又将史学限定在儒学门庭之内,以求道作为治史的最高目标,并且高度认同史学的鉴戒价值,以史学实践自觉承担“经之常道落实在具体历史中帝王之一心”的任务。但其儒门史学蕴含的求道、求治、求真三重价值目标,造成了史学实践中的内在冲突,即求道与求治的冲突、求道与求真的冲突。前者引起历史人物评价上与程颐(也包括朱熹)的分歧,后者引起历史编纂上与朱熹的分歧。从程颐、朱熹与司马光的分歧,不仅可以加深对儒门史学内在冲突的认识,而且可以了解宋代理学与史学的学术互动情状。
-
朱熹“八书”与《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真伪新考
-
作者:
顾少华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八书” 《资治通鉴纲目凡例》 赵师渊
-
描述:朱熹“八书”和《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的真伪问题是学界的一段公案。“八书”反映了庆元四年左右,赵师渊相助朱熹“整顿”《纲目》一事。这符合朱熹晚年将《纲目》纳入“整顿”新旧诸书的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八书”所显示的赵氏修订《纲目》的具体工作、朱熹对《纲目》条例的认知及行文措辞等细节,无一有违史实,足见“八书”出自朱熹之手,旁人断然无法伪造。“八书”为真是论定《凡例》真实的重要基础。通过“八书”可以确认《凡例》来源可信、可靠。同时,以朱熹其他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审视《凡例》的主旨和细节,亦无违戾处。因此现存《凡例》系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作者:
范兆琪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历史学家 古代史 纪传体 司马光 编年体 史料 我国古代 北宋 历史悠久
-
描述:我国历史悠久,古代史籍浩如烟海,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历史巨著。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北宋仁宗时中进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纂《资治通鉴》(原名《通志》)。神宗时,擢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曾被贬宫陕西。熙宁四年(1071年)起长期住在洛阳,全力编纂《资治
-
刘恕与《资治通鉴》的编纂
-
作者:
李明山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五代十国 正史 史事 中国历史 北宋书院 中国通史 所知 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
-
描述:《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博大精深,是北宋司马光编撰,世人皆知。实则助成斯事者尚有三位学者:刘恕、刘攽、范祖禹。而刘恕对《资治通鉴》编纂的贡献,又居三人之上,其功厥伟。但世人于此虽有所知,可也多不尽详。一选题酝酿的第一与谋司马光要编一部简明中国通史,是早怀夙愿。因为北宋书院儒学书生读的中国历史书,正史有一千多卷,难于读完,很不适用。司马光将这一选题构想,最先提出来与
-
评《〈资治通鉴〉丛论》
-
作者:
吴枫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史学思想 河南人 史学家 史记 中国历史 战国史 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 文献研究
-
描述:由刘乃和、宋衍申主编的《〈资治通鉴〉丛论》一书,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了。该书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的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研究丛书之一。全书二十七万字,收集了十六位作者十七篇论文,此外还有简短的《前言》和所附《建国以后〈资治通鉴〉研究论文目录(止1982)》。作者都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的会员,其中既有多年研读《通鉴》的老专家,也有刚刚涉足《通鉴》研究的年青同志,而大多数则是中年学者。该书出版后,参加了1985年末的香港书
-
《资治通鉴》辨误一则
-
作者:
谢忠明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太原起兵 大唐 起居注 辨误 吏民 书卷 官秩 告身 中华书局点校本
-
描述:《通鉴》卷一八四: 丙辰,洲至西河,慰劳吏民,赈赡穷乏:民年七十以上,皆除散官,其余豪俊,随才授任,口询功能,手注官秩,一日除千余人;受官皆不取告身,各分渊所书官名而去(见中华书局点校本6741页(。按:受官不取告身。与唐制不符。新、旧《唐书》皆不载此事。唯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记此事甚详。《通鉴》正取资于此书。其书卷二云: 丙辰,至于西河。……自外当土豪隽,以资除授各有差。官之大小,亦帝自手注,量才叙効,咸得其
-
河南息县柴山保考
-
作者:
杨静琦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乡党 民国 县志 地理志 政变 鄂豫皖苏区 河南 东界 光山县 北界
-
描述: 柴山保是鄂豫皖苏区的摇篮。但这一在鄂豫皖苏区斗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名,却往往被错写成“柴山堡”,实际上它不是城堡,而是一个地区的名称。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光山县志约稿》卷一地理志中的区保志载:“今日之区保,即古昔乡党之变制,国家出治之路悉由此。光山旧分三十里,里分保,保分甲,甲分牌。民国以来,屡议办自治,合数里为一区……因政变停止。”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里、保、甲、牌,最晚是民国以前之清制,它由古时的“乡党”演变而来。该县志又载:柴山保,在光山县西南一百一十里,属沙城里。沙城里下分四保,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