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的选人标准
-
作者:暂无 来源:党的生活(云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学家 政治家 “德” 用人标准 司马光 选人标准
-
描述:宋代名臣、古代政治家、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光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德”当头。对德与才的位置,他是这样说的:“才对德只是起着借助作用,德对才则起着统帅作用。”于是,他按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把人分为四种类型。
-
由“司马光砸缸”看逆推法
-
作者:
赵钦荣 来源:语数外学习·七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理想 童年时期 史学家 殊途同归 逆推法 司马光
-
描述: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童年时期“砸缸救人”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他的独到之处就是非常善于变通.当“从水缸里把人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不能办到时,便立即想出“从水缸下部放水”,“使
-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作者:
萦尘 来源: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历史学家 政治家 中国 《资治通鉴》 文学家
-
描述:中国的历史著作,有两本书不可不读:二本是以前我们介绍过的,司马迂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本是现在我们要介绍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敛、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
-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
-
作者:
萦尘 来源: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学家 政治家 北宋时期 光山县 记忆力 文学家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从小就特别喜爱学习,他觉得自己的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
-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
作者:
郑学富 来源:各界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中国历史 变法 王安石 司马光 君子 文学家 反对者
-
描述: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北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是变法的积极推动者,一个是极力反对者,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可是两人的争斗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
-
司马光教子爱护书籍
-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幼版)1-2年级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中国历史 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教子 爱护 书籍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人温良谦恭,正直节俭。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勤学惜时的司马光
-
作者:
石喜碧 来源: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著 政治家 北宋时期 学问家 勤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记忆力
-
描述: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就是他主持、编写的。司马光在私塾上学时,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甚至觉得自己记忆力比别人的差。为了训练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
-
曲径通幽花草繁茂 小桥流水典雅秀丽 雕塑石刻熠熠生辉:司马光故里 观光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故居的风韵
-
作者:
翟军 来源:中国地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典雅 花草 故居 北宋 史学 流水 文学家
-
描述:司马光故里位于光山县,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故居即位于此。司马光故居北宋真宗时期为县署官舍,宋真宗天喜三年(1019)农历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此。据县志载:官舍面南二进,院为
-
司马光上书辞赏
-
作者:
刘军 来源:先锋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夏 休息室 谏院 政治家 宁静 北宋时期 史学家 朝廷 司马光 争议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宋英宗即位后不久的一天,天刚蒙蒙亮,还是万籁俱寂之时,平日里宁静的待漏院,也就是百官上朝的休息室里,一场争议悄然而起。知谏院司马光慷慨陈词:"西夏边衅已久,朝廷耗资巨大,皇上刚登大位,不宜耗巨资赏赐百官。"
-
司马光教子的启示
-
作者:
王顺才 来源:老同志之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政治家 历史上 寡欲 司马光 老年人 崇俭 北宋 山西省 鲁国
-
描述: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在为其子司马康写的《训俭示康》一文中,一连举了历史上12则正反事例教诲其子一定要崇俭戒奢。他还对鲁国大夫御孙所说的"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作了如下精辟的诠释:"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