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1)
按年份分组
2002 (1)
按来源分组
中国新闻出版报 (1)
相关搜索词
我所思兮在太行
作者: 郝斌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太行山  资治通鉴  历史教科书  第12届中国新闻奖  题外话  老人家  写作思维  获奖作品  稿子  水土保持 
描述: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我主笔采写的报告文学《家园保卫 战》荣获二等奖。此前,这篇稿子获 2001年度河北省新闻一等奖和全国 报纸副刊年赛金奖,可谓连中三元。 稿子能在三级评选中脱颖而出,自然 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一想到稿子所 揭示的主题,一想到我当时的写作初 衷,我就感到有一种责任爬上心头,
全文: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我主笔采写的报告文学《家园保卫 战》荣获二等奖。此前,这篇稿子获 2001年度河北省新闻一等奖和全国 报纸副刊年赛金奖,可谓连中三元。 稿子能在三级评选中脱颖而出,自然 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一想到稿子所 揭示的主题,一想到我当时的写作初 衷,我就感到有一种责任爬上心头, 有好多很沉重的题外话如骨鲠在喉, 不吐不快。$$ 我经常拷问记者的良心和使命, 我们是一味地歌功颂德呢?还是经常 不断地敲响警钟?比如面对杜过秋这 样一个典型,每到植树节前后,众媒 体一窝蜂似地来采访,很多人把此行 视为例行差事,写个稿子或拍几幅照 片打发一下3月12日就算了。因 此,表现形式就往往容易走向成就报 道,写成表扬稿。有些记者写作思维 比较机械或曰呆板,要么表扬栽树 的,要么批评毁林的。除此之外,好 像找不到第三视觉。在我的《家园保 卫战》中,杜过秋只是我话语中的 “矢”,而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反思和 觉醒才是本文中的“的”。原稿送审 征求意见时,赞皇县的一些领导觉得 不光彩,没面子。沉重多于轻松,感 叹多于赞许,遗憾多于喜悦。比如: “村干部没酒喝了,掂起斧子上山; 三提五统完不成了,掂起斧子上 山。”比如,“除了柿子洼这一弹丸 绿地,别处仍旧荒山秃岭”、比如 “杜过秋在柿子洼20年了,住的小 石屋像狗窝。”他们担心发表后上级 怪罪下来,怕落下不关心劳模的罪名 等等。委托县林业局的人给我商量, 要么删掉这一段吧,要么删掉那一段 吧。因为我的写作初衷不是和谁对着干,因为 这篇稿子毕竟是正面报道,所以在“通融”中 不但没有削弱了稿子的锐气,反而使它更加厚 重。比如删去“掂上斧子山”那段后,改写 成:“贫穷,使人们过分地倚赖自然环境,加 大对它的掠取;而过分的掠取又加剧了贫穷, 使人们所倚赖的环境更加恶劣。”读者朋友, 你难道不认为这样的改动更深沉、更辩证、更 发人深省吗?$$ 《家园保卫战》的写作成功,其工夫多用 在写作之外,一是在“点”上扎的牢,对杜过 秋了解的深;二是对“面”上和“全局”材料 掌握的多,心头装着忧患意识。记者要有胆有 识。所谓有胆,就是胆量和勇气,敢于直面社 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揭露不利于社会文明和 人类进步的矛盾和顽症。所谓识,就是对问题 的认知水平。如果没有识,只有胆,或胆量过 人,也只能是揭露问题的皮毛而难于介入问题 的深刻层面。$$ 我们有些记者,平时也能把“脚板底下出 新闻”挂在嘴上,也能写出“涉深 水者抓大鱼”的理论文章,但真正 干起“活儿”来就走了模样。就拿 杜过秋这个老典型来说吧,近年来 采访他的文人骚客形形色色,不下 百人,可有谁在老人家的大铁锅吃 过一顿饭?有谁在柿子洼的小石屋 里睡过一夜觉?有谁帮老人家翻开 棉袄捉一只虱子?有谁肯蹲下身子 让老人家踩着肩头攀上杏树、黑枣 树采摘果实?所有这些,我当之无 愧地做到了。我并不是标榜自己如 何比别人好,如何比别人优秀。而 是想重复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要采 访一个人,必须走进这个人的生活, 尽最大可能地和这个人摸爬滚打在 一起。当年穆青采写《县委书记的榜 样──焦裕禄》的时候,走访了上百 个村庄上百户人家,前后经历了60 多天。虽然当今的信息时代、生活节 奏和多媒体竞争允不得新闻人再像 前辈那样“铁梁磨绣针”,但那种严 肃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任何时期 都不落后。$$ 我当了近20年的记者,也没有 走出太行山,太行山博大精深,是 一本历史教科书,是21世纪人类 生活的“资治通鉴”。世界上重视 水土保持的国家,都将水土保持作 为基本国策,在发达国家尤其如 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经历了本国 西部黑风暴强烈袭击后指出:“毁 坏自己土壤的国家,最终必然毁掉 自己。”我国山区、丘陵区、高原 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0%,是世界 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 们本该知道怎么做,做什么。杜过 秋的父亲杜智有一句传家名言:保 住了树,就保住了家。我已有近两年时间没见 杜过秋了。据我所知,老人家牙口不好了,身体 不壮了,到了晚上,他的火蒙眼就什么也看不清 了,他还能在柿子洼坚持多久?而我们年轻力壮 的后辈,知书达理的后辈,口若悬河的后辈,职 位显赫的后辈,能眼巴巴地看着一个老态龙钟 的长者在那里一镐一镐地刨坑、一棵一棵地种 树、一寸一寸地垒砌谷防坝而自己却袖手旁观 无动于衷吗?$$ 《家园保卫战》写了一个人的顽强,执 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比如杜过秋,他 拼死拼活干了20年,也没有从根本上改造柿 子洼,何况800里太行山?我是想通过《家园 保卫战》的稿子,唤醒更多的人们,加入绿化 环境、保护生态、保卫家园的战斗行列,倘若 能如此,甚幸甚幸。$$ 这就是我把一个栽树模范当成一个保卫家 园的斗士来写的最初心愿。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