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幼小中长大,思想认识 也随之发展起来。怎样使之形成良 好的品德修养呢?正是众多家长较 为关心的问题。$$ 我们知道,由于孩子年龄尚 小,抽象思维薄弱,对于事物的认 识、判断往往受到家长、教师以及 同伴的影响;他们对于荣辱、好坏 的道德观念直接来自于身边的人 和事,并进行模仿。俗话说:“孩子 是父母的影子,学生是老师的镜 子。”因此,因势利导,用适当的榜 样去教育孩子,对于提高孩子明辨 是非的能力,从而促进孩子优良品 德的形成,将是十分有效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 母的生活作风、行为方式、为人处 世的态度都将给孩子以潜移默化 的作用。如果父母勤劳俭朴,家务 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用具坏了乐于 自己动手修理,孩子亦会养成勤劳 俭朴的习惯;家庭和睦,尊老爱幼, 关心体贴别人,孩子受到感染,也 会爱家庭、朋友,性格健康开朗。 希望孩子有良好品德,首先应注意 自己的言行。$$ 有一个“一元钱”的故事。一 天,父亲和儿子一同上街,在路上 捡到一元钱,父亲顺手就塞进了口 袋,儿子见状忙说:“老师说要‘拾 金不昧’。”父亲这样开导他:“今 后,拾到一元钱以上拿回家来,拾 到一元钱以下可以交给老师。”如 此开导,孩子必定形成拾物归己的 不良品性。$$ 因此,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不但应该是抚育者,更应当 成为其行为的楷模。$$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由家庭走 入教育机构,开始了集体生活。这 时,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影响变大 了。有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在不良 “乱班”中的孩子,明显地缺乏自制 力、纪律性差、自私,不能很好地完 成学习任务;而生活在纪律较好的 班级中,孩子能自觉、主动地养成 守纪律、认真学习、做作业、关心、 爱护集体公物等良好的品德行为, 这就是集体的榜样教育作用。$$ 有经验的老师常利用模仿作 为教育手段,获得良好成效。好的 老师本身就是一种榜样。因为老师 的言行相对于父母,孩子更加能信 服、认可。难以想像一个在课堂上 见了老鼠就失声尖叫的老师去教 育她班上的孩子要“勇敢,坚强,遇 事镇定”。$$ 另外,孩子有时会接触到一些 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的人和事, 有些是积极的,比如说“诚实的列 宁”、“司马光砸缸”等,都将对孩 子心灵的成长起到有益的作用。但 也有一些不那么健康的、消极的事 物,孩子有时也会去进行模仿,这 该怎么办呢?除了尽量减少“消极 榜样”的出现,还应进行积极的引 导和教育。有这样一个例子很值得 学习。有个孩子问妈妈:“你说在公 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那个叔叔 为什么不让还骂人?”妈妈说:“因 为他小时候不像你有妈妈和老师 教你懂得尊敬老人,所以他不知道 给老人让座。”这样解释,也许就避 免了孩子受到不良风气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