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从《资治通鉴》中看司马光的历史观
-
作者:
邱昊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观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资治通鉴》中分析司马光的历史观。
-
论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对中国传记文学史的贡献
-
作者:
俞健萌 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记文学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贡献
-
描述:相比于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文史界及后人似乎对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的作用,存在着估量不足的偏颇和缺憾。文章从传记文学史的角度推敲论述,试图给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一个恰当的学术定位。
-
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从《资治通鉴补》对原作的改动说起
-
作者:
姜鹏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严衍 《资治通鉴补》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资治通鉴》问世后,对其注释、订补、改写、续写之作不断出现。明代学者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订补著作。在《资治通鉴》卷十六汉景帝后元三年、卷十七汉武帝建元元年这一段历史书写中,司马光采取了史实叙述与相关评论前后颠倒、错置,并对重要历史文献进行借用、删节以凸显己意的手法,用于表达自身的施政理念。严衍发现了这段文本中史实与评论颠倒、错置的问题,也发现了司马光对文献的删节使文献失去了原有意义,故在《资治通鉴补》中对这段文字进行了秩序调整,使之符合一般的书写逻辑。同时也将置于原书卷十六末尾一段借用
-
试析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廉政思想
-
作者:
徐绯璐 贾凤姿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廉政
-
描述:廉政建设是从古代到当代治国理念的一个主要表现,在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中阐述了大量体现廉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论述四个有代表性的廉政理念,论证分析四个方面所体现的廉政思想内容表现及价值作用。
-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治国思想与《资治通鉴》
-
作者:
李敏 张慧 来源: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政治哲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史学巨著,作品中凝聚了司马光的治国思想,同时司马光的政治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这部作品。
-
司马光读书
-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企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学家 读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宋朝史学家司马光,以《资治通鉴》著称于世;他在哲宗时曾任宰相,功绩显赫,为后人敬仰。究其原因,与他重视藏书、读书和爱惜书是分不开的。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勘误札记
-
作者:
衣抚生 来源: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三省 《资治通鉴》 校勘
-
描述: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释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几类问题:误注用典,比如将曾子、庄子的话分别误记为孔子、老子的话;误注史实,比如误注曹丕的身份、误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避讳“恒”字;转引致误,史书原文无误,胡三省注释《资治通鉴》时,不慎抄错,比如汉昭帝的年龄等问题;误注数量关系;误注地理,对历史地理沿革解释有误。
-
《资治通鉴》胡注俗地名词汇特征研究
-
作者:
周勤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俗地名 胡三省注 《资治通鉴》 词汇
-
描述:《资治通鉴》胡注俗地名的词汇特征体现在专名和通名两部分。专名部分主要有:俗地名多用通俗浅显的词,从而更具口语化和生活化,故与正地名相比表现为俗语与雅言的差异;一些俗地名中含有方言成份,随着这些俗地名升格为官方正地名,专名部分的方言成份被带入正地名,并在正俗合一的官方地名里沉积。通名部分主要有:正俗地名在通名上存在差异,俗地名除表现出随今随俗的特征外,其所用通名与实质对象相比存在“失真”的现象等。
-
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新探
-
作者:
顾少华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知识社会史 《资治通鉴》
-
描述: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历来被学界视为传统史学义理转向过程中的圭臬之作,影响深远。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其体例与思想的阐发,而忽略了其典范地位的建构性质。换言之,印刷、阅读等文本的传播、接受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消费,也是一种再生产和建构的过程。南宋时,《纲目》刊布后,其定位尚处于游移状态。一方面,《纲目》被纳入“通鉴学”体系,以羽翼《通鉴》而存在。这种形象的塑造,并没有触动时人观念中《通鉴》因中兴编年而尊享仅次于《春秋》的地位。另一方面,《纲目》又被认为回归《春秋》劝惩之法,几与《春秋》争辉。此类认知建构,已隐
-
《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
-
作者:
张耐冬 刘后滨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叙事模式 历史想象 “诸将争功” 《资治通鉴》
-
描述:《资治通鉴》对李世民即位之初褒奖功臣时出现纷争的相关叙述,是不同于唐代实录、国史与《旧唐书》的另一种叙事,是以“资治”史观为出发点,在原有史料基础上进行的历史想象与情景建构。该案例体现了《资治通鉴》不同于此前各类编纂史料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基于这一案例,可以对《资治通鉴》叙事特点加以归纳,并提出《资治通鉴》叙事研究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