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资治通鉴》后赵史料再讨论——以石邃谋反案为中心
-
作者:
温拓 来源:西北民族论丛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崔鸿 晋书 形象塑造 司马光 石邃
-
描述:本文从《资治通鉴》《通鉴考异》《晋书》《宋书》记述石邃作乱的时间不同入手,对石虎一系形象塑造进行了分析。崔鸿对石虎、石邃等人的褒贬完全被司马光继承下来,同时司马光的再创作使得《资治通鉴》中的后赵史实
-
关于《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秦汉风雨》的商榷
-
作者:
孙之卓 来源: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释词 语境 语法 自相矛盾 秦汉风雨
-
描述:《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秦汉风雨》译文明白晓畅,引人入胜,是该书质量较好的译文。但译文中有些释词有误、不合语法、有悖语境、自相矛盾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商榷。
-
司马光的人品和家风
-
作者:
王兆贵 来源:共产党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家风 洛阳 编修 地下室 巢居 写作 司马光 邵康节 宅第
-
描述: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住在城郊西北一个小巷中,居所极为简陋,仅能挡风遮雨。夏天为避暑热,他请工匠挖地丈余,用砖砌成地下室,读书写作其间。大臣王拱辰当时亦居洛阳
-
司马光的人品和家风
-
作者:
王兆贵 来源:政工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家风 洛阳 编修 地下室 巢居 写作 司马光 邵康节 宅第
-
描述: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住在城郊西北一个小巷中,居所极为简陋,仅能挡风遮雨。夏天为避暑热,他请工匠挖地丈余,用砖砌成地下室,读书写作其间。大臣王拱辰当时亦居洛阳
-
司马光与宋神宗的三次对话
-
作者:
吕传彬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宋神宗 政治家 吕惠卿 中国历史 北宋历史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编年体 对话
-
描述:回顾北宋历史,大臣司马光与王安石同仕一朝但政见不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司马光(1019-1086,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可以说是
-
司马光砸缸之后
-
作者:
王重旭 来源:杂文选刊(职场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后花园 钻进 员外 巨著 大臣 少年 根本原因 司马光 石头
-
描述:司马光者,《资治通鉴》之作者也。据说此人十分了得,之所以能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皇巨著,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小时候砸缸。 一天,司马光带着一群孩子偷偷地钻进一位老员外家的后花园玩耍,他们从来没有到过
-
司马光砸缸壮举
-
作者:
王重旭 来源: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人生历程 历史渊源 秀才 宣传 大臣 出版工作 司马光 杰出贡献 进士出身
-
描述:司马光生于1019年,死于1086年,享年67岁。他进士出身,历任北宋大臣。在生命中的最后15年,为巨著《资治通鉴》呕心沥血。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完成,皇帝非常高兴,一面让分管出版工作的大臣
-
司马光教子俭朴
-
作者:暂无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书页 教育 指甲 助手 读书 司马光 范祖禹 工作 奢侈
-
描述: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
-
司马光写《通鉴》的故事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历史著作 宋神宗 经验教训 洛阳 五代 专心 水缸 故事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就已经传开了。他7岁那年,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总是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
-
说司马光的人才思想
-
作者:
吴怀祺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历史盛衰 发挥作用 人君 直接影响 司马光 人才观 人才系统 十三年 人才思想
-
描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94卷,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五代周世宋显德六年,共1362年。与此书相关的还有《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30卷。前者是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后者是参考群书基础上,以评其同异。总计是35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