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欣赏沈振东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在二十年前的一个夏日。那时,我应邀到东山县电大执教《中国文学》,一得暇即与几位书友品茗论字,饮酒挥毫。风光无限的东山岛,虽地域不广,设县至今犹不足百年,但文化积淀却也丰厚,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书画行家。明清以降,一代大家黄道周之外,还有康瑞、马兆麟、沙璞、林嘉、陈友梅、林绍曾、李英、卢嵩等等书画家饮誉闽南。他们的书画艺术,常成为我们谈论的话题。一日,偶然得见沈先生的一幅行楷对联,大吃一惊———该联碑帖兼容,用笔沉厚,结体于端严中寓灵巧,敛放自如,实非一般民间书家所能为者。当时“书法热”甫兴,耳寓目见的行家书法寥寥,不经意间竟在海岛一隅领略到传统书法一脉的魅力,感慨系之良久。 $$今年盛夏,有幸偕友人赴东山拜访沈振东先生,夙愿得偿。沈先生的寓所,在铜陵镇。跨入大门即是天井,右边围墙上嵌着一方大理石,镌有“博雅”二字,字迹秀挺温厚,为沈先生手书,十分醒目。走进正厅,只见中堂供着关公夜读的画像,两侧配联一对:“削魏平吴扶炎汉,降魔伏虏佐熙明。”横批为“仁义行圣”。字与画皆用镜框环护着,尤见整肃华美。联语为沈先生墨迹,行笔方圆兼具,墨色润枯合宜,朗朗有神,堪称沈先生得意之作。厅堂左右壁上,悬挂的则是漳州厦门两地几位前辈书画家的条幅,与堂联相映生辉,构成一个清雅和谐的整体。置身其间,顿觉墨香阵阵袭来,尘嚣暑气尽释。 $$沈先生书法之旅已长达六十余载,一直依经典碑帖而行。他于稚童时即得父亲启蒙,从颜楷入手,在间架结构的方正庄重上狠下功夫。继而苦临黄山谷、赵子昂法帖,力求将擒纵之笔法、妍媚之姿态、匀净之骨肉一一再现,为日后个人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又得其母舅指导,改习于右任行楷书,以体味北碑一路峻逸洒脱、遒劲疏放之美。随后,转攻北魏名碑《郑文公》、《石门铭》,从中参悟篆隶笔意和刚柔相济之理,年复一年,渐臻佳境,遂告功成。 $$沈先生擅行楷,作品风格鲜明,亦碑亦帖,巧拙互见。因其所学皆有所本,沉浸于古碑帖不计时日,厚积而薄发,故作品中每一点画都讲究准确周全,多用中锋,涵蓄深藏,并以北碑笔法写行楷,将碑体楷书的内扌厌笔画转为外拓,掺入篆法圆笔,多得圆润委婉、蕴藉平和之致。结体偏于纵势,常在工稳中求疏宕,开合间得优游。整体的布白喜用字字独立的北碑式样,于规整安详的表达中谋取气韵上的连贯,省却了许多刻意营造的烦琐,轻松朗畅,自得怡然。 $$最能代表沈先生行楷书水平的作品,当数《司马光客中初夏诗》、《节录兰亭集序》、《梅尧臣鲁山山行诗》诸立轴。《司马光客中初夏诗》的点画节奏明快,简洁凝练,提按变化从容闲适,清爽焕发,兼具碑帖风神;谋篇布局错落有致,平中寓奇,团和一气。《梅尧臣鲁山山行诗》糅合楷行草,碑帖互相渗透,方折处精整严实,环转时不失浑穆,且每每辅之以逸放舒展之笔,故执傲凝重中平添了几分清隽之气,耐人咀嚼品味。《节录兰亭集序》则一变故态,去沉稳含蓄而取轻灵跃动,行笔娴熟,精气外耀,飘然欲举,传达出潇洒快适、清新儒雅的流美风致,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文辞含意融为一体,颇得书与文谐、文与情惬之妙。 $$在书法空间切割的掌控上,沈先生一向表现出十足的理性和自信,近些年的行楷书作品如此,早期的碑体楷书作品亦然。如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为人民服务》等作品,文字内容长,可自始至终沉着稳健,无一懈笔和拖沓的点画,足见其基本功之扎实。此外,还可在其偶尔为之的篆书作品中得到印证,如《刘克庄词一首》中堂,小篆的每一线条的组合安排,都相当的妥帖、精密、规范,着实不易———尽管少了些书写的意趣。 $$青年时代,沈先生曾师从乡贤萧笠云治印,宗汉为主,刀法精致细腻,冲切并用,于平实间求安适古雅,才情初露,惜乎中途辍刀,未能自立面目。 $$沈先生已七十八高龄,仍耳聪目明。沈先生曾在小学、中学任教达四十年之久,受其熏陶者难以数计。他为人谦和,为艺勤勉,享誉一方。作为东山县书协第一届主席、漳州市书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福建省书协老会员,沈先生的书法艺术在当地的影响相当广泛,其作品及传略也入编多种辞书。欣闻沈先生书法作品集即将付梓,谨呈此拙文,并恭祝沈先生健康快乐!
金秋十月,在临汾市曲沃县召开的山西省散文创作促进会上,刘合心先生送给我一本散文汇集《历史的星空》,并邀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我同刘先生算是忘年交,他也是我向来十分尊重的师长。他新近完成的这本散文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后很长时间了,依然让我思绪万千、感触良多,实在不吐不快。但因平凹先生大序在前,岂敢添足,遂忐忑其后,姑为跋。$$散文,虽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但其形散而神不散,最能够直白作者的心灵感受。刘合心先生选择这样的文体,并长期乐此不疲,表现了他勤奋、善思、敏锐、真诚的精神和性格。这种精神和性格同其自由奔放而舒张有度、纵横捭阖而严谨有致的创作手法相融相生,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气质。$$大概是缘分吧。我的家乡在运城,我曾经在临汾工作,这与刘合心先生的经历几近相同。作者文中所描述的那方土地和那方土地上的乡风民俗以及它所蕴藏的文化,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古老而肥沃的晋南盆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中华民族的大半部分文明史似乎都在这里浓缩。悠久的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刘合心先生的作品从史前的丁村人和尧舜禹到春秋五霸、战国枭雄,从两汉、隋唐群英到元明清,帝尧、虞舜、荀子、蔺相如、卫青、霍去病、关云长、司马光以及与他们相关联的遗址、文物,内容几乎贯穿、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整部发展史。他以史为据,纵揽上下五千年,探寻其发轫之源,挖掘其兴亡之因,形成了他“历史文化散文”的作品定位。《中国的源头》《三晋的源头》《临汾的源头》等文章的相继发表,奠定了刘合心先生在我省“源头作家”的地位。$$写历史文化散文是一件分量很重的事情,它不仅要求作者具有高深的史学造诣,更需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精辟的表述技巧。学成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并从政几十年的刘合心先生完全具备了这两种素质。长期的县、市领导岗位的工作,使他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在不断思索、感悟、升华的过程中,阐发出新的思想。这种思想渗透和影响了他为官、为文的思路。以史为鉴、说古论今、思古阐幽、观照现实,成为他作品的又一特征。$$刘合心先生是真诚的,这真诚的可贵在于他创作的态度和呈现给我们的文字。他的作品在内容上直表情怀、直抒胸臆,谋篇布局自然天成、不落窠臼,遣词造句如行云流水,不雕饰、不做作。《尧陵一叹》一文,透过文字就可以看到作者面对珍贵的历史遗存遭遇厄运而紧蹙的眉头、听到他沉重的叹息、感到他忧愤的情怀,其使命感、责任感充盈于字里行间;《伟人荀子》则把作者对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由衷的敬仰、尊崇和赞美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而《探寻司马光》则以独特的视角、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这位史学家的巨大贡献。这些文章从思想性到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实为不可不读之佳作。$$不粉饰但见其华美,不堆砌但感其厚重。这便是刘合心先生的作品,这便是我喜欢和推崇《历史的星空》之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