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没意思”的意思

日期:2003.11.08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篇名】“没意思”的意思

【作者】 刘德水

【关键词】 政治教化 儿童文学创作 《爱弥儿》 传统歌谣 吹牛大王 孩子们 儿童读物 作品 读得津津有味 司马光砸缸

【报纸名称】中国邮政报

【出版日期】2003-11-08

【正文】

小女甫届学龄,开始识得几个字,所以,每次去书店,我都要到少儿专柜看看,给她选购几本儿童读物。这样一来,引起了我对儿童读物的兴趣。从前,我是很少注意这一类作品的。
  总的感觉是,今天的孩子确实比我们当初幸运多了。他们居然有那么多的读物可以选择!而我们那时只有“我是公社小社员”“路边有颗螺丝帽”之类充满政治教化的儿歌可读,数量也远不及今日。
  现在,这类东西终于销声匿迹了,这实在是儿童教育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就尽善尽美了。相反,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还是不少。就作品而言,无论质还是量,距儿童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或者说,在众多的出版物中,能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实在寥寥。且不说那些充满离奇的异国情调的卡通作品吧,即便是上一点档次、略带一点文化意味的作品,也不能尽如人意。例如古代儿童故事,不外是“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之类,诗歌也是“床前明月光”“明日复明日”那几首。通俗一点的,则是“小马过河”“盲人摸象”等等。总之,是缺乏儿童的特点。作品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大多是我们成人的。正如卢梭在《爱弥儿》的序言中所说:“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
  儿童自有儿童的特点,有儿童的需要。千万不要觉得他们是孩子,就可以降低了标准。其实,他们的口味是蛮高的。能写出孩子们满意的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最厌恶的,就是那些立足于成人的说教之作。相反,那些在我们看来“没意思”当然更“没意义”的作品,倒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在我所购买的书籍中,女儿最喜欢的有两部,一部是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一部是德国埃·拉斯伯的《吹牛大王历险记》。这两部荒诞名著,均没有什么政治上、道德上的意义,甚而连“意思”也没有,但孩子却读得津津有味,以致废寝忘食,后来还为其包上了书衣,置之床头,称为“我的书”。足见其喜爱之至了。
  孩子喜爱“没意思”而排斥成人说教,还可以从流传于他们口中的歌谣中得到印证。这些歌谣往往是他们自己的创作,也正是“没意思”的作品。我曾从小女口中记录几首,抄录如下。
  《点牛眼》
  点呀点呀点牛眼,牛眼花,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黄,盖南房;南房漏,煮了一锅兔子肉。你一碗,我一碗,吃了兔子白瞪眼。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只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甥,也要去。不让去,坐门墩上就生气。
  ……
  这些都是在孩子们口中流传很广、历时已久的传统歌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还有不同的版本。明代吕 曾收集过一些童谣,著成《演小儿语》,想来大致也是这类作品。这些都是“没有意思”的。但我以为恰恰是真正的儿童文学创作。
  当然,我并不反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但首要的一条是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而且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成长。钟叔河先生曾说过:“一个人最好还是从小孩子时起就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心,培养自己的思想,这才能在长大成人后真正懂得世界上的事物和生活。”尤其不应把我们成人的政治、道德观念不由分说地强加给孩子。我们所应做的,是帮助他们发展智力。在这一点上,“没意思”的作品似乎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如对语言的感受力、想像力的开拓、对生活的兴趣等等,都可赖以生发出来。而那些从成人角度出发的所谓儿童文学,总会使孩子产生嚼蜡的感觉,实际上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担心孩子会如何如何。只要儿童的智力完足,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相反,如果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他们,反而是对儿童的戕害。即便能够成功,这样的教育,也只能更多地复制我们自己。希望下一代能创造新的生活、美好的明天云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我们在这方面的失误而让孩子们背包袱的事实在已经不少了。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