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运公路的南端,横亘着一道上百里长的黄土岭,人们 称它为峨嵋岭。该岭中部夏县段的一片开阔地上,坐落着一座 规模宏丽、古朴肃穆的茔祠──司马温公祠。深秋时节,我们 慕名来到这里。只见祠前峰岭逶迤,奔突成势;祠后涑水环绕, 奔流生趣;祠中古冢高垒,石刻遍布;祠堂红砖碧瓦,雕梁画 栋。浓浓的古香白色和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登堂入 院”,去探寻这位宋代名相、史学泰斗的历史足迹。$$ 司马光幼时砸缸救童,名声远扬$$ 一个特别的“警枕”陪伴他度过 一生$$ 《资治通鉴》一直受到历代帝王 和史学家的推崇$$ 茔祠百余亩大,景色秀丽,风光怡人。我们无暇欣赏那 精雕细刻的石人、石马,也无意去观看那翠绿的松柏和盛开的 秋菊,而是跟着导游,首先来到了祠堂正殿。殿内宽敞明亮,四 壁的40余幅连环画,讲述了司马光生平的离奇故事。而最引 人注目的是殿中央的一排玻璃柜,柜里陈列着司马光编写的 惊世巨著──《资治通鉴》,各种版本,多种封面,透过玻璃,在 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 孩提时代,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救童的故事,得知他聪敏 过人,大智大勇。中学时代,对他有了大概的了解:司马光 (1019—1086),字君实,宋陕州涑水(夏县水头镇小晁村)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杰出的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而今天, 当我们走进司马光祠,在讲解员的帮助下,才对司马光有了一 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令我们叹服的是他刻苦攻读、精心著 述的精神。$$ 讲解员告诉了我们一个“警枕”的故事:司马光出身书香 门第,从小接受到知识的熏陶,酷爱读书。青少年时代,他经常 起五更、睡半夜,珍惜寸阴。 为了不“睡懒觉”,误时光,他 专门让木匠做了一个圆木枕 头,读至深夜要睡觉时,便垫 高床的一头,枕着圆木,脚高 头低地睡上“坡式床”,枕时 间长了,头一抬动,圆木便顺 坡滚下,惊醒后便继续读书。 据说,这个“警枕”曾陪伴他 度过一生。正是警枕促使他 发奋苦读,博览群书,从而精 通史籍,通晓音乐、律历、天 文等知识,20岁便考中进士 甲科。也正是警枕激励他在 朝为官时,时时不放松读书 学习;特别是在因反对变法 而遭贬洛阳之后,更是发奋 苦读,读遍了历朝的各种正 史、偏史、野史等等,考订异 同,删削增补,加工润色。带 领有关人员,苦干19个春 秋,书写300余万字,编成了 一部上起周威烈王、下迄五 代十国共计1362年的历史 巨著──《资治通鉴》。完成 之后,宋神宗亲自赐名、作 序,每看完一篇,都在首尾盖 上图章作记。称其“尽古今之 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 事,是亦典型之总会,册牍之 渊林矣”。$$ 《资治通鉴》一直受到历 代封建帝王和史学家的推崇 和重视。宋元之际文学家胡 三省评价:“为人君而 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 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 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 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 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 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 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 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 害,此必然者也。”$$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 启超说,《通鉴》确实是中古以来一 大创作,至今传习之盛,与《史记》、《汉书》相埒。$$ 毛泽东主席对《通鉴》也爱不释手,一生竟 通读了19遍之多,1949年进京时,身边还带着 《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多次要求领导干部们 多看看此书。$$ 这部巨著传至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和版 本,它充分展现了司马光的卓越功绩,奠定了他 千古帝师的地位。$$ 皇帝题写碑额,苏轼撰写 碑文的神道碑$$ “杏花碑”述说了司马光、 王安石、苏轼三巨子的 沉浮$$ 圣世泰斗人生坎坷,精神 不朽$$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四块镶嵌 在杏花碑厅里的“杏花碑”。据说它原是宋哲宗 在司马光死后为其立的一块神道碑。那么,它为 何破成四块被镶嵌在厅中的墙壁上,又叫做“杏 花碑”呢?讲解员告诉了我们它的来龙去脉。$$ 哲宗元年,司马光从被贬的洛阳返回京都,重 新当了宰相。一上任,便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 除,并将一批支持变法的官吏贬出京城。由于他年 事已高,身体不佳,加上昼夜劳累,积劳成疾,为相 8个月便溘然逝世,终年68岁。宋哲宗嘉其为国 尽力,亲临其丧,追封司马光为“温国公”。命苏轼 为其撰写碑文。哲宗亲笔题写了“忠清粹德之碑” 六字碑额,在司马光坟前竖起了一幢巨大的神道 碑,详细述说了司马光生前的功绩和他死后人们 痛悼情景:“人们罢市往吊,哭公甚哀,如哭私亲, 哭公以送丧者,盖以千万数。”$$ 不久,太皇太后病逝,年幼的哲宗左右不了 局势,变法派一批老臣返京执政,说司马光 诬谤先帝,要求哲宗对其追贬,夺回赠 谥,焚棺扬尸,因遭众臣反对未 能如愿,便拿神道碑出气。 派人来到司马祖 坟毁掉碑楼, 砸坏石碑,磨 平字迹,将 其深埋地下,并将撰写碑文的苏 轼逐出朝廷。只因碑额上有哲宗 亲书的“忠清粹德之碑”六字,他 们不敢砸,便弃之一旁。然而,不 知是上天有灵,还是有人暗中保 护,几十年之后,埋碑的地方长着 一棵杏树,“晓枝蟠曲,周映交护, 如幄如盖,春华秋实”,金皇统八 年,即公元1148年,新上任的县 令拜谒司马光墓,眼前荒草丛生, 瓦砾遍地,只有那株杏树枝繁叶 茂,果实累累。他向周围的百姓和僧人打听 后,得知神道碑就在杏树旁,便让人从杏树下 挖出四块断碑,并在司马光的后代家里找出 了碑文拓本,将碑文摹刻于上,将石碑镶嵌在 墙壁之上,盖起厅子加以保护。由于此碑是从 杏花落下的地方找到的,故称“杏花碑”,此厅 也叫“杏花碑厅”。$$ 那么,祠堂前的忠清粹德之碑又是怎么 回事呢?讲解员说,明嘉靖二年(1506年),巡 按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到河东视察,拜谒了 司马光墓,他看到了残破的杏花碑之后,感慨 不已。出于对司马光的崇敬和爱戴,他决心重 竖司马光的神道碑。于是,派人到百里之外的 稷王山精选碑料,磨制成巨碑,先后动用了 10000多个民工,历时3年,用滚木慢慢运到 了夏县。他亲手书写了苏轼的碑文,令石匠镌 刻在上,配用宋代时皇帝亲书的“忠清粹德之 碑”碑额和碑座,依照宋碑的规制,恢复了原 貌。全碑高达8.3米,宽1.7米,厚0.4米,终 于再现了原碑浩气雄风。其螭首之大,龟座之 巨,碑身之宏,碑雕之精,为华夏罕有。$$ 碑成之后,朱实昌又令工匠建造碑楼一 座加以保护,至今碑楼高高耸立,楼上的对联 仍然清晰可见:上联是:忠清发越秀峨嵋,下 联为:粹德辉煌流涑水,横批是:圣世泰斗。$$ 这座巨碑,诉说了司马光平生坎坷,展示 了他的不朽精神。$$ 司马光不信佛,祖坟旁 却建了佛寺$$ “余庆禅院”是皇帝赐名 的家庙$$ 司马光祠是国保级文物 也是夏县的文化品牌$$ 跟随着导游,我们来到了余庆禅院。据 说这是司马光祖坟的香火院。大殿始建于 宋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虽经 千年风雨,却完好无损,宋味犹存, 为我国现存的宋代建筑之一,吸引着游人久久驻足观望。$$ 司马光一生不喜释、老。不信佛、道,而又为何在他的祖坟 旁建佛寺呢?讲解员又告诉了这样一段故事:$$ 宋朝时,先帝死后往往耗去国家的巨大钱财,建造十分豪 华的陵墓,同时还有专门的护陵机构来负责皇家百官的祭祀 拜谒。宋英宗时,除了增加造墓的投资之外,还要在陵前再建 大寺庙,让数百名僧人常住庙中,为先帝护陵求福。司马光得 知后,力劝英宗减少建墓投资,停建陵前寺庙,将省下的钱用 于强军和安慰朝臣。他说,不少文臣武将终年为国尽忠,而生 前不能尽孝,死后坟地荒凉,确实令人见了心寒,不如将省下 的钱拿出一部分在朝臣们的祖坟前建个小寺,让一二个僧人 去坟地,一则种地糊口;二则护坟祭拜。以解文武百官的后顾 之忧。宋帝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在一批朝臣的祖坟旁建起了 寺庙。司马光虽然百般推辞。然而,宋帝还是派人在他家的祖 坟旁也建了寺庙,并赐名“余庆禅院”。$$ 禅院佛殿五间,大门匾额上书:“别有天地”,据说是清乾隆 年间一进士所书,殿内三尊彩塑大佛,披金盘坐于莲台之上。如 来佛居中,两眼正视,右手高抬,好像在传经处事;弥勒佛在左, 双目微闭,右手抚胸,好像在思索着如何将人们带入极乐世界; 药师佛在右,双目下视,双手握拢,像是在详察人世,考虑着为人 们驱邪造福。中间有两个菩萨,一个是普贤菩萨,一个是文殊菩 萨。前有护法神将,侧为16罗汉,象征着释迦牟尼的16个弟子, 或怒,或喜,或沉思,或倾听,或仰视,或俯瞰,形态各异,活灵活 现。后墙壁画上的阿兰与迦叶两个大弟子,紧随佛祖之后,时刻 听从吩咐。大殿里塑像造型传神,画幅施彩绚丽,栩栩如生,满堂 生辉,确是一个佛教师弟们欢聚一堂的美丽世界。我想,这大概 就是前人所书“别有天地”的意思吧!$$ 公元1086年9月,司马光去世,死时家中陈设萧然,唯有 数箱图书。按照他的遗嘱穿着旧衣服,盖着旧被褥入棺后,归 葬于祖坟中。余庆禅院的僧人们因敬重司马光高尚品德和卓 越才识,精心地看护着他的坟院,日夜焚香诵经,为其求福求 佑,超度亡灵。而当次年毁坟 砸碑的大难来临之时,僧人 们又同砸碑官兵作了不屈的 斗争。$$ 公元1148年,余庆禅院 主持圆真和尚,在县令王廷 直的鼎力支持下,和众僧一 起,挖出杏花碑,并拿出多年 的积蓄,盖起杏花碑厅进行 保护。后来的僧人们,都以圆 真和尚为榜样,与司马光的 后裔们一起,精心守护着司 马光的坟院。解放后,党和人 民对禅院和茔祠的其它部分 进行了维修,1988年,司马 公祠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文 物保护单位,并被省、地、县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出茔祠之门,眼前是 一个宽敞、庄重的大广场,广 场青砖铺地,红砖围墙,鲜花 绿草点缀其间,一尊6.8米 高的司马光大铜像屹立在广 场中央。夏县为了发展旅游 业,将司马光祠这个国保单 位作为龙头,筹集资金,全面 整修,使其面貌焕然一新。不 久前,在这里召开了盛况空 前的“禹都文化节暨旅游经 贸洽谈会”,夏县以司马光祠 为主要旅游产品,发展旅游 经济的战略已经开始实施, 司马光这张文化品牌将为夏 县带来新的惊喜。
今年是沪上著名史学家程应镠 先生(1916──1994)诞生八十五周 年,重新审视他对历史人物研究的成 果和方法,既是对前辈学者的一种怀 念,也是对当前研究的一种启示。$$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当他还在大 学求学时,就萌发了为范仲淹写一本 传记的念头。命运的阴差阳错,直到 1980年,他才有机会实现早年的夙 愿。1984年,他把自己长期考虑的想 法,写成《谈历史人物的研究》,发表 在《历史研究》上。而他在1986年和 1991年出版的专著《范仲淹新传》和 《司马光新传》,则是对文章中所论述 思想的成功实践,另外他还写过《论 林逋》等人物研究的论文。$$ 他对历史人物研究的见解,在那 篇论文中已有全面阐述。要说在研究 方法与表现手段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之处,他似乎更强调和着力于历史人 物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发掘与勾勒,即 不仅仅一般地关心于研究个体本身, 而是更专注于开掘研究个体的各种 各样人际关系所特有的具体性。他认 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一个 人必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研究历 史人物,必须充分了解他与其他人的 关系,才能认识这个人本质的东西。 在历史人物传记的叙事方法上,他往 往不是对传主进行浓墨重彩的正面 描写,而是在传主与同时代人的关系 网络中展现所研究的个体。因而他的 两部《新传》的叙述风格并不采取为 传主作众星拱月式造像的习见手法, 而是淡淡的群体浮雕式,每一幅浮雕 中都有不同取景中的传主形象。他认 为,借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来研究和 刻画传主,可以对历史人物传记的旧 模式来点突破,而这种方法也是完全 符合“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 和”这一社会学著名原理的。这种研 究方法和叙述风格,能使历史人物的 个体研究获得更为广阔真实的社会 背景和时代氛围,因有历史人物与其 同时代人关系的浮雕作为背景衬托, 反而更能使传主形象克服扁平性,增 强立体感。$$ 他认为,像范仲淹、司马光这样 的时代巨人,前者倘若离开了庆历新 政中的人际关系.后者倘若离开了熙 宁新政与元祐更化中的人际关系,是 既反应不了时代,也烘托不出传主 的。在《范仲淹新传》中,他着重研究 了范仲淹与同时代人的关系。例如在 对待西夏问题上,范仲淹主张防御, 韩琦主张进攻,朝廷一开始接受韩琦 意见,尽管事实不久就证明防御比进 攻更有效,但仲淹却毫无芥蒂,与韩 琦不但交厚,而且言深。新政失败,对 比他年轻的韩琦更是殷切期待能“早 归政柄”,对范韩这种关系的勾画,就 真实再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 的博大襟怀和人格魅力。《司马光新 传》写传主在元祐更化中废除新法不 遗余力,当得知政敌王安石去世,却 亲笔致信另一宰相吕公著,称赞安石 文章节义过人处很多,要朝廷特别优 加厚礼,这种三人关系浅淡的白描, 不是比长篇大论的正面评价更能说 明司马光的为人吗?他在《论林逋》中 另辟蹊径,撇开对其梅妻鹤子的隐居 生活的全面论述,着力勾稽林和靖与 其交游唱和的薛映、李及、范仲淹、王 随等人的关系,说明在贪荣风气盛极 一时之际,这样不趋荣利乐居山林的 隐士,“自然会受到朝廷的鼓励和士 林的敬仰”,这就把林逋这一隐士之 所以在宋代大得盛名的时代印记,揭 示得十分深刻。$$ 程应镠先生的两部《新传》问世 以后,有评论者以为每一部传记颇近 于一册《宋史》(意指宋史的某一时 段),肯定他通过一个历史人物表现 出了一个时代。但他在一次答客问中 指出,他并不主张历史传记背上过重 的负荷,把传主所处时代的所有政治 历史都囊括其中,而研究的个体反而 沉埋在过于纷纭琐碎的人际关系中。 因而他以为,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 上,也有一个调适度的问题;怎样把 握这种调适度,每个研究者乃至读者 显然不会只有一种尺度;至于哪种尺 度最合宜哪种历史人物,倒是值得每 个研究者再三斟酌的。
发生在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 使得梁朝“都下户口,百无一二”,造成 “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 陇焉”的悲惨局面,梁武帝本人也在幽 禁中郁郁死去,梁朝很快走向灭亡。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侯景之乱的 发生是因为梁武帝晚年“迷信佛教,政 务松弛”。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 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与梁武帝 的贪婪、失信和用人失误密切相关。$$ 侯景早年为北魏重臣尔朱荣的部 下,后来投靠高欢。高欢死后,他以河 南十三州之地投降西魏。西魏丞相宇 文泰知道侯景机诈多变,所以在接受 侯景的投降时,采取了“受降如临敌” 的谨慎态度,分派大军接管了侯景十 三州中的七州十三镇。由于得不到西 魏的信任,同时又受到东魏的攻打,生 性反复无常的侯景就想投靠梁朝。梁 朝尚书仆射谢举等人坚决反对接纳侯 景,但梁武帝贪得十三州之地,不听劝 告,决定接纳侯景,由此埋下了祸根。 为得十三州之地,梁武帝派侄儿萧渊 明率兵5万前去接应,但被东魏打败, 萧渊明及梁军主力几乎全部被歼。侯 景仅率步骑800人投奔梁朝。梁武帝 没有得到一寸土地,还丧失了侄儿和 军队,这买卖当然是蚀本了,可梁武帝 还封侯景为南豫州刺史,赐给青布万 段,兵仗若干,这就让穷途末路的侯景得到喘息的机会。$$ 随后,当东魏主动与梁朝议和时,梁武帝又割舍不断亲情,决定 以侯景换回他的侄儿。这种不仁不义的失信行为把反复无常的侯景 逼上了铤而走险的绝路。当时,侯景非常害怕梁朝与东魏议和,坚决 反对。按照《南史·贼臣传》记载,侯景派人假冒东魏使者向梁朝提 出以侯景换萧渊明,试探梁武帝的态度。梁武帝不知是计,告诉来 人:“贞阳(萧渊明封贞阳侯)旦至,侯景夕返。”侯景得信,遂萌反心。 由此可见,梁武帝的出尔反尔是侯景叛乱的直接原因。最可悲的是, 梁武帝对侯景一点也没有设防,还上了侯景设置的圈套。$$ 侯景之乱得以发生还与梁武帝的用人不当有很大关系。萧正德 本是梁武帝的侄儿,早年干过杀人越货的勾当,品德很不好。在过继 给梁武帝后,萧正德本以为自己将来会作皇帝,谁知梁武帝有了儿 子,就把萧正德还给他的亲父。萧正德怀恨在心,投奔北魏,因不得 志才又回来。在侯景叛乱时,梁武帝居然让这样一个叛臣赋予承担 保卫首都的重任。结果,当侯景许诺事成之后让萧正德当皇帝时,萧 正德就与侯景勾结起来,用大船把侯景的叛军接过长江和秦淮河,一 下就包围了皇宫──台城。这就难怪有人要痛惜梁武帝“奸佞居前而 不见,大谋颠错而不知,名辱身危,覆邦绝祀,为千古所闵笑,岂不哀 哉!”(《资治通鉴·卷一九五》)但梁武帝 本人至死似乎都未觉悟,临死前还叹息 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真 是糊涂之极。
一年一度的北京春季书市又 在阳光明媚的4月如期举行。岁 岁年年花相似,几乎还是去岁的 那些书商、书店、出版社,几乎 还是去岁淘书、买书的那些人, 几乎还是去岁的那些书、那些 价,变的只是年轮。$$ 对于北京书市,记者每年都 要逛一两次,今岁春季书市当不 例外。接连两天,记者挨摊逐铺 地在书市“淘洗”一遍,竟没有 “淘”到一本可心的书,回来倒 生出许多疑问和慨叹。$$ 书价,奥秘难解$$ 有人曾做过统计,说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物价上涨之快当数 书价、邮价。笔者没有具体统 计,但手头有20多年前买的几大 名著可以为证:《红楼梦》3.1 元;《三国演义》2.3元;《水 浒传》4.25元。还是这几套书, 现在每套大多在50元以上,更有 甚者已高达百元,其上涨幅度之 高使人不寒而栗。$$ 一边是书价高得怕人,一边 是书价打折惊人。在书市上到处 可以看到,《白话资治通鉴》原 价498元,现价60元;《白话二 十四史》原价498元,现价60 元;《世界童话大系》原价1280 元,现价156元……在这里,一 般书打五折,最多的打到九折。 我不明白,这打九折出版社究竟 赚不赚钱,但打五折肯定还是赚 钱的,因为这些大都是新版书。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打五折也赚钱,为什么当初书价 就不能定低点呢?省得折来折去还是折到原位。问及此事, 一位出版社老总一脸无奈地对我说:“书价高并非出版社 得大头,中间商、零售商,层层回扣盘剥,到头来也没几 个子了。”真的如此吗?书价真的就没了降低的空间?其中 奥秘谁又诠解得清。$$ 书者,藏乎读乎$$ 如今的书,价钱之高堪为史无前例,而书的包装之精 美,更是亘古未有。在书市上,许多闻也未闻过的书之装 帧令人目炫。比如精美的盒装、高档的匣装、豪华的皮 装、古朴的线装,应有尽有。记者纳闷:这么好、这么美 的书谁买谁读?其原因很简单,惟其精美,所以爱护;惟其 爱护,所以不忍捧读。正如一件昂贵的珍宝,我看一般藏 家是不忍心去佩之玩之的。$$ 事实上,如今的书已完全变了其原有之意。书,是 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现在,书已成 了一些并不读书和很少读书而又或有权或有势者家中的 饰物、藏品,也正因为如此,书的豪华精美正走向远离 给人阅读的轨道。在书市上,一些包装精美的书大多成 套成系列,一些精美的包装上还堂而皇之地写着“馈赠 之佳品,收藏之珍品”类的广告词。难怪人们说,现今 是买书者不一定读书,读书者却难买得起书。书在一些 贪官那里已成了高雅的受贿之物,行贿者的糖弹。时候 变了,受贿者也变“雅”了。不信,大家都可留神一 下,这些动辄几百上千成系列的高档书有几多在读书人家 里,有几多在有钱有权者家里?$$ 呜呼!书沦落若此,悲哉!$$ 书,也该打假打滥$$ 人们一说到书,一定会想到知识、文化。但现在我却 发现,此话已谬。在书市上,记者发现,如今的书大致有 如下几类:一是新瓶装旧酒。如中国古典名著、世界名著之 类,变的只是“外套”;二是生活消谴类。这类书大多华丽妖 冶,以作秀见长;三是行世指南类。这类书大多东拼西凑,系 文抄公所为。四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五是儿童读物类。这类 书印刷精美,为望子成龙的家长青睐。当然,还有其他类,但 不是时过境迁,就是难成体系,属冷门类。$$ 就此几类书而言,用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全 在于策划。如今在出版界,很难找到过去那样学贯中西 的出版家了。赚钱的出版社和编辑个人,大多谋在成在 选题和策划。选好一个题,找到几个人,纂起一本书, 以最快的速度出版,捞上一把银子,这是不少出版社成 功的范例。如今的写书人胆子大得很,半瓶子不满就敢 出溢瓶的酒。如B股刚允许国人买,就有人出来支招; 体彩一上市,就有谋略家授经。而且这类书卖的偏快, 岂不知,这书里一点真货也没有,全是拼凑的假冒伪劣 品。在书市,记者发现这样的书随处可见,不过,一到 书市已失却了光艳容颜,因为它也就有几天生命,属垃 圾书之类。$$ 出书滥,乱出书,这就是书价不 断攀高、书界浮躁的根源。走进书 市,看到一堆堆的印刷精美的书几近 垃圾,不禁感叹:何时书市能真正成 为读书人精神的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