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老苏与王安石变法
作者: 江寒  来源:中国包装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苏东坡  唐宋散文  奇珍异宝  社会弊端  老成持重  稳定政局  青苗法  金榜题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描述: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就 占了六家,其中老苏(洵)家就 占了三位。哪三位,老苏和他 的两个儿子苏武、苏辙。由于 东坡名气太大,以致苏洵、苏 辙的文章提得人就少了。其实 这老苏还真是一个非常了得 的人物。$$ 北宋亡于金,靖康(1126 年)之变,当金兵掳掠了徽钦 二帝,席卷了无数中原的金银 细软、奇珍
全文: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就 占了六家,其中老苏(洵)家就 占了三位。哪三位,老苏和他 的两个儿子苏武、苏辙。由于 东坡名气太大,以致苏洵、苏 辙的文章提得人就少了。其实 这老苏还真是一个非常了得 的人物。$$ 北宋亡于金,靖康(1126 年)之变,当金兵掳掠了徽钦 二帝,席卷了无数中原的金银 细软、奇珍异宝迤逦北去的时 候,谁能想到,其实真正的败 因早在好几十年前就形成 了。$$ 北宋出了不少有才华有 抱负的人物,如范仲淹、欧阳 修、韩琦、富弼、司马光等等。 虽然这些人的努力并没有从 根本上改变北宋的大势,但至 少还是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 用,使得北宋在咄咄逼人的强 敌面前,还能够以中原经济的 富足,文化的发达立得住脚。 但是后来,社会状况一下子就 陷于混乱了。$$ 事情的起因来自于王安 石变法。王安石为什么要变 法,当然是要革除社会弊端。 但不知为何,新法施行之后, 却得不到广泛的响应。尤其是 一些元老重臣,不但不支持, 反以激烈的言辞 痛陈新法根本不 可行。$$ 两派势力势 成骑虎,结果是, 王安石虽说排除 了一切阻力大力 推行他的新法,但毕竟雄心受 挫。而且,实事求是的讲,这些 新法,例如“青苗法”、“均输 法”、“将兵法”、“农田水利法” 等等,也确实存在很多毛病。 例如苏东坡在杭州任判官的 时候,突然发现监狱里的犯人 一下子增多了。他挺奇怪,一 了解,才知这些犯人原本也是 良民,由于触犯了新法,就被 投进监狱里来了。其实并没犯 什么大错。如果新法稍加修改 一些,执法者再多一些仁厚之 心,情况就会好得多。杭州还 是富庶之邦,那些经济状况差 得多的地区,情况岂不是更糟 糕吗。苏东坡不禁感叹,上面 制定的“法则”偏了那么一分, 下面的混乱状况不知要厉害 多少倍。$$ 但是他的这些话还是不 能说出来,因为王安石有个毛 病,听不得别人劝阻,可能不 劝还好点,越劝越变本加厉 了,要不怎么人称“拗相公” 呢。司马光在写给皇上的一封 信里就说“安石以为贤则贤, 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 为非则非。谄附安石者,谓之 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 慝。”所以苏东坡只能写点文 字排遣苦闷──“除日当早 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 念此系中囚。”这分明是替这 些老百姓喊冤了。$$ 自王安石变法起,朝廷士 大夫互相之间争斗得更厉害 了。好像变法只是个“由头”, 也可以说成了一种借口。如果 当权者是倾向变法一派,那么 “保守派”就倒霉了,贬官的贬 官,发配的发配。如果“保守 派”占了上风,倒霉的与得意 的马上又互换了位置。从此之 后,北宋无宁日,争来斗去,连 最开始争的是什么都忘了,还 在那里叨扰不休呢。$$ 很多事儿是说不清的,本 来王安石并没怀有什么恶意, 但结果却走向了反面;本来那 些老成持重的大臣也都是为 了朝廷好,却不料,也掉进了 党争的怪圈,而且任谁也摆脱 不掉了。$$ 处于这种纷繁的状态,苏 东坡越发怀念他的父亲苏洵 了。不为别的,只因为苏洵的 眼光远在他们之上。这个“他 们”,不仅包括了他和弟弟苏 辙,也包括了北宋的不少名 臣,如欧阳修、富弼、韩琦等 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 苏写有一篇《辨奸论》,矛头直 接指向王安石。要知道,这时 候王安石只是一个很普通的 官吏,只不过有一些文名罢 了。很多人都觉得王安石是个 挺不错的官,挺有才 干的,仅此而已。可老 苏偏偏“小题大作”, 先是引经据典,从历 史上找根据,比如晋 代的山涛见了王衍就 说:“误天下苍生者, 必此人也。”唐时的郭汾见到 卢杞也推测说:“此人得志,吾 子孙无遗类矣。”然后再从日 常的一些小事上加以论证,他 说:“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 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 衣臣虏立农,食犬彘之食,囚 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 也哉。”最后推出结论:“凡事 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 慝。”$$ 仔细推敲起来,老苏的这 篇议论情感多于理智。历史上 固然有不少带着“相”的小人, 但是王安石真是这一类人吗? 好像不好类比。至于说到日常 的生活做派,各人有各人的习 惯。$$ 说起来这王安石还真就 是这么一个人,穿什么,吃什 么,全都无所谓。有人还做了 个试验,就餐之前,在他的面 前摆了一种极一般的菜,别 人的面前,却是好酒好菜。后 来发现,王安石吃光了眼面前 的菜之后,就停下筷子,不吃 了。大家都觉着奇怪,怎么这 人是这样的呢?可再怎么奇 怪,他也根本不去理会。$$ 不过好多事就是这么怪, 我们只可理解为老苏的一通 议论完全是一种直感,也可能 他隐约意识到王安石的后面 还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他一 时也说不清楚,他只是把他的 怀疑,他的担心表达出来,以 此引起大家的注意。有没有人 相信,那就是别人的事了。$$ 老苏在苏轼苏辙二兄弟 金榜题名,又都分别有了些为 官的经历之后,溘然逝去,时 间是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而王安石变法是从神宗 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也就 是说,世道再怎么变幻,他都 不知道了。

王安石大斗司马光
作者: 刘文华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熙宁变法  中小地主  大商人  财政困难  司马光  大斗  王安石变法  理财者  北宋王朝  豪强地主 
描述:王安石与司马光,均为我国历史上 伟大人物,他们各以其辉煌的文学、史学 贡献而彪炳后世。两人的道德品质均无 懈可击。他们年龄相仿(王安石1021- 1086;司马光1019—1086),面对的是同 一个北宋社会形势,两人又有幸相继成 为宋朝的宰相,有条件施展自己的理想 和抱负。但两人的政治经济观点却截
全文:

王安石与司马光,均为我国历史上 伟大人物,他们各以其辉煌的文学、史学 贡献而彪炳后世。两人的道德品质均无 懈可击。他们年龄相仿(王安石1021- 1086;司马光1019—1086),面对的是同 一个北宋社会形势,两人又有幸相继成 为宋朝的宰相,有条件施展自己的理想 和抱负。但两人的政治经济观点却截然 相反。王安石认为应该改变的,正是司马 光极力维护的;王安石极力推行的,正是 司马光拼命抵制的。具体表现集中于对 待“熙宁变法”的态度上。$$ 王安石在两次罢相之后退居江宁, 仍然对元丰年间社会稳定、百姓康阜的 的局面作诗歌颂;司马光一旦执掌大 权,便在短短几个月中“尽废新法”。而 他在废尽新法之后便继王安石之死也 溘然长逝,留给后世争讼不已的是非评 说。$$ 司马光废尽新法,仓促之间恢复的 只是旧制。旧制又如何呢?仁宗 (1022—1063年在位)时期,豪强地主 兼并土地采取前代所未曾有过的纵容 态度,天下田畴一半以上为其占有。由 于被兼并而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 他们流离异乡,转死沟壑,农民武装斗 争此伏彼起。社会危机日益加重,与此 同时,北宋王朝的财政危机也日益加 深。究其原因,一则因为耗费太大,二则 因为天下一半以上的田畴被大官僚大 地主大商人霸占,而他们逃避赋税,将 负担分摊到中小地主和小有土地的农 民身上。当时军费占用全部赋税的十分 之八,却不能有效地抵御辽和西夏的侵 犯,每年还要付出近八十万匹、两的“岁 币”。一些中小地主和农民不堪其负,只 好流亡他乡,导致北宋王朝赋税征收的 更趋减少。老路不通,走新路又如何?为 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仁宗 庆历年间由范仲俺领导推行“庆历新 政”,其重点也只是改革吏治,整顿政权 机构,并没有正面触及抑制兼并,整理 国家赋税的大问题。即使如此,也遭到 贵族倌僚的反对,只一年左右,就中途 夭折。$$ 英宗在位三年而死,子赵顼继位, 是为神宗。当时全国土地十分之六七集 中于豪强地主之手,且不纳田赋(《文 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朝廷财政每年 亏空达一千五百多万贯,财政处于危急 状况。整顿财政已是燃眉之急。神宗起 用王安石主持这项工作。王安石先后组 织制订并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场赋 法”等,展开了一场比范仲俺“庆历新 政”更为彻底的变法运动。这次运动以 理财为先,以富国强兵为旨归,被后人 称作“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会先 急”,而理财又“以农事为急”,所以在他 的各项经济改革中,重点就首先放在减 轻农民的疾苦上。仅“农田水利法”的 实施,“数年间,诸路凡得废田万七百 九十三处,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 有奇。”(《宋史纪史本末》卷三。)而延续 了十六年之久(包括元丰年间)的变法 运动,仅从财政经济的角度看,通过发 展农村经济,收夺豪商富人之利,北宋 财政困难的局面得到扭转。由于生产的 发展,加上国家对商业控制的加强,市 场趋于稳定,物价下降,米一斗只五十 文至八十文,麦一斗三四十文,酒一斗 百文。年丰物贱,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 应当说,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是 真正收到实效的。$$ 司马光的理财观点是什么呢?早在 熙宁元年八月,王安石尚未着手进行变 法之时,司马光与王安石有过一次公开 的争论。起因是宰相曾公亮等上言“河朔 灾伤,国用不足,乞今岁亲郊(皇帝郊祀)、 两府不赐金帛”,送学士院取旨,当时司 马光、王安石同为翰林学士,司马光认 为,救灾节用,应白贵官、近臣始,“宜 听两府辞赏为便”,即免去例行之赏赐。 王安石却说,“国家富有四海,大臣郊 赉无几,而惜之不与,未足富国,徒伤大 体。……且国用不足非方今之急务 也。”司马光反驳道:“国家自真庙(真 宗)之末用度不足,近岁尤甚,何得言非 急务也?”王安石说:“国用不足者,以 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说:“善理 财者,不过头会箕敛(按人头计数征 税,用畚箕取所征谷物,譬喻赋税繁 苛)耳。”王安石说:“不然”。善理财者, 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说:“天下安 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 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以上史实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卷 三○)。$$ 司马光所说:“设法夺民”的“民”, 指的是哪些人呢?联系北宋的社会实际 和王安石变法中的作为,可知正是那些 占据了天下十分之六七的农田(往往 是良田、上等田)却逃避赋税的大地主 大官僚大商人。王安石的理财方针主要 放在“开源”上,一手向天地要财富,一 手向豪强地主夺财富,这就难怪司马光 处处要与王安石为敌了。“熙宁变法” 中,新法一出,司马光辄起而反对,成为 名副其实的旧党领袖。一俟真正掌握了 国家大权,司马光就迫不急待地在短短 几个月中将新法尽行废止。$$ “熙宁变法”期间北宋王朝中变法 与反变法的尖锐对立和斗争,反映了封 建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利益冲突。而当 时双方都是以江山社稷忠君爱国为口 号的。反对变法的人群中,恰又多是以 前支持过范仲俺“庆历新政”的激进人 物、三朝老臣,司马光以其道德文章成 为他们的领袖。在那个时代,王安石也 许没有意识到推动生产、扩大内需可以 “拉动”、“带动”或“刺激”整个国民经 济发展的意义,但他的理财方针无疑是 正确的。正如毛泽东所说:“财政困难, 只有从切切实实的有效的经济发展上 才能解决。忘记发展经济,忘记开辟财 源,而企图从收缩必不可少的财政开支 去解决财政困难的保守观点,是不能解 决任何问题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 题和财政问题》)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