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慎勤先生的长篇童话新作《乖乖 狗和淘气猫》自1999年8月由福建少 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短短两三 个月,各地书店已销售一空。何以本书 如此受读者的欢迎与喜爱?回答很简 单,一是全社会和广大家长都特别关注 儿童的教育,希望购到适合儿童阅读、 又对儿童大有裨益的好书;二是该书题 材新颖,内容丰富,故事生动,语言优 美,对儿童富有启迪和教育作用,因而 被读者争相购阅,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这部书适合 现代儿童的心理,这是 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 之所在。如吃的方面, 讲到吹泡泡糖;穿的方 面,讲到服装的几种名 牌;首饰方面,讲到珍珠项链;出外旅 行,乘大汽球;空啤酒瓶屋的布置完全 是现代生活所需要的。这些东西是儿童 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也是儿童所喜 欢的。贴切生活,才能使人感到亲切, 《乖》中所描述的内容正是儿童心理上 最容易接受的。$$ 另一方面,现代儿童喜欢听表扬的 话,不爱听批评的话,说教式的道学家 语言是不受欢迎的。《乖》通过讲有趣的 童话故事,启发儿童的爱心。人不仅要 被人爱,更重要的是要爱人。乖乖狗也 好,淘气猫也好,都是具有爱心的典型, 他们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尤其愿意帮 助弱者。儿童读过《乖》后都会被主人公 的言行所感染,从而受到有益的教育。$$ 其次,本书能结合当前的经济体制 改革,给小读者以新的价值观念,展示 新的人际关系。如乖乖狗办资源再生公 司,开鲜花店,建墨水厂和香水厂,在市 场竞争中有起有落。乖乖狗招聘员工的 条件是要有比较高的文凭,要懂得使用 电脑。他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动物园园 长的职位。这些都告诉孩子们,在新的 经济体制下,竞争是公开、公平、公正 的。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即使当个工 人,也要有比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掌握新 技术的能力。这种新的价值观念,通过 乖乖狗的经历,教给孩子们自立奋发的 精神。$$ 再次,本书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 精华部分,并很好地加以运用。在主人 公乖乖狗的身上,有孟子所说的“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 丈夫形象:他爱科学,懂科学,干一行则 精一行;他做过穷光蛋,也做过百万富 翁,但永远拥有最多的精神财富;他是 普通和平凡的,也做过名人,但他永远 拥有支持他的群众。他对吉吉鼠等弱者 充满同情和爱怜,对欺蒙拐骗、奸诈凶 狠的违法者则不顾个人安危进行殊死 战斗,如勇斗胡子脸和光光头、拆除铁 笼放走动物、智斗鱼贩、巧取养熊场、奇 袭野味馆、反对马戏团老板虐待动物等 等。一桩桩,一件件,乖乖狗的美好形象 跃然纸上,他难道不是现代少年儿童学 习的榜样吗?该书歌颂正义,鞭挞丑恶 的特点一目了然。$$ 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强调 人们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是该书第四 个特点。《乖》出版于90年代末,较好地 反映了90年代后期科技发展的情况, 这与传统的说教式儿童文学作品截然 不同。现在对儿童的教育,已不能停留 在孔融让梨、曹冲秤象、司马光砸缸救 友、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之类,而应当给 儿童以最新的知识,树立儿童改造世界 的崇高理想。但儿童毕竟处于接受知识 的启蒙阶段,对知识的接受量和接受程 度都是相当有限的。高新科学技术要通 过通俗浅显的语言融入故事情节之中, 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是写现代儿童作 品的难点。首先作家本身要了解现代科 技发展的动态,其次作家要掌握化难为 易的语言技巧,三是作家要准确知道孩 子所能接受知识的程度。真正做到寓教 于并非易事,它要求在故事的构思、语 言的运用、素材的选择和剪裁方面都要 下相当大的功夫。该书在寓教于乐、给 孩子以新知识,让 孩子感受到世界 跳动的脉搏、激发 孩子奋发向上的 好学精神方面是 非常成功的。作者 从孩子喜欢的涉及生活、娱乐方面入手 来构思故事,如乘泡泡糖泡泡旅行、乘 热气球考察、跑步传送发电机的制作、 在温室用电脑控制鲜花的生长和采摘、 电脑联网、上英特网、烤鲜花、垃圾利 用、污水改造、生物灭虫法、改造沙漠为 绿洲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所喜闻乐见 的。在看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儿童不 知不觉地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从而达 到了作者寓教于乐的目的。
孩子从幼小中长大,思想认识 也随之发展起来。怎样使之形成良 好的品德修养呢?正是众多家长较 为关心的问题。$$ 我们知道,由于孩子年龄尚 小,抽象思维薄弱,对于事物的认 识、判断往往受到家长、教师以及 同伴的影响;他们对于荣辱、好坏 的道德观念直接来自于身边的人 和事,并进行模仿。俗话说:“孩子 是父母的影子,学生是老师的镜 子。”因此,因势利导,用适当的榜 样去教育孩子,对于提高孩子明辨 是非的能力,从而促进孩子优良品 德的形成,将是十分有效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 母的生活作风、行为方式、为人处 世的态度都将给孩子以潜移默化 的作用。如果父母勤劳俭朴,家务 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用具坏了乐于 自己动手修理,孩子亦会养成勤劳 俭朴的习惯;家庭和睦,尊老爱幼, 关心体贴别人,孩子受到感染,也 会爱家庭、朋友,性格健康开朗。 希望孩子有良好品德,首先应注意 自己的言行。$$ 有一个“一元钱”的故事。一 天,父亲和儿子一同上街,在路上 捡到一元钱,父亲顺手就塞进了口 袋,儿子见状忙说:“老师说要‘拾 金不昧’。”父亲这样开导他:“今 后,拾到一元钱以上拿回家来,拾 到一元钱以下可以交给老师。”如 此开导,孩子必定形成拾物归己的 不良品性。$$ 因此,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不但应该是抚育者,更应当 成为其行为的楷模。$$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由家庭走 入教育机构,开始了集体生活。这 时,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影响变大 了。有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在不良 “乱班”中的孩子,明显地缺乏自制 力、纪律性差、自私,不能很好地完 成学习任务;而生活在纪律较好的 班级中,孩子能自觉、主动地养成 守纪律、认真学习、做作业、关心、 爱护集体公物等良好的品德行为, 这就是集体的榜样教育作用。$$ 有经验的老师常利用模仿作 为教育手段,获得良好成效。好的 老师本身就是一种榜样。因为老师 的言行相对于父母,孩子更加能信 服、认可。难以想像一个在课堂上 见了老鼠就失声尖叫的老师去教 育她班上的孩子要“勇敢,坚强,遇 事镇定”。$$ 另外,孩子有时会接触到一些 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的人和事, 有些是积极的,比如说“诚实的列 宁”、“司马光砸缸”等,都将对孩 子心灵的成长起到有益的作用。但 也有一些不那么健康的、消极的事 物,孩子有时也会去进行模仿,这 该怎么办呢?除了尽量减少“消极 榜样”的出现,还应进行积极的引 导和教育。有这样一个例子很值得 学习。有个孩子问妈妈:“你说在公 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那个叔叔 为什么不让还骂人?”妈妈说:“因 为他小时候不像你有妈妈和老师 教你懂得尊敬老人,所以他不知道 给老人让座。”这样解释,也许就避 免了孩子受到不良风气的污染。
近日,读了王树禾先生的《微分方 程模型与混沌》和张明智同志的《模糊 数学与军事决策》两本书。在受到专 业知识熏陶之余,忽然对其中的“混 沌”和“模糊”两个词语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突发奇想:书中的“混沌”和“模 糊”,恰恰是为了将问题解决得更精 确、更清晰而采取的数学手段。那么, 人们的思维,何尝不可如此?也就是 说,要想使思维走出困境、得到升华, 不妨从多方面尤其是相反的方面,来 挖掘解决思维“症结”的“灵丹妙药”, 从而为思维插上翅膀。$$ 联想之一:从“司马光砸缸”到“哥 伦布竖鸡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司马光为 了救小朋友把水缸给砸了。$$ 外国人也有砸东西的──当其他 孩子还在为如何将鸡蛋竖立在桌上而 苦思冥想时,少年哥伦布毫不犹豫地 将鸡蛋的一头砸在桌面上,蛋壳破裂, 可是鸡蛋稳稳地竖立起来……聪明源 自于敢为人所不为,但并非胡作非为。$$ 联想之二:从“圣人之尴尬”到“才 子之尴尬”$$ 小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名为《两 小儿辩日》,文中记述孔夫子面对两个 孩子关于“日初”、“日中”孰大孰小的 辩论,手足无措,结果得到的“评语”是 “孰为汝多知乎”(谁认为你知道得多 呢)。此时的“圣人之尴尬”,是由于他未能对孩子们的思维 定势进行正确的引导。尽管这则故事属于历史事实之外的 虚构,但启迪很真实,也很现实。$$ 以前还听过这样一个例子:有心理学工作者在小黑板 上画了一个圈,首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是什么”,小朋 友踊跃发言,说是“鸡蛋、面包”等等;接着又拿给小学 生,小学生纷纷发言,说是“零”和汉语拼音“O”等; 之后又拿给中学生,中学生慎重发言,说是“椭圆”和英 文字母“O”等;最后拿给大学生,结果,在短时间内作 出回答者寥寥无几。出现“才子之尴尬”这种情况,并不 是说大学生思维迟钝,而是因为随着接触的事物、知识增 多,影响和限制其思维创新的因素也在增加。显然,必须 学会跳出思维定势的“藩篱”。$$ 联想之三:从招收“公关小姐”到聘用“公关大娘”$$ 在一次全国洗涤化装用品交易会上,千余家企业展开 促销战,某牙刷厂由于迟到一步,出高薪也没有聘到一位合 适的公关小姐,本厂摊位少人光顾,销售情况窘迫。一位记 者突发奇想,建议该厂改聘“公关大娘”。厂方三思后采纳了 这一建议。结果,当身披宣传绶带的老大娘们高举保健牙刷 出现在交易会场时,成千上万的目光被吸引了过去,交易的 产品数量大大超过了原定的计划。$$ 从招收“公关小姐”到聘用“公关大娘”,体现出这位建 议者非同寻常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之可贵,在于他没 有抱住旧有经验“不撒手”,而是从中发掘出了真正闪烁着 异彩的东西。此时此刻,这种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可以看作 灵感的一种体现。$$ 可见,把握思维领域里一些至关 重要的问题,变换一下思考的角度和 方式,是实现思维“飞翔”的前提。只有 敢思人所不思,敢鸣人所不鸣,才能成 为发展创新的主人,而不沦为循规蹈 矩的奴隶。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发 展,也应当如此。
掌握心理规律再去解决教育上 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就如掌握了解 决问题的金钥匙。家庭教育也是如 此。$$ (一)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孩子$$ 儿童心理卫生调查表明,在小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卑 心 理,学习成绩不佳者有之;没有好 朋友说知心话的有之;长相不漂亮 的有之;唱歌怕跑调的有之;家长下 岗后经济困难的有之;还有离异家 庭的子女,更为自己的双亲难处而 自卑。$$ 由于孩子心理上的重负,不少 小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勇气 参与竞争,他们时常抱怨命运不佳。 怎样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呢?不 妨和我一起走进一个孩子的生活。$$ 有个儿童随着一群小伙伴去了 采石场,伙伴们把他一个人留在了原 地,就奔向了更好玩儿的地方。这个 小孩惊慌失措地发现,再也找不到回 家的那条小路了,不由得背靠着一棵 树,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 突然,在孩子的不远处传来了 一阵柳笛声。他像找到了救星,急忙 寻声赶去。一条小路旁的树桩上坐 着一位吹笛人,手里还在削着什么。 走近细看,老人不就是被大伙称为 “乡巴佬”的那位吗?$$ “你好!”老人说:“小家伙,看看 天气多么美,你是出来散步的吧?” 孩子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 回家。”$$ “请耐心等上几分钟。”“乡巴佬” 说,“瞧,我正在削一支柳笛,差不多 就要做好了,完工之后就送给你!”$$ 老人边削边把尚未成形的柳笛 放在嘴里试吹一下。没过多久,一支 柳笛便递到了孩子手中。他俩在一 阵阵清脆悦耳的笛声中,踏上了归 途……$$ 当时孩子的心中充满了感激。 而今天,当他自己也成了祖父时,却 突然领悟到老人的良苦用心!那天, 当老人听到孩子的哭声时,便判断 他一定迷了路,但老人并不想在孩 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于是吹 笛诱人,以便孩子能发现他,并跟着 自己走出困境!老人以乡下人的纯 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强烈的自尊。$$ 每一位年轻的家长,都应该善于 把握时机,巧妙地把握好您自己孩子 的自尊,使其告别自卑健康发展。$$ (二)孩子的好奇心$$ 汉斯·李波尔赛是荷兰米德尔 堡的一位眼镜制造商。有一天,李波 尔赛坐在商店的柜台前,无意中发现有两个孩子在商 店前玩,手中拿着许多凹凸透镜,观看不太远处一座教 堂上的风向标,他们好像发现了什么似地十分高兴。于 是,李波尔赛走出商店,把两块凹凸透镜装在一个筒子 上。世界第一架望远镜就这样奇迹般地诞生了。$$ 孩子们的好奇心不仅导致了望远镜的发明,还有 大家喜欢的口琴,医生们用的听诊器也是由于孩子们 的好奇发现的。$$ 好奇心是当人遇到新奇的事物或处于新的环境 时,引起注视、操弄等探究行为的内在力量。它是求知 欲的原动力。好奇心人人皆有,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 有了好奇心,就会使孩子饶有兴趣地去探究世界,掌握 知识。家长若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就要把孩子的好 奇心燃成熊熊大火。假如一个人毫无好奇之心,哪怕他 有极好的天赋,最终也会变成一个十足的庸人。$$ 在孩子的奇思妙想之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潜能, 他们旧框框少,最少保守思想,追求 新、奇、特,富于幻想。他们会在人们 习以为常的物品和活动中,引起好 奇,引起思索,引起联想,很有可能 这就孕育着新的创造发明。$$ 当然,在探索活动中,不要搞得 很神秘,家长和老师要热情支持孩 子,给予指导、帮助,使他们更快得 到成功。$$ (三)培养孩子沉着果断的心理 品质$$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许多 家长都很熟悉。有位家长在讲述完 故事之后,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救能 力,问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假如你 是司马光,假如这口大缸是塑料制 成,你的小伙伴掉入了缸内,你该怎 么办?”试想一下孩子听到父亲提问 后的情景吧!他睁大双眼认真思考 起来,父亲的提问无疑是给孩子精 心设计了一道救护作业题,他是在 有意识地考验自己的孩子在困难面 前是否晕头转向,束手无策。$$ 在一家农场,孩子的父母忙于 秋收。一个偌大的农场就他一人。这 下他可以开心地操作那些现代化的 农具了。在9岁孩子眼里,这些机械化的农具瞬间就变 成了现代化的“玩具”。然而,当他玩电锯的时候,无情的 机器锯掉了他的双手。看着手腕上露出的白骨和流淌的 鲜血,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而是 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到电话机旁,用嘴叼着笔拨通了急救 中心的电话。救护车在最短的时间内来到了农场。此时, 孩子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他对及时赶到的医护人员 说:“别……忘了……我的……手。”这句话的意思分明 是在提醒救护人员:把我的断肢接活。由于孩子的沉着、 果断,他如愿以偿。$$ 多么勇敢的一位少年啊!在他身上闪现的沉着、果 断,足以鼓励他的同龄人在偶发事件中学会自救。大凡 明智的父母都着意培养孩子的自救能力,生活中培养了 孩子的自救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毅 力,使他们在困境面前不动摇、不退缩,这正是我们当代 家长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本报讯记者新近从青岛市市内四区教体委获悉,全市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小学已增至51所,起初由于生源不足不得已而为之的试验却成了校园时尚。这都得益于“互动教学”的魅力,一种师生间零距离的多边多项交流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调查显示,随后几年中青岛市小学在校生每年都将以超过8%的比例递减。面对日益减少的生源,富余的教室和教师,青岛四方区9所小学在1998年春天率先进行小班化教学的试点,昔日五六十人的班额减至30人左右。互动教学随之应运而生。 $$三尺讲台没有了,面对黑板分行排列的课桌椅不见了,互动教学首先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消融了师生在空间上的距离。教室中课桌椅摆放依据学科特点、教学需要、教学风格、学生喜好而变化。有分组围坐的讨论式,通道排列的辩论式,席地而坐的游戏式,自由组合的沙龙式等。老师没有课桌,上课中间师生的交流是没有距离的。青岛市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司马光砸缸”一课,师生是围在自制的一个活动式大缸旁上课的。 $$“互动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往是老师主宰课堂,少数尖子学生当演员,唱主角,绝大数学生当观众,如今老师成了导演,所有学生都成了演员。青岛市市北区各小学为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实行了“无举手”发言,学生不必征得老师同意便可直接回答问题,发问质疑,发表意见,课堂发言变成了抢答赛。课堂上,一声声“我有问题”,“我来回答”此起彼伏,每名学生都可以展现各自的观点。 $$小组讨论是互动教学最寻常的表现形式,学生们分小组讨论,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名学生也不会掉队。国有民办学校——青岛育宏小学一名新转来的5年级学生把“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写成“夷支没友支旁得岛”,8个字写错了7个。在“满堂灌”的教学时代,这样的学生可能被放弃,没有发言的机会,可是在互动教学的小组中,他不会被忽视,还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树立自信,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 $$“互动教学”让师生的心灵距离也趋向于零。课堂上,师生间随意交流,尽抒胸臆;下课后,师生一起讨论画片,做游戏,师生关系明显改善,教学质量也相应提高,尝到了甜头的各区市教体委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小学都要引入小班化教学,推行互动教学。就连一些目前尚不具备条件的非小班化中小学也积极尝试,一股互动教学的旋风正席卷青岛市中小学校校园。(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