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奇想求创新
【类型】报纸
【篇名】突发奇想求创新
【作者】 刘建芳
【关键词】 创新思维能力 苦思冥想 小儿辩日 公关小姐 交易会 突发奇想 军事决策 司马光砸缸 数学手段 保健牙刷
【报纸名称】解放军报
【出版日期】2001-05-22
【正文】
近日,读了王树禾先生的《微分方 程模型与混沌》和张明智同志的《模糊 数学与军事决策》两本书。在受到专 业知识熏陶之余,忽然对其中的“混 沌”和“模糊”两个词语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突发奇想:书中的“混沌”和“模 糊”,恰恰是为了将问题解决得更精 确、更清晰而采取的数学手段。那么, 人们的思维,何尝不可如此?也就是 说,要想使思维走出困境、得到升华, 不妨从多方面尤其是相反的方面,来 挖掘解决思维“症结”的“灵丹妙药”, 从而为思维插上翅膀。
联想之一:从“司马光砸缸”到“哥 伦布竖鸡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司马光为 了救小朋友把水缸给砸了。
外国人也有砸东西的──当其他 孩子还在为如何将鸡蛋竖立在桌上而 苦思冥想时,少年哥伦布毫不犹豫地 将鸡蛋的一头砸在桌面上,蛋壳破裂, 可是鸡蛋稳稳地竖立起来……聪明源 自于敢为人所不为,但并非胡作非为。
联想之二:从“圣人之尴尬”到“才 子之尴尬”
小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名为《两 小儿辩日》,文中记述孔夫子面对两个 孩子关于“日初”、“日中”孰大孰小的 辩论,手足无措,结果得到的“评语”是 “孰为汝多知乎”(谁认为你知道得多 呢)。此时的“圣人之尴尬”,是由于他未能对孩子们的思维 定势进行正确的引导。尽管这则故事属于历史事实之外的 虚构,但启迪很真实,也很现实。
以前还听过这样一个例子:有心理学工作者在小黑板 上画了一个圈,首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是什么”,小朋 友踊跃发言,说是“鸡蛋、面包”等等;接着又拿给小学 生,小学生纷纷发言,说是“零”和汉语拼音“O”等; 之后又拿给中学生,中学生慎重发言,说是“椭圆”和英 文字母“O”等;最后拿给大学生,结果,在短时间内作 出回答者寥寥无几。出现“才子之尴尬”这种情况,并不 是说大学生思维迟钝,而是因为随着接触的事物、知识增 多,影响和限制其思维创新的因素也在增加。显然,必须 学会跳出思维定势的“藩篱”。
联想之三:从招收“公关小姐”到聘用“公关大娘”
在一次全国洗涤化装用品交易会上,千余家企业展开 促销战,某牙刷厂由于迟到一步,出高薪也没有聘到一位合 适的公关小姐,本厂摊位少人光顾,销售情况窘迫。一位记 者突发奇想,建议该厂改聘“公关大娘”。厂方三思后采纳了 这一建议。结果,当身披宣传绶带的老大娘们高举保健牙刷 出现在交易会场时,成千上万的目光被吸引了过去,交易的 产品数量大大超过了原定的计划。
从招收“公关小姐”到聘用“公关大娘”,体现出这位建 议者非同寻常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之可贵,在于他没 有抱住旧有经验“不撒手”,而是从中发掘出了真正闪烁着 异彩的东西。此时此刻,这种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可以看作 灵感的一种体现。
可见,把握思维领域里一些至关 重要的问题,变换一下思考的角度和 方式,是实现思维“飞翔”的前提。只有 敢思人所不思,敢鸣人所不鸣,才能成 为发展创新的主人,而不沦为循规蹈 矩的奴隶。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发 展,也应当如此。
- 1、试论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作者:张慧 2017.01
- 2、试论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作者:张慧 2017.01
- 3、试论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作者:张慧 2017.01
- 4、新观念的《乖乖狗和淘气猫》 作者:李菁 2001.02
- 5、“没意思”的意思 作者:刘德水 2003.11
- 6、西关小巷古韵琴声绕梁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