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作者: 高叶青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范祖禹 
描述:范祖禹家学渊源深厚,入仕途不久且年富力强,政治关系简单等原因是他得以参与修纂《资治通鉴》的重要因素。熙宁三年六月至元祐元年十月,范祖禹全程参与《通鉴》编修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司马光教子爱护书籍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巨著  中国历史  《资治通鉴》  读书习惯  范祖禹  司马康  时用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人温良谦恭,正直节俭。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司马光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敛等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也参加这项工作。一次,司马光看到儿子读书时用指甲抓书页,他非常生气,过去批评道:"书本堪比我们的挚友,它传授给我们知识,你怎么忍心用指甲去
司马光教子俭朴
作者: 韩晋文  来源:中国审计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讲排场  著作郎  谨身节用  详细列举  校书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节俭美德  范祖禹  直道而行 
描述:“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中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北宋杰出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俭朴,也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
全文: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中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北宋杰出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俭朴,也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淳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在文中他明确了两项内容:其一,不满于奢靡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靡,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脚上也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今天,我们的生活比我们过去的任何时代都富裕多了。但我们才刚刚摆脱贫困,刚刚踏上富裕的台阶,并没有真正地富裕起来。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家长摆阔气、讲排场,挥霍无度,这种无节制的浪费风气正像传染病那样在社会上扩散,已深深影响着下一代。“俭朴”是我们兴家繁国的法宝,挥霍无度必将祸害家业,殃及国家。所以,为了家业兴旺,国家强盛,我们必须努力培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树立勤劳、俭朴的高尚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明天,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背景
作者: 刘后滨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周威烈王  司马池  宋英宗  后周世宗  刘恕  《资治通鉴》  司马温  范祖禹  进资治通鉴表  刘攽 
描述:《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全书分为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教子俭朴
作者:暂无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书页  教育  指甲  助手  读书  司马光  范祖禹  工作  奢侈 
描述: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
怎样读《资治通鉴》
作者: 王树民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宋中期  周威烈王  幼年时期  宋英宗  后周世宗  《资治通鉴》  秦纪  编年体史书  汉纪  范祖禹 
描述:《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
领袖们为何喜欢《资治通鉴》
作者: 姜鹏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忆毛主席  容肇祖  《二十四史》  原典  前辈学者  刘恕  《资治通鉴》  道德说教  践行者  范祖禹 
描述:《资治通鉴》的作者都不是虚伪的道德说教者,而是真正的道德践行者。唯其是践行者,他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才真正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毛泽东关心《资治通鉴》的整理毛主席很喜欢读《资治通鉴》。很多回忆毛主席的文字都谈到他反复、仔细地阅读这部著作,不少地方还提到,这部书他老人家一共读过17遍。我们今天能读到的最好的、最权威的《资治
《资治通鉴》简论
作者: 苏仲翔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四库全书总目》  《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资治通鉴》  连叙  司马光  《汉纪》  范祖禹  史学 
描述:中国史家,习称前后两司马。司马迁网罗文献,继承家学,是非当世得失之林,批判地总结古史,写成《史记》一书,自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为历代正史创立了“纪传表志”的体例,成为中国第一部通史。一千年之后,司马光出,直承《左传》,效法《汉纪》,把起自战国、下讫五代的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公元959)间事,按年记载。总为《通鉴》一书,自说:“因丘明(左传作者)编年之体,仿荀悦(汉纪作者)简要之文”。编年而兼通史,消纳《十七史》于一编,比之司马迁又开拓了史学的新局面。所以两司马在史学方
关于《资治通鉴》
作者: 朱宗尧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重大贡献  司马迁  巨著  五代  战国  司马光  编年史  范祖禹  编年体 
描述:司马光(1019—1086),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个终身修史而确有重大贡献的人。他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一部堪称通贯古今的编年体的空前巨著——_《资治通鉴》(后世简称为《通鉴》)。除此,还编著了与《通鉴》相辅而行的九部史书专集,其中《通鉴目录》(即今之提要)和《通鉴考异》,则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作者: 周原孙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史料记载  史学家  治平  熙宁  通史  历史真实  司马光  范祖禹  编年体 
描述:《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354卷,囊括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1362年的历史。《通鉴》包罗宏富,卷帙浩繁。它是由司马光主编,刘(分攵)、刘恕、范祖禹等协助,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完成的。作为司马光的助手之一,范祖禹在编写《通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过去讲《通鉴》时,往往只谈司马而少谈范与刘,这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对此,本文试评述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