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可替代?——兼论历史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
作者:
刘后滨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学教育 原典 《资治通鉴》 通识教育
-
描述:本文从《资治通鉴》的学术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入手,论证其在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替代性,进而分析此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读本的意义。将《资治通鉴》确定为本科生通识教育中原典研读课的研读文本,体现了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中提倡学生读原著、读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研读《资治通鉴》,对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经世致用"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人生境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资治通鉴》讲座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三)士风矫激:东汉士大夫政治
-
作者:
张国刚 来源:月读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东汉的宦官专权 东汉宦官参与政治,在和帝以及邓太后时就有了,比如,忠心耿耿的郑众和大名鼎鼎的蔡伦(造纸专家),都曾是皇帝和太后的得力助手。宦官整体得势,是安帝去世之后。由于阎太后的干预,安帝独子刘保不能顺利即位,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歃血为盟,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阎氏兄弟子侄,将阎太后迁出宫,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刘保为帝,是为顺帝。
-
《资治通鉴》讲座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七)名士心结:曹操为什么杀孔融
-
作者:
张国刚 来源:月读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曹操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曹操的赢,除了他本身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之外,还在于他的胸襟和气度,郭嘉的“十胜论”,从对比袁绍的角度,有全面的讨论。可是,曹操有时候又会特别敏感,比如,杀孔融,借刀杀祢衡,似乎心胸很狭窄。 曹操到底在意什么,不在意什么? 曹操的度量,首先表现为容人。兖州之变,曹操被陈宫、张邈出卖,吕布占领了曹操的老巢。
-
宋人著述之政治文化生态考察:以《续资治通鉴长编》收录苏舜钦《火疏》一文为例
-
作者:
范建文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舜钦 史源 《续资治通鉴长编》 奏疏
-
描述:中华书局2004年版《续资治通鉴长编》全文移录了玉清昭应宫灾后苏舜钦诣登闻鼓院所奏《火疏》,但此文与《苏舜钦集》中的《火疏》之间不一致之处颇多。在对两者比勘时,笔者发现宋代个人撰述在从己入官、再由官入史的传递过程中,存在着明显被"整理"的痕迹,史籍中现存的资料与原作迥异之处甚多。比勘两者差异,不仅为考察宋代著述之政治文化生态提供了一认识视阈;也要求史学研究者在关注史料版本的同时,努力追寻最贴近史源的材料。唯有如此,方可获得更为信实的成果。
-
文学才子与资治通鉴
-
作者:
吾玉 来源:花火B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仔细往下看后,还是很欣慰的,因为依然很好看! 【1】我叫叶梦好,住在霞衣胡同十六号 学校里有辆民国时期的老式公交车,听说还是从上个世纪留存下来的,和电视里经常演的一样,外面刷着绿皮漆,里面造型古朴简单,车厢顶上挂着彩灯,有一种属于旧上海的风情洋气。
-
文学才子与资治通鉴
-
作者:
吾玉 朱爽 来源:花火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许静 六号 霞衣 促膝长谈 叶梦 不归路 风雅颂 抱抱 黄昏时分 繁星点点
-
描述:题材过不了审,怕被误以为是穿越文,其实看到开篇的时候,我也以为吾玉在这条特色的不归路上走不回去了,但是仔细往下看后,还是很欣慰的,因为依然很好看!【1】我叫叶梦好,住在霞衣胡同十六号学校里有辆民国时期的老式公交车,听说还是从上
-
《资治通鉴》中的修史人
-
作者:
张军 来源:志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资治通鉴》中的修史人
-
《资治通鉴》令毛泽东着迷
-
作者:
卢志丹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回忆 阅读 读破 王安石 毛泽东晚年 司马光 护士 十三年 搞政治
-
描述: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
-
宋神宗御制《资治通鉴》序
-
作者:暂无 来源:共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宋神宗御制《资治通鉴》序
-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
作者:
黄先仁 来源:农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管理技能 管理智慧 郭槐 历史史实 人而无信 《文集》 执行能力 《资治通鉴》 燕昭王 隋炀帝集
-
描述:解读《资治通鉴》,从中学习管理技能,尤其是在当今越来越严峻的经济环境和越来越激烈的商战中,对于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司马光编撰的是一部管理案例教材,而不仅仅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除了散布于书中"臣光日"的点评之外,更将他的观点融汇在了自己对于历史史实的选择之中。当然,有人可能说,现在已经不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时代,《资治通鉴》里所说的谋略已经不适合于当下,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