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本应该是门鲜活的学问。人人都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是时间的来去构成了历史,所以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也在行走,行走在你我他之中,只要你留意,就会发现它就在身边存在。$$我有这点感悟,为时并不太久,那是绕了一个圈子才找到的原点。$$还在学生时代,一首“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的诗句,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多少盛极一时的王朝,赫赫声威,都在川流不息的岁月中消融,只留下残陵断阙,渔樵闲话,任后人数点评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古兴亡俱成既往,惟有清风明月如故,难道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历史!在我选择了史学专业以后,这一答案是毋庸争议的。从古人的资治通鉴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阶级斗争为纲,阐述王朝的兴亡盛衰就成为史学研究的方向,强烈的资政色彩,使得作者只关注那些大事变、大人物,读者也局限在当政者和少数同行,这样的史书似乎与民众无缘。$$这个感觉在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中更为强烈,最近网上有人连续对历史意义的主体进行拷问,提出:“我们不是治国者,需要时时以史为镜,也不是治学者,需要常常以古思今。”“怎样突出历史中真正吸引我们视线的那些东西,并且用一种适合现代人阅读方式的文本展示给大家?”这个问题提得尖锐而中肯,因为这是对传统史学的挑战。$$可以说,这一挑战蓄积已久,去年《北京晚报》一则报道,就足以使史学工作者反思,那是一项在青少年中有关中华文明历史知识试卷的调查,被试者的平均得分仅有27.69,及格的只占1.5%,这反映了青少年历史知识的严重匮乏。令人震动的是,不是这些人不想学,被试者表示对历史有兴趣的占七成以上,认为历史重要的竟在九成以上,问题出在哪里?结论说,这是“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在我看,这只说对了一半,请看当今的史学教材和历史读物,那种干瘪的内容,晦涩的文字,枯燥的说教,又怎能引动读者的兴趣?$$其实,现代生活早已对这种状态作出回应。一方面是史学研究成果的读者群在流失,史学著述出版难、销售难,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至今仍未走出这一阴影;一方面是历史剧一出场就叫座,历史小说发行火爆。这相互背反的现象说明,不是人们对史学读物无情,而是史学著述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也许史学研究是枯燥的,但是枯燥并不是学术成果的必然属性,尤其是历史,这是民众实实在在的生活行程,民族的共同记忆。史学也是人学,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综合体,芸芸众生的历史人物,各有各的个性和传奇性的经历,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事态的发展又具有多样性和情节性,它完全可以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写出有声有色的雄文华章。$$能不能让历史“活”起来?有没有文采是个问题,但这不是吸引读者的惟一办法。史学研究主题的转换,对激发读者的兴趣更有迫切的意义。$$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初的新史学运动中就已有呼吁,梁启超在抨击旧史学为帝王服务的同时,提倡史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李大钊认为:“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他们都把人生的变迁和国民生活的历史作为史学研究的对象,以人本主义的历史学作为治学和著述的理想。然而百年来,并没有走出为政治服务的窠臼,史学读物仍然以凝重的主题,教科书式的文本使读者望而生畏。所以上述的调查和提问,也是对这多年来史学研究远离民众生活的回应。$$让史学贴近民众,贴近生活,不是趋时媚俗,而是中华文化固有之义,这是最有潜力而又没有充分开拓的资源,这点我在有关文章中已作了叙述。$$历史和现实并没有不能跨越的鸿沟,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是我的兴趣所在,无论是独坐书斋还是奔走在闹市,是在山水之间倘佯,还是与朋友欢谈笑语,那使我动之于情,得之于心的点点滴滴,信手而来,留在笔端,因为这也是我生命的历史。$$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名为《思想者不老》的集子,这本集子所体现的正是我的这个信念:抒写生活和生命的历史。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农业部门一 名负责征收田地租税的官吏。司马迁 在《资治通鉴·周纪》里记述了他刚正 不阿、严肃执法、勇惩抗税者的感人事 迹,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 当时,赵国国君赵惠文王之弟平 原君赵胜,身居相国重任,声名远播, 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 魏无忌和楚国的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 “四公子”。就是这个位居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赵胜,富甲天下,养士数 千,替他管理各处田庄用度的大管家 达9人之多。这些管家们依仗主子的 权势,个个飞扬跋扈,胆大妄为,皇粮、 国税统统拒缴。收税的官吏每次找赵 胜的管家们催纳租税时,均碰了一鼻 子灰。既然你赵胜家可以拒缴赋税, 我李家、王家、张家、孙家难道就不可 以这样做?结果,赵国上下偷税、漏税 之风甚烈,有的甚至公然暴力抗税。 赵奢这位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寝 食不安。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他决 定哪怕付出自己的七尺男儿之躯,冒 身首异处之险,也要刹住这股偷漏赋 税之歪风。$$ 杀一儆百,先拿赵胜家开刀!赵奢 将赵胜家的9个管家统统召来;向他 们宣读了国家制定的税收法令,责令 他们限期缴纳所欠的全部税款。这些 管家平日作威作福惯了,根本就不把 赵奢放在眼里,他们表面上应承几句, 回去后依然我行我素,把纳税的事全 当作了耳边风。赵奢见限定的期限已 届满,而赵胜的管家仍未缴纳丁点税 款,便再次派手下人去催收,结果挨了 一顿臭骂。赵春勃然大怒,下令把那9 个管家抓来,快刀斩乱麻,依法将他们 全部处死了。$$ 赵胜知道了,气得七窍生烟,牙齿 咬得格格响。他将赵奢传来,声嘶力竭 地恶言训斥,并打算杀死赵奢。此时, 赵奢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赵胜 的辱骂,不卑不亢,镇静自如,反而语 重心长地开导他:“您权势显赫,身为 赵国的贵公子,本应做遵纪守法的楷 模。但如今,您纵容家人违法乱纪,偷 逃税款,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着这件事 啊。您知不知道,因为您家带头贱踏法 律,必会使法律的力量削弱,法律的力 量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也会相应削弱, 而国力一旦衰弱,各诸侯国就会出兵 侵犯,我们赵国就有可能被灭亡。假如 连国家都不存在了,我们不就都成了 亡国奴?您怎么可能再拥有现在的荣 华富贵呢!如果您以自己尊贵的身份 带头奉公守法,上行则下效,国家上上 下下都会公正廉明,团结一心,国家就 会因此而富强。国家富强了,赵国的江 山也会稳固,您作为这样一个富强国 家的王亲国戚,天下还有谁敢轻视 您?!”$$ 赵奢的一席肺腑之言,说得平原 君自惭形秽,心悦诚服,转怒为喜。他 认为赵奢忧国忧民,有胆有识,谋勇双 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不禁对其肃 然起敬。在平原君的鼎力举荐下,赵惠 文王让赵奢总揽全国赋税大权。从此, 赵国“民富而府库实”,百姓渐富,国库 也日益充盈。
阻碍组织成员间信息和情 感沟通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 的恐怕还是组织成员间因地位 不同而造成的心理隔阂。这种 情况被管理学者称之为“位差 效应”,其意指:由于地位的不 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与下位心 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 比别人高的层次而有某种优势 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 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 感;一个有上位心理者的自我 感觉能力等于他的实际能力加 上上位助力,而一个有下位心 理者的自我感觉能力等于他的 实际能力减去下位减力。我们 在实际工作和交往中也常有这 样的体验,在一个比自己地位 高或威望大的人面前往往会表 现失常,事前想好的一切常在 手无所措中乱了套,以致出现 许多尴尬的场面,可是如果在 一个地位或能力都不如自己的 人面前,我们却可一切应付自 如,乃至有超常发挥。$$ 上位心理与下位心理在组 织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 是客观存在的,其对组织成员 的心理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它能从心理上维 系组织中的上下关系和既定秩 序,不利的一面是它可造成组 织成员间的沟通障碍和心理隔 膜,增加组织中的内耗。管理实 践证明,“位差心理”所造成的 不利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司马 光在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中 称:“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上 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民恒 苦上之难达,上恒苦下之难知, 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谓 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 好胜人、耻闻过、骋词给、眩聪 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群 上之弊也;谄谀、顾望、畏椟,此 三者,臣下之弊也。”司马光在 此提到的这些情况,正是上位 心理和下位心理给上下级之间 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即由于上 级搞官僚主义、夸夸其谈和妄 自尊大而导致下属阿谀逢迎、 谨小慎微和欺上瞒下的心理与 行为。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之 所以会造成“上之难达”、“下之 难知”的结果,主要责任在上级 而不在下属。那么,如何在最大 程度上避免“位差效应”所造成 的负面影响呢?$$ 从客观上讲。首先,管理者 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应尽最 大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即原 始信息,少用或不用经过各职 位层次传输过来的信息。日本 管理学家在实践中证实:信息 每经过一个层次,其失真率约 为10%-15%;上级向他的直接 下属所传递的信息平均只有 20%-25%被正确理解,而下属 向他的直接上级所反映的信息 被正确理解的则不超过10%。 根据此种情况,艾科卡也指出: “若只有一个经过过滤、再过 滤、净化、消毒的信息渠道,无 助于总裁作出正确的决策。为 了避免这种危险,我设法在自 己身边保留一些不同意见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管理者 在与下属沟通和交流时,除了 要尽力获得原始信息外,还应 多注意了解反面信息,并要在 沟通和交流中保持信息内容的 准确无误。其次,要广开沟通和 交流渠道,尤其要多多注意利 用非正式渠道。事实证明:“通 过权限的正式途径向下级或上 级传递的信息,实际只占组织 整个信息网络的一小部分,大 部分是通过非正式组织传递 的。”(H·西蒙语)最后,要多提 倡下属间的平行沟通与交流, 因其极少存在“上位”和“下位” 之分,故其沟通和交流的效率 可达90%以上。$$ 从主观上讲。首先,作为较 高层次的管理者,应努力坚持 走群众路线,注重实际和调查 研究,既主张和允许下属报喜, 更提倡和鼓励下属报忧,并大力 支持和保护敢讲真话的人。其 次,应加强自己民主意识的修 炼,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不耻下 问。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作为一 个管理者若能适时地表露一下 自己的弱点,不仅不会有失体 面,反而更能增加他的威望。最 后,要去掉虚荣心,勇于承担责 任,使组织内部形成浓厚的批评 与自我批评氛围,并且自己率先 垂范,以身作则,万不可惟我独 尊,总在下属面前摆出“一贯正 确”的架势。积极的沟通意识,需 上级牢固地树立与坚持;顺畅的 沟通渠道,需上级不断地拓展与 疏通。这两方面的工作做好了, “下恒苦上之难达,上恒苦下之 难知”的情况在最大程度上也就 可以避免了。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我主笔采写的报告文学《家园保卫 战》荣获二等奖。此前,这篇稿子获 2001年度河北省新闻一等奖和全国 报纸副刊年赛金奖,可谓连中三元。 稿子能在三级评选中脱颖而出,自然 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一想到稿子所 揭示的主题,一想到我当时的写作初 衷,我就感到有一种责任爬上心头, 有好多很沉重的题外话如骨鲠在喉, 不吐不快。$$ 我经常拷问记者的良心和使命, 我们是一味地歌功颂德呢?还是经常 不断地敲响警钟?比如面对杜过秋这 样一个典型,每到植树节前后,众媒 体一窝蜂似地来采访,很多人把此行 视为例行差事,写个稿子或拍几幅照 片打发一下3月12日就算了。因 此,表现形式就往往容易走向成就报 道,写成表扬稿。有些记者写作思维 比较机械或曰呆板,要么表扬栽树 的,要么批评毁林的。除此之外,好 像找不到第三视觉。在我的《家园保 卫战》中,杜过秋只是我话语中的 “矢”,而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反思和 觉醒才是本文中的“的”。原稿送审 征求意见时,赞皇县的一些领导觉得 不光彩,没面子。沉重多于轻松,感 叹多于赞许,遗憾多于喜悦。比如: “村干部没酒喝了,掂起斧子上山; 三提五统完不成了,掂起斧子上 山。”比如,“除了柿子洼这一弹丸 绿地,别处仍旧荒山秃岭”、比如 “杜过秋在柿子洼20年了,住的小 石屋像狗窝。”他们担心发表后上级 怪罪下来,怕落下不关心劳模的罪名 等等。委托县林业局的人给我商量, 要么删掉这一段吧,要么删掉那一段 吧。因为我的写作初衷不是和谁对着干,因为 这篇稿子毕竟是正面报道,所以在“通融”中 不但没有削弱了稿子的锐气,反而使它更加厚 重。比如删去“掂上斧子山”那段后,改写 成:“贫穷,使人们过分地倚赖自然环境,加 大对它的掠取;而过分的掠取又加剧了贫穷, 使人们所倚赖的环境更加恶劣。”读者朋友, 你难道不认为这样的改动更深沉、更辩证、更 发人深省吗?$$ 《家园保卫战》的写作成功,其工夫多用 在写作之外,一是在“点”上扎的牢,对杜过 秋了解的深;二是对“面”上和“全局”材料 掌握的多,心头装着忧患意识。记者要有胆有 识。所谓有胆,就是胆量和勇气,敢于直面社 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揭露不利于社会文明和 人类进步的矛盾和顽症。所谓识,就是对问题 的认知水平。如果没有识,只有胆,或胆量过 人,也只能是揭露问题的皮毛而难于介入问题 的深刻层面。$$ 我们有些记者,平时也能把“脚板底下出 新闻”挂在嘴上,也能写出“涉深 水者抓大鱼”的理论文章,但真正 干起“活儿”来就走了模样。就拿 杜过秋这个老典型来说吧,近年来 采访他的文人骚客形形色色,不下 百人,可有谁在老人家的大铁锅吃 过一顿饭?有谁在柿子洼的小石屋 里睡过一夜觉?有谁帮老人家翻开 棉袄捉一只虱子?有谁肯蹲下身子 让老人家踩着肩头攀上杏树、黑枣 树采摘果实?所有这些,我当之无 愧地做到了。我并不是标榜自己如 何比别人好,如何比别人优秀。而 是想重复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要采 访一个人,必须走进这个人的生活, 尽最大可能地和这个人摸爬滚打在 一起。当年穆青采写《县委书记的榜 样──焦裕禄》的时候,走访了上百 个村庄上百户人家,前后经历了60 多天。虽然当今的信息时代、生活节 奏和多媒体竞争允不得新闻人再像 前辈那样“铁梁磨绣针”,但那种严 肃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任何时期 都不落后。$$ 我当了近20年的记者,也没有 走出太行山,太行山博大精深,是 一本历史教科书,是21世纪人类 生活的“资治通鉴”。世界上重视 水土保持的国家,都将水土保持作 为基本国策,在发达国家尤其如 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经历了本国 西部黑风暴强烈袭击后指出:“毁 坏自己土壤的国家,最终必然毁掉 自己。”我国山区、丘陵区、高原 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0%,是世界 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 们本该知道怎么做,做什么。杜过 秋的父亲杜智有一句传家名言:保 住了树,就保住了家。我已有近两年时间没见 杜过秋了。据我所知,老人家牙口不好了,身体 不壮了,到了晚上,他的火蒙眼就什么也看不清 了,他还能在柿子洼坚持多久?而我们年轻力壮 的后辈,知书达理的后辈,口若悬河的后辈,职 位显赫的后辈,能眼巴巴地看着一个老态龙钟 的长者在那里一镐一镐地刨坑、一棵一棵地种 树、一寸一寸地垒砌谷防坝而自己却袖手旁观 无动于衷吗?$$ 《家园保卫战》写了一个人的顽强,执 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比如杜过秋,他 拼死拼活干了20年,也没有从根本上改造柿 子洼,何况800里太行山?我是想通过《家园 保卫战》的稿子,唤醒更多的人们,加入绿化 环境、保护生态、保卫家园的战斗行列,倘若 能如此,甚幸甚幸。$$ 这就是我把一个栽树模范当成一个保卫家 园的斗士来写的最初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