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
作者:
浮 云 来源:大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浮 云《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作品,同时也是使我们后人感到无限光荣、骄傲的作品。司马光在宋仁宗嘉佑(1056年—1063年)年间,已经酝酿编写一部“编年体”史书,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写成《历年图》。它按年代顺序,罗列每年大事,每年一行,六十行为一重,五重为一卷,共五卷。不论起止时
-
《资治通鉴》中的处世哲学
-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浮 云《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作品,同时也是使我们后人感到无限光荣、骄傲的作品。司马光在宋仁宗嘉佑(1056年—1063年)年间,已经酝酿编写一部“编年体”史书,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写成《历年图》。它按年代顺序,罗列每年大事,每年一行,六十行为一重,五重为一卷,共五卷。不论起止时
-
吴海京十年续写《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浮 云《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作品,同时也是使我们后人感到无限光荣、骄傲的作品。司马光在宋仁宗嘉佑(1056年—1063年)年间,已经酝酿编写一部“编年体”史书,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写成《历年图》。它按年代顺序,罗列每年大事,每年一行,六十行为一重,五重为一卷,共五卷。不论起止时
-
《资治通鉴》:贯通古今的治世教材
-
作者:
张广英 来源:洛阳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白河书斋所藏《资治通鉴》(图由晁会元先生提供)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知善而不能用,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资
-
奇人文言续写《资治通鉴》(图)
-
作者:
彭辉 来源:每日新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日前,一部耗时10年、全文言文写作的《资治通鉴续纪》出版。这部400多万字的作品由36岁的浙江诸暨人吴海京创作,全书上起宋代,下至清朝,共338卷。吴海京说,写历史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尽管400多万字的文言版本可能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他坚信,自己的著作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达到了“无缝衔接”,即
-
书法版《资治通鉴》出版发行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日前,由陈木香创作的《资治通鉴》小楷书法长卷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卷长达6000米,古版线装全套共92册。陈木香说:“我倾毕生精力研究文史,苦习书法,创作文化工程,绝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资治通鉴》文言文共约420万字,难以遍读。陈木香抄写摘录了其中精
-
我写《资治通鉴续纪》
-
作者:
吴海京 来源:钱江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一)《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它从战国写起一直到五代结束,涵盖了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它不但史料赅博,叙述翔实,而且语言精练,文笔优美。凡是喜欢读历史的人都会去读《资治通鉴》,但是很遗憾,相对《史记》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样与之相媲美的作品传承而言,《资治通鉴》是孤独的,在其
-
《资治通鉴书资治通鉴书法卷法卷》》出版发行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南方文化信息传播中心、新华网书画视频制作中心共同主办的《资治通鉴书法卷》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暨陈木香个人书法展日前在北京举行。据悉,著名书法家陈木香创作的《资治通鉴书法卷》小楷书法长卷全长6000米,古版线装全套共92册,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陈木香从小酷爱文学、史
-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四)
-
作者:
曾曦花 来源: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到司马光的时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已经非常完备,而又出现了新的困局。一个人能否做官,能够做什么级别的官,不是哪个人可以说了算的,而是通过严格的资历体系各项指标的计算得出来的。用苏轼的话说,“今举于礼部者,皆用糊名易书之法,选于吏部者,皆用长守不易之格”。所以,他提出了任人与任法的两难抉择问题,即选官用
-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一)
-
作者:
暨喆 来源: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一)《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一段长篇的关于才德关系的议论。原本是智家的势力最大,为什么没多长时间就被赵家消灭了呢?司马光通过鲜明的对比,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